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3 普京和默克爾互相驅離外交官,起因是一格魯吉亞人在德國被殺害

處在“蜜月期”的德國和俄羅斯,按理說沒理由搞摩擦,但事實是,雙方“內鬥”的小動作不斷,以至於有將這大好局面改變的跡象。

據《參考消息》報道稱,俄羅斯外交部於12月12日發表聲明,決定驅逐兩名德國外交官,理由是柏林驅逐了兩名本方駐德國的俄外交官。據悉,德國驅逐俄羅斯外交官是源於一宗謀殺案。

早些時候,格魯吉亞公民—澤利姆汗·漢戈什維利在柏林附近的一個公園被不明人員用槍支射殺。德國情報機構認為是俄羅斯特工所為,因為普京曾指責漢戈什維利是一名“殘忍、嗜血的武裝分子”,在高加索地區與分裂分子聯合開展反俄武裝活動,並參與了莫斯科地鐵爆炸案。

普京和默克爾互相驅離外交官,起因是一格魯吉亞人在德國被殺害

對於德國的指責,莫斯科未予直面回覆,但其表示,將俄羅斯外交官驅逐是“不當之舉”,俄方將視情形的發展做出針對性的反制舉動。漢戈什維利被誰射殺,誰又是幕後策劃人,這一切仍在調查之中,但可以肯定的是,德俄會因為這件事而陷入互掐的地步。

原因很簡單,德國和俄羅斯看似“緊密”的雙邊關係,其實經不起任何深層次的推敲。第一、德國將俄羅斯一直視為威脅自己邊境安全的不安定因素。由於俄方在烏克蘭的出格行為,致使北約組織不得不承受美國的巨大壓力,從而加大對俄羅斯圍堵計劃的投入力度。

默克爾表示,德國或將在2025年完成北約新防務預算方案,使年度軍費的支出達到本國GDP的2%,同時也將給予美軍更多的便利,包括允許美國在波蘭大幅增兵,甚至將戰略防線推進至俄羅斯、柏林和德國的交界處。德國的很多媒體認為,正是由於俄羅斯的“大舉冒進”,讓自己處在了多層面的威脅中,莫斯科應對此事負全部的責任。

普京和默克爾互相驅離外交官,起因是一格魯吉亞人在德國被殺害

第二、德國和俄羅斯在能源領域加強合作,更多的是一種無奈之舉。作為歐盟和北約組織的領頭羊,德國須在環保方面做出表率。由於德國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其對能源的需求與日俱增,同時受困於魯爾產煤區的產煤量下滑因素,德國必須使用更多的天然氣以促進經濟結構的升級、換代,從俄羅斯進口能源成為了解決上述問題的不二選擇。

因此我們看到了德國頂著美國的壓力,和俄羅斯簽署了“北溪—2”管道項目的合作協議,同意加大對俄羅斯的原油進口等措施。但是這種合作仍然充滿了不可預知的風險,如果美國加大對己方的制裁,亦或者是德國邊境爆發類似於2014年烏克蘭危機的事件,則一切可能泡湯。也就是說,默克爾和普京的走近,更多的出自於經濟考量,雙方想要徹底的恢復正常的鄰居關係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普京和默克爾互相驅離外交官,起因是一格魯吉亞人在德國被殺害

需要注意的是,德國和俄羅斯在反恐議題上,仍有非常大的分歧。德國反對普京在車臣問題上的強勢態度,對於後者在格魯吉亞的強勢行為反感。德國主流媒體認為,俄羅斯對於格魯吉亞局勢的干預動作,讓部分恐怖分子潛入了本國,以至於讓柏林感受到了威脅。

此次在柏林的“暗殺”行為就充分暴露了這一點,即德國無法允許俄羅斯將危險帶給自己,也不能容忍莫斯科的“窮兵黷武”。將俄羅斯的部分外交官驅離,是自己對普京西進政策的不滿情緒的外部體現。

換句話說,如果德國內部再度爆發此類事件,不排除俄德摩擦增加的風險。至於說誰才是漢戈什維利暗殺事件的策劃者和推行者,其實沒有大的政治意義。就算是美國特工作為,亦或者是某些反對勢力所為,又豈能改變德國和俄羅斯既合作又對立的微妙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