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元春省親為什麼要一遍一遍更衣?

lygfire


元春省親是發生在《紅樓夢》第十八回中的情節。在整個省親活動中,元春一共更衣兩次。回來之前不忘先讓宮內太監回賈府“踩點”,確定好“何處更衣,何處燕坐,何處受禮,何處開宴,何處退息 ”。

那麼元春省親為何要頻繁更衣呢?

第一,第一次“更衣”是皇家的規矩

《紅樓夢》的創作背景是在清朝,而元春又是嫁入皇宮裡的貴妃娘娘。難得選擇元宵節回賈府省親,按照當時皇家的規矩,除了要事先安排好各路行程之外,什麼時辰做什麼樣的事肯定也是要由欽天監事先算好的。

從皇宮到賈府,元春身著朝服而來,進門時的她是代表著“皇室”的。

經過一路上的舟車勞頓,頭髮不免有些亂了,衣服沾染了些許塵土,就連妝容可能也沒有那麼精緻了。

可身為皇家的人怎麼可能以這樣的姿態接受大家的朝拜呢?元春這個時候的“更衣”,實際上是以此為藉口到偏殿去稍微整理好自己,再回到正殿接受賈母賈政他們的跪拜,行君臣之禮。

第二,第二次“更衣”是皇權與家族之間的角色轉換

都說衣服是身份等級的象徵,剛回到賈府的元春是“貴妃”娘娘,代表的是皇權至上,理應身穿尊貴的黃色朝服,接受來自臣對君之間的形式禮節。

等這一系列的禮法執行完之後,這時候的元春該遵循家規家法的道理,換回吉服,轉變回晚輩的身份。所以,這一次元春再次退入側殿更衣。和第一次的稍作整理不同的是,這一次是真正的換衣服,將朝服換回了常服。只有這樣,才方便和家人敘舊、叨家常。

換衣出來的元春本想向家中長輩行禮,可賈母等人誠惶誠恐,早早全跪了下來。自古以來對於皇宮中人的敬重和惶恐,哪是換了一套衣服就可以消除的。

古代中國,是一個講究禮法的封建社會。而偏偏元春又是嫁入皇家的妃子,繁文縟節、尊卑貴序是在所難免的。

普通婦人回孃家未進門就會拉著家人噓寒問暖,而在賈府這種家庭中卻要先講國法後講家規。一方面是來自皇權的形象與尊嚴,另一方面是大戶人家的孝道與禮儀,這也就難怪身為貴妃的元春省親要一遍一遍的更衣了。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覆“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紅樓夢裡,元春省親雖然只是數個小時的活動,但卻是紅樓夢中的重頭戲,曹公用了第十八回的整個篇幅,濃墨重彩地對省親過程進行勾畫和描摹。

其中,“更衣”這個字眼被多次提及,宮內的太監在初八至賈府為省親路線“實地踩點”時,先確定的就是“何處更衣”,可見“更衣”在整個省親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我們都知道,秦可卿生病時曾一日四五次更衣,而元春省親時也多次更衣,這是為什麼呢?

一、更衣是“規矩”。人的著裝要分身份、場合,不同的身份要穿不同的衣服,不同場合也要穿不同的衣服。比如在現代,去參加宴會,就不能穿著一身運動衣;去高爾夫球場,就不能踩著高跟鞋。何況是在等級森嚴的封建時代,皇宮中不同級別和身份的人,連衣服的顏色和樣式都有嚴格的規定。

在古代皇帝妃子省親中,“更衣、燕坐、受禮、開宴、退息”等等是有一整套規矩的。元春省親中,既要到大觀園中觀賞景緻,又要接受眾人的跪拜,還要與女眷訴說骨肉相思,不同的場合肯定要著不同的服飾,一則彰顯皇家的貴氣,二則要與場合協調,故而要多次更衣。

二、更衣是“由頭”。在古代,一些避諱的或是不雅的事情多有別稱,紅樓夢中的巧姐出痘了,不說出痘說“見喜”了;在宮廷劇中,給皇上檢查身體叫“請平安脈”等等。

而“更衣”除了更換衣服之外,不僅包含有其它的含義,也可能成為化解處境“由頭”。比如在《甄嬛傳》中,甄嬛晉封“熹貴妃”,皇上當著皇后的面就把協理六宮的大權給了甄嬛,皇后心生不滿,就以“臣妾要去更衣了”為理由離開了,此處的“更衣”成了皇后逃離尷尬處境匆匆離場的由頭。

元春的第一次更衣,便是在進入儀門之後,便“有執拂太監跪請下輿更衣”。一路的轎輦顛簸,在加上長期離家的“近鄉情更怯”的情緒,元春免不了地要去上上廁所,整理整理儀容,平復一下情緒,這些事宜可以盡數包含在“更衣”環節,既顧了體面,又不失分寸。

三、更衣是“伏線”。在《甄嬛傳》中,當甄嬛聽說安陵容在無人處苦練“冰嬉”意圖復寵時,不由的說“她身子再輕巧,在宮中養尊處優慣了,哪還能在冰上起舞呢”。

元春作為貴妃,更是宮僕環繞,“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養尊處優,加上她心中對“當日送我到那不得見人的去處”的鬱結,身體狀況肯定不會太好。而在省親活動中,元春“未正二刻還到寶靈宮拜佛,酉初刻進大明宮領宴看燈方請旨,只怕戌初才起身”,可謂是馬不停蹄、舟車勞頓,免不了會香汗淋漓、鬢亂釵橫,“更衣”也是必要的。

再者,紅樓夢中的另一個回目也提到多次更衣,那就是在第十回中,尤氏對賈珍說病中的秦可卿,“倒弄得一日換四五遍衣裳,坐起來見大夫,其實於病人無益”。此處又寫元春的多次更衣,是否是曹公有意為元春已經病患侵體作的“草蛇灰線,伏脈千里”,也未可知。


少讀紅樓


曹雪芹寫這一場赫赫揚揚的賢德妃元宵省親大事,為的不是體現分離多年的骨肉親情,而重在描述皇家排場之大,禮儀之大,規矩之大。在省親這一回裡,元春共有兩次更衣。

第一次更衣,主要為整理儀容,不墮皇家威嚴

那版輿抬進大門,入儀門往東去,到一處院落門前,有執拂太監跪請下輿更衣。

元春進賈府大門的第一件事,不是去見賈府上下這一干人,而是先去更衣。這說明元春這第一次更衣主要為的是在面對外臣外命婦的時候能夠有一個符合皇家禮儀的最佳儀態,當然也是為下面進行的受禮做的準備。

這次更衣為什麼是必須的呢?因為元春剛從宮裡出來,雖然說不上車馬勞頓,但是還是會有一點勞累和疲倦,而且從書中“到大明宮領宴看燈方請旨”我們可以看出,元春是參加了宮裡的元宵節活動才出來的,又是請旨又是謝恩,估計早已經過一番折騰。這時候稍作休頓是很有必要的。

另外,古時的更衣可不是我們理解上的只是換個衣服,那時宴會之上,男女時常會退席更衣,這個更衣,既有單純的換衣服,比如有的時候酒菜汙了衣裳,也有整理儀容的,古代頭飾多,髮髻複雜,動作稍大一點就會亂了裝扮,也有上廁所的。所以,元春的這次更衣也許有其中一者,也許三者都有,只看當時情況。

第二次更衣,為表皇恩浩蕩,好敘骨肉之情

退入側殿更衣,方備省親車架出園。

這是元春進賈母內室前進行的一次更衣,與第一次更衣比較,這次更衣可能就是單純地換衣服,或者說主要是換一身常服。前面行了皇家的禮儀,這時候主要就是行家禮了,自然需要的是一套表示親近的家常衣裳。

元春為什麼一定要換衣服,這一項為什麼也是省親裡的一項規矩呢?這是皇家為了表示自己浩蕩恩情。這個省親是如何來的?書中有一段話。

竟大開方便之恩,特降諭諸椒房貴戚,除二六日入宮之恩外,凡有重宇別院之家,可以駐蹕關防之處,不妨啟請內廷鑾輿入其私第,庶可略盡骨肉私情,天倫中之至性。

古代女子入宮,是一條不歸路,連元春自己都說皇宮是見不得人的去處。所以,號稱以仁孝治天下的皇家自然是要有所表現。是的,這省親與其說是對妃嬪的一種厚愛,不如說是對臣子的降恩。

這行完君臣之禮之後自然也允許你們盡些骨肉之情,你們可以行家禮,可以說些家常話,做些家常的舉動。

總的來說,這場浩浩蕩蕩的省親不過是一場皇家威嚴的展示,一次居高臨下的“示恩”表現。


黍離Willow


要想理解元春省親為何一遍遍更衣,一要理解元春,二要理解更衣背後所隱含的深意。

首先在紅樓夢中,元春是被皇帝選中的女人,並且被封為了貴妃,要知道貴妃的身份在後宮也是屈指可數的。所以此次元春回家來探望代表的不光是她的光宗耀祖,更重要的是她的探親,代表著皇帝對賈家的恩寵,所以很顯然,她的一舉一動都必須體現著皇帝的禮儀和身份。

再來看更衣這個詞,這個詞在現代來看是更換衣服的意思,但在古代那個文言文為主流,一詞多義的時代則不同,更衣不光是指更換衣服的意思,它有時候是個上廁所的雅稱,三國演義中有一句“權起更,肅追於宇下”這其中的更字,肯定不會是換衣服的意思,因此分析下,很顯然是上廁所的意思。

由此就不難理解元春省親次數頻繁的問題了,這其中肯定有真正換衣服的,因為她代表的是皇帝的禮儀尊容,換衣服體現著她身份的特殊性,同時也肯定有去上廁所的意思,畢竟這也是人之常情,如此就不難理解元春的舉止了。

我是陸棄,如果你也喜歡歷史,歡迎大家留言評論,喜歡的朋友請點個贊加個關注哦~


陸棄


原著中元妃一共更衣兩次,也就是說應該是有三套衣服出場

先看第一套服裝,
原文:那版輿抬進大門,入儀門往東去,到一所院落門前, 有執拂太監跪請下輿更衣.於是抬輿入門,太監等散去,只有昭容,彩嬪等引領元春下輿.只見院內各色花燈爛灼,皆系紗綾紮成,精緻非常.上面有一匾燈,寫著"體仁沐德 " 四字.元春入室,更衣畢復出,上輿進園.


第二次更衣:

茶已三獻,賈妃降座,樂止.退入側殿更衣,方備省親車駕出園.
從原著中來看,元妃第一套服裝是在到達賈府後就換了,著第二套進園遊覽並受禮,後第二次更衣,然後進賈母內室,行家禮,一直到最後回宮都是第三套服裝.
關於更衣這個詞,在古代是有上廁所的意思,就像現代人說去洗個手一樣.
不過我更願意把紅樓夢裡的更衣理解成換衣服的意思.我認為以皇家貴妃之尊,換兩次衣服不是問題.



元妃命將天仙寶境換成省親別墅的時候依然穿著上面那身衣服,可是接下來就變成了另外一套。

進入賈母房時,元妃又換回了第一套服裝,當然那個披風沒了,其實是一套。



2010版紅樓夢的元妃省親
這是元妃的第一次亮相,因為非常氣派,我有時候在想,這套衣服換了何琳,肯定是衣穿人了,王彥華的氣場是讓我信服她的元妃,相信有這樣氣場的女人能演好這個貴妃。




元妃穿著這身衣服接受了家人的朝拜
很喜歡賈母等人猩紅的這幾件朝服,太正點了,也許不能完全符合歷史,但這不是最重要的,葉錦添設計的還不錯。



遊園和做詩的時候換了一套。



2010版紅樓夢:元春省親共有四套服裝



新版的王彥華的演技和臺詞毋庸質疑。

對於為什麼要換這麼多次衣服呢?

我覺得,畢竟是皇家妃子,一個體現天朝威儀,一個是皇家繁瑣的禮儀,什麼地方,什麼時刻,會見什麼樣的人,都有一定的禮儀規制,中國古人挺細緻的,以禮治國,無處沒有禮儀的體現,處在什麼樣的地位,都有一定的規定。一個妃子,回家省親,代表著皇家的顏面,這是主要原因。


絳姝


元春更衣,乃是禮數所致,不得不如此。

首先明確一下,更衣是什麼意思,更衣的意思在古代一共有5種:

1.換衣服;2.借指宮女;3.指的是換衣休息的地方;4.帝王陵寢的偏殿;5.古代大小便的婉辭。

然後我們結合文本來分析一下哈!看看文中的“更衣”指的是什麼意思。

元春省親事見《紅樓夢》第十八回《大觀園試才題對額,榮國府歸省慶元宵》,經過筆者檢索《紅樓夢》原文,此回提到的“更衣”二字一共有以下三處:

1.展眼元宵在邇,自正月初八日,就有太監出來先看方向:何處更衣,何處燕坐,何處受禮,何處開宴,何處退息。
2.那版輿抬進大門、入儀門往東去,到一所院落門前,有執拂太監跪請下輿更衣。
於是抬輿入門,太監等散去,只有昭容、彩嬪等引領元春下輿。只見院內各色花燈熌灼,皆系紗綾紮成,精緻非常。上面有一匾燈,寫著“體仁沐德”四字。元春入室,更衣畢復出,上輿進園。

3.茶已三獻,賈妃降座,樂止。退入側殿更衣,方備省親車駕出園。

根據語境,我們可以很明確的得知,這裡的“更衣”就是換衣服的意思,肯定不是上廁所。因為上廁所是沒有必要規定那麼繁瑣的,人有內急,即使皇家也不能規定人只能在什麼地方上廁所。而且後面說“元春入室”,很明顯是專門去換衣服了。

第一處的“更衣”,說明皇家對此早有規定,無須多言,並不是元春為了愛乾淨換衣服換個不停,這關乎到皇家的體面。皇家的“禮”是必須要守的,即使爹孃見了也要磕頭,所以“更衣”也是“禮”的一種體現。而且如果不是皇家有這麼多禮數,賈府也犯不著為了娘娘回家一趟就蓋這麼個大觀園。所以需要太監提前出來看地方。

第二處的“更衣”,是在面對賈母王夫人等人的跪拜的時候,有太監跪下請求更衣。這個我覺得很好理解啊。你想想,元春本來是在轎子裡面坐著的,穿著肯定很輕便,或者有可能在轎子中運動中把衣服弄得不平整什麼的。而下來出去遊園還要行禮,路上有可能還會被賈府沿途的奴才們隱約看見,這可是給皇家露臉的時候啊,你怎麼能不穿得隆重些?

第三處的“更衣”,既然“園”也遊了,茶也獻了,皇家那一套尊卑之禮數行得差不多了。就不用在祖母母親等人面前顯擺了,畢竟這些都是給外人看的。所以要再換一套衣服,出來認真見自己的親人。這正是不在親人面前逞威風的意思。這個時候她才敢說體己話:“當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見人的去處,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兒們一會,不說說笑笑,反倒哭起來。一會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來!”到後來,她還考了寶黛幾個人的詩作。

所以你看,其實三套衣服根本沒什麼,各有用處。就像我們有的人為了美,冬天在室內和室外都要準備兩套不同的衣服一樣,你都能準備兩套,人家一個皇妃換三套頭面用於不同的場合,有什麼可小題大做的呢?


半瓣花上閱乾坤


最大的原因就是禮節。

其實提問題的人既然關注了元妃省親時的這個細節,那應該也能關注到整部《紅樓夢》裡面大量的細節。原本細節就是《紅樓夢》一個突出的特點也是它的一大優勢。

在《紅樓夢》裡面,無處不體現著中國古代生活中方方面面的禮節,元妃在不同的時辰,不同的地方,見不同的人,都是要換衣服的。首先一個簡單的道理就是在外面,和在內屋裡面肯定是要穿不一樣的衣服,再者,在行進的途中,還有進入賈府之後,自然也是要換衣服的。這裡面處處都體現著禮節的問題。

其實不單單是元妃,就是賈家的那些人,也是要換衣服的,先不說元妃省親時的事情,就說秦可卿葬禮的時候,不知道你是否記得王熙鳳途中換衣服的事情?在賈府那些女眷出去遊玩或者做什麼事情的時候,都是有專門的人帶著那些該換的衣服的(不是用來換洗的)。

在中國古代這樣一個極為重視禮教的場景中,似乎任何事情都和這些相聯繫起來了。不僅是在大場合中,要是認真看的話,你會發現在很多的小地方,這些體現的也是十分地明顯。





不為少


更衣在古代有多重意思,但更多時候是指換衣服和如廁。《紅樓夢》中,有多次提及“更衣”。比如秦可卿病中一天更衣四五次;鳳姐在秦可卿出殯途中在一家農房更衣;鳳姐去伺候賈母用飯前更衣等等。而元春省親時,從戌時(晚上七點)到丑時三刻(凌晨兩點45分)不到五個小時中,有兩次更衣過程,如此頻繁更衣是何隱情?我們不妨探討一下。

元春省親是在元宵節,但為了做好接駕工作,太監們初八就先到賈府做好了部署,元妃將在哪裡更衣,在哪裡休息,在哪受禮,在哪宴餐等等,更有安排賈府人等何處跪禮,何處退出,何處用膳,事無鉅細皆有規定。工部官員提前一週就打掃街道做好清潔工作,驅趕閒雜人等做好治安工作,整整忙活一個星期。



元宵當天,天剛剛過五更賈府上下就起來做好準備,賈母等有爵的都按品級大妝,早早站於榮府大門前等候元春的到來。正等得不耐煩時,從街外飛跑來一個太監,告訴賈府人:

早多著呢!未初刻用過晚膳,未正二刻還到寶靈宮拜佛,酉初刻進太明宮領宴看燈方請旨,只怕戍初才起身呢。”

可見元春當天的行程都已被排滿了,而且具體到什麼時刻做什麼事,這一點很符合宮中的規矩,古人原就有凡遇大事必先佔卜算卦的習慣,皇家更對此深信不疑,元妃省親這種大事必然先是欽天監算好的了。



從接駕的準備工作到元春的日程安排,我們都可以看出:皇宮的規矩繁雜沉冗,卻又顯得莊嚴肅穆不可侵犯。

元春多次更衣就是宮中禮儀規定所致。我們知道《紅樓夢》故事背景為清朝,而清朝皇家在著裝上都有明文規定的,什麼時候什麼場合穿什麼服裝。如冊封、祭祀等重大典禮須著朝服(又稱禮服),如各種傳統時令節日等吉慶場合準吉服,平常日子著常服。

元春省親時,第一次更衣:

那版輿抬進大門、入儀門往東去,到一所院落門前,有執拂太監跪請下輿更衣。於是抬輿入門,太監等散去,只有昭容、彩嬪等引領元春下輿。只見院內各色花燈熌灼,皆系紗綾紮成,精緻非常。上面有一匾燈,寫著“體仁沐德”四字。元春入室,更衣畢復出,上輿進園。

元春省親時,必定著朝服而來,而剛進入賈府就要更衣,我想這裡的更衣應該不會換衣服,而是如廁,因為元春後面還要接受賈母賈政等人的跪拜,是曰君臣之禮,元春代表的是皇家,自然要著朝服受禮。



而元春剛進府就如廁是可以理解的,從下午太監來彙報可知,元春自下午兩點吃過晚飯後,一直忙到七點才進府,根本沒有空暇時間休息,進入賈府就要解手大有可能。所以剛入門時太監便先散去,留下一些女官跟隨元妃。其中門上牌匾的“體仁沐德”有恭維皇家恩德的意思,更有元妃於此盥洗的意思。

元春第二次更衣:

茶已三獻,賈妃降座,樂止。退入側殿更衣,方備省親車駕出園。至賈母正室,欲行家禮,賈母等俱跪止不迭

元春此次更衣是真的換衣服了,她換下的象徵皇家威嚴的朝服,穿上了常服,服裝一換,元春與賈家人從君臣變為了長輩和晚輩。本想與祖母母親行個家禮,可祖母等人卻早早跪了下來。此時此刻,賈家人對皇宮的畏懼和惶恐,怎能是一套服裝可以消除的?



元春省親中,於團花錦簇中透露著無限悲涼,平凡人家的女兒回到孃家,母親可以拉著手與她話家常,問她夫妻的感情,與婆家的關係,何時可以抱外孫子,可是在元春這裡,她們不能也不敢這麼做,因為元春的丈夫時九五之尊,他有三宮六院,誰知道元春一年能承歡幾次?問懷孕就是干涉皇家後宮之事,就連問這個女婿身體好不好,都有窺探皇帝隱私的罪過。

元春省親中的再三叮囑,連連哭泣都給這場盛會添了無限悲劇色彩。而這場盛會於晚上七點開始最終於凌晨結束,更暗示了賈府一直處於黑暗之中,只是賈家當局者迷罷了,元春此去,便是賈府傾塌之前兆。


微影悼紅


讀《紅樓夢》時,讀的最多的一個詞是更衣。秦可卿看大夫,看一個大夫更一次衣;寶玉去看伯父賈赦也要回房更衣之後再去;鳳姐給秦可卿送殯途中也在二丫頭家更衣;元春省親也更衣。

古人講究什麼場合穿什麼衣服,不能壞了規矩。


那麼元春省親為何頻繁更衣呢?

更衣不是目的是禮儀。元春省親是皇上的恩典,是禮儀的規定。彰顯皇權和親情的轉變。

皇帝的服裝有幾種:大典祭祀和朝政時穿禮服,即朝服和袞服,喜慶的時候穿吉服,又稱龍袍。平時穿常服又稱便服,打獵穿行服。貴妃的服裝也一樣,有朝服,吉服和便服。

元春省親經歷了兩次“更衣”,第一次是換衣服,換下沉重的貴妃朝服,換上貴妃的吉服。第一次更衣,元春依然是貴妃的身份。第二次,是換下貴妃吉服,換上常服。然後方便一下,稍作休息。第二次更衣貴妃恢復為賈府的女兒。


一,元春第一次更衣,換下貴妃朝服,換上貴妃吉服。

那版輿抬進大門,入儀門往東去,到一所院落門前,有執拂太監跪請下輿更衣。於是抬輿入門,太監等散去,只有昭容,彩嬪等引領元春下輿。只見院內各色花燈爛灼,皆系紗綾紮成,精緻非常。上面有一匾燈,寫著"體仁沐德" 四字。元春入室,更衣畢復出,上輿進園。

探春來賈府的時候應該穿著沉重的貴妃朝服,到賈府後還要遊覽省親別墅,不能穿太沉重的服裝,於是換下沉重的朝服,換上輕便的貴妃吉服。喝點茶,放鬆一下,然後上輿進入園子,看看園中的盛景,然後下輿乘船遊覽。一時,舟臨內岸,元春又棄舟上輿,便見琳宮綽約, 桂殿巍峨。賈妃忙命將"天仙寶境"換成"省親別墅"四字。 於是進入行宮。

在行宮裡,元春升座受禮,兩陛樂起。賈赦, 賈政等在月臺下排班,殿上昭容傳曰:"免。"太監引賈赦等退出。又有太監引榮國太君及女眷等自東階升月臺上排班,昭容再曰:"免。"於是引退。

這些是國禮,元春要穿著貴妃的服飾接受親人的朝拜。


二,元春第二次更衣是換下貴妃吉服,換上常服。

元春省親時擁有兩層身份,首先是代表皇權形象的,皇權至上,先國法後家規,相對於賈府上上下下的主僕而言,貴妃是君,她的親爹親孃那都是臣子,都需要下跪,這時元春穿的是貴妃的吉服。當君臣之禮行完。元春便換上常服恢復第二層身份,賈府的女兒。相對於賈母、賈政等而言,元春是晚輩,只有脫去皇家的服裝,才可以敘敘家常。

茶已三獻,賈妃降座,樂止。退入側殿更衣,方備省親車駕出園。至賈母正室,欲行家禮,賈母等俱跪止不迭。

元春穿上常服向賈母行家禮。雖然賈母等都不敢接受,但是自家的孩子終於回來了。然後元春和長輩談話,和姐妹們寫詩,宴飲、看戲,給大家賞賜禮物。時已醜正三刻,元春迴鑾。賈府蓋了一年的別院,元春僅僅待了幾個小時就回去了。


潤楊的紅樓筆記


(我是君箋雅,歡迎關注君箋雅侃紅樓)

元春省親排場是《紅樓夢》最大的。賈家固然金碧輝煌,元春也顯皇家氣派。圍繞元春省親有很多說的,也有很多讓人迷惑和不知所謂的地方。這裡聊聊元春幾個時辰的省親數次更衣的禮儀。


元春省親嚴格來說正經經歷了兩次“更衣”,這裡的更衣有多種解釋,第一種就是換衣服,第二種稍事休息,進一點點心。第二種也有三急方便的意思。很多人會覺得方便太不堪入目了,怎麼會寫這個,恰恰這個是最需要寫的。我認為元春第一次更衣,就是方便或者稍事休息的意思。

一,元春第一次更衣應該“上廁所”!

元春在省親之前參加了一系列官方的活動:

太監道:“早多著呢!未初刻用過晚膳,未正二刻還到寶靈宮拜佛,酉初刻進大明宮領宴看燈方請旨,只怕戌初才起身呢。”

元春下午一點後就吃了晚飯,這明顯是兩頓飯規矩。這個規矩對明清皇宮日常瞭解的人都清楚,就不多說了。飯後要去禮佛,這是無法休息的。禮佛結束就又參加皇宮集體活動看燈,再向皇帝請旨出宮,到戌初才能出宮。這表明,元春參加的兩場活動從下午一點到晚上七點只可能中間五點前有一刻休息。如果很著急的話,還休息不了。那來到賈家第一件事明顯是稍事休息下。當然,皇家的禮儀要講排場,無論如何,這裡都需要停一下。但排場也是為人服務的。元春方便梳洗下並不為過。




原文寫“那鑾輿抬進大門,入儀門往東去,到一所院落門前,有太監跪請下輿更衣。於是抬輿入門,太監等散去,只有昭容、彩嬪等引領元春下輿。上面有一匾燈,寫著“體仁沐德”四字。元春入室,更衣畢復出,上輿進園”。

這裡太監退出去了,只留宮女。表明第一,元春應該是方便下。第二,是洗臉補妝!第三才可能適當吃一點東西!都收拾好了元春才進大觀園遊賞!“體仁沐德”也暗示是梳洗方便的意思。之所以這裡沒換衣服,在於元春省親屬於皇家行為,她必然要穿著代表皇家正式場合的貴妃服裝才可。

二,元春第二次更衣是換下貴妃朝服。

第二次更衣是遊覽完大觀園,先是賈赦,賈政等一干臣子叩拜,再是賈母王夫人等一干誥命跪拜,之後元春才可能第一次換衣服。這裡換衣服就是指脫下貴妃朝服,換成省親常服。畢竟皇家禮儀做完,要和家人敘天倫之樂,就不用穿貴妃朝服了。

茶已三獻,賈妃降座,樂止。退入側殿更衣,方備省親車駕出園。至賈母正室,欲行家禮,賈母等俱跪止不迭。

這就清楚了,穿常服才可以向賈母行家禮。之前的國禮服裝與家禮服裝必然不同才可以。這一刻的元春不再是貴妃,而是一個孫女和女兒。服裝都要貼切身份。


隨後,到了“時已醜正三刻,請駕回鑾。”,元春按理還有一次更衣。換下常服,換上貴妃朝服。一轉身,親人變君臣。這就是皇家無情之說。前後四個小時左右的時間,就是元春省親的時間。而榮國府幾乎傾盡家財。幾乎被掏空。這種假大空的行為,要來何用?而賈家好這種虛禮,如何不敗?

元春省親二次正式更衣,第一次是皇家氣派需要停一下。但多是一系列活動後休息方便梳洗一下。第二次才是更換衣服。由國禮朝服,換成居家常服!也符合省親的禮儀!

君箋雅侃紅樓,多歧為貴。你的關注將是我寫作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關注一下,歡迎收藏轉發。非常感謝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