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5 堯舜禹之間的禪讓也充滿了明爭暗鬥

王莽曾經表揚西漢小皇帝有堯舜之德,曹丕也曾經表揚漢獻帝劉協有堯舜之德,趙匡胤表揚後周小皇帝有堯舜之德。表揚完了,他們自己身上都沒有了堯舜之德,這江山社稷還是傳給了自己的子孫。即便是堯舜之前,顓頊、帝嚳可都是黃帝的子孫,他們身上就沒有這種所謂的德行,而偏偏唐堯、虞舜是禪讓出來的,到底他們的德行高尚到什麼地步呢?今天咱們就來講講歷史變遷中的“禪讓”。

堯舜禹之間的禪讓也充滿了明爭暗鬥

一、唐堯、虞舜確實是最早用聖人冠名的領袖

自從黃帝打了那麼多次仗,一統華夏之後,這當老大的人都是黃帝的後人,其實也包含堯舜二人。既然這堯舜都是黃帝的後人,又何談禪讓之說?這老大的位置讓來讓去不都還在你家族之內嗎?不過這史書上對於堯舜當時社會景象的記載卻有別於其他帝王。

堯舜禹之間的禪讓也充滿了明爭暗鬥

實際記載唐堯在位70年,這也太邪乎了,當時人類的平均壽命不過也30歲左右,你說70個月我是信的,說70年純屬扯淡。那他的美名如何能夠讓人傳頌幾千年呢?歸根結底的原因,還是和黃帝有關?黃帝時期是個戰亂時期,為了搶地盤,搶糧食,搶女人,整個部族東征西討,南征北戰。帝王們想幹大事,老百姓跟著遭殃,所以皇帝的美名不在民間,而在官方。但黃帝之後天下太平了,部落首領的工作重點轉移到了治理天下上。唐堯、虞舜執政時期走遍了天下的角角落落,要麼治水,要麼救災,和之前的亂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當時的經濟發展水平也有能力解決多數人的溫飽問題,所以被誇是聖人一點也不為過。

堯舜禹之間的禪讓也充滿了明爭暗鬥

二、禪讓的背後其實是力量的制衡

那個時代社會組成的最基本的單位已經從群居狀態變成了家庭狀態,比家庭大的是家族,比家族大的是氏族,比氏族大的是部落,比部落大的是部落聯盟。誰來做部落聯盟的老大,是由所在部落的實力決定的。誰能做部落的老大,是由所在氏族的力量決定的。所以,從黃帝開始,顓頊、帝嚳、唐堯、虞舜、夏禹他們所在的這個家族就是當時的黃金家族。在這個家族之內,誰做老大?大家可以商量著來。重大事項可以由各方派出代表集中發表意見。也就是說,這種民主集中制,其實是黃金家族的民主集中制,並不是天下百姓的民主集中制。

堯舜禹之間的禪讓也充滿了明爭暗鬥

《竹書紀年》和《史記》記載的不一樣,《史記》中大提禪讓,而《竹書紀年》中卻說堯晚年的時候曾被舜囚於平陽。如果這個記載屬實,這哪是禪讓啊?分明是篡權!到底誰說的更可信?我們也不用再去較真了,它說明的是,當時權力的交接背後都充滿了實力的博弈。

堯舜禹之間的禪讓也充滿了明爭暗鬥

三、家天下是一種必然的趨勢

隨著社會生產能力的不斷提升,貧富分化越發明顯,富人越來越富,窮人人越來越窮。原本集體所有制的社會形態被打破了。這時候富有的家族不會輕易放棄自己的私有財產,他們會傾向於讓自己的子子孫孫都富有下去,於是權力的爭奪就成為富人們角逐的焦點。

堯舜禹之間的禪讓也充滿了明爭暗鬥

不排除舜禪讓給禹,是因為夏禹家族的勢力增大的結果。禹的父親鯀從長期參與治水,但最終因為治水天功,被舜所殺。可見這舜和禹之間是有殺父之仇的,如果舜將自己的權力主動移交給給了禹,那順著家族還會有什麼好果子吃嗎?史書上記載到了晚年舜南巡途中病逝,這個時候舜年齡已經很大了,這當時沒有有效的醫療條件下,這老大爺主動南巡不就是去找死嗎?估計未必是他自願的。說是已經發生了政變也不是沒有可能。

堯舜禹之間的禪讓也充滿了明爭暗鬥

夏禹取得政權之後,有自己的大糧倉,有自己的土地,他充分吸取了前人的教訓,徹底廢除了民主選舉的模式,開啟了“家天下”的序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