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寶寶要不要給爺爺奶奶帶?

平常心00平常心


最好自己帶,至少在親子關係上不會缺位,但是自己帶也要學習做一個優質父母,比如情緒穩定,尊重生命,否則還不如讓爺爺奶奶帶,據我觀察老人帶孩子多數也比較細緻,情緒穩定,只是容易經常限制孩子照顧太周全反而讓孩子缺乏體驗,不管誰帶為人父母要學習成長,保持與孩子的交流,孩子不是陪大的而是培養大的,至少要成為孩子精神思想的陪伴者,不會讓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缺位。投資學習成為優質父母非常有價值影響孩子一生,時間安排好與工作並不衝突,我的親身體會與你分享。


奶爸阮老師


很高興能回到這個問題對於寶寶能不能給寶寶帶這個問題首先就是看看爺爺奶奶的情況吧

我孩子的爺爺奶奶幹活沒的說,不怕髒不怕累。我孩子的奶奶地裡的活是一把好手,但是對於家裡的做飯照顧孩子就特別欠缺。不怎麼收拾衛生,用我孩子爺爺的話說:“村裡哪有那麼多講究要是掃地,拖地能出來錢,那我就用嘴舔,不用掃。”

還有就是嘴對嘴喂孩子,大家想想現在有幾個嘴對嘴喂孩子的,我孩子爺爺奶奶最大的特點就是不讓說,什麼事都是,我說彆嘴對嘴喂孩子了不衛生,有細菌。我孩子爺爺立刻說了“讓你媽看你吧,你媽嘴對嘴喂可以,你媽年輕傳不上你病。”我說我也不嘴對嘴喂孩子,然後就是無休止的爭吵。夏天刷鍋的水不倒攢著,一盆,兩盆,三四盆,蒼蠅萬千寵愛,垃圾不扔,一袋,兩袋,三四袋,無處下腳。

付圖說明





來了智寶


親愛的,如果條件允許,真的不建議。

首先孩子出生和父母是最親近的,你是她的全世界,你能給予她足夠的安全感,這個就是這麼神奇。

其次時代變了,教育思維變了,父母那一代的教育方式很多已經不適應現在了。就拿我公婆來說,我自認為是很會教孩子的了,畢竟我老公和他的姐妹們都被家公家婆培養得很好,特別是品行方面。但依然不適合現在,特別是節省的觀念,每次我希望小俊俊愛分享的時候,家婆就說“不分了,都是俊俊的”“奶奶不吃,都留給俊俊吃”等等,我知道她很疼孩子,但我更希望孩子是個愛分享的人而不是自私的人。還有就是孩子犯錯,他們習慣大聲的喊,我也覺得這點對孩子來說很不好,孩子還小,大聲喊叫會導致他變得膽小沒自信。

最後就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真的沒錯的,父母的言行舉止就會無意中影響到孩子,就像我要求小俊俊守信用,現在他也會反過來要求我守信用,這些都是互相影響的。所以我當媽後,很多陋習也改了不少,因為我不想孩子也染上我的壞習慣。

最後的最後,我想說如果可以,建議孩子自己帶,如果條件有點困難,那就儘量帶一年再讓公婆幫忙,然後你找份離家近的工作,每天可以見到孩子,也可以儘量教育一下。再再再沒辦法,那就每天發視頻回來和孩子多溝通。


平子的數字育兒術


記憶裡的小時候,爺爺很寵我。小孩子的情感認知十分簡單,就是感覺這個和藹的老人對自己很好、很親近。我小時候淘氣,反正襯托得堂哥、堂妹都是老實孩子,大家在爺爺奶奶家的時候,我不時就要欺負他們。爺爺總是偏袒我,我再鬧騰也沒有被他兇過,他會給我講道理,也會給我做很多好吃的。在我的託兒所階段,放學都是被爺爺接回家。

爺爺是個文化人,性格溫和。奶奶不是。非黑即白沒有灰色地帶的孩童時期,她對我的一臉嚴肅總讓我覺得她是不喜歡我的,起碼在她那麼多的孫子孫女裡面,我不是被偏愛的那一個。所以我給她最直接的反饋就是:不和她親近。我玩我的小遊戲看我的動畫片,偶爾目光得空瞥見她在陽臺洗衣曬衣,眼神一碰,我便即刻收回。那時候的兩個人基本就是這樣的交集。奶奶還喜歡數落爺爺。奶奶不會做飯,廚房的事都由爺爺負責,爺爺做飯超級好吃,但奶奶還是會給他挑出些小問題。小時候的我大字不識幾個,但不知道從哪就學來“雞蛋裡挑骨頭”這句話,覺得用來形容奶奶特別適合。爺爺一頓飯菜做多了要被訓,帶我出去玩太久回家做飯晚了要被訓,連爺爺吃飯哪個菜吃太少了也要被奶奶責怪兩句。這在我某一階段的成長中可能留下了陰影,我不懂他們那個年代的感情表達,只知道你怎麼能兇我那麼好的爺爺?小孩子在心裡站隊,自認為偏袒著爺爺長大到了二十來歲,和奶奶的關係依舊略顯疏遠。

爺爺比奶奶年長几歲,歲數大了,終是先離開了。爺爺是在睡夢中安詳離開的,奶奶這麼說的時候卻哭得很厲害。這是我見過她最強烈的一次情感外露。爺爺走了,奶奶的話語也少了,沒了這麼一個人給她數落,縱然子女孝順繞膝也顯得有點孤單。回想一下,其實除去數落爺爺的那些言語,奶奶終究是一個不善言辭的人。在爺爺走後的這些年,她在我的印象中更是寡言。

缺少了爺爺的中間角色,我和奶奶的交集一度甚微。踏入社會愈發忙碌的工作給了我減少去探望她的藉口,只有在逢年過節的時候才會如同例行公事一般去奶奶家報個到。每次進門了喊一聲“奶奶”,她會稍帶微笑地應和一聲,走的時候再說一句,“奶奶再見”。一次次的探望就這麼完成了。仔細想來,這或許是夾雜著小時候形成的認知,覺得在她這麼多的子孫中少我一個的噓寒問暖無關緊要。這樣子的思想一直延續了兩三年,直到有一次隔了大半年的時間才去探望她。那一次,印象深刻。進門的時候,奶奶黯淡的眼神瞬間有了明顯的光亮。依舊是“奶奶”,依舊是老人家輕微的一聲應答。而後的兩個人依然沒有對話得存在同一空間,我與其他的長輩聊著天,玩著手機,時間久了活動一下些許發酸的肩膀卻偶爾發現奶奶的眼神一直鎖定在我的身上。大家在房間裡聊著天,傍晚的光景,開著的日光燈照得滿室通明,奶奶一個人坐在沒有開燈的客廳座椅上,沒有發言。我不知道她有沒有聽大家的聊天,因為她目光裡的感情太熾烈了,讓我懷疑她已經沒有空餘精力去留意大家在聊什麼。嗯,我沒好意思與她對視,重新低下頭假裝繼續玩手機。如此情況在之後的探望中,一次、兩次、三番五次地存在。

覺得奶奶不懂得表達感情可能是我的錯覺。後來有一次去看她正碰上晚飯時間,她原本吃著飯,結果放下了飯碗來擁抱我,我爸讓她先吃飯,她卻抱著我不樂意撒手。真的,記憶裡的小時候都沒有被她這麼抱過。我對她說,“先把飯吃完”,她也就聽話得先吃飯了。那一次,我有點體會到親情的悸動,是這個老人所帶給我的。

接下去每一次的探望,擁抱都成了她見到我時首先要做的事情。她的每一個擁抱都綿長,分開的時候還要抓著我的手來回摩擦,如同每次我探望她結束要離開的時候她的神色那麼直接地能讓人看出不捨。我不知道我是被她帶出了不捨,還是我原本就對她如此不捨,多看一眼吧,多陪一次吧。不管是兩個人不說話靜靜地坐在一起,還是我負責說她負責笑,奶奶的手總是抓著我的手。姑媽們每次見我到奶奶家,都會抓著我悄悄地說,“讓你奶奶多吃點飯”;“讓奶奶平時別想太多心情好點”;“你給她說的她聽,我們讓她吃東西她都像看仇人一樣生氣”;“你讓你奶奶……”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這個不愛說話的老人變得這麼聽我的話了。我小的時候都沒有那麼聽過她的話。但確實,每一次我遞給她什麼吃的,她都會當著我的面立馬吃掉。有次中秋節帶了肉餡的月餅給她,我隔著碗就覺得有點燙,見她接過碗就開始吃,問她,“燙嗎?”“燙。”“那你慢點吃,先放邊上冷一下。”“嗯。”她一邊應著一邊繼續吃。奶奶好像也沒有很聽我的話呢。

兩個人之間是不是就這麼變得親近了?突然覺得親近是一個形容起來很空洞的詞彙。最近的一次,進她家門一分鐘了還沒見她來抱抱我,我沒等得及便主動擁抱了她,像是一個索愛的小孩迫不及待想得到家長的懷抱。我抱著她的時候還在想,主動擁抱這種讓人害羞的事情自從長大以後變得很少做了,特別是對家人。奶奶真的縮小了。我長高了,她變矮了,主動的擁抱好像更能發現這一現象。我能把她攬入懷,但她回饋我的是加深加緊的擁抱。有人形容愛情:如果你擁抱你喜歡的人,而他把你抱得更緊那便是幸福。漸漸發現,親情裡的幸福不明顯,卻深刻。

但願我發現的尚不算晚,夠我多擁抱你幾年。





雲飛影視


我想我個人在這一點上是比較有發言權的,我在和老公戀愛期間他父親就車禍去世了,我嫁給他的時候懷孕五個月,他母親已經臥床殘疾的狀態。很多人疑問,為什麼我願意嫁?主要的一點就是我從來沒考慮過讓別人幫忙帶我自己生的孩子。我從來不認為孩子應該是除了父母以外的人帶的,我們是孩子的爸爸和媽媽,衝著這倆角色,就得擔負起為人父母的責任。自己帶出來的孩子感情深,非常有利於孩子身心靈發展和教育,帶孩子的辛苦確實也曾讓我一度崩潰,可我從來不後悔自己帶娃,因為,我是媽媽。因為在這點從來沒要求過有長輩幫忙帶孩子,老公更能體會我的付出,夫妻兩人一起看著寶寶長大的滿足感,更能促進夫妻之間的感情。孩子也更加幸福陽光。


刺蝟女孩闖天下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這個問題,我覺得我很有資格來回答。

從我一歲半開始,還不記事的時候,我就跟著我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外出務工嘛,從小我就在老家長大。

因為我一直跟著奶奶長大,所以從我記事以來,基本都只有奶奶的,不說奶奶把我帶的怎麼樣好,就只說從我兩歲到現在(我今年22了),我對我爸媽確實沒啥感情。

記憶中就只有每年的過年期間爸媽會回來,儘管過年這一個月裡他們對我百般補償,但效果甚微,爸媽也並非不喜歡我,他們只是沒有辦法,只能把我放在家裡。

如果你們也因為工作沒有辦法,可以給爺爺奶奶帶,但不要讓他長時間離開你們的身邊,陪伴真的很重要!

以上僅代表我個人觀點,謝謝!


小暢說育言


寶寶儘量自己帶吧!

分享一下我自己的經歷,希望有所幫助!

我的情況跟你類似:老家沒買房,也幫不上忙。一開始,孩子出生我就堅決自己帶,因為覺得公婆脾氣不好,文化也不高,主要還沒原則。在孩子三歲之前我都是自己帶,跟孩子爸在外面一起。三歲之後要上幼兒園了,這幾年經濟壓力也挺大的,然後就叫婆婆過來幫忙帶,出現了很多問題。

1.老人家溺愛孩子,要背就背,讓做什麼就做什麼,管都管不住,為此我們夫妻還要吵架,小孩動不動就發脾氣。

2.老人給孩子灌輸一些落後的觀念,還老追著孩子餵飯,逼著吃飯,一生病就吃藥,小孩在這一年個子都沒啥長。

3.很難溝通,總是她說的都對,還喜歡道聽途說,同一件事我和她說的時候完全聽不見,路上聽來了反而放心上。

4.老喜歡讓孩子吃不完、不吃的的說給媽媽吃。

5.小孩的壞脾氣依著,然後到我這告狀。

我一朋友兩夫妻一起廠裡上班還帶倆孩子都過來了,還買了房。反觀我自己,活的還不如他們,儘量自己帶吧,付出總會有回報的!


西至以南


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情況,我們也沒有權利去幹涉您怎麼做。我是自己把兒子帶大的。他1歲為止我做全職太太,1歲以後我開始上班,寶寶送幼兒園。現在馬上就到3歲了,很健康活潑。是的,兒子小的時候的確很累,我也曾經抱怨過,就像你說的筋疲力盡。而且老公工作很忙,根本沒有時間幫我。我媽媽也曾經讓我把孩子送給他們帶,但是我不想離開寶寶,也不想讓老人們生活得太累。年輕的我們都筋疲力盡了,更何況年邁的老人家呢。

回到原題。把孩子留在自己的身邊,科學上講對孩子的成長是件好事,看著他一點一點成長也是件很幸福的事情。我兒子很小時候開始就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現在每天9點左右就已經睡覺了。在帶孩子期間可以閱讀一些育兒參考書來豐富育兒知識,這樣就會一點一點好起來的。你看我,靠自己積累起來的經驗為大家解決問題,現在成為了育兒網友專家呢!

苦是苦點,累也是累點兒,但為了寶寶和老人們的生活,建議自己帶!



紅塵有愛我


我的觀點是孩子在小時候一定要在自己身邊成長,你可以自己帶或者因一時困難可讓父母幫你一塊帶。 原因如下:一、0至6歲是孩子性格行為習慣形成的關鍵時間,是孩子啟蒙教育的重要時期。如果當甩手掌櫃全權交給老人去打理,他們的教育觀念不一定跟得上。二.應該考慮孩子的感情,沒有人能代替父母。說一個例子,我鄰居家的小孩,從出生由奶奶帶,媽媽在外地工作,只有假期才能看孩子。每天進進出出,看到別人的爸爸媽媽陪伴,她媽媽回家時,她拉著媽媽的手對別人高興地說“我媽媽回來了,我也有媽媽”。這個四歲的孩子內心到底經歷了什麼,大人能明白嗎?三、一切為了孩子。我們出去工作掙錢,要為孩子創造好的生活,可是錢掙來了,孩子卻沒照顧好,又有什麼意義。孩子的成長中,因為父母的缺席,總會留有遺憾。而且小孩子長大後出現的種種問題與小時候的教養存在很大關係。希望我的回答能跟您提供幫助。





然媽記


我的經歷和觀點是,寧可自己辛苦一點,也不要當甩手掌櫃。爺爺奶奶只是我們由於上班無法在家時請來幫忙的人,他們可以在日常生活方面照顧孩子,但在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和教育孩子上我們作父母的責無旁貸。就拿我自己來說,從孩子出世就一直和我睡,忍受著傷口疼和時不時的醒來,還要哄睡,而不是和老人睡等餵奶再抱過來。做輔食我親力親為,一點細節不放過,累卻快樂著,因為寶寶健康成長就是最大的安慰。下班回家後,也要體諒老人的辛苦,接過照顧孩子的責任,陪孩子玩會,或者洗澡什麼的,也是充滿了很多樂趣。有句話說,有付出才有收穫,孩子是自己的,不為他付出還為誰付出?我家孩子現在5歲,特別有安全感,也很依戀我,可以說目前在他心目中我是排第一。我很慶幸這些年咬牙挺過來了,雖不是全職,也盡最大努力做到他的生命成長裡我沒有缺席,這是很重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