02.02 牧野之戰:一場滅商建周的霸權更替

商湯所建立的殷商王朝,歷經初興、中衰、復振(盤庚遷殷)、全盛(武丁盛世)、衰弱諸階段後,到了商紂王 (帝辛)繼位時,商王朝已經日薄西山,奄奄一息,陷入了內外交困,全面危機的深淵。

牧野之戰:一場滅商建周的霸權更替

殷商王朝西側的西伯侯(周國)

商紂王帝辛繼位後,雄才霸略,重視農桑,大力發展已經日暮西山的商王朝社會生產力,因此經濟一時得到較好發展,國力也開始出現了強盛的氣象。但是紂王好大喜功,窮兵黷武,開疆拓土,對外用兵,消耗了國力。平定東夷,雖然是紂王的一大功績,但東征也使商王朝的兵力損耗大半,國力空虛,眾叛親離,民不聊生。這對已經開始有一些生機的商王朝帶來的結果是致命的。 據殷墟出土甲骨文記載,商滅亡前幾十年間曾上百次征伐其他部落,可以認為殷商王朝甚至沒有來得及休養生息,給了周人趁虛而入的機會。

中原王朝西側西伯侯(周人)窺伺中原統治地位由來已久,歷經文王,武王兩代君王的大力經營,二人禮賢下士,重農勤政,養精蓄銳,國力日強。再加上紂王開疆拓土,窮兵黷武,各國經常要供應中原王朝攻打東夷的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還受到商紂王的猜忌和鉗制,早已苦不堪言,也逐漸向周國靠攏,這也為後來武王伐紂奠定了基礎。

牧野之戰:一場滅商建周的霸權更替

滅商建周的開國君主——周武王

據“夏商周斷代工程”年表參考,公元前1048年,牧野之戰前兩年,周武王曾觀兵於孟津(今孟津縣),檢驗自己的號召力,試探各諸侯國的態度和商王紂的反應。《史記》中說“不期而會盟津者八百諸侯”。紂王自恃強大,同時征討東夷,無暇西顧。一直也未認真考慮國都設防,將安全寄託於單純攻勢之上。而周國戰略方針就是深入王畿,一舉擊潰朝歌守軍,攻陷商都,佔領商朝的政治中心,迅速瓦解殷商政權,讓殘餘的商人及其附屬方國的勢力群龍無首,然後各個擊破。

牧野之戰:一場滅商建周的霸權更替

武王徵商“在甲子朝”的《利簋銘文》

根據“夏商周斷代工程”年表參考, 約公元前1046年,商紂王的東征造成商朝的都城朝歌(今河南省淇縣)空虛,給了處於商朝西側的周人創造了向東擴張這個歷史性的機會,周武王親率精銳,出兵東征。在孟津與一些庸、盧、澎等部族會師,不少方國諸侯也親自趕來,史稱“六師”。聯軍東渡黃河,兼程北上,折而東行,在牧地誓師後,周國聯軍進至牧野,離朝歌七十里,陳兵於此,引商軍出都決戰。《詩經》記載:“牧野洋洋,檀車煌煌,駟騵彭彭。維師尚父,時維鷹揚。涼彼武王,肆伐大商,會朝清明。”

牧野之戰:一場滅商建周的霸權更替

牧野之戰後,商朝兵敗如山倒

紂王驟聞大敵壓境,王朝主力軍隊卻遠在東夷作戰,只得臨時武裝十七萬(一說七十萬)奴隸俘虜,驅使到牧野倉促應戰。《詩經·大明》 稱:“殷商之旅,其會如林”。周軍嚴陣以待,士氣正銳,而商軍雖多,卻毫無鬥志,開戰之初紛紛臨陣倒戈,引周軍進至朝歌。商軍土崩瓦解,敗局無可挽回。紂王帝辛見大勢己去,便返回朝歌,登上鹿臺,“蒙衣其珠玉,自燔於火而死”。攻佔朝歌之後,周國聯軍隨即兵分四路,向東南方進發,去征討商的殘餘勢力和忠於商的一些方國。剩餘的商軍主力由於朝歌淪陷,後院起火,前方又處於東夷的包圍下,兩面受敵,經過一些激烈戰鬥後,大部分商軍被消耗殆盡。隨後周王朝建立,定都鎬京(今陝西西安西南)。周武王追封父親姬昌為文王,並分封各路諸侯。

牧野之戰:一場滅商建周的霸權更替

西周採取分封諸侯方式統治疆域

滅商建周在某種意義上只是一場霸權之間更替。跟改朝換代不完全一樣。因為周朝並沒有完全消滅商朝,保留了王畿的一部分作為帝辛之子——武庚的封地,實際上仍是商朝的延續。商朝征討東夷的軍隊也沒有完全消滅,一部分殘餘仍然保留在東夷的地界上,後來這支勢力在周武王死後又擁立武庚,發動復辟,最終被周公和成王平叛,此後仍然有宋國守著大商朝的祭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