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5 歐洲國家的幼教靠譜麼?

幼兒教育在歐洲教育系統中的優先度極高。歐洲政治界和教育界對幼教領域的重視,主要建立在一個認知共識上:

孩童早年的教育經歷,將會對他們此後人生中的教育質量、身心健康、工作能力、社會參與度產生重大影響。

為了維護少兒權益,歐洲國家在近代化以來的發展過程中不斷推進立法和規範,從提高幼師待遇和要求開始,不斷提高幼教水平。

今天的文章,就一起來看看歐洲的幼師生存狀態。

歐洲國家的幼教靠譜麼?

歐盟:幼師受尊重

為了統合歐盟內各國不同的教育政策,歐洲議會進行過長時間的調查和聽證,希望能給出一個指導性的綱領。不過這個綱領很難真正達到規範性的作用。儘管如此,在2016年歐洲議會出臺的《教育與培訓2020(ET2010)》計劃中,幼兒教育仍然是第一個被提及的話題。

根據這份計劃書,歐盟預期在2020年完成95%的學齡前兒童教育覆蓋。4歲及以上的兒童,必須以某種形式參加幼兒教育。各國無論是私立還是公立的教育機構,都必須受到嚴格的監控,並由各成員國彙總到歐盟。

歐洲國家的幼教靠譜麼?

參與這些政策制定的,既有各國的官員和教育專家,也有資本家和家長代表,可以說兼顧了各方的利益。

以教師學生的配比為例,歐盟要求各成員國都至少要使用某種方法控制教師的供給,保證所有孩子都有足夠的老師帶。除了克羅地亞和塞爾維亞這兩個慢一拍的前南國家以外,各國都已經完成了控制系統的建立。

歐洲國家的幼教靠譜麼?

領導人要不要親自上陣

有意思的是,即使是在歐洲發達的資本主義大環境下,很多國家還是採取了政府預先計劃管制的模式。歐盟的兩龍頭德國和法國皆是如此。其他如西班牙、瑞典等國也在勞動力市場自由調配的同時啟動了政府管控,以確保公平。

很神奇的是,在各國政府出面調控教師流動之後,各國幼教對工作的滿意度仍然很高。根據歐盟在2013年進行的一項調查,有90.2%的幼兒教師對自己的工作條件感到滿意,甚至有20%的教師覺得這項工作非常受尊敬。下到20出頭的年輕教師,上到接近60的老教師,都對這項工作表現出了自豪和喜愛的態度。

廣泛受到尊重的情況下,教師們當然願意出力,選擇參加幼教工作的年輕人也很多。

不僅如此,歐盟還鼓勵各國繼續提高幼教地位,在社會上宣傳幼教的重要性和良好待遇。

進一步加強了當地的少兒教育人才儲備。

各國:幼師高要求

歐盟提綱挈領的教育方針對各國只是一個監督,具體實施起來,各國都還有自己不同的方式。

法國的幼兒園分為兩種,面向不同年齡段的幼童群體。對於那些大聲呼喊著“我們把孩子放在幼兒園只是因為自己沒空帶”的家長來說,法蘭西的幼教系統似乎是個好選擇。

第一類幼兒班類似中國的託兒所,接收2個月到3歲大的娃娃,被稱為crèches。根據家長的需求不同,各個園區的管理方式、班級大小、照看時間都不一樣,相同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們儘快適應集體生活,為進入第二個級別的幼兒園做準備。

歐洲國家的幼教靠譜麼?

第二類幼兒園稱作“Ecole Maternelle”,照看2歲到6歲的學齡前兒童。孩子們在這裡就不是單純地被照看,而是有一定的教育活動了,需要學習基礎的讀寫算術和外語。不過學業並非這一時期的主流,孩子們還會參加美術訓練和創造性訓練。國內很多所謂國際幼兒園的教學方式,和這裡很類似。

歐洲國家的幼教靠譜麼?

相對應地,他們提供的薪水也很不錯,平均在每月3000歐元左右。這個收入在消費高昂的巴黎當然算不上高收入,但是也和相同學歷水平的年輕人收入差不多,維持一個體面的生活還是現實的。這讓這些幼師獲得了足夠的尊嚴和工作動力。

到了隔壁的德國,對幼師的學歷要求就更高了。在作為模範的圖林根市,幼師隊伍中擁有教育學或者社工本科學歷以上的人員佔到94%,可以說是一支相當高素質的團隊。

歐洲國家的幼教靠譜麼?

為了維持這樣一支高水平隊伍的運轉,國家撥款和社區捐款必不可少。首都柏林市為每一個幼童每年撥款近8000歐元,作為支付教師工資和幼兒園設備維護的資金。一些在社區內開辦多年的老幼兒園,也會得到社區居民和當地教會的資助,但是具體數字難以統計。

而在連續16年幼教水平排名歐洲第一的芬蘭,情況就更加讓人驚奇了。

芬蘭極為重視教育,尤其是中小學以前的少兒教育。政府的教育預算佔總預算的8%,是一個天文數字。但是真要說孩子們在這裡學到了什麼,去參觀的中國家長恐怕會有點失望。

歐洲國家的幼教靠譜麼?

一家名為Franzenia的育兒機構的負責人說:

“小於七歲的孩子還不能接收系統教育,我們讓他們鍛鍊身體、保持靈活性和創新性,為學習做準備。”

完成這樣的教學任務並不簡單,所有芬蘭幼師都必須考取一個五年制的教育學學位才能上崗。能吸引年輕人花費這麼多年接受培訓的原因,是芬蘭幼師的高工資和高社會地位。芬蘭幼師的工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最高能達到5000歐(將近4萬人民幣),比很多家長都富裕。

高水平的教育制度設計和教師團隊,讓芬蘭少兒教育獨步全球。即使孩子們在幼兒園裡不學任何學術有關的內容,他們在進入學齡之後接受學歷測試時還是能在歐洲名列前茅。

幼教在這樣的國家,是真正規範而受重視的領域。

批評:這些問題真的是問題麼?

儘管從歐盟立法到國家立法對整個幼教行業做出了足夠的規範,問題仍然是存在的。家長的心思總是這樣:對孩子越好越不嫌好。更多的批評、要求和呼籲,在歐洲少子化和移民化的大背景下依然出現了。家長和愛心人士把矛頭直指各國幼教領域的不良現象。

德國一份知名的育兒雜誌《父母(Eltern)》就發文批評該國的幼教制度不合理,對幼童的關心在地區間並不公平。文章指出的不公平現象有8條,涉及德國幼教行業的方方面面,下面簡單列舉一些:

在幼教資源豐富的州,比如梅前州,幼兒園能提供的註冊名額比幼童數量多出來8%,而在最北方貧困的石荷州,註冊名額則比幼童數量少了22%。

幼師/幼童比例分佈嚴重不均。在薩爾蘭州一個老師平均帶3.5個孩子,到了梅前州則變成了1:13——可似乎即使是這個數字,也遠遠超出了我們對國內小班的定義。

歐洲國家的幼教靠譜麼?

意大利政府也面臨類似的指控,民眾指責政府對幼教行業監管不力。指責的火力主要集中在意大利至今都還沒有建立一個完善的幼兒看護和教育監管體系,這兩個部分分別由兩個行政部門負責。信息交流不暢。

這導致了意大利的幼教力量難以保障,教師資質參差不齊,幼童的受教育水平也無從管理。

但實際上,在政府監管的空白領域,私立幼兒教育機構各顯神通,自己進化出了一套完善的評教體系。家長可以通過附近地區內幼兒園的系統性自評和家長評價,選出最滿意的幼兒園。沒有這個評教功能或者被曝光作假的幼兒園,很快就會生源枯竭而死。

歐洲國家的幼教靠譜麼?

歐洲的幼教系統和隊伍素質,是保障孩子權益的基石。比較之下,方能顯出把“一切為了孩子”這句口號當真落實的可貴之處。

當一次次醜聞爆出,失望、驚恐和憤怒充斥我們心間的時候,是不是也正是我們借他山之石做出改變的良機呢?歐洲人對幼師的高標準高待遇,也許才是解決我們自己恐慌的靈丹妙藥。

但無論是幼師還是幼教產業,都只是整個社會的一部分,正所謂“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