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漫話抗疫06】不管是宅家還是奮戰一線,這個心理講座你應該聽!


導語


長安君(ID:changan-j):“如果你相信有太陽,這個太陽它一定就會升起!”這張攝於索馬里護航時的照片給了郭勇太多的領悟和啟發……


【漫話抗疫06】不管是宅家還是奮戰一線,這個心理講座你應該聽!


2月26日,法制日報聯合中國心理衛生協會、騰訊雲、視聯動力公司面向全國開展的第一期抗擊疫情遠程心理健康系列培訓講座,引百萬人同步觀看!


圖片的奧秘在何處?面對疫情時如何做好壓力管理?如何做好心態調整?特別是防疫阻擊戰打響以來,一線政法幹警及各行各業的工作者始終堅守崗位,時間戰線長、工作壓力大,如何有效調整情緒、舒緩壓力成了一個重要的課題。


針對疫情中大家面臨的種種問題,原海軍總醫院心理學專業創始人、心理諮詢與治療專業學科帶頭人郭勇教授,從心理學角度,對認知、行為、情緒等方面問題做了詳細梳理。


下面,就跟著長安君共同學習郭勇教授傾囊相授的寶貴技巧——


心理影響軀體,進而有人擔心自己得了病


【漫話抗疫06】不管是宅家還是奮戰一線,這個心理講座你應該聽!


心理學基本的理論告訴我們,認知是引領行為的,認知產生了情緒,認知和行為等等共同作用。比如說很多人其實並不在疫區,但是很害怕,擔心會染上病。這些認為或者擔心,它是一種認知。


有了這樣一些認知之後,實際上也就會有一些行為。有些人畏手畏腳不敢出門、什麼都不敢幹了,有些人則比較衝動。疫情下,實際上最容易出現的是各種各樣的情緒反應——比如說害怕、擔心,有些人也很氣憤,也出現了一些其他的情緒反應。疫情之下,也使得軀體出現相應的反應,有些人表現為心慌、呼吸道的呼吸急促、消化道的或者說四肢上的一些問題。由於疫情會對我們這幾個方面都產生影響,所以,今天就要來看一看,這些問題怎麼去解決。


疫情對我們認知的影響有哪些?


在認知上,存在著太多的曲解,或者一些錯誤的東西。它就對我們產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


【漫話抗疫06】不管是宅家還是奮戰一線,這個心理講座你應該聽!


疫情對我們認知的影響有哪些?


一是把情況想得糟糕至極。有這樣一個案例,某一社區的工作人員,在疫情情況下,他需要站在社區的門口工作。他的工作是對進入小區的人做一些登記,測測體溫,給予一些必要的消毒。這個人很害怕。我們問他,你為什麼很害怕呢?他是這樣說的:“我在小區門口工作,來的是誰,其實我也不知道。我萬一要是遇上個病人呢?給他測體溫,他可能也不高,也沒辦法做所謂的核酸檢測。他也許是個病人,但他今天沒發病,被我接觸了,那不就把我傳染了?我父母還需要贍養,我孩子還小,我也是個頂樑柱,我面臨這種情況,怎麼得了?”實際上,他等於是把最不好的東西拿出來了,他把這個事推論到最壞的結局了,他必然是害怕的。


二是消極預測未來。現在有體育彩票、體育獎券等,相當多的人是不買的。他們會很明確地說,我去買也不過是給別人充當個“分母”。實際上,這個獎券、彩券有人買嗎?也是有人買的。他覺得總得有人中獎,萬一是我中獎呢?同樣的道理,比如我會不會染上這個病?其實這個時候,我們自己也有預測。而如果你消極預測,比如“我有可能被傳染,傳染上之後治不好,治不好就死了”,就不可能不害怕、不恐懼。


三是不合理的想象。為什麼說要有個合理的想象呢?它非常的重要。我們從媒體上看到了一些數字,說有多少人已經是確診的病例了,有多少人是疑似的,而且死亡例數是多少,可能有些人覺得這個事是非常可怕的。其實,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一個普通的居民樓,它要是有五層,每層有兩三戶,每層大約可能就得有個十個八個人。如果它的傳染性真要是那麼強,這個門洞裡面一個人生病傳染給其他人,其他人再去傳染給其他人,大家想想,那個病人數將會是多少?實際上,我們報道出來的遠遠不是這樣,所以,我們需要有一個合理的想象。


“開關點技術”巧解焦慮


怎麼化解焦慮?燈和開關之間的邏輯關係,與心理與身體的關係共通。


實際上每個人心裡面都裝著一排的開關。這個開關由你掌握。


有一個開關你往這邊一按叫“肯定”,你往那邊一按叫“否定”。有一個開關往這邊一按叫“積極”,往那邊一按叫“消極”。有一個開關你往這邊一按叫“放鬆”,往那邊一按叫“緊張”。這排開關我們外人接觸不到,是你自己操作的。你自己把它操作在哪個檔位上,你這個人就會出現一些相應的表現。


【漫話抗疫06】不管是宅家還是奮戰一線,這個心理講座你應該聽!


有些人是不敢坐飛機的。因何不敢坐飛機呢?在他坐飛機之前,他把“害怕”這個開關打開了。他說不行,坐飛機容易出事,出事之後沒法躲、沒法藏。可是晚上他在哪兒睡覺呢?他在家裡睡覺,是鋼筋水泥的房子,他不害怕。原因是他先把“害怕”給關上了,他說這個地方就不在地震帶上,我們家這個樓不是“豆腐渣”,不會一有風吹草動就會塌掉,我也沒那麼倒黴。大家看,由於他把“放心”打開了,他就可以踏踏實實在家睡覺了。


恐懼也好,擔心也好,實際上它是由我們心裡的開關在控制。一旦我們知道有這樣一個開關,而且我們學會了之後去主動操作一下,我們的情緒就容易調整過來了。


“負面情緒反應”也有積極作用


恐懼其實也是有積極意義,因為恐懼,我們就保護了自己,因為恐懼,我們提高了警惕。


但是恐懼一旦過度,就會影響正常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所以我們要學會調整。


學會“共情”至關重要


在這個疫情時期,有一些人看到了一些現象。比如說某一個小區,要求進來的人都得戴上口罩,都得測溫度,有些可能要求做登記。可是有些人偏偏不戴口罩,硬往裡面闖。這時候人們都是很氣憤,說:“在這種情況下,你怎麼還這麼幹呢?”我們可能有一些不解:“他怎麼就這樣呢?”


共情,指的是我們要從別人的角度去理解體驗,把握別人的內心世界,而不是從自己的角度上,去理解體驗把握別人的內心世界。


換位思考並不是指我們只能單向地去理解別人,其實,別人也應該是要理解我們,它是雙向的。大家想一想,一個人到父母居住的小區,他的車在這兒沒有登記,沒發出入證。他來了之後,他要求去給父母送點蔬菜、日常用品,他就有進去的需求。可是小區管理是比較嚴格的,說你不是本小區的,車就別進,你沒有出入證就別進。其實咱們大家也需要理解他,他也必須要得到理解。大家都理解了,都沒有太多負面情緒了,之後就可以進行有效地交流,協商這個問題該怎麼處理。


學會接納和改變


接納你不能改變的。


我們在這兒執勤,那個人不戴口罩,要進來、要出去。我們說:“你怎麼這樣呢?”這是不接納。很多人居家隔離了,朝夕相處時發現,家裡的孩子玩遊戲時間明顯地多,也不管學習了,說:“你怎麼這樣呢?”有的說:“我看見他就來氣,我看見他就彆扭。”我們有時可能對他人、他事、他物不接納,然而,不接納解決不了問題。這個接納不是讓你去欣賞,不是讓你讚美,也不是讓你仇恨。


人們的本能是趨利避害的,人們不願意自己受到傷害,不願意接納。可是隻有接納,才有可能擺脫痛苦,才有可能繼續生活。不接納現實,實際上它才是消極。


改變你能夠改變的。什麼事是能夠改變的?目前大部分沒有執行防疫任務的這些人,要求大家還是居家隔離,這個是我們不能改變的。居家隔離之後,做些什麼?怎麼能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有意義?這個是我們能夠改變的。


可以嘗試這樣去理解:現在外面下著雨,咱們要出去。如果能伸出你的巨手,撥開烏雲見了天日,如果真有這個能力,你完全可以這麼做。但如果沒有這個能力,你就得接納“下雨”這個事。什麼東西是我們能夠改變的?我打個傘不至於淋著了,我穿個雨衣不至於淋著了我這個事沒那麼急,等等雨過後再去辦。這些可以。


接納現實才是積極的,因為接納現實是擺脫痛苦的前提,是解決問題的前提。


構建積極合理有效的行為模式


目前在這種情況下,還需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要構建積極、合理、有效的行為模式。


舉個例子,你從超市買了東西回家走,塑料袋裝著買的東西,越往家走,這個塑料袋就顯得越沉。它把我們的手勒疼了、勒紅了、勒腫了、勒白了,這就叫遇到了問題。怎麼解決呢?所有的問題來自手裡的塑料袋,把塑料袋扔掉就可以解決了。可是不能這麼解決。還有個積極的方式,就是接納“塑料袋勒手”這個現實,掏出手絹來墊一墊,或者在路邊找一個別人丟棄的廢紙盒子墊一墊,然後往前走。過程中,不斷給自己一些信心說:“這些東西是我花錢買的,我一定可以拿回來。路上可能也還會累,沒關係,累了我休息,休息完了之後再走。”最終,我們把買的東西拿回家。


可是我們有一些人,沒有積極地應對,而是消極地抱怨。抱怨國家也不在家附近建個大的超市,有的人抱怨丈夫,有些人抱怨自己的孩子,說:“我的孩子十六七歲了,一米七八了,他都不知道幫我拿拿。”有些人抱怨自己,說:“我這個命怎麼這麼苦。”越抱怨,實際上事情越來越被誇大,以至於超市買的東西是十斤,但隨著他的抱怨,他的感受是變成了十五斤、十八斤、二十斤。我們沒有辦法去除真正的“十斤”,但是可以解決由於你消極抱怨而多出來的“十斤”。


目前在這種情況下,大家實際上要學會說兩句話:


第一句話,有疫情是真實的,如果我沒有被傳染上,家人都很平安,其實挺好的。


第二句話,如果我不小心染病了,或者說疑似了,我也不是沒人管,實際上也可以得到救治,也不一定會傷及生命,我也有可能獲得很好的康復。


互動問答


湖北省十堰市鄖西縣人民醫院:如何調整面對患者無能為力時的“無力感”?


答:我自己也是一名醫生,這種情況下,都想著把所有的人趕快救過來。我們的想法本身非常好,但我們必須學會的是,接納我們的能力、接納疫情對我們造成的影響。這次由於疫情的特殊性,它很多的特性我們都未必瞭解,比如說,它到底多長時間是有傳染性的,來了之後是普通發燒還是新冠肺炎?目前也沒有靈丹妙藥,吃一片,打一針就好了。我們也得允許這樣一種情況存在。


而且,大家一定要告訴自己,每個人的作用其實都不是無限的,我們願意去救人,但是千萬別把自己當成救世主。一旦救不成人,會非常失望,甚至產生絕望情緒。就像買彩票,你有心買,希望中獎,可以理解。但是絕不會因為你買了,必然能中這個獎。不然隨著工作的深入,可能信心受影響,可能產生職業倦怠。


【漫話抗疫06】不管是宅家還是奮戰一線,這個心理講座你應該聽!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村委會:如何幫助村民儘快克服對疫情的恐懼心理,儘快恢復生產?


答:如果你是居委會的工作人員,你要跟大家講清楚,講清楚哪一點呢?疫情它實際上確實比較嚴重,但是我們會戰勝它。之前,大家知道肺結核,很多人得了就死了。但是在和肺結核鬥爭的過程中,我們有一些藥物就出來了,所以肺結核死人的情況,現在就比較少。腫瘤也是有些人去世了,但是有部分人實際上也被救過來了。這次疫情,目前據我們的知識沒辦法預測。但是當年我們是在北京,感覺這個非典是突然間來、突然間就走,到了2003年的五月中到五月底的時候,突然沒有了,所以它大體上應該不是一個持續的狀態。


我相信疫情不會三年、五年、十年都是這樣。我們有信心,雖然會受一些影響,但是這個影響不會是全面的。科技也在進步,我們會找到一些有效的方法。

【漫話抗疫06】不管是宅家還是奮戰一線,這個心理講座你應該聽!

浙江紹興市政法委:如何對過於焦慮的社區網格員進行心理疏導?


答:剛才說的網格員,我對他們的工作大體上也有一些瞭解。他們擔心工作上會不會有一些疏漏、有一些差錯。在目前這種情況下,我們首先要去把我們內心的那個“開關”控制一下。要對自己說:“目前這個時期,我們還堅持工作。這個工作,有的地方一定做得不錯,但是有些可能也會出現一些紕漏。”如果是你的同事,你可以跟他探討一下:“咱們開著私家車出去了,有可能咱們沒有任何問題,但是也有可能輪胎上不小心紮了個釘子,甚至說再發生稍微嚴重的事故,其實這個我們也沒有辦法來估計——或者說規避的。”不用事先擔心、害怕,在事情發生以前,完全可以做一個調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