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扦插苗嫁接月季,薔薇葉要不要去掉?

滇中浪子


月季也叫做勝春花,屬於薔薇科直立灌木,扦插苗嫁接月季要看枝幹的生長情況來判斷,同時也要根據季節氣候做參考,因為扦插苗的分生能力弱,葉片過多會消耗枝幹的營養,導致嫁接失敗,下面將具體分析:

嫁接要點:月季嫁接的時候,儘量選擇一年生、粗壯生長旺盛的月季的枝條,一年生的枝條分生能力強,能夠促進細胞組織癒合,為了減少營養消耗,不但要使用優質的土壤培植,還要把枝幹的部分葉片及新芽抹掉,可留下1個左右作為存活的參考標準。

去掉薔薇葉,減少營養消耗

嫁接過程中,需要很多營養促進其切口組織細胞癒合,才能嫁接成功,而營養主要源於水溶液的運輸,當葉片過多時,水分蒸發就很快,就會缺少大量的營養液,這些營養首先是經過枝幹再到達葉片,但是當葉片太多時,這些葉片就會從枝幹裡面吸取營養,所以就會影響到嫁接的效果。

修剪方式:建議你把枝幹附近及頂芽修剪掉,留下1-3個側枝,把葉片抹掉,讓在抹芽部分塗上草木灰或者是石灰,可以減少細菌性病害侵入。冬季可適當的保持周圍環境乾燥,然後促進其新芽的生長。

嫁接工具要消毒,避免感染愈傷組織

在嫁接月季的時候,儘量把工具使用酒精消毒,然後再開始嫁接,如果不消毒,嚴重的時候就會出現切口發黑、發黃等等,細菌性腐爛,嫁接時間一般是選擇在陰涼的天氣,避開冬季寒冷季節,可以讓切口能夠癒合,讓新嫁接的枝條存活。

處理方式:嫁接之後,要把綁帶捆綁緊湊,不能透氣,然後在母枝的周圍,把過多的側枝修剪掉,讓枝幹的營養及時補充嫁接的地方,可以促進其新芽的萌發和切口的癒合,如果發現捆綁處出現細菌性病害,只要是嫁接的月季還存活,就要使用50%多菌靈500倍液噴灑預防消毒,一般是1-2年左右,切口就會完全癒合了。

嫁接後補充營養,提升嫁接成活率

在嫁接之後,過度光照和營養消耗,就會導致枝幹枯萎,特別是風大的時候和土壤乾燥的情況下,就需要進行遮擋遮擋和提升土壤溼潤度。

嫁接養護:儘量使用樹枝進行遮擋,避免陽光過大或風大而導致嫁接枝幹風化變乾枯,讓除了以上描述的修剪之外,儘量保持土壤溼潤,可噴灑水分讓空氣溼度為60%以上,保持環境溫度在16攝氏度以上,溫度過低就會處於休眠狀態,抑制枝幹生長,適當的使用氮肥和鈣肥補充營養,氮肥可以加速營養的運輸,而鈣可以促進細胞壁的生長,還能增加切口的抗病能力。

綜上所述、根據你描述的問題:扦插苗嫁接月季,薔薇葉要不要去掉?

建議你從月季的生長情況來修剪葉片,原則是以減少水分失調和減少營養消耗為主,可以在母主枝上面留1-3片葉,在嫁接枝條上留1-2個新芽,可以作為參考物,平時對水分、土壤和施肥的把控,只要嫁接過程中多注意細節問題,基本就沒問題,來年便會萌芽開花。


一春


用薔薇的扦插苗來嫁接月季,薔薇的葉子去掉可以提高扦插的成功率。

我們經常在秋冬季節選取一些比較粗壯的薔薇枝條來進行扦插繁殖,這個時候,我自己做過對比實驗,同時扦插一百根不帶葉子的薔薇枝,和一百根帶葉子的薔薇枝,成活率不帶葉子的薔薇枝條相對高一點,可能是由於不帶葉子的枝條水分散失得比較少,比較容易成活吧。


而對於薔薇嫁接月季,我們可以先嫁接成活後在進行扦插,也可以先把薔薇扦插成活後在進行月季的嫁接。後面這種方法相對保險一點。

薔薇嫁接月季時,我們可以把薔薇大部分的枝條修剪掉,這樣能減少水分的流失,然後取一個月季的芽點,應該選擇那種已經半木質化的位置,削一個帶一點木製部的芽點,然後在薔薇杆的芽點處切一個T型的切口,把表皮挑開,露出形成層,並把月季的芽點放進去,月季的形成層要對準薔薇杆的形成層,然後用塑料薄膜包裹起來。包裹完用針在芽點處挑一個小口,方便芽點通風。



我是兜風的糖,是一個熱愛各種花花草草的姑娘,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到你。


兜風的糖


既是扦插苗,且帶有葉子,那麼是已經扦插生根且生長枝葉成活,在此基礎上再進行嫁接月季,是比較穩妥保守的嫁接方式,成活率相對來說也是很高的,我也是採用這種方式,我現在備有幾根薔薇杆是從去年扦插的,準備等來年春季嫁接;

實際上,薔薇杆一旦扦插成活,後續會生長得特別快,如果沒修剪的話,它的枝條會長得很長,如上圖,就是現在這種狀態,這時候如果想嫁接的話,我建議要做適當的修剪,但是不要全部剪掉,枝葉過多過長,會過量地消耗養份,並且由於植物的頂端優勢非常明顯,通常情況下薔薇杆在扦插時是要處理掉大部分芽點,只留杆子最頂端兩個芽點,營養集中供應,所以這兩個芽點會長得特別快,這樣導致在砧木芽下面嫁接的接穗接芽生長緩慢;

我的建議是嫁接後每個芽點各留一到兩個枝條,並且適當截短,其餘全部剪掉,等到確認接穗芽點成活後,就可以剪砧,剪砧後接芽會爆發式生長,這樣做主要的優點就是有一個相對安全的過渡期,因為全部剪掉的話,如果嫁接失敗砧木沒有葉片光合作用,沒有養分輸送會造成黑杆,另外建議對向嫁接兩個芽點,只嫁接一個芽點對向的地一方也會黑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