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頸動脈狹窄易發腦梗,應該怎樣應對?

小巫婆_瑩


頸動脈發生狹窄,大多數是因為頸動脈發生了粥樣硬化所導致。頸動脈粥樣硬化是腦梗的危險因素之一,但頸動脈狹窄的嚴重程度與發生腦梗的概率卻並不相關。也就是說,並不是狹窄得越厲害,就越容易腦梗。

一、腦梗的“真兇”是不穩定的斑塊

華子見過許多頸動脈發生粥樣硬化的人,他們對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認識都存在著一個誤區,就是認為動脈狹窄得越厲害,就越容易發生腦梗。那些狹窄超過50%的人,會比狹窄20~30%人更危險。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很多突發腦梗的人並沒有嚴重的頸動脈狹窄。

粥樣硬化斑塊藏在血管內皮之中,在斑塊之上覆蓋一層增生的纖維,被稱為纖維帽。有些斑塊的纖維帽很薄很軟,在血壓波動、血管痙攣的時候就容易破潰,會激活血小板在破潰處聚集形成小血栓。

這些小血栓在血流的推動下可能會脫落成為栓子,隨著血流運行到較細的血管形成梗堵。發生在大腦就是腦梗,發生在心臟就是心梗。這種容易破潰的斑塊被稱為不穩定斑塊,不穩定斑塊的破潰才是導致腦梗的“真兇”。而斑塊的穩定與否,與動脈狹窄的程度無關。

二、怎麼對付不穩定的斑塊

很多人向華子打聽,粥樣硬化斑塊如何能消掉?華子告訴他們,很遺憾,以目前的醫學技術,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一旦形成,就沒法消除。不過雖然不能消除,但我們可以用其他的方法來對付它。

1、不讓斑塊破潰:服用他汀類藥物,首先可以降低血脂,不讓斑塊繼續長大;其次可以產生穩定斑塊的作用,讓斑塊變得更結實,把不穩定的斑塊轉化成穩定的斑塊,讓斑塊不容易破潰。

2、阻止血栓形成:服用阿司匹林,可以抗血小板的聚集作用,在斑塊破潰發生時,可以阻止血小板在破潰處聚集,預防了血栓的生成。

他汀類藥物需要長期服用至少兩年以上才能產生穩定斑塊的作用,而阿司匹林需要每天服用對抗人體新產生的血小板,所以只要沒有相關的禁忌證,這兩種藥最好一直服用不要停。

剛剛華子說了如何對付不穩定的斑塊,但有斑塊的人也別急著去買藥吃,因為很多人的斑塊可能並不需要藥物治療。這是因為頸動脈承受血液壓力較大,在五六十歲的時候很多人都會出現斑塊。但有些人的斑塊是穩定的,扁平的,很少凸起,增長也很緩慢。對於這樣的穩定斑塊,服用藥物則屬於過度治療,會承擔不必要的副作用。

所以頸動脈發現了斑塊後,要先去找醫生,由醫生根據檢查的結果,以及是否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肥胖、吸菸、遺傳因素等情況來判斷危險程度的高低,以決定是否需要用藥。危險程度不高的,少吃點肉多吃點蔬菜,平時多運動,定期體檢覆查即可。

頸動脈如果狹窄超過了70%,有了明顯的缺血、缺氧的症狀者,即使吃藥也不會起很大的作用,就需要進行手術剝離或是放入支架才能緩解症狀了。

總結一下,當發現頸動脈有粥樣硬化斑塊,有了狹窄的時候。要先找醫生判斷危險程度的高低,對於穩定的斑塊,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複查即可。對於危險的不穩定斑塊,一定要聽醫生的話服藥治療。在用藥過程中發現問題,請及時諮詢醫生或是藥師,我是藥師華子,歡迎關注我,讓我成為你身邊的藥劑師。


藥師華子


這個要看狹窄的程度,同時也要看是雙側還是單側,平常有什麼症狀反應。

危險因素的控制

動脈粥樣硬化性頸動脈狹窄常常是全身血管病變的一部分。因此,控制可以導致血管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是頸動脈狹窄治療的基礎。主要包括:適當運動、控制體重、避免肥胖、戒菸、少飲酒、合理的控制血壓、血糖、血脂等。

藥物治療則主要包括穩定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以及抗血小板聚集藥物。臨床上常用的為他汀類調脂藥物以及阿司匹林和/或氯吡格雷。除此以外,藥物治療尚包括針對危險因素如高血壓、糖尿病的藥物治療。藥物治療只能起到穩定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儘量減少血栓形成,減緩動脈粥樣硬化的進展的目的,從而降低腦缺血事件的發生,並不能從根本上去除斑塊,或是達到恢復腦組織血流的目的。

手術治療主要指頸動脈內膜切除術(CEA)。是目前唯一可以達到去除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重建正常管腔和血流的方法。到上個世紀80年代,歐美許多中心開始對CEA進行系統研究,多項多中心大樣本隨機對照研究顯示,CEA對於重度頸動脈狹窄和症狀性中度頸動脈狹窄的治療效果明顯優於藥物治療,現在,北美每年CEA可達到17萬,已經成為治療頸動脈狹窄的首選方案。是頸段頸動脈狹窄治療的“金標準”。

上世紀90年代之後,隨著設備和器械的進步,頸動脈支架血管成形術(Carotid Stenting Angioplasty, CAS)逐漸開展和普及,並有取代CEA的趨勢。頸動脈支架主要是以血管內介入技術為基礎,採用球囊或是支架擴張頸動脈的狹窄部位,從而達到重建頸動脈血流的目的。

1998年,英國率先設計開展了症狀性頸動脈狹窄的CEA與CAS對比研究,但由於CAS技術尚不成熟,被安全委員會終止。2001年,CAVATAS研究公佈了其研究結果,試驗期間共計完成253例CEA與251例頸動脈狹窄的血管內治療,結果顯示,30天內主要預後事件的發生率類似,顱神經病變在手術組明顯較多,局部血腫少見於血管內治療組,1年後嚴重狹窄較多見於血管內治療組,結論認為,二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相似,血管內治療可以減少輕微併發症。之後,在2003年到2010年,CARESS研究、SAPPHIRE研究、EVA-3S研究、SPACE研究、ICSS研究和CREST研究等均報告了不同的結果,其中SAPPHIRE研究雖然認為二者在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沒有顯著性差異,但對於手術高危的特殊人群似乎更適於選擇CAS治療;EVA-3S研究、SPACE研究、ICSS研究則更傾向於CEA治療;CREST研究是迄今為止最大一組國際多中心、隨機、對照臨床試驗,美國108家及加拿大9家研究中心參與研究,旨在比較CEA與CAS在顱外段頸動脈狹窄中的治療作用,自2000年至2008年共納入患者2522名,進入最後臨床分析的為CAS組1262名患者及CEA組1240名患者,平均隨訪時間為2.5年,CAS及CEA兩組間無明顯差別(7.2% vs 6.8%, P=0.51),在圍手術期主要終點事件發生率方面,CAS及CEA兩組間亦無明顯差別(5.2% vs 4.5%, P=0.38),進一步分層統計顯示,在圍手術期死亡率上,CAS及CEA兩組間無明顯差別(0.7% vs 0.3%, P=0.18),在圍手術期卒中發生率方面CAS明顯高於CEA (4.1% vs 2.3%, P=0.01),但在圍手術期心肌梗塞發生率方面CAS則低於CEA(1.1% vs 2.3%, P=0.03),其他的亞組分析還提示高齡人群更適合CEA治療。

基於上述20多年的國外研究結果,現在,美國及歐洲的卒中防治指南中,都明確把CEA作為頸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的首選治療方式,並提示CAS可以在特殊人群中獲得相似甚至更好的結果。今年初,美國14家專業協會聯合發表《顱外段頸動脈和椎動脈疾病的處理指南:多個科學委員會的聯合指南》,在強調CEA首選的同時,對於CAS的指證適當放寬,不僅作為部分替代CEA的治療方法,而且對於無症狀頸動脈狹窄的患者(血管造影狹窄程度在60%以上,多普勒超聲為70%),在高度選擇下,建議可以考慮行預防性CAS;同時,再次強調CEA與CAS的圍手術期安全性問題,圍手術期卒中或死亡率必須低於6%。[4]





板城印哥


首先需要評估您的頸動脈狹窄程度,根據您的具體情況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如果狹窄程度較輕如小於20%,也沒有其他危險因素如三高、心腦血管疾病等等,可先不用藥,從改善生活方式入手。

如果狹窄程度中度,那麼需要用藥控制。常用的藥物至少有兩種,他汀類降脂藥物和阿司匹林類抗血小板藥物。一個是降血脂,延緩甚至逆轉粥樣硬化斑塊;一個是抑制血小板,預防血栓形成。

如果狹窄程度重度,就很可能需要手術治療了。例如頸動脈內膜剝脫術或支架介入。

需要根據您的具體情況,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不過不論何種情況,積極地改善生活方式,包括飲食、運動、作息、戒菸戒酒等生活習慣,這些都對調控血脂、控制斑塊進展有很重要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