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1 《說文解字》第97課:《詩經》裡“薄採其茆”中的“茆”是何意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97課,仍然是講“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具體如圖:

《說文解字》第97課:《詩經》裡“薄採其茆”中的“茆”是何意

(今天所要講的六個漢字)

1、。這個字GBK字庫無此字,描述起來又困難,只好上圖如下:

《說文解字》第97課:《詩經》裡“薄採其茆”中的“茆”是何意

(,藙的本字)

這個字是“”的本字,讀yì《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煎茱萸”。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果部.食茱萸》:“時珍曰:此即欓子也。蜀人呼為艾子。楚人呼為辣子。古人謂之藙及樧子。”而樧,《爾雅》有記載,就是藙。所以藙的本義就是食茱萸

前面課程提到過茱萸,今天又講到藙,再盤點一下茱萸,茱萸有三種:山茱萸、吳茱萸和食茱萸。山茱萸,別名“山萸肉”,屬山茱萸科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是溫帶和亞熱帶樹種,成熟果實可入藥花期在春季,一般清明前後開花,秋末冬初結果;

吳茱萸為芸香科落葉灌木或小喬木,主要分佈於長江以南,花期為春夏之交,果期則為夏秋之交,因為吳茱萸成熟的果實氣味濃郁,所以有“氣辣子”、“臭辣子樹”等別名;食茱萸為芸香科落葉小喬木,春季開花,秋季採果。因為食茱萸的嫩枝密佈銳利的尖刺,樹幹也長滿了瘤狀尖刺,連鳥兒都很不願在上面棲息,所以另有“鳥不踏”之稱。

我們讀唐詩重陽佳節所謂“遍插茱萸少一人”所插茱萸指的是吳茱萸,一是時節合適,另外是因為它有濃烈的味道。而食茱萸渾身是刺,不適合插在身上頭頂,山茱萸沒有味道,達不到人們要的辟邪作用。食茱萸的植株樣子如圖:

《說文解字》第97課:《詩經》裡“薄採其茆”中的“茆”是何意

(食茱萸)

食茱萸食藥兩用,藥用有溫中、燥溼、殺蟲、止痛的功效,食用一般為調味品。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97課:《詩經》裡“薄採其茆”中的“茆”是何意

(的小篆寫法)

2、䔂。這個字有兩個讀音。即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所載阻史、子亥二切。(一)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只標了一個音zǐ,給的解釋是“羹菜也”。段玉裁補充說:“䔂,謂取菜羹之也。”所以䔂的本義就是用菜作羹。上過中學語文課的朋友大多會說,羹不是“帶湯的肉食”嗎?為什麼可以用菜作羹?

《說文解字》第97課:《詩經》裡“薄採其茆”中的“茆”是何意

(菜羹)

提前稍稍說說“羹”字。羹是會意字。從羔,從美。古人的主要肉食是羊肉,所以用了上邊一個“羔”與下邊一個“美”來會意,表示肉的味道鮮美。而後期的羹字義豐富,指用肉或菜調和五味做成的帶汁的食物。比如《說文解字》就說“五味和羹。”上古的“羹”,一般是指帶汁的肉,而不是湯。“羹”表示湯的意思,是中古(魏晉南北朝)以後的事情了。所謂的菜羹,一般指煮熟的菜,加上米屑同煮,一般是古代貧者所食。比如陸游更甚,他是“乞菜作羹殊有味”(《甲子秋八月偶思出遊往往累日不能歸或遠至傍縣凡得絕句十有二首》)連菜也是乞來的。漢樂府《十五從軍徵》說“採葵持作羹”,用菜作羹是正常的。

(二)這個字的第二個讀音是zǎi。《集韻.海韻》中說:“䔂,菜名”,究竟是何種菜,無據可查,只能存疑。

䔂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97課:《詩經》裡“薄採其茆”中的“茆”是何意

(䔂的小篆寫法)

3、若。現代漢語高頻常用字,這個字有三個讀音。(一)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只標了一個音ruò。給的解釋是擇菜。我們看若的字形,在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裡,若字就是一個伸出兩隻手去擇菜的圖樣,如圖:

《說文解字》第97課:《詩經》裡“薄採其茆”中的“茆”是何意

(若的甲骨文、金文)

所以,若的本義就是擇菜。現在的常用義都是後來生髮、衍生出來的。

本義之外,若字還有如下這些意思:(1)順從;和善。《爾雅.釋言》裡說:“若,順也。”郝懿行《爾雅義疏》說:“若者,《釋詁》雲:‘善也。’善者,和順於道德,故又訓順。”比如《詩經.小雅.大田》:“播厥百穀,既庭且碩,曾孫是若。”大意就是:播下黍稷等穀物,苗兒既挺拔又茁壯,曾孫和善又開心。這還是祈年詩,曾孫是周王的自稱。(2)通“諾”,應允。比如《馬王堆漢墓帛書.經法.名理》裡有:“若者,言之符也;已者,言之絕也;已若不信,則知大惑矣。已若必信,則處於度之內也。”講諾言的重要。(3)選擇。《說文解字注》裡有:”《晉語》秦穆公曰:‘夫晉國之亂,吾誰使先若夫二公子而立之,以為朝夕之急。’此謂使誰先擇二公子而立之,若正訓擇,擇菜引申義也。這個意思,顯然是擇菜的引申義。(4)象,如同。比如唐詩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裡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說文解字》第97課:《詩經》裡“薄採其茆”中的“茆”是何意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詩意)

(5)及,到。比如《國語.晉語》:“病未若死”。也稱比得上,比如《論語.學而》裡有:“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孔子的話,……還是比不上貧窮仍能樂道,富貴仍然好禮的人啊!(6)奈。王引之的《經似釋詞》裡有:“若,猶奈也,凡經言‘若何’、‘若之何’者皆是。“(7)香草杜若的省稱。比如《九章》裡有:“自前世之嫉賢兮,謂蕙若其不可佩。”洪興祖補註:“若,杜若也。”

《說文解字》第97課:《詩經》裡“薄採其茆”中的“茆”是何意

(杜若)

(8)傳說中的海神。《莊子.秋水》裡有:“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河伯(黃河神)自以為大得了不得。後來到了海邊,望見無邊無際的海洋,才感到自己的渺小,於是仰望著海神,發出了嘆息。後比喻做事力量不夠或沒有條件,而感到無能為力。這是成語“望洋興嘆”的來歷。(9)傳說中的神木名。《山海經.西山經》裡有“(槐江之山)其陰鑫榣木之有若。”郭璞作注說:“大木之奇靈者為若。(10)禾杆皮。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裡解釋秧字說:“凡可去之皮曰若。”

《說文解字》第97課:《詩經》裡“薄採其茆”中的“茆”是何意

(望洋興嘆)

(11)踐踏。也寫作“蹃”。(12)用作代詞。字義較豐富,比如用於對稱,相當於“你、你們”“你的、你們的”比如用於他稱,相當於“其”等等……;(13)用作副詞。字義也較豐富,比如可以表示承接,相當於“乃、才”;比如可以表示不肯定,相當於“似乎、好象”……;(14)用作介詞。表示方式,相當於“按、按照”(15)用作連詞。字義比較豐富,比如表示假設關係相當於“如果”;比如表示轉折,相當於“至於”……;(16)用作助詞。既可以用在形容詞和副詞後面,表示事物的狀態,相當於“貌、樣子”,又用於句首,表示語氣。(17)秦漢時期的縣名。治所在現在的湖北省宜城東南。(18)古水名,就是現在的雅礱江。

同時,若還是一個姓,《正字通》裡有載。讀若字,不禁又一次嘆息,中國漢字之博大精深。

(二)若字的第二個讀音讀ré。用於古地名,《廣韻.麻韻》裡有:“若,蜀地名,出《巴中記》”

(三)若字第三個讀音讀rè。指乾草。《廣韻.馬韻》裡有:“若,乾草”。

若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97課:《詩經》裡“薄採其茆”中的“茆”是何意

(若的小篆寫法)

4、蓴。這個字有兩個讀音。(一)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只標註了一個讀音tuán,給的解釋是:“蒲叢也。”已經講得很清楚,它的本義就是蒲叢。為什麼讀這個音呢?王念孫的《廣雅疏證》裡說:“蒲穗形圓,故謂之蓴,蓴之為言團團然叢聚也。我們再看看蒲草(講蒲字時,已詳細介紹過蒲草)的樣子:

《說文解字》第97課:《詩經》裡“薄採其茆”中的“茆”是何意

(蒲草)

顯然,蒲草,有的地方叫它水蠟燭,穗確實夠圓。稱蓴是有道理的。

本義之外,蓴還指草叢生,義出《集韻.桓韻》:“蓴,艸叢生。”

(二)這個字的第二個讀音讀作chún。讀這個音時,就是前面講過的蓴菜。現在也一般認為蓴的簡體就是蓴。再上張圖,回憶一下蓴菜:

《說文解字》第97課:《詩經》裡“薄採其茆”中的“茆”是何意

(蓴菜)

睡蓮科,多年生水生草本。葉片橢圓形,浮於水面,花小,暗紅色,夏季嫩葉可作蔬菜。《詩經.魯頌.泮水》裡有:“薄採其茆”,陸璣作疏稱:“茆與荇菜相似,葉大如手,赤圓,有肥者手中滑不得停,莖大如匕柄,葉可以生食,又可鬻,滑美。江南人謂之蓴菜,或謂之水葵,諸陂澤水中皆有。”薄採其茆“就是人在水上採蓴菜,就是蓴菜。

蓴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97課:《詩經》裡“薄採其茆”中的“茆”是何意

(蓴的小篆寫法)

5、這個字GBK字庫沒有,只能上圖:

《說文解字》第97課:《詩經》裡“薄採其茆”中的“茆”是何意

(zhì)

這個字讀作zhì。《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以艸補缺。或以為綴。一曰約空也。”因此,這個字的本義是用草補缺處。《廣雅.釋詁四》“補也。”王念孫疏證裡說,這個字其他各本都寫作竹字頭。

zhì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97課:《詩經》裡“薄採其茆”中的“茆”是何意

(zhì的小篆寫法)

6、䔿。讀zǔn。《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叢草也。”《玉篇.艸部》稱:“䔿,苯䔿,草叢生”李善作注引薛綜曰:“言草木熾盛,覆被於高澤及山岡之上也。”䔿的本義就是草叢生的樣子。如圖:

《說文解字》第97課:《詩經》裡“薄採其茆”中的“茆”是何意

(草叢生的樣子)

本義之外,䔿還引申為攢聚的意思。《廣雅.釋詁三》中有“䔿,聚也。”王念孫《廣雅疏證》“䔿之言攢聚也。”

䔿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97課:《詩經》裡“薄採其茆”中的“茆”是何意

(䔿的小篆寫法)

昨天有朋友留言說漢字落後於拼音文字,應當廢止。其實,這個問題,文字專家早就論證過,僅提一例:裘錫圭的《文字學概論》中有“各種文字的字符,大體上可以歸納成三大類,即意符,音符和記號。跟文字所代表的詞在意義上有聯繫的字符是意符,在語音上有聯繫的是音符,在語音和意義上沒有聯繫的是記號。拼音文字只使用音符,漢字則三類符號都使用。”我們可以斷定,漢字或者更為複雜,但漢字的優勢是拼音文字無法替代的。

(【說文解字】之97,部分圖片源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