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在愛裡長大的孩子,是不是內心都很充實?

sofersong


每一個孩子都應該被愛這是勿庸置疑的。從小充滿愛的孩子更加樂觀和充滿自信。童年幸不幸福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最近在追《安家》,女主房似錦從小缺少愛,在冷漠與虐待中長大,造成了她冷漠的性格,所幸遇到了有愛的姑姑,她也在一點點改變。從小缺愛的孩子有時候會因為別人給予的一點關愛而感恩戴德,以至於會不小心被壞人利用。劇情是源於生活的,劇中的情節也許會被放大但是總能在生活中找到縮影。

但是凡事都過猶不及,愛過了頭就成了溺愛。李天一就是活生生的例子。還有"我爸是李剛"成為了多少年的梗。

每個孩子都是落入凡間的天使,所以都需要愛與呵護,但是在不同的年齡段都需要制定不成的規劃,以至於養成獨立完整的人格。


Queen140428


不知道在愛裡長大的孩子是什麼樣。

我,從小沒有爸爸。爸爸因病在我七歲的時候不在了,去了很遙遠的地方,永遠不回來了,無論是在我和媽媽多苦多難流淚害怕的時候都沒再回來。

我從那個時候,就沒有了安全感,自卑,膽怯,愛哭。直到長大直到現在。

在愛裡面長大的孩子,一定是陽光,愛笑,開朗,勇敢的吧!

這是我猜的。

我不知道。




笨笨秀恩愛


這是肯定的。我小時候,爸爸媽媽特別恩愛,幾乎不吵架。雖然媽媽對我非常嚴格,但是就算我現在長大,也沒覺得她的嚴格對我有什麼心理影響。反而每每不開心時,特別是年輕失戀時,心中就冒出來兩個畫面,一是小時候放學回家,就有熱騰騰的菜等著我,不一定是大魚大肉,但是都是我愛吃的。。還有個畫面就是爸爸把我扛著上幼兒園的路上爸爸帶著我唱歌。。每次想到這些,心情就好了起來。可能這就是別人說的好的童年治癒一生


七連音滴麻麻




每個人表達愛的方式不一樣,有人以愛的名義幫孩子包辦一切,有人以愛的名義對孩子千依百順,有人以愛的名義控制孩子的人生,也有人以愛的名義陪伴在孩子一起成長……不知道你說的孩子在哪種類型的家庭環境成長。

我是從小缺愛的,沒有在父母身邊長大,寄人籬下度過整個成長期。所以以上提到類型我都沒有經歷過,我是渴望愛的,從前我以為在愛裡長大一定是充實幸福的。

當我有了孩子後,我才慢慢意識到,不是所有在愛裡成長的孩子都是幸福的,甚至有許多是痛苦的,因為這些孩子成人後過不好自己的生活。

從小一切都被包辦的孩子,長大後缺乏生活經驗,能力低下,心理素質差,離開父母都不知道怎麼生活,更加不知道如何與另一半過好生活。甚至可以說,誰遇上這樣的配偶,誰倒黴!

小時候生活在百依百順裡孩子,長大後依然以為自己可以為所欲為,幻覺自己是宇宙中心,長期走不出過度自我,如何能融入社會?

如果是從小被父母控制的孩子,長大後要麼變得很懦弱,要麼總是在反抗,找不到自我的人也不會幸福,可能會常常問自己“為何活著”。

總之,父母的愛會因人而異,帶上不同的色彩。有些父母自己本身就有很多問題,沒有健全人格或者健康心理,又或者三觀不正,縱然很愛孩子,又怎能給予健康充實的童年呢?

即便是在愛裡,父母都是凡人,怎可不會犯錯?而孩子童年在心理受過傷,成年依然會婚姻生活中暴露出來,或許花很多時間療愈甚至一生都在療愈。

假如是被過度控制或者包辦的,也只能是等離開父母后才慢慢學著成長。本來童年鍛鍊起來的能力,等成年後再補,現實生活又是何等殘酷,如何不焦慮不抓狂?

我們曾經是別人的孩子,如今可能已是別人的父母,我們需要深刻懂得什麼是恰如其分地愛,如何與孩子一起成長。

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才有利於在社會獨立生存。與他人相處禮儀,公共場合規則,人身安全等必須要求,不能放縱,放縱就等於害了孩子。在個體能力發展,父母要提供適合的環境,放手讓孩子去探索允許孩子犯錯。

在情商教育上,我們父母以身作則,關愛孩子,寬容孩子,及時鼓勵肯定孩子。總之,父母想孩子學會什麼,我們就傳遞什麼給孩子,父母關懷孩子,孩子就學會關懷他人,父母寬容孩子,孩子就學會寬容他人。父母做好榜樣,孩子自然受滋養。

愛都是一樣的,但愛的表達方式不一樣。也沒有人生來就會做別人的父母,為人父母要常常學習。父母學習是孩子最大的福氣,從而孩子才有可能內心充實幸福的人生。


可可糖


在愛裡長大的孩子,內心一定是會很充實,這是毋庸置疑的,同時還為以後得生活和工作打下良好基礎,更好的融入社會這個大家庭。

1.安全感更強

經常爭吵的家庭,孩子的安全感會降低,因為不確定因素太多,家裡像有定時炸彈一樣,時不時就會爆發,生活在擔心之中,心中會多了更多的戒備和敏感。

而家庭和諧,用愛滋養的孩子,會對未來生活有更多的肯定,沒有過度擔憂和恐懼。在未來對待另一半,組成新的家庭時也會讓對方感到安全可靠。

2.顏值更高

俗話說“相由心生”,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容貌的好壞可以看出他的內心世界,所處的生活環境和心理變化。生活在有愛的家庭,用愛滋養,想的看的都是美好的事物,容貌也會隨之跟隨變化,顯得更年輕。相反,如果一直生活在惆悵中,思慮太多,容貌會顯得老,精氣神不足。

3.情緒更平穩

用愛滋養的家庭中成長的孩子,因為接觸的打罵吼叫很少,所以孩子耳濡目染看到的聽到的都是平和的能夠交流分享的家庭氛圍。遇到問題也是第一時間用正確的交流方法去處理,而不是急頭白臉的一通抱怨或是指責。在以後得新家庭中,對待自己的愛人也會更溫柔體貼,更懂得包容。

4.更懂得愛

用愛滋養過的孩子,特別會愛別人,也會愛自己,做事井井有條,有著更豐富的內心世界,更願意釋放和展現自己,樂觀開朗。當別人付出努力或是為自己提供一些幫助時,能夠知道感恩和回報,敢於表達愛,擁有浪漫的情懷和豁達的人生格局。


軒仔媽咪Anna


在愛裡長大的孩子,應該生活幸福,滿足。

今天看了一本《擁有一個你說了算的人生》心生嚮往。如果當時我的父母看了這本書,我想我的人生軌跡會是另外一番風景吧!

在愛裡長大的孩子,他已經走出了一片自己的天地,一家人風雨同舟。多好呀!想想心裡就很美好!自己在愛裡長大,也會讓自己的孩子在愛裡成長。幸福、快樂!

假如你沒有在愛裡長大,讓孩子在愛裡長大吧!


浴之鳳凰


一般來說,在愛裡長大的孩子,內心相對來說會充實一些,因為這些孩子生長的環境相對較好,所以更有可能自律或者獨立等。但是也會有例外,畢竟每個孩子的內心都是不一樣的,也許可能在愛裡長大的孩子,尤其家長的過度溺愛,可能會使得什麼都不會做,什麼都是依賴身邊人,內心並不充實。

普遍來說,內心是否充實,應該和個人的成長環境和成長意願有關,如果只是單純的說孩子生長在一個有愛的環境裡,就一定內心很充實,而忽略了孩子自身的意願,那也有可能孩子的內心並不充實,並沒有外人所想的那樣,讓人放心。因為他們由於內心的期望沒有人瞭解,也沒有人幫助實現,可能會使得他們更加的做表面功夫,其實內心並沒有我們想的那麼充實。

所以,對於判斷一個孩子內心是否充實,我們應該從多方的角度去判斷,比如他的作息,他的做事方式等,如果這個孩子能夠有很強的自律,能夠每天堅持早睡早起,能夠每天按照自己的計劃去實現自己每天的小目標,而不需要身邊人督促,那麼一般來說,這樣的孩子內心是充實的,。反而如果是需要別人督促或者指導,才知道自己所想要什麼,自己需要去做什麼,那這樣的看起來的充實,並不是真正的充實。

當然,我們不能否認了在愛的環境里長大的孩子,對於他內心充實的促進作用,這肯定是有較好的幫助的,對於孩子內心的充實來說,但我們對於事情的看法,應該堅持辯證的看待,以及從多方面、多維度、多層次的去思考,而不能籠統的就認為,在愛裡長大的孩子,就一定是內心都很充實的。

 





奮鬥中的伢子


在愛裡成長的孩子比缺愛的孩子毫無疑問會更充實,而且會更自信。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被愛的孩子更加有安全感與價值感。

如果一個人沒有安全感就沒有辦法信任別人,就不容易和別人建立友誼,長期這樣也許會發展成為剛愎自用的人。而安全感的建立是從小開始的,包括自信心的培養,如果沒有安全感和自信心,就無法很快學習新的事物,也不利於情緒和智力的發育。

每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當中都是一個個體,

都需要給予鼓勵,就好像種子需要水分一樣。認同和尊重對兒童來說非常重要。父母平時跟孩子接觸最多,對孩子有言傳身教的影響,所以要有良好的言行才能對子女產生積極正面的作用。同時父母還要尊重孩子的權利,不要認為孩子是自己的附屬品。如何尊重孩子,就是讓孩子和大人平等做決策,讓孩子在這個家庭當中有屬於自己的角色。


廖靜靜逸


不一定。

主要還是父母及家裡人的教育,或者是說家庭氛圍。

這個命題不嚴謹,外因和內因都會有影響,個體差異大,絕大多數的孩子外部環境和諧是有利於他們成長的,主要還是靠內因。小時候的環境與長大後的環境變化不大,周圍環境依然很和諧,當然更好,更有利


膽小的球球


在愛裡長大的孩子,不一定內心充實,但是,在缺愛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他的內心一定是不充實的。

缺愛的孩子內心往往比較敏感,性格比較內向,因為在長期缺愛的環境中長大,所以他們又極度渴望愛,這很容易造成他們對待感情的偏執,別人給予一點關心和愛,就會付出自己的一切,對待愛人的極端控制,很容易造成婚姻的不幸。



有愛,才有安寧,有愛,才有溫暖。作為父母,不一定要給孩子多麼好的物質生活,但是一定要給予他們足夠的愛與關懷,多陪伴他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