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為什麼黃帝內經上說上古之人是長命的而現在醫學卻說古代人的壽命很短?

路人十三萬萬


古代人的壽命肯定很短的,不過古人崇古觀念,把上古描繪成黃金時代而已。

根據考古發現和古生物學研究,舊石器時代的北京人,平均年齡只有15歲左右;而新石器時代的仰韶人,平均年齡也只有30多歲。此後隨著社會的進步,飲食方面的科學,醫療條件的改進,人類的壽命自然也就越來越長。到1978年的時候,法律規定男性退休年齡為60歲,女性為55歲。然而隨著今天老齡化現象加重,官方又在呼籲延遲退休。可見,人的壽命越來越長,是沒有問題的。

然而,古人一直有崇古心理,其實這也正常,因為在先秦時代的氏族社會,沒有私學的概念,知識往往都是靠世代相傳。所以古人對於祖先是非常崇拜的,周人的政治思想就是“敬天、敬祖、保民”。特別是儒家對於古代非常向往,把遠古時期描繪成黃金時代了。看看《史記·五帝本紀》就知道,五帝都活了一百多歲,在原始社會可以說是相當長壽了。而道家則追述到更遠的時代,反正也沒人可以證偽。

對於《黃帝內經》這種醫書,當然也不是黃帝時期的作品,而是西漢時期的託古之作,採用黃帝和岐伯對話的形式,來闡述作者的醫學思想。那麼,在其中對於遠古人的描寫,自然都是非常長壽的。戰國秦漢還流傳著一個長壽的上古人物,就是彭祖,據說他活了八百多歲。因為從堯舜時期這個人就出場了,而到商朝仍然存在。其實我們今天知道,彭祖不過是彭祖國國君的意思,彭國即後來的彭城,也就是今天江蘇徐州。


林屋公子


還是讓我們先看看原文吧。

黃帝:餘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 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這一段是黃帝內經開篇明義的一段,公平的說,不是怪力亂神之言,而是一種樸素唯物主義。且說上古之人長壽,也僅百歲,沒有搞到數百歲甚至上千歲那種信口開河的胡說八道。而對於為何壽命變短,給出的理由也是,不遵守健康飲食和健康生活方式,自己作死把自己搞死了,並沒有歸因於上古之人有神怪之處。同時,也暗示了,如果能夠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那麼“今時之人”(作者寫書那時代)也能達到上古之人的壽命,即百歲左右。


古人命短,是指平均壽命短,不是說所有人都命短。

黃帝內經說上古之人長壽,並沒有說所有上古之人長壽的意思。在那個階級森嚴的古代社會中,寫書的人只關心上層社會中的人,不會關心底層勞動人民。同時,他們也不會關心那些夭折的兒童。把所有這些因素去掉之後,只關心那些已經活得比較長的人。


唐人杜甫寫詩云“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但即便七十古來稀,古代也是存在一些高壽之人的。這些高壽之人,才是黃帝內經作者所關心的人。至於整個古代社會如何如何,全民平均壽命如何如何,那就壓根不是他能關心的或者願意關心的範疇。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黃帝內經上說上古之人長命,現代醫學說古人壽短,兩者並無實質衝突。

圖示:不同時代人類平均壽命。注意這是說平均壽命。


養生固然重要,但對國民整體來說,提高平均壽命還得靠現代醫學和科學技術。當然還有和平!

  • 公共廁所和現代排汙系統讓城市人口平均壽命提高10~20歲!而對農村而言,立竿見影提高健康水平,也得先從廁所改造開始。沒有一個乾淨衛生的大環境,僅靠個人的養生,幾乎沒啥用處,瘟疫襲來,全城逃亡,不死於瘟疫也會死於逃亡。

  • 乾淨的飲水降低嬰兒腹瀉,嬰兒腹瀉是嬰兒死亡的主因,直到今日的第三世界國家也是如此

  • 疫苗提高平均壽命10~15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