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餘嘉華】建造自己的學術高地 ​——賀郭大烈從學研究50週年


【餘嘉華】建造自己的學術高地 ​——賀郭大烈從學研究50週年

1995年郭大烈在日本進行民俗文化交流


建造自己的學術高地

——祝賀郭大烈從事學術研究50週年


餘嘉華


鄉友、文友郭大烈從事學術研究50週年,成果豐碩,經驗豐富,值得我們學習。

一、當代納西族史研究的領軍人物

學界前輩方國瑜先生的《納西族的淵源、遷徒和分佈》《麼些民族考》《納西象形文字譜》等,對納西族發展的歷史線索勾畫了輪廓。在《中國西南歷史地理考釋》中,對納西族活動的區域空間做了論證。為納西族研究奠定了基礎。

郭大烈在廣泛吸取前人及當代學者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自擬綱目,將納西族史系統化,以豐富的史料為根據,寫成《納西族史》於1994年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成為納西族研究的力作,在學術界及社會上產生了較大影響。

此後,郭大烈又團結了納西族眾多的學者編寫了《納西族文化大觀》,於1999年出版。這部70多萬字的著作涵蓋了歷史、語言文字、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倫理道德、天文曆法、文學藝術、科技教育與體育、哲學思想、政治軍事、新聞出版、醫藥衛生、建築名勝、商業貿易、交通通訊、經濟生產、國際文化交流17個方面,展示了當代納西學者的智慧,是一部小型的納西百科全書。此書編寫到出版歷時9年,郭大烈在團結作者、組織、修改來稿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花了不少心血。

二、民族研究的組織者

郭大烈於1984年參與籌建民族學研究所,任副所長,1988年任所長,2001年退休,任民族學所領導17年。1989年雲南省民族學會成立,任副會長兼秘書長,2001年任會長,在民族學會任職25年。在這兩個職務上,他組織各方面的學者進行民族調查研究,編雜誌、出叢書,出專著,向上級建言獻策,促進民族和諧發展,取得豐富的成果,雲南民族研究開展得有聲有色,富有生機活力,這些成績的取得有他的一份功勞。與他這樣一批人默默奉獻分不開。

這些豐碩成果的取得,留給我們許多值得學習和借鑑的經驗。

首先,目標始終如一,奮進不已。

郭大烈自述:“1962年曾手抄方國瑜《麼些民族考》,立下治族史的志向”,此後50年一直朝這一方向努力,以納西族史為主幹,不斷向其他方面拓展,涉及東巴文化、土司及文人文化、風俗習慣、法規鄉約等;以麗江納西族聚居區為中心,涉及迪慶、怒江、四川及西藏的納西族研究,視野逐漸闊大,研究在比較中逐步深入。

同時,他還涉及雲南26個民族,關注中華56個民族及世界民族的發展趨勢,在整個中國及世界民族發展的根據中觀照自己的民族,瞭解其長處和不足,為本民族的發展鼓與呼。

廣闊的視野,50年的深入發掘,使得他在納西學的研究上建立了一片學術高地,其中的《納西族史》等成為人們認識納西族的基礎讀物。

其次,實事求是,嚴謹的治學精神。

郭大烈在治學過程中堅持田野調查和文獻資料的學習與研究相結合。據他說:1981年曾到金沙江、瀾滄江流域調查納西族情況;1982年到雅礱江流域鹽源、木裡調查納日人情況;1983年到寧蒗及鹽源左所等地調查摩梭人情況,如此等等。同時廣泛閱讀漢文獻、東巴古籍及藏文獻譯文、國外文獻譯文等,點點滴滴積累資料、分析辨別,寫成一篇篇論文,一部部著作。每篇論文都註明資料出處;每部著作都列出參考書目。從中可見他閱讀的廣度和理解的深度。嚴謹使他的著作可信度高,也能在學術界站得穩。

郭大烈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成功的經驗也是豐富的,這裡所舉只不過是十之一二。何況大烈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會創造出新的更加紮實的成果。我衷心祝願他身體健康,思維活躍,繼續攀登,創造自己的可能達到的學術高峰。

【餘嘉華】建造自己的學術高地 ​——賀郭大烈從學研究50週年

【作者簡介】餘嘉華,1939年生,麗江巨甸人。雲南師範大學教授,雲南文史館館員。長期從事中國古代文學和雲南文化的教學與研究。主要著作有:《大觀樓長聯及作者孫髯》獲西南地區優秀教育圖書獎;《雲南風物誌》獲雲南省優秀社會科學成果獎;《古滇文化思辨錄》被稱之為“闢一方研究天地,立一家學術之言”的著作;《木氏土司與麗江》獲雲南省科優秀成果三等獎;《李群傑文集》獲雲南省社科優秀成果榮譽獎。參與《雲南先賢碑廊》《翠湖歷史文獻碑廊》的撰稿策劃。參加編寫過《雲南古代文學史》《唐宋散文精華》等40餘種大中型圖書。主編《聞一多研究文集》《雲南文化精華叢書》等。

【餘嘉華】建造自己的學術高地 ​——賀郭大烈從學研究50週年


執行主編 和志菊

圖文來源 《不忘初心桑榆錄》(2017年版)

投稿郵箱 [email protected]

【餘嘉華】建造自己的學術高地 ​——賀郭大烈從學研究50週年

免責聲明: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立場,與本號無關。

【餘嘉華】建造自己的學術高地 ​——賀郭大烈從學研究50週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