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努爾哈赤用“七大恨”告天的內容是什麼?


明朝初期,女真一族分三大部,其中建州女真跟明朝交往密切,受到明朝的支持。到了明朝後期,努爾哈赤襲封為建州左衛指揮使,使用十三副鎧甲起兵,統一女真各部。

1616年,努爾哈赤建國,國號金,史稱後金,兩年後,發佈“七大恨”,誓師伐明,拉開了跟明朝全面戰爭的序幕……

那麼努爾哈赤發佈的“七大恨”背後,又隱藏著哪些鮮為人知的秘密呢?

1618年正月的一個清晨,天空懸月未消,東方晨日已升,一位雙眼充滿仇恨且全副武裝的男子,注視著前方將士,拔劍怒指南方:

“汝等勿疑,吾意已決,今歲必徵大明國。”

既然要打仗,師出有名才是根本,最好是天意所為:

“有青黃二色氣,直貫月中。此光約寬二尺,月之上約長三丈,月之下約丈餘。”

這就是努爾哈赤所謂的天意,當時的女真族信奉薩滿教,薩滿教歷史悠久,曾經盛行於歐亞大陸和北美洲。像印第安人對巫師的稱呼,就是“shamman”,翻譯一下,就是薩滿。

該教傳到中國,主要在北方,比如金朝的完顏希尹,就是因為天賦異稟、通曉巫術,在金國被奉為大薩滿:

“珊蠻者,女真語巫嫗也,以其通便如神。”

到了女真這裡,薩滿是可以驅邪治病、消災除難、占卜預言、祈求豐收的,甚至結婚、生子、起名都需要薩滿來主持。薩滿教崇尚“天”,認為天神主宰了世間一切,所以會通過天象來指引眾人。

所以,努爾哈赤每次出征之前,和得勝回師都會祭天,向天神表達崇高的謝意。

在進攻明朝之前,努爾哈赤曾經進攻烏拉部:

“忽見東南有氣,藍白二色,直衝兀喇城北。”

兀喇城就是烏拉城,也正是因為有了這次異常天象,結果努爾哈赤大獲全勝,得勝而歸。而這次打算進攻明朝,再次出現了“有青黃二色氣”,此徵兆在他看來是大吉。

但光有天意還不行,還需要激發一下眾人的怒氣:

“朕與大明國成釁,有七大惱恨,此外小岔難枚舉矣,今欲徵大明。”

關於努爾哈赤“七大恨”版本,一共有三個,分別是《天聰四年告諭》版、《滿洲實錄》版和《清實錄太祖高皇帝實錄》版。但是三個版本的內容相基本同,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到底是哪七恨,讓努爾哈赤憤而伐明?

第一恨,殺祖父殺父之仇:

按照努爾哈赤的說法,他的祖父和父親在明國禁邊,是寸土不擾,一草不折,秋毫未犯,但是明朝呢,無故生事,硬是越過“邊境”殺害了祖父和父親。

實際上這所謂的第一恨是一樁懸案,當時明朝任命王杲為建州右衛都指揮使。但是這個人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最後朝廷出兵征討他,他死後,他兒子阿臺佔據古勒城繼續抗爭。當時的努爾哈赤父親和祖父奉命跟李成梁的明軍一起進攻古勒城。

戰鬥最後,努爾哈赤的祖父和父親一個被燒死,一個被明軍誤傷,至於是不是陰謀陷害,已經無從得知。

或許明朝朝廷出於同情,畢竟他們是為大明所犧牲,任命努爾哈赤為建州衛代理司令官。這才使得努爾哈赤有了統一女真,統一蒙古的資本,他的霸業也從這裡開始。

但實際上,努爾哈赤父親和祖父死亡於1583年,努爾哈赤發佈“七大恨”是1618年,中間隔了整整35年。如果真的有殺父之仇,跟明朝不共戴天,為什麼當初會接受明朝任命,為什麼等到知情人都差不多死光了,才想起來報仇?

第二恨,偏袒他族,欺壓建州女真之仇:

按照努爾哈赤的說法,雖然明朝跟自己有殺父之仇,但是本著和平共處原則,他沒有怪罪。可惜明朝得寸進尺,竟然幫助葉赫、哈達等女真族,對別人進攻建州女真坐視不管。

“癸巳年,南關、北關、烏剌、蒙古等九部,會兵攻我,南朝休慼不關,袖手坐視,仰庇皇天,大敗諸部。”

實際上是努爾哈赤四處侵略,欺壓弱小,其他部落忍無可忍,聯合起來進攻努爾哈赤。卻怪罪明朝沒有出兵保護他,幸虧上天保佑,這才打退了其他部落。

努爾哈赤為什麼不仔細反思一下,如果不是他自己肆意挑釁,為什麼其他部落會聯合起來進攻他呢?更過分的是,你不恨自己,不恨別人,偏偏恨一個躺著也中槍的明朝?

難道是怪明朝沒有提前進攻努爾哈赤,阻止他的侵略行為?

第三恨,強令遣返罪犯之仇:

按照努爾哈赤的說法,他們跟明朝劃定的有疆域範圍,可是明朝人總是越境,有采參的,有過路的,有打獵的,他們這屬於侵略,於是殺了他們。可是明朝朝廷竟然向我們“勒要十夷償命”,這不是明晃晃的侵略嗎?

天吶,努爾哈赤真是人才,在他還沒有起兵之前,還在年年給大明朝寫工作總結的時候,他就夥同遼陽副將吳希漢,私自立了一塊界碑:

“漢人私出境外者殺,夷人私入境內者殺。”

在明朝地界明目張膽劃勢力範圍,殺了人還不肯償命,這不就是流氓行為嗎?

而明朝沒有發兵進攻,僅僅是索要罪犯,如果這都能激起仇恨,那麼努爾哈赤你是鬥雞嗎?

第四恨,葉赫老女轉嫁蒙古之仇:

按照努爾哈赤的說法,葉赫族本來把一女子聘給努爾哈赤,結果由於明朝的干涉,導致該女子轉嫁了蒙古,這是奪妻之仇。

這個仇恨更是來的莫名其妙,為什麼葉赫女子從妙齡硬拖成了三十多歲的老女,轉嫁蒙古?

這個北關老女也叫葉赫布寨之女,她的哥哥是布揚古貝勒。努爾哈赤本來和葉赫有婚約,結果翻臉不認人,為了利益進攻人家,殺害了女子的父親。這還不算,人家兒子要父親屍體,努爾哈赤喪心病狂,把屍體砍成兩半,還了一半給人家。

但凡是一個有血性的人,這殺父之仇如何不報,沒把這個列為葉赫一族“一大恨”就不錯了,即使這樣也是忌憚努爾哈赤,硬生生把年輕女子拖成了老女。

而且,這事跟明朝沒有半毛錢關係,就因為明朝朝廷同情葉赫一族,就招致仇恨,這努爾哈赤的恨點有點低啊。

第五恨,惡意驅趕之仇:

按照努爾哈赤的說法,他們建州女真世世代代在柴河、三岔、撫安三處生活,結果明朝惡意驅逐。

“柴河、三岔、撫安三路,我累世分守疆土之眾、耕田藝谷,明不容刈獲、遣兵驅逐。”

實際上此三處隸屬哈達轄區,歷來是明朝疆土,努爾哈赤這個流氓團伙四處侵略,把這塊佔為己有。明朝朝廷當然不能容忍這種行為,必然發兵前來阻止,結果又成了一大恨。

第六恨,替葉赫侮辱建州女真:

按照努爾哈赤的說法,邊外的葉赫是有罪的,結果明朝聽信他的讒言,竟然遣人來責備我們,而且用盡了不善之語,羞惡我努爾哈赤!

這個其實跟第二恨和第四恨有重複,說到底還是怪罪明朝向著葉赫一族,對建州女真一族的侵略行為進行了譴責和干涉。

這個不用解釋了,明朝作為天下主宰,面對不公的地方必然要糾正,這正是朝廷履行義務的正常行為。如果努爾哈赤遵紀守法,安分守己,又怎麼會招致朝廷的譴責,何恨之有?

第七恨,明朝派人到建州之仇:

實際上第七恨有點濫竽充數,有好幾個版本,兩個實錄中說的是滅葉赫是天意,結果明朝硬是逆天而行,阻礙努爾哈赤替天行道,所以這也是一恨,另外一個版本則說的是:

“明朝遼東政府派蕭伯芝赴建州,作威作福。”

這是啥意思,明朝正常派官員過來監管建州,何恨之有?

後來估計努爾哈赤也覺得這條實在是算不上一恨,想了想又刪掉了,再次找了一個明朝幫助葉赫一族的事充當一恨。

“太祖列入七大恨中,亦自覺無事生事,後各本皆刪此條,而析別條以足其數。”

由此可見,努爾哈赤為了所謂的師出有名,除了利用天象異常以外,也是絞盡腦汁,羅列明朝的罪狀,尋找藉口,而這些藉口,除了第一條尚有爭議以外,其他的都是無中生有、偷樑換柱、強詞奪理!

但,即使努爾哈赤收集齊了“七顆龍珠”,即使他也找到了所謂的“天象”,他還是無力跟大明朝抗爭的。可惜,歷史不會重演,大明朝也已經進入到了暮年,天災不斷,加上內鬥頻繁,又趕上了李自成起義,最終給了滿清機會,問鼎了中原。

七大恨,就是一個披著狼皮的謊言!


楊角風發作


努爾哈赤25歲時以十三副盔甲起兵,經過多年爭戰,基本統一女真各部,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汗,建立後金。兩年後,整頓軍備已久的後金起兵反明,頒佈討明檄文,主要內容就是七大恨。


七大恨分別是:一,明軍無故殺害他的祖父,父親。二,明朝偏袒女真葉赫等部,打壓建州部。三,明朝違反雙方劃定的邊界範圍。四,明朝派兵幫助葉赫部,干涉女真內政。五,葉赫部依仗明朝支持,將許嫁努爾哈赤的女子嫁給蒙古人。六,明朝強迫努爾哈赤退出已經開墾耕種的地區。七,明朝守備在建州作威作福,禍亂一方。(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檄文用於號召己方,聲討敵人,是戰鬥性極強的批判性文章。七大恨存世有多個版本,據後人考證,認為天聰四年後金政權頒佈的榜文留存至今的原件中所記七大恨內容,最接近本來面日,而其他各種經過滿清統治者修訂整理的史料文獻中的記載,都有被滿清篡改過的嫌疑。

以今人眼光審視逝去故事,鏡古燭今,我是南方鵬,歡迎關注。


南方鵬


努爾哈赤的“七大恨”相當於現代的宣戰書,內容無非是為自己攻擊中原王朝尋找仇恨和理由,作用對內是用仇恨凝聚人心士氣,對外則是爭取蒙古等政權的支持,爭取自己入主中原的正統地位。

公元1618年,明朝萬曆四十六年,清朝的天命三年。這一年正月,努爾哈赤對部下的王公大臣宣佈:“吾意已決,今歲必徵大明國!”四月十三日,以七大恨告天,起兵反明。

這篇戰書,翻譯成現代的話就是:

第一,明朝無故殺害努爾哈赤的父親和祖父,殺父之仇,不共戴天。

第二,明朝偏袒葉赫、哈達,欺壓建州,聯合國際反動勢力欺侮我們。

第三,明朝違反雙方劃定的勢力範圍,強令努爾哈赤抵償所殺越境人命,干涉我國的司法權力。

第四,明朝派兵保衛葉赫,抗拒建州,干涉我國內政。

第五,葉赫由於得明朝的支持,背棄盟誓,將其"老女"轉嫁蒙古。

第六,明朝當局逼迫努爾哈赤退出已墾種之柴河、三岔、撫安之地,不許收穫莊稼。

第七,明朝遼東當局派遣守備尚伯芝赴建州,作威作福,欺壓我國百姓。

在站滿族的立場上,明朝是大國欺侮小國,這樣一篇討明檄文。對於當時的滿族八旗將士,均產生了很大的激勵作用,也進一步堅定並提高了反明之決心。

皇帝自稱天子。天無二日,古人對正朔極其重視,努爾哈赤建國立號,本來已經直接挑戰了明朝的正統地位,又以“七大恨”告天,相當於現代的正式宣戰。至此,明朝已經不能“剿撫並用”,只能毫不妥協地戰鬥了。



“七大恨”是努爾哈赤藉以反對明朝統治,增加自己起兵合理性和合法性的一個重要宣示,其內容包括:

第一恨:明軍無故在東北邊疆興兵起禍,以至其祖父覺昌安和父親塔克世被殺,最後他迫不得已靠祖父、父親留下來的十三副遺甲起兵;第二恨:明朝違背與建州女真之間的約定,發兵東北,在建州女真和葉赫族之間的鬥爭中站在葉赫一邊。第三恨係指明朝違背與建州之間的約定,指責建州擅殺採參挖礦的漢民。第四恨指的是明朝遣兵支持葉赫將原本準備許配給努爾哈赤的女人轉嫁給蒙古。第五恨指的是明朝出兵,不許建州人耕田種地,不允許其收穫,第六恨指的是明朝皇帝聽取葉赫讒言,背書惡言,侮辱建州。第七恨明朝逼迫努爾哈赤退出已經佔據的哈達地區。

綜上七大恨,每一條無不是充滿著對明朝的恨,對明朝皇帝的恨,對明朝大臣的恨。努爾哈赤想以自己和建州部落的一些深刻的屈辱的經歷和體會來激勵大家,奮勇殺敵。“七大恨”相當於努爾哈赤的政治動員書,也的確起到了他所想的效果,“七大恨”公佈後的第二天,努爾哈赤就率領步騎兩萬人攻打撫順,隊伍士氣高昂,最終攻下撫順。

不過努爾哈赤的所謂“七大恨”的內容有些不過是老調重彈,有些只是他自己的恨,當時的金兵之所以能夠在東北取得一個又一個戰鬥的勝利與明軍的鬆弛,缺乏戰鬥力有很大關係。明軍號稱在遼東有十萬人,實際上不過只有三四萬人,而且軍備長期不修,面對女真的挑釁也是步步後退。

“七大恨”的內容後來被寫進《清實錄》,成為清朝皇帝的祖訓之一,不過在小編看來,“七大恨”除了讓清朝皇帝們認識到他們是如何從奴僕變成主人之外,沒有其他更深此的意義了。


青年史學家


後金反明檄文

大金國主臣努爾哈赤詔告於皇天后土曰:

我之祖父,未嘗損明邊一草寸土,明無端起釁邊陲,害我祖父,此恨一也;明雖起釁,我尚修好,設碑立誓,凡滿漢人等,無越疆土,敢有越者,見即誅之,見而顧縱,殃及縱者,詎明覆渝誓言,逞兵越界,衛助葉赫,此恨二也;明人於清河以南,江岸以北,每歲竊逾疆場,肆其攘奪,我遵誓行誅,明負前盟,責我擅殺,拘我廣寧使臣綱古裡方吉納,脅取十人,殺之邊境,此恨三也;明越境以兵助葉赫,俾我已聘之女,改適蒙古,此恨四也;柴河三岔撫安三路,我累世分守,疆土之眾,耕田藝谷,明不容留獲,遣兵驅逐,此恨五也;邊外葉赫,獲罪於天,明乃偏信其言,特遣使遺書詬言,肆行凌辱,此恨六也;昔哈達助葉赫二次來侵,我自報之,天既授我哈達之人矣,明又擋之,脅我還其國,己以哈達之人,數被葉赫侵掠,夫列國之相征伐也,順天心者勝而存,逆天意者敗而亡,豈能使死於兵者更生,得其人者更還乎?天建大國之君,即為天下共主,何獨構怨於我國也?今助天譴之葉赫,抗天意,倒置是非,妄為剖斷,此恨七也!

欺凌實甚,情所難堪,因此七恨之故,是以徵之。

“我祖宗與南朝看邊進貢,忠順已久,忽於萬曆年間,將我二祖無罪加誅,其恨一也。

“癸巳年,南關、北關、烏剌、蒙古等九部,會兵攻我,南朝休慼不關,袖手坐視,仰庇皇天,大敗諸部,後我國復仇,攻破南關,遷入內地,贅南關吾兒忽答為婿,南朝責我擅伐,逼令送回,我即遵依上命,復置故地。後北關攻南關,大肆擄掠,然我國與北關同是外番,事一處異,何以懷服,所以惱恨二也。

“先汗忠於大明,心如金石,恐因二祖被戮,南朝見疑,故同遼陽副將吳希漢,宰馬牛,祭天地,立碑界銘誓曰‘漢人私出境外者殺;夷人私入境內者殺’。後沿邊漢人,私出境外,挖參採取。念山澤之利,系我過活,屢屢申稟上司,竟若罔聞,雖有怨尤,無門控訴。不得已遵循碑約,始感動手傷毀,實欲信盟誓,杜非有意欺背也。會應新巡撫下馬,例應叩賀,遂譴幹骨裡、方巾納等行禮,時上司不糾出口招釁之非,反執送禮行賀之人,勒要十夷償命。欺壓如此,情何以堪。所謂惱恨者三也。

“北關與建州同是屬夷。我兩家構釁,南朝公直解紛可也,緣何助兵馬,發火器,衛彼拒我,畸輕畸重,兩可傷心!所謂惱恨者四也

“北關老女,系先汗禮聘之婚,後竟渝盟,不與親迎。彼時雖是如此,猶不敢輕許他人,南朝護助,改嫁西虜。似此恥辱,誰能甘心?所謂惱恨者五也。

“我部看邊之人,二百年來,俱在近邊住種。後前朝信北關誣言,輒發兵逼令我部譴退三十里,立碑佔地,將房屋燒燬,□禾丟棄,使我部無居無食,人人待斃,所惱恨者六也。

“我國素順,並不曾稍倪不軌,忽遣備禦蕭伯芝,蟒衣玉帶,大作威福,穢言惡語,百般欺辱,文□之間毒不堪受。所謂惱恨者七也。”

七大恨:

(1)明朝無故殺害努爾哈赤父、祖;

(2)明朝偏袒葉赫、哈達,欺壓建州;

(3)明朝違反雙方劃定的範圍,強令努爾哈赤抵償所殺越境人命;

(4)明朝派兵保衛葉赫,抗拒建州;

(5)葉赫由於得明朝的支持,背棄盟誓,將其“老女”轉嫁蒙古;

(6)明當局逼迫努爾哈赤退出已墾種之柴河、三岔、撫安之地,不許收穫莊稼;

(7)明朝遼東當局派遣守備尚伯芝赴建州,作威作福。

七大恨”的政治性遠遠大於感情性,全文並沒有過多的實質內容,意在挑起女真內部對中原的仇恨,從而達到努爾哈赤自己的政治野心。


南柯三境


自古征戰,起兵的一方都會發布討賊檄文,既能師出有名,又能鼓舞士氣。努爾哈赤告天“七大恨”,正式拉開後金與明朝的戰爭。

努爾哈赤告天“七大恨”主要內容為:明朝無故殺祖父與父親,明朝偏袒葉赫等部欺壓建州女真,明朝官員在建州作威作福,明朝支持葉赫將許諾嫁給努爾哈赤的女人轉嫁蒙古,明朝驅趕邊境的建州百姓並毀其房,明朝支持葉赫與建州作戰,明朝要努爾哈赤賠償所殺越境之人屬違約。

努爾哈赤所發“七大恨”原告在誓師完後便已焚燬,皇太極入關作戰時曾發佈檄文,其中重述努爾哈赤的討明“七大恨”,先珍藏於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五味社


努爾哈赤25歲那年,家裡又出了一個大的變故。

原來,其外祖父王杲因為反抗明朝而被擊敗並慘死京城後,他的兒子阿臺心中憤懣,時時刻刻的想著要報仇雪恨,於是便經常率領餘部襲擊明朝邊境。

萬曆十一年,李成梁得知阿臺餘部在古勒城,隨後率兵將之團團圍住。這時,明軍買通了葉赫部圖綸城主尼堪外蘭,準備裡應外合,徹底消滅阿臺。

危急時刻,努爾哈赤的祖父和父親出於家族的關係,當時便趕到古勒城,打算勸降阿臺。

就在勸說之時,尼堪外蘭帶著手下將明軍引入,並在城牆高呼:“李太師(李成梁)有令,誰殺死阿臺,誰就做古勒城主!”

結果導致城內一片騷亂,明軍乘機攻破並血洗了古勒城。亂軍當中,努爾哈赤的祖父和父親也雙雙被殺。

事後,為了製造事端,努爾哈赤苦思冥想,擬出對明的“七大恨”告之於天,準備嚮明朝進攻。

“七大恨”裡的第一恨,就是指責明朝無故殺死其祖父和父親。以下即所謂的“七大恨”。

第一, 我的祖、父沒有侵犯明朝的一草一木,而明朝無理起釁,害死我的祖、父,此恨不容共天,此一大恨也;

第二, 明朝雖然起釁,但我等還是想修好,並勒碑警告,滿漢人都不得越界,有越界的即殺之。但明朝無視碑文,任意進入我邊界,幫助葉赫部,此二大恨也;

第三, 明朝人經常跨越邊境,我等按碑文約定懲殺過境之人,明朝人責備我擅殺,拘留我們的使臣,並殺之於邊境,此三大恨也;

第四, 明朝人越境幫助葉赫部,使得我等已聘之女,改嫁蒙古,此四大恨也;

第五, 柴河、三岔、撫安三地,歷來是我等疆土,已經在此耕種,明朝人不允許我等百姓收割,任意驅逐,此五大恨也;

第六, 邊外葉赫部,獲罪於天,而明朝偏信其言,還派使臣來責罵我等,肆意凌辱,此六大恨也;

第七, 在我等部落多年的征戰中,屢次和我等為難,當年哈達部幫助葉赫部來攻打我等,已被我收服,明朝還想要挾我等為之復國。

寫好“七大恨”後,努爾哈赤就起兵反明並相繼攻下關外七十多城。隨後,努爾哈赤即以瀋陽為國都,改名盛京,並以“後金”為國號。

這時的滿洲,已經成為明朝一個強勁的對手,儼然已是敵國了。

~~~~~~~~~~~~~~~~~~~~~~~~~

歷史無限精彩,持續更新中~

敬請關注:坑爹史冊,謝謝~

~~~~~~~~~~~~~~~~~~~~~~~


坑爹史冊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先說另外一段歷史,大宋開寶九年,也就是公元974年9月,宋太祖趙匡胤下旨讓李煜來汴京,可是李煜用生病推辭,於是趙匡胤以此為藉口發兵十萬攻打南唐。其實這個七大恨和趙匡胤用李煜不來朝為藉口攻打南唐是一樣的,努爾哈赤想要反抗明朝也要有一個藉口,也有有一個理由,七大恨的內容就相當於是一篇討伐明朝的檄文了,“七大恨”的政治性遠遠大於感情性,全文並沒有過多的實質內容,意在挑起女真內部對中原的仇恨,從而達到努爾哈赤自己的政治野心,就是告訴女真人,我們和明朝的仇恨,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七大恨:
(1)明朝無故殺害努爾哈赤父、祖輩;
(2)明朝偏袒葉赫、哈達,欺壓建州;
(3)明朝違反雙方劃定的範圍,強令努爾哈赤抵償所殺越境人命;
(4)明朝派兵保衛葉赫,抗拒建州;
(5)葉赫由於得明朝的支持,背棄盟誓,將其“老女”轉嫁蒙古;
(6)明當局逼迫努爾哈赤退出已墾種之柴河、三岔、撫安之地,不許收穫莊稼;

(7)明朝遼東當局派遣守備尚伯芝赴建州,作威作福。

這七大恨都是從女真族的角度出發的,要知道當時女真可是明朝的附屬,他們想要挑戰明朝的正統權威性,於是發佈了這七大恨,激起了女真的反抗和仇恨的情緒,七大恨與其說是恨,不如說是潑髒水,身為蠻夷之地,中央朝廷當然要對你們進行管轄了,這七大恨確實起了巨大的作用,為女真族提供了反抗明朝的合法性,也提高了他們作戰的積極性。


天楓說


大金國主臣努爾哈赤詔告於皇天后土曰:

我之祖父,未嘗損明邊一草寸土,明無端起釁邊陲,害我祖父,此恨一也;明雖起釁,我尚修好,設碑立誓,凡滿漢人等,無越疆土,敢有越者,見即誅之,見而顧縱,殃及縱者,詎明覆渝誓言,逞兵越界,衛助葉赫,此恨二也;明人於清河以南,江岸以北,每歲竊逾疆場,肆其攘奪,我遵誓行誅,明負前盟,責我擅殺,拘我廣寧使臣綱古裡方吉納,脅取十人,殺之邊境,此恨三也;明越境以兵助葉赫,俾我已聘之女,改適蒙古,此恨四也;柴河三岔撫安三路,我累世分守,疆土之眾,耕田藝谷,明不容留獲,遣兵驅逐,此恨五也;邊外葉赫,獲罪於天,明乃偏信其言,特遣使遺書詬言,肆行凌辱,此恨六也;昔哈達助葉赫二次來侵,我自報之,天既授我哈達之人矣,明又擋之,脅我還其國,己以哈達之人,數被葉赫侵掠,夫列國之相征伐也,順天心者勝而存,逆天意者敗而亡,豈能使死於兵者更生,得其人者更還乎?天建大國之君,即為天下共主,何獨構怨於我國也?今助天譴之葉赫,抗天意,倒置是非,妄為剖斷,此恨七也!
欺凌實甚,情所難堪,因此七恨之故,是以徵之。
——選自《清太祖高皇帝實錄》
原文:
“我祖宗與南朝看邊進貢,忠順已久,忽於萬曆年間,將我二祖無罪加誅,其恨一也。
“癸巳年,南關、北關、烏剌、蒙古等九部,會兵攻我,南朝休慼不關,袖手坐視,仰庇皇天,大敗諸部,後我國復仇,攻破南關,遷入內地,贅南關吾兒忽答為婿,南朝責我擅伐,逼令送回,我即遵依上命,復置故地。後北關攻南關,大肆擄掠,然我國與北關同是外番,事一處異,何以懷服,所以惱恨二也。[1]
“先汗忠於大明,心如金石,恐因二祖被戮,南朝見疑,故同遼陽副將吳希漢,宰馬牛,祭天地,立碑界銘誓曰‘漢人私出境外者殺;夷人私入境內者殺’。後沿邊漢人,私出境外,挖參採取。念山澤之利,系我過活,屢屢申稟上司,竟若罔聞,雖有怨尤,無門控訴。不得已遵循碑約,始感動手傷毀,實欲信盟誓,杜非有意欺背也。會應新巡撫下馬,例應叩賀,遂譴幹骨裡、方巾納等行禮,時上司不糾出口招釁之非,反執送禮行賀之人,勒要十夷償命。欺壓如此,情何以堪。所謂惱恨者三也。
“北關與建州同是屬夷。我兩家構釁,南朝公直解紛可也,緣何助兵馬,發火器,衛彼拒我,畸輕畸重,兩可傷心!所謂惱恨者四也
“北關老女,系先汗禮聘之婚,後竟渝盟,不與親迎。彼時雖是如此,猶不敢輕許他人,南朝護助,改嫁西虜。似此恥辱,誰能甘心?所謂惱恨者五也。
“我部看邊之人,二百年來,俱在近邊住種。後前朝信北關誣言,輒發兵逼令我部譴退三十里,立碑佔地,將房屋燒燬,□禾丟棄,使我部無居無食,人人待斃,所惱恨者六也。
“我國素順,並不曾稍倪不軌,忽遣備禦蕭伯芝,蟒衣玉帶,大作威福,穢言惡語,百般欺辱,文□之間毒不堪受。所謂惱恨者七也。”

育人不倦


第一,明朝無故殺害努爾哈赤的父親和祖父,殺父之仇,不共戴天。

第二,明朝偏袒葉赫、哈達,欺壓建州,聯合國際反動勢力欺侮我們。

第三,明朝違反雙方劃定的勢力範圍,強令努爾哈赤抵償所殺越境人命,干涉我國的司法權力。

第四,明朝派兵保衛葉赫,抗拒建州,干涉我國內政。

第五,葉赫由於得明朝的支持,背棄盟誓,將其"老女"轉嫁蒙古。

第六,明朝當局逼迫努爾哈赤退出已墾種之柴河、三岔、撫安之地,不許收穫莊稼。

第七,明朝遼東當局派遣守備尚伯芝赴建州,作威作福,欺壓我國百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