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百程清盤背後:昔日明星企業黯淡退場 或引發旅遊業連鎖效應

剛剛過去的春節,本應是旅遊旺季,然而突然爆發的疫情打破了所有人的期待,整個旅遊行業瞬間跌入冰點。疫情“寒冬”之下,百程旅行網關閉公司啟動清算程序的消息,讓本就低迷的旅遊業雪上加霜。

2月29日上午,一張百程旅行網的文件截圖在網絡流傳。根據文件截圖顯示,受新冠疫情影響,百程資金不能維持公司繼續運轉,為此,公司召開了股東大會,管理層做了彙報,股東會決定關閉公司並啟動清算準備。“請員工給予理解和支持,並提前做好自謀出路的準備。”

文件截圖中還稱,公司將於3月10日先行支付員工1月薪資,3月起將不再為員工繳納五險一金及發放工資。所有員工在3月9日16:00 點前完成公司財產歸還、借款(借支)等賬務處理、個人物品清理、離職手續辦理等等相關手續。

作為曾經中國O2O出境旅遊第一股,百程旅行網以關閉清算的方式黯淡退場,引起業內一片唏噓的同時,也讓旅遊業從業人士不禁思索,百程的清盤是否會引發連鎖效應,成為旅遊業倒閉潮的開始?

曾為上市公司 頭頂出境遊O2O第一股光環

官方資料顯示,百程旅行網成立於2000年,主要經營出境旅行在線零售、商務旅行服務,專注“中國公民出境旅行”,以“簽證為跑道”,延展出目的地(接機、門票、日遊)服務、自由行套餐服務、國際機票和國際酒店服務和以家庭、社會群體為主體的出國定製旅行服務,是國內最大的線上簽證服務機構之一。

據瞭解,百程旅行網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曾松被稱為中國出境遊領域開拓者,曾創建中國出境遊三大批發商之一的“華遠國旅”,2011年百程旅行網從華遠國旅拆分成為獨立運營的主體,由其正式掌舵。

在資本市場,百程旅行網也一直備受熱捧和青睞。公開信息顯示,2008年3月,百程旅行網曾獲得富達亞洲、銀瑞達千萬美元A輪投資;2014年3月,獲得阿里巴巴、寬帶資本2000萬美元B輪投資;2015年7月,百程旅行網稱將完成千和資本領投,點睛資本、飛豬資本、博雅資本等新興投資機構跟投的2億元融資。

經過多輪融資後,2016年4月23日,百程旅行網迎來真正屬於自己的高光時刻——以中國O2O出境旅遊第一股的頭銜,成功掛牌新三板。

根據百程旅行網提交的2018年半年報顯示,杭州阿里創業投資有限公司持股16.47%,為第二大股東。

疫情加速崩盤 喪失核心競爭力是根本

登陸新三板後,儘管百程旅行網的虧損數額呈逐年遞減態勢,但始終未能扭虧為盈。百程旅行網公佈的財報顯示,自2013年至2018年上半年,其淨利潤均為虧損狀態,虧損額分別為1761萬元、3663萬元、3935萬元、4511萬元、2795萬元以及1286萬元。2019年7月,百程旅行網於新三板終止掛牌,此後不再對外披露公司的業績和財務數據。

被曝出公司將啟動清算的消息後不久,曾松接受每日經濟新聞採訪時坦言,行業本身已經陷入困境很長時間,表面上是行業毛利率不斷降低,其實是“人力資源+資金帶來的生產力和生產效益過低,無法滿足日子增加的費用平衡”,疫情的出現把堅持的空間壓縮了,使得原本面臨的問題更加複雜,更加複雜了。“很長時間我都把自己的房產抵押給銀行,給員工發工資,已經沒有力量了。”

由此可見,即便沒有此次疫情的爆發,在過去幾年裡百程旅行網也長期處於經營困境之中。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更像是一種催化劑,加快了百程旅行網全面崩盤的速度。

一位旅遊圈從業人士在接受DoNews採訪時表示,儘管百程旅行網是國內較早就開始主營線上簽證服務的平臺,但相較於其他零散的個體小店而言,其並沒有絕對核心競爭力,不僅在價格上沒有絕對優勢,且不能提供超出預期的高質量服務,整體服務流程也相對僵硬。“近幾年來,百程在業務口碑上一直被用戶詬病,簽證異常、拖延導致用戶無故損失,被用戶維權的案例也也不計其數。”

這位業內人士還指出,除了上述問題的存在外,百程旅行網專注的簽證業務這一賽道利潤太低,很難單靠這一單一業務的營收支撐起公司的發展。加之近幾年出境遊行業同質化越來越嚴重,行業准入門檻較低,百程這樣成規模的大公司各方面成本都很高,船大自然難掉頭。

在線旅遊研究學者楊彥鋒評論稱,旅遊電商集中化趨勢下,巨頭外的企業經營環境惡化。與此同時,輕資產的旅遊企業在疫情停擺下遭受重大沖擊,除了頭部企業和小微商戶,腰部企業遭受重擊,及時清算,乃至減薪、裁員不失為理性選擇。

據中國旅遊研究院測算,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0年一季度及全年,國內旅遊人次分別負增長56%和15.5%;國內旅遊收入分別負增長69%和20.6%,全年減收1.18萬億元;國際旅遊收入負增長59.8%和40.6%,全年分別較上年減少5032萬人次和534億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再過幾個月百程旅行網便會迎來20歲生日,但其最終沒能等到春暖花開那天,而它的退場,或許也只是揭開了旅遊業寒冬的冰山一角。多為業內人士認為,新冠疫情完全解決尚無準確日期,市場何時復甦仍待觀望,旅遊業生存壓力將進一步加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