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有些年俗都沒有人會做了,80後也許是最後一批,怎樣才能留住?

燁子皇了


確實如此,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多有年俗確實沒有了,就是還保持的一些傳統也不是原來的樣子了。

就我自己這些年的體會和大家做個探討吧。風俗的傳承城市和農村不同,我小時候和奶奶大爺長大,那時候還有不少過年的習俗留在記憶之中。有的現在還保留有的已經沒有人做了。首先年俗從臘月初八開始,就是做臘八醋,這個到現在依然有,而且得到發展。到臘月二十三的小年就正式開啟了過年的征程。二十三在民間是灶王爺上天的日子,糖瓜辭灶,貼灶王爺等一系列活動我一個七零後再也沒做過。


到過年的習俗更多,不讓說不吉利的話,不讓用刀,年三十下午到祖墳上燒紙表示讓老祖宗回家過年,年初一去上墳而且有個習慣看誰家到的早,越早越好,放鞭炮越多越好(後來發現不是習俗是日子剛好點兒的暴發戶顯擺造成的),最重要的是家家貼對聯,然後大家還互相看一看,最早的時候不是買的,是自己寫或者是買張紅紙請別人寫,有些家庭的老人寫的詞往往挺新穎,顯的與眾不同,如果家裡有人故去,過去很多家貼的是藍對聯,現在基本上就是不貼了。另外就是元宵節前後的文藝演出,有高蹺,小車會,跑獅子等,大家跟著看著笑聲不斷。



孩子們那時候到年三十打燈籠可是我們那時候的保留節目,家裡沒錢都是用紙糊的燈籠,裡面固定棵蠟燭,那時候小啊,經常一個不注意蠟燭倒了,眼看著可愛的小燈籠成了火燈籠心疼的哇哇大哭,看著人家還打著自己空著手小壞心眼就來了,那時鞭炮都是一個個拆著放的,趁人家不注意扔一個小炮進去,哈哈哈,看小朋友也哭了,心裡真滿足😄,大家玩玩鬧鬧,直至大人招呼回家吃餃子了,然後才戀戀不捨的回家。

現在來看,大部分習俗已經快沒了,就是還存在的,也已經大不相同。這裡面有時代的進步,也有一些其它的因素,比如放鞭炮這個傳統的節目因為環境汙染被強制取消了,個人建議,能不能固定地方,由政府或者企業出資,找一個開闊的地方,集中燃放,那夜晚漂亮的煙花是我們這代人抹不掉的回憶。



現在國家對民間的一些文化遺產進行挽救,經常組織一些民間匯演,但現在來看收效甚微,因為年輕人忙於生計,對這種受累沒收益少的活動都不感興趣了。

個人認為,國家應該大力提倡一些好的風俗,有意識有傾向性的加以引導,而不是隻讓一個春節文藝晚會成為過年唯一的活動,現在春晚簡直成了雞肋,不看沒事兒幹,看也沒有什麼新內容,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啊,別小看這些習俗,這裡面產生著親情,更有著強大的凝聚力,我們國家經濟已經很強大了,是應該著手讓們的精神更文明!讓一些好的民俗迴歸吧,讓文明讓親情讓過去的人與人之間的真情!



畢竟時代在發展,存在就是合理的,既然慢慢在消失可能就是時代變革的需要。但我們現在需要的不是過去的習俗,而是懷念過去那份過年時的親情和人們那歡樂的笑聲。我想會不會隨著時代的發展雖然習俗已經不同,但親情再次迴歸呢?讓我們盼望著!


吟雪楓情12


隨著社會的發展,有些年俗在逐漸消亡,這是令人惋惜的事。主要問題是傳承人的問題。要想繼續傳承,個人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想想辦法。

一,地方文化部門或民間團體積極參與,對於很有保留必要性的項目,可以打造成文化節目,申請文化遺產之類的認證,對於一般性、區域性的,申請地方性的認證,同時可以在打造新農村建設,利用文化廣場,文化節活動等進行恢復和培育。

二,通過新媒體的手段,進行記錄,整理,可以請會者進行錄像、錄音、整理成資料,把製作流程。工藝要求等記錄清楚,有條件的地方也可以通過網絡上傳,廣為傳播,同時創作者也可適當得利。

三,把適合的年俗進一步整理,加工成文化產品,參與旅遊景點開發,特色表演等推向社會。

四,有些適宜孩子們參與的,可操作的活動,引導家長們帶著孩子看看、玩玩。部分還可以引進幼兒園、小學、中學乃至大學。當然,必須要考慮到孩子們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不適宜的不可以。可以按年紀區分活動內容、參與方式,畢竟不是所有的都適宜進課堂,進哪級課堂,需要論證。

年俗是中國千百年來歷史印記,體現傳統文化的具體表象。當然有其精華,也有不合現時的地方。那麼要取其精華,發揚光大,對於“糟粕”,有確實不好的,也有現在看來不好的,個人認為記錄下來,保留其面目,但不需要發揚,僅僅為保留,參考研究之用。有時保留“醜”,也是對“美”的肯定,有對比更能說明問題。


四顧20DD


傳統小吃,製作過程複雜,食材不易取得,售價又提不上去,因此很多年輕一代不願意從事這項工作。

若能有官方人士做為推手,民間手藝人合作,或許還能繼續傳承下去。

傳統手藝也要與時俱進,稍微調整,符合現代人的飲食觀念,才有繼續沿續下去的動力。

舉個栗子,閩南傳統“發糕” 用大米磨漿製作的年節應景小吃,它也漸漸消失在視線中,試著變動一下,意外引來小朋友喜愛,由此可見,傳統的食物想傳承下去,必須先讓小輩喜歡上它,才能進一步去學會它。



玩美煮藝


有很多年俗都很繁瑣複雜,現在很多人連親戚都不走了,記不住很正常。以前的肯定是留不住了的。

現在是信息時代,有信息時代拜年的風俗。


維愛晴天


現在要把年俗文化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引進學校。同時在過年的時候,文化部門,宣傳部門要加強年俗活動的開展和宣傳。讓我們的後代親身感受並參與到年味濃濃的春節活動中,讓每年的春節都值得回憶!


何苗


一個社會的意識形態取決於政府的主導和社會的認同。想要留住年味需要政府的重視和社會的參與!











國學紫微


老年俗哀亡,其根本原因在於不符合當代人的喜好。再過若干年,自然有現今青年人喜愛的年俗湧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