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寫書法,如何中鋒折筆?

初夏的彩虹


折畫是書法中比較重要的筆畫,其關鍵是如何調鋒,保持中鋒行法。其方法有以下幾種:

1、提翻法



引筆右行,至折角時以腕法將鋒提至畫的右上角,然後迅速翻筆,在紙面上作一暗圈,將鋒由陰面翻到陽面,順勢向右下作點,稍挫動後引筆下行。

2、提頓法


運筆右行,至折角處,將鋒輕提,然後向右下輕頓,調鋒後引筆下行。此法在折角處沒有明顯的提翻動作。顏楷用提頓法較多。

3、提按法


行筆至折角處,稍提後迅速用力朝右一按,同時筆桿微向右下傾,由於彈性筆毫自然就轉過來了,右肩有一稜角。此法行書中用得較多,褚遂良和《張黑女》用得也較多。

4、換筆法


在折角處,另起一筆,關鍵處在橫豎兩筆吻合,保持連貫筆勢。此法隸書用得較多。

5、暗轉法

此法篆書中用得較多。暗轉即暗中取勢,轉換筆心。在轉折處,以腕法運氣提鋒,輕輕挫鋒,以腕力配合,運筆中鋒下行。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中鋒用筆,在遇到單字筆畫轉折點,很自然就會分為圓轉和方折兩種用筆方式。這兩種筆法概念是用筆方式從篆書和隸書中產生的。這裡,我們打一個比方,大家就更容易直觀感受轉折的含義。我們從(圖一)


中看到,圓轉的筆畫路徑和方折的筆畫路徑的不同之處在於,假如我們從A點經過B點到C點,顯然圓弧形線條的轉向距離比之直線折轉距離就長了很多,這說明在書法運筆中方折筆法的出現,比之圓轉更為便捷。 圓轉大家比較容易理解。也就是筆畫線條在保持中鋒不變的情況下,只是書寫的弧度改變了方向而已。

如(圖二)

在篆書中我們常常會用到這樣的運筆法。而方折理解就會燒腦一些。中鋒用筆的運行中,到了筆畫轉折的地方,直接調換方向而下,就會出現兩種折筆的情況。

如(圖三)

以上兩種方折的情況,在不同書體的學習中,都有一些運用。筆畫圓轉是書體用筆的淵源,而方折是筆法發展的結果和必然。我們在學習中還需認真領悟。



巴蜀翰墨藝術社



我們知道書法運筆,轉以成圓,折以成方。書法的折筆就是靠用筆的折筆法來完成的。點畫中的折筆有多種方法,有明折有有暗折,或方折或圓折,有先方後圓也有先圓後方等等多種轉折造型。


從技法方面來說,基本上差不多。學會轉折,首先要通過讀帖瞭解轉折的形態和屬於那一種轉折形式,是用什麼技法完成書寫的。一般來說,就是中鋒行筆之轉折處,筆鋒略駐之後再略提筆(要筆不離紙,筆鋒尖方向不變),提後在以方折的折肩外輪廓線為基準向右下頓筆在略駐鋒,之後再略提筆,與在此頓下落筆時,筆略帶向左挫鋒之意,將筆鋒調之中鋒,然後在中鋒向下運筆。這是方折的運筆技法。一般用在柳公權或歐陽詢的楷書中居多。這種寫法與轉折處的折肩多略有抗肩之勢,而不是下壓的圓轉之折法,如顏真卿的寫法。如歐陽詢《九成宮》“觀”字中的兩個口字和“見”部的橫折。這個字中的折肩造型分別處理成三種不同的形態。
再如“帝”字中“巾”的轉折。


我們在看看顏真卿的轉折的造型。“衣”旁的折的造型和“口”、“田”的折肩造型,一字之中絕無雷同。“口”的上抗肩而“田”的折肩則採取了下墜的處理方式。



在看柳公權的轉折造型。

趙孟頫的轉折明顯沒有采用硬折的技法,而是一種相對圓轉的技法。


轉折在書法中可以說變化非常豐富,一般來說,在一個字中絕不可雷同。


翰墨書道


其實不復雜,中小字提筆調鋒,利用筆尖彈性在轉折時調整運筆方向,做到筆尖在筆畫中間運行。中大筆由於筆毛彈性不明顯了,需要提按的同時在加上部分捻管,大同小異。大特大字就不一樣了,那用的鬥筆和握鋼筆已經一樣了,可以斷筆續練進行書寫,也同樣可以做到中鋒書寫


揚州八怪爺



抄經人陳子豪


你這個問題簡單點說,就是行筆過程中,在快轉折的時候,將毛筆稍稍提起,拿筆的幾個手指輕輕轉動筆桿(這個在初期時比較難),也可以轉動手腕,手指不轉動。調好毛鋒,然後順勢寫出。大家可以在看大師的視頻時仔細觀察這個微小的動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