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讀小說是人生中必須的


讀小說是人生中必須的

“讀小說嗎?”

“常用智能手機來閱讀經典小說嗎?”

我讀小說是比較少的。對於今人是否用智能手機來閱讀小說,我沒有詢問和調查過人,但可以肯定地說,用智能手機“刷抖音”“看頭條”等的一定多於閱讀小說的。

今天,打開魯迅先生的《壁下譯叢》,閱讀了魯迅先生翻譯的俄籍日耳曼人拉斐勒·開培爾博士的論說文《小說的瀏覽和選擇》,使我反思了自己的“小說閱讀史”,也刷新了自己對小說閱讀的認識。

“少年們學得的在人生中更有用、更有價值的許多事,常常從好小說中得來。”這是該篇譯文的一個重要思想。對此,我是非常認同的——自己一生基本是靠著“一支筆”——寫作而完成職業生涯的,雖然比不上魯迅先生的那隻“毛筆”,但卻使自己在“生存、溫飽、發展”上都受益,所以能夠這樣,就在於自己幼年愛看“小人書”,少年時把鄉村學校圖書櫃中的100多冊小說都閱讀完了,儘管經典的小說不多。至今記憶深刻並連書冊都保留的小說是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的

《雁紅嶺下》。可以說,正是那時的小說閱讀,底蘊地塑造了自己的英雄主義人生氣質和超越一般的寫作文筆。

後來,也確如開培爾博士所批評的那樣,錯誤地認為瀏覽小說“耗費光陰”,放棄了對小說的閱讀。讀大學時,一度恢復了小說的閱讀,因為科目中有《中國文學史》《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讀》和《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選讀》,但投身職業生活後又擱置了,轉向於專注管理學和哲學理論的鑽研,無暇於小說了,多數情況下是以電視劇代替小說的閱讀。直到退出職業生涯後,才又重拾小說閱讀,把魯迅先生《吶喊》《彷徨》《故事新編》三個集子中的33篇小說閱讀完成了。反思這樣一個歷程,得到的明確經驗與深刻教訓是:日積月累、經年不斷地閱讀小說(當然,詩歌、散文、戲劇等也一樣),最是頤養一個人的真正文化氣質,所以,小說所代表的文學閱讀是人生途程中必須的作為,不可或缺的人生方式;若是常讀古今中外經典名著小說,那麼,其對一個人的文化氣質的造就則是不可估量的。長期浸泡在小說文學中,不是一個人最好的“文而化之”的方式?

“傾注其全想象力”而閱讀小說,是我特別留心的開培爾博士的言說。閱讀小說的過程,確是一個“讀而想象”的過程。在這“讀而想象”的過程中,不是最為潛移默化地發展了人的想象力?若為“傾注全想象力”,那麼,一個人的智力發展就是超越自我的了,而想象力又最是人的智力核心——一個人的智力能夠超凡脫俗,不就在於其想象力出乎其類、拔乎其萃嗎?我想,這就是開培爾博士所說的“小說的瀏覽都有可以獎勵的性質”之所在了。

小說,是作家創作的成果。創作不就是創造之一種?創作力不就是一種創造力?浸淫在小說中,不就是發育、發展一個人的創造力嗎?讀小說,看似消閒,看似消遣方式,但卻正是在消遣方式中發展、提升閱讀者的想象力、創造力,是為一種特殊的“於無聲處聽驚雷”。

超凡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是今天創新發展時代最需要的。因而,於閒暇中多讀幾部經典小說就是必須的。溫飽富裕後的現在以及將來,人們不是最講究“文化”麼,那麼,就在小說閱讀中文化自己吧!

讀小說是人生中必須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