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古代人沒有通貨膨脹的概念為什麼不拼命印錢?

邦尼桑


通貨膨脹,顧名思義,貨幣貶值,物價上漲,原因呢,一國市場上流通貨幣供大於求,就是太多了。

什麼叫做古人沒有通貨膨脹的概念?

司馬遷提出穩定糧價、抑制其他物價

《貨殖傳》中提到,平糶齊物,關市不乏,治國之道也。

他認為糧食要平價出售,並平抑調整其他物價,關卡稅收和市場供應都不缺乏,這才是治國之道。

抑制貨價,本就是防範通貨膨脹的一種手段。糧食價格的穩定,對於農業經濟為主導的古代來說,沒有比它更有效的經濟手段了。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如果糧價飛漲,也會刺激其他貨物跟著一起上漲。你想,糧價漲了,每人每天吃同樣的糧食,付出的錢幣多了,那麼工人就要求漲工資,否則吃不飽,老闆怎麼辦?商品的人工成本漲了,那就只能提高商品價格來挽回損失。如此惡性循環,不日,市場上需要的貨幣便會供小於求,國家被迫多發行錢幣。

反之,商品、糧食產量沒有增加的前提下,拼命增發貨幣,只能引起物價飛漲,然後惡性循環,國家繼續投放更多的貨幣。所以,古代政府穩定糧價,和不增發貨幣一個道理,就是為了遏制通貨膨脹。

管仲提出控制發行貨幣,縮小貧富差距

如果說司馬遷的《貨殖傳》主要傾向於個人的生財之道,那麼古代經濟學家管仲就會告訴如何用經濟手段來治理國家。

一、故人君挾其食,守其用,據有餘而制不足,故民無不累於上也。

管仲認為,國君能夠管控糧食,掌握貨幣,依靠國家之有餘來控制民間的不足,人民就都會甘心依附於君主。

從這裡看出,糧食和貨幣都是古代國君治理國家的重要的手段。

二、凡將為國,不通於輕重,不可為籠以守民;不能調通民利,不可以語製為大治。

治國需懂得輕重之術,能夠調劑民利,通過管控經濟來實現國家大治。什麼叫做調劑民利?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要控制貧富差距。

管仲認為,一個萬乘之國如果出現了擁有萬金身家的大商人,說明國家財富大量流失,國家沒錢,臣子和將士當然不會效忠。這時,如果國君不出面干預,那麼大商人便會依託其雄厚的資本,操縱市場,謀取厚利,如此,貧富差距便會更加懸殊,老百姓吃不飽就可能起事。

這種現象恰好是國君最不願意看到的,人有錢了則驅使不動,人太窮了則不能守法。

回到司馬遷所提到的糧食和貨幣,我們再來看看古代國君是如何管理的?

且君引錣量用,耕田發草,上得其數矣。民人所食,人有若干步畝之數矣,計本量委則足矣。然而民有飢餓不食者何也?谷有所藏也。人君鑄錢立幣,民庶之通施也,人有若干百千之數矣。然而人事不及、用不足者何也?利有所並藏也。
  • 從糧食來看,一個國家有多少農田,多少百姓,多少上繳國家,多少留著自用,國君都是統計過的。然而,有些百姓卻仍舊捱餓,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大商人的囤積居奇。

  • 從貨幣來看,一個國家有多少人,每人需要多少貨幣,這些也都是計算好的。然而,仍然有很多沒錢的窮人,也是因為財富集中到一些大商人手中了。

如果一個國君不能調節財富,縮小貧富差距,而是埋頭在那裡無休止地鑄造貨幣,造成有錢人奴役窮人,怎麼能稱得上治國有道呢?

據此可知,管仲認為亂髮貨幣無益於治國,只有通過調節貧富差距來實現國家大治。

長期濫發貨幣會造成國家金融體系崩潰

紙幣沒什麼價值可言,然而古代的貨幣多為金、銀和銅等貴金屬,並非取之不竭,考慮其產量和儲量,控制貨幣的數量勢在必行。

造紙術出現後,有些政府開始以紙幣替代,例如,宋朝的交子,元朝的中統交鈔等。紙幣本身毫無價值,如果國家濫發紙幣,就相當於割老百姓的羊毛。打個比方,老百姓辛辛苦苦賺下來一點積蓄,隨著紙幣的增發而嚴重貶值,購買力大不如從前。

《宋史·食貨志》載,哲宗紹聖年間(1094~1097年)“界率贈造,以給陝西沿邊糴買及募兵之用,少者數十萬緡,多者或至數百萬緡,而成都乏用,用請印造,故每歲書放亦無定數。”

事實上,北宋年間,趙宋政府也的確採用增發交子甚至是頻繁更改紙幣的手段,攫取百姓的財富,最終導致通貨膨脹,金融體系崩潰。

例如,宋哲宗紹聖年間,為了滿足陝西軍情之需,多發的一次交子量竟會超過一界總量的數倍,甚至導致成都地區交子的缺乏,又要增造。

貨幣其實是一個國家的國家信用,政府濫用信用,導致交子成為其斂財的工具。如果貨幣持續貶值,那麼其國家信用也會隨之土崩瓦解,後果是什麼不言而喻。

結語:

誰說古人不懂得通貨膨脹?司馬遷和管仲早就深入研究過了。

  • 司馬遷認為通過穩定糧價、抑制其他商品的價格來治國。
  • 管仲則認為亂髮貨幣無益於治國,只有通過調節貧富差距來實現國家大治。


參考資料:《史記》、《管子》、《宋史》

讀春秋思無忌


怎麼沒有呢?

紙幣就被玩壞了,最後無奈改回金屬。

北宋時期,經濟發展迅速,銅錢鐵錢攜帶不方便,區別於唐代匯款憑證的飛錢,交子作為不記名不掛失的紙質貨幣正式出現。

隨後北宋中央政權接管,發行交鈔。

後面,金元政權也大肆發行,搞得沒有金屬保證金,所謂寶鈔迅速成為廢紙,百姓自發恢復銅錢舊錢流通。明代早期也一樣,就乾脆給官員發糧食作為俸祿。

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之後,白銀正式成為了法定貨幣,舊鈔完全作廢了。錢莊票行同時發行銀票作為補充貨幣,但明清時期的銀票已倒退到商業機構發行的金屬兌換券,和北宋民間發行的交子是一樣性質。

票行銀票:

清代晚期才出現真正的國家紙幣:

銅錢鈔票:


四川達州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首先要明白

通貨膨脹並不是概念,而是數量的計算公式。

大家都知道,古代的交通和信息都是非常閉塞的,但是錢幣信息卻不閉塞,在那個時候對錢的認知,就已經很清晰,沒有錢的話,沒得吃,也不能娶媳婦。

雖然普通老百姓並不知道市面上到底流通著多少錢,但是社會的上層是有預知的,他們察覺老百姓的生活富裕了一些,就會把售賣的物品進行漲價,漲價後,老百姓就需要更多的錢維持從前的生活,於是開始挑工作,只有工資高才會招到人,而資本家的用人成本高了,就只能再次提高售賣物品的價格,這樣週而復始循環著,就在無形中改變著貨幣的價值。

如果其中某個環節斷裂了,比如,用人單位的工資很低,而物價卻非常高昂,老百姓入不敷出,就會發生動亂,繼而毀滅一個朝代。

歷史證明,任何一個始終超發貨幣的朝代,都不會長久,比如國民黨時期,100塊在早上還可以買一袋子面,到晚上就只能買一包火柴。

另一個角度看,超發貨幣,是政府和資本家,對普通民眾的一種剝削。


執念蝶戀花


古代雖然沒有通貨膨脹的概念,但卻經常發生通貨膨脹,古代也經常拼命印錢(更換幣額)。到元朝以後,也經常發生銀貴錢賤,銅錢大幅度貶值的事情。

一、王莽改革五銖錢

▲五銖錢

西漢末期,五銖錢流通混亂,民間私自鑄幣與私自改幣得不到禁止。

五銖錢原本定重五銖,是西漢的法定貨幣。後來經過長期的發展,民間逐漸開始私自鑄造五銖錢,導致五銖錢的供應量遠大於需求,通貨膨脹嚴重。

王莽建立新朝以後,為了整頓貨幣混亂的問題,廢除五銖錢,實行新的幣制。結果新實行的幣制更加混亂,大額的錢幣被鑄造出來,而當時社會由於動盪,根本生產不了足額的產品,物價飛漲,通貨膨脹越發嚴重。

二、隋朝私自鑄幣

▲隋煬帝

大業年間,五銖錢制度幾乎名存實亡,權臣與豪強私自鑄幣情況極其嚴重,錢幣重量直線下降。

原來,每一千枚銅錢重約2斤,到大業年間,每一千枚銅錢重量只剩下一斤左右。後來,更有甚者,用鐵皮做造型就成了銅錢,這種銅錢極其輕薄,風力大一點,能把銅錢颳走。

市面上劣幣氾濫,民間物價上漲,經濟崩潰。民脂民膏就被這種被私人鑄造的偽劣的銅錢搜刮殆盡。

三、交子的泛濫

▲交子

北宋年間,因對西夏用兵,益州發行大額交子,價值60萬貫,後來又發行價值188萬貫的交子。北宋朝廷下令,新發行的大額交子和原來發行的足額交子可以同時使用。

這引起交子的惡性貶值。

北宋後期由於用兵頻繁,發行大額交子的頻率也越發頻繁,以至於後來,交子貶值率高達75%,幾乎變成一張廢紙。

四、因白銀存量引發的銅錢貶值

▲白銀

古代的稅收分為實物和貨幣。特別是元朝以後,國家很多稅收都摺合成白銀然後收取。民間流通銅錢,而朝廷收取白銀,百姓就需要把手中的銅錢換成白銀才能繳稅。

而由於銅錢發行和白銀存量的問題,常常會引起國家法定的兌換率根本無法落實到民間。

康熙朝後期,朝廷法定康熙通寶兌換白銀的比率是1000:1。而由於當時中國白銀儲量降低和民間鑄幣的興盛,以及康熙通寶中含銅比例的降低,致使民間繳稅時銅錢兌換白銀的比例幾乎翻倍。

銅錢的購買力大幅度下降,通貨膨脹嚴重。

古代確實沒有通貨膨脹這個專業的術語,但是通貨膨脹卻幾乎歷朝各代都有發生。大額貨幣也常有發行,銅錢的私自鑄造也屢禁不止。


風陵流度


可以說,“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的現象,在世界各國的歷史上也都是存在的。這裡,我以中國歷史為背景,簡單加以論述。


一、通貨膨脹的形成

在我們今天的經濟社會,由於在佈雷頓森林體系瓦解後,紙幣與黃金的關係徹底脫鉤,也就是說,我們已經不再去衡量流通中的每一塊錢所對應的黃金儲備的比例。所以,由於沒有黃金的約束,紙幣的發行完全是各國的“國家信用背書”,如果不根據社會經濟發展作為衡量,而毫無根據的開啟“印鈔機”,就會像津巴布韋元一樣,因為惡行通貨膨脹而導致國家信用貨幣迅速瓦解。

但是在古代以金銀銅為基礎的金屬貨幣年代,類似的通貨膨脹也是存在的,這主要是根據金銀銅的產量有很大關係,如果在一定時期內,金銀銅的產量居高不下,生產金銀銅鑄幣的成本降低,那麼同樣會造成古代社會的通貨膨脹。


二、通貨膨脹的調節

當今社會,對於通貨膨脹的調節有許多種手段,而負責調節通貨膨脹的,在世界各國都有設立國家級的“中央銀行”來制定方針政策,而調節美元流通的“美聯儲”卻是個“私人銀行”聯合體。

那麼,在古代,是誰在調節通貨膨脹呢?其實,古代的朝廷,雖然沒有“中央銀行”這個特殊機構,但是卻存在朝廷指定的“鑄幣廠”,而鑄幣廠在歷朝歷代,都是開足了馬力負責“印錢”的,但是因為金銀銅本身就具有價值,作為貨幣的一般等價物存在。所以,如果官府的鑄幣廠發行的錢幣多了,貨幣貶值了,通貨膨脹了,那麼人們就會把這些“不值錢”的金銀銅融掉,來打造金銀銅首飾進行販賣。如此一來,經濟活動中的錢少了,自然出現通貨緊縮,鑄幣又會迴歸到正常價值。所以,對於古代社會的通貨膨脹,是靠“市場經濟”自然調節的。


三、古代紙幣的通貨膨脹

在古代社會,最耳熟能詳的通貨膨脹,就是紙幣的出現,以宋元明清各個朝代來說,最初的紙幣(銀票),是為了方便流程,減輕流通中攜帶笨重的金銀銅的負擔,但是到中後期,往往是朝廷虛假髮行紙幣(銀票)而導致市場上紙幣氾濫,導致通貨膨脹,而此時,朝廷既沒有調節紙幣(銀票)的機構,紙幣(銀票)也沒有其他“價值”,所以會迅速瓦解社會經濟。在宋元明清各朝代,都出現過朝廷通過濫伐紙幣(銀票)製造惡行通貨膨脹來搜刮民脂民膏的事件。


綜上所述,可以見得,通貨膨脹的概念,在商品貿易中自古有之,只是在對於“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方面的調節中,古今並不相同。


草竹道人


任何時代,統治階級都有拼命印錢的衝動。古代不同的時期實行不同的金屬本位制,增發貨幣的方法之一就是不斷減少主要金屬在鑄幣時的含量。

漢代實行銅本位制,漢武帝曾發行皮幣,標價四十萬,要求諸侯朝貢時必須用皮幣薦璧,諸侯不得已只能向朝廷購買皮幣。


王莽篡漢後,不斷髮行新幣,錢幣鑄造的越來越精美,幣值也越來越大,最終鑄造出“一刀平五千”的金錯刀,造成了嚴重的通貨膨脹。金錯刀因為鑄造精美,在後世甚至成為定情信物,“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

後代普遍實行白銀本位或銀銅雙本位,貨幣能否增發主要看貴金屬產量。


懷念夏天


中華歷史五千年,貨幣史其實也有五千年。中國古人拼命印過錢,而且深受其害。

中國古代的貨幣最早是經歷了一個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轉變的過程。最原始的時候,大家物物交換。後來發現不方便,就發明了貨幣,剛開始的時候用海貝作為貨幣。所以,咱們漢字裡凡是跟錢有關係的東西,基本都帶個貝字旁,漢字簡化後很多就變了。

海貝錢


慢慢的,人們需要交換的東西越來越多,對海貝的需求越來越大,天然的海貝不夠用了。怎麼辦?聰明的老祖宗在商朝時就發明了用銅來製作海貝當錢使,實在是牛的可以。從此以後,貨幣的進化開始了。

隨著國家的不斷興起和變化,貨幣也在不斷的轉變中,終於到了秦始皇統一六國。他把當時天下所有的貨幣都統一成了一個標準的樣子,還要求車同軌書同文,這就是始皇帝對於度量衡的統一,也就是第一次完成了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轉變。但是一直到清朝結束,中華兩千年的封建王朝基本是以金屬為主要貨幣的,如金,銀和銅錢。所以經濟學裡常常講:貨幣天然是金銀。

秦朝銅錢


至於紙幣,中國最早在宋朝時候就出現了,它的名字叫“交子”。作為朝廷少銅的一種補充。

宋朝交子


而紙幣大規模的應用是在元朝。剛開始的時候,元朝朝廷對於紙幣原鈔本的管理是非常嚴格的,也嚴格的控制了發行量。可是沒有堅持的太久,元朝的管理就變得腐敗,經濟狀況開始變壞。朝廷於是拼命的印錢,然後就更加的腐敗,經濟變得更壞。元朝作為大一統王朝時間最短,滅亡的最快,濫發貨幣應該也是一個主要原因。

元朝紙幣


所以說古人沒有通貨膨脹的概念是不準確的。中國古人早在元朝就拼命的印過錢。而且他們用血淋淋的事實告訴我們,任何時候,拼命增發貨幣一定會導致無法控制的通貨膨脹,進而帶來無法控制的社會震盪。


任十三讀史


古代貨幣主要是金屬貨幣,宋朝出現了紙質貨幣“交子”,貴金屬因為本身價值很高,在古代作為硬通貨直接流通,古人交易時也是看貨幣成色重量的,朝廷就算想大量鑄造發行,也要有金銀材料才可以,大量發行銅幣如果與經濟實力脫鉤會造成物價貶值,統治者不到窮途末路也不會這樣做的,意義不大,反而加速統治滅亡,那我們就來說說民間紙質錢票造假難度及可行度。

銀票無人造假的原因,偽造了也沒實際用處,更可能帶了牢獄之災:

1、朝廷控制印刷材料

  古代印刷材料並不是普通的人就能造出來的,朝廷統一製作印刷材料,只有官府的人才能夠有購買紙張的資質,而且紙張的數量都是有限的,普通人很難買到這樣的紙,即使能夠買到這樣的紙,成本也是非常高的。

  2、銀票在市面是不流通的

  剛開始出來的銀票使用者並不是所有的百姓,只是一些商家為了方便生意上的來往,普通百姓用不上。

  在進行交換銀票的時候,需要有一些值錢的東西作為抵押,才可以獲得相應的銀票,而一些陌生的商家需要到錢莊確認,因此銀票在使用時,很容易就能查出上家的人。

  3、嚴刑酷法,打擊假幣

  古代偽造假幣是一件非常嚴重的事情,只要被逮到就是死,因為經濟是一個朝代能否繁榮的標誌,若經濟紊亂,市場秩序就會混亂不堪,最嚴重的是會牽扯到軍事。

  在古代的每張銀票上都寫有“偽造者處死”字樣,這是一種很威嚴的震懾,這種字樣起到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

  4、更新週期短

  古代銀票不像現在的紙幣,很多年才會出新的版本的紙幣,古代為了防止心懷叵測之人造假,朝廷對銀票的管控強度特別大,將銀票的發行週期定的特別短,隔三差五就會有新的銀票出來,造假之人無法在短時間內造出新的紙幣。

  5、銀票圖案複雜難懂

  古代雖然沒有現代的高科技圖案設計技術,但是古人的智慧是非常強的。銀票上不僅僅只有一些很簡單的圖,而是在圖的上面蓋上相關機構的專用章,位置都有特別規定。

  除此之外,加用了很多的套印,讓造假之人無處下手。銀票的圖案也是非常獨特的,沒有一定技術的人壓根沒法臨摹。

  6、驗鈔機構的逐漸壯大

  以前並沒有現代的驗鈔機鑑別銀票的真偽,但是古代的人專門成立一個驗銀票的機構,可以人工檢測銀票的真假。

  有些專業驗鈔的人一眼就可以看出銀票的真假,驗鈔機構的出現,為整個朝廷減少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在很大程度上有效阻止了假銀票的出現,也給了造假之人重重的一擊,同時也減少了商人們之間存在的矛盾,對穩固商業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綜上可以看出在古代,錢幣也不是可以隨便印刷和鑄造的。





滿山紅遍


怎麼沒有啊

紙幣從宋代出現,是為交子。

然而在古代,紙幣一直沒有能夠成為主流貨幣,主流貨幣一直是銅錢和白銀,為什麼。就因為古代對於貨幣的保值和信用缺乏足夠的認識,又缺乏統一的額核算機構,從而造成了這種情況。

最明顯的就是明代,明代曾經大量印刷紙幣,並且下令不得以金銀等交易,但國家沒有相應措施保證紙幣的價值,從而使得大量紙幣急速貶值,最終沒人願意要。

紙幣和白銀銅錢這樣的金屬貨幣不同,金屬貨幣有其本身的價值。然而紙幣的價值就是國家的信用,一旦國家放開印錢,那麼就是透支國家信用,紙幣也會迅速淪為廢紙。

元朝最後的崩盤,明朝發行紙幣的失敗都有這方面的因素。

在紙幣的初期,沒有足夠的儲備金,無法保證紙幣與金屬貨幣的兌換,是造成這些原因的關鍵。


葉飄刀


古代也是用金銀作為貨幣,其本身就有商品價值,不是想擴大發行就能發行的,也得有足夠的金子銀子啊!而銀票也是根據一定份額髮行的,不可能會胡亂大肆發行,除非戰亂饑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