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為什麼林黛玉沒有參加入宮採選?

垂耳兔戴花花


這個問題可以從主觀和客觀兩方面來說。主觀上,黛玉本人和黛玉身後的家人沒有這個意願;客觀上,黛玉完美規避了採選的時間。

一、在書中唯一一次明確提到的入宮採選活動中,林黛玉年紀尚幼,不可能參與採選。

書裡第四回,提到薛蟠上京的目的,其中之一就是“送妹待選”。

近因今上崇詩尚禮,徵採才能,降不世出之隆恩,除聘選妃嬪外,凡仕宦名家之女,皆親名達部,以備選為公主郡主入學陪侍,充為才人贊善之職。

書裡沒有說這些“仕宦名家之女”要多大年紀才能參加採選,只能大概分析。薛寶釵待選的不是妃嬪,而是女官、伴讀一類“才人贊善”,照理應該比參選妃嬪的年紀還要再大一些。從書中寶釵進入賈府後過的第一個生日是十五歲生日可以推斷出,寶釵待選時還不足十五歲。準確地說,應該是不足十四歲。

因為書中明確寫道,薛蟠是在準備上京之時遇到被拐子拐賣的英蓮的,之後才發生了打死馮淵的事件。這個案子到達賈雨村手中時,馮家已經告了一年的狀,而此時賈雨村剛送黛玉抵達賈府不久,寶釵一家還沒到達賈府。

這樣算起來,寶釵得到待選資格到進入賈府,至少有一年多的時間,她應該是在十三歲到十四歲之間得到這個採選名額的,這個年紀也合理。

而這時黛玉多大呢?根據書中的描述,她是在六歲喪母之後出發投靠賈府的。黛玉到了賈府之後,護送她的賈雨村就馬不停蹄地到應天府上任去了。一到任,就接下了薛蟠指使人打死馮淵的案子。在門子的指點下,賈雨村也沒花多少工夫就迅速結案,放過了薛蟠。而之後薛家就到了賈府。——所有這些事情算起來,一年之內完成綽綽有餘。也就是說,薛寶釵是在林黛玉進入賈府之後不久進入賈府的,照理也就是同一年的事。

如果要嚴格遵守這個時間推理,就得接受寶釵比黛玉大很多的事實:大概黛玉還是六歲幼女時,寶釵已經至少十三歲,有選秀資格了。

很多人無法接受這個結論,畢竟從書裡的故事看起來,寶釵最多也就比黛玉大個三四歲的樣子。但寶釵在進入賈府之前已經可以參加選秀,這是不爭的事實,除非黛玉路上蹉跎了好幾年才到達賈府,或者黛玉進入賈府後又消磨了好幾年,寶釵才來到,否則無法解釋時間線的不合理。

很顯然人物的年齡問題是作者出於某種原因刻意模糊的,那就不必去深究。反正不管寶釵是比黛玉大三四歲還是七八歲,都可以輕易計算出,寶釵以十三到十四歲的年齡參加選秀時,黛玉應該還不到十歲,頂多十歲出頭,這麼小的孩子,根本沒達到選秀年齡。所以書中唯一的這一次採選活動,跟黛玉無關。

二、黛玉在賈府長大後,書中再無提到採選活動。即使有采選活動,林黛玉也有諸多不參與的理由。

選秀照理不止一次,黛玉在賈府住了下來,慢慢長大,總有一天會到達可以參加選秀的年齡,為什麼後來也沒有參加呢?

只能說,書裡沒寫就是沒寫,因為作者根本沒打算安排黛玉往選秀那條路上走。

如果要找理由,也能找到不少合理的理由,說明黛玉不必走這條路。

1.黛玉本身的性格和追求,就是和入宮選秀這個路徑背道而馳的。某種程度上她算是女版賈寶玉,一個離經叛道者。從她隨手拋擲皇帝賜給北靜王的鶺鴒串珠並斥之為“臭男人”拿過的東西,以及她為歷史上五位紅顏所寫的《五美吟》來看,一般女孩子視之為榮耀的宮廷身份,在她眼裡不但毫無價值,恐怕還是她唯恐避之不及的東西。

所以,黛玉本人的主觀意願絕對不會是願意參加宮廷採選。倘若因為某種外力強迫她走上這條路,估計她也會從內心強烈反抗,最終必然釀就悲劇。林黛玉是書裡的主角,雖然她的故事註定是悲劇,但是沒有必要用這種節外生枝的方式來展現。

2.林黛玉畢竟不算正規的賈家人,如無特殊情況,賈家應該對她維持基本的尊重和照顧。代替黛玉父母作主,讓她入宮採選,這是不合適的。

雖然黛玉父母早逝,寄居在賈府的她事實上算是賈府成員,但畢竟名不正言不順,黛玉自己都曾經向寶釵吐槽自己不是“正經主子”,難免有下人怠慢。既然黛玉嚴格算起來不算賈家女兒,就算要選秀,賈家也不應該讓黛玉去。賈家自己又不是沒有女兒,有三春在呢。如果要參加採選,不送自家女兒,卻送親戚家女兒,算不算欺君呢?

3.如題主所言,不但黛玉沒有參加採選,三春也沒有。說明參加採選其實不是一件好事,如有可能,能免則免。

其實元春省親時說的話已經表明了,正常女孩兒都不願意入宮的,那是一個“見不得人的去處”。一入宮門深似海,父母親人此後再難相見,深宮生活又需要步步小心,日子過得不壓抑才怪。

所以,有一個賈元春在宮裡已經夠了,賈府沒必要再把其他女孩送進宮去。別說黛玉不是正式的賈家女兒,就算是,黛玉本人不願意,賈府又何必把她推向那“見不得人的去處”?

至於寶釵選秀,那是薛家的事情,也說明薛家的境遇不如賈家,還是有必要靠女兒入宮來提振一下。不過既然失敗了,這事就算完結了,況且寶釵年紀漸長,也必然會超齡,自然後來也不必再考慮選秀的事。

4.賈府已有元妃在宮裡,正常情況下,也不大可能再往宮裡送進第二個女孩。

拋開選秀一事是好是壞不談,賈府已經成功把元春送進宮中,並且發展不錯,也在事實上一度成為賈府的有力靠山。那麼正常來說,即使賈府有心再往宮裡送進第二個女孩,成功率應該也不高。皇帝也應該要注意平衡的,總不能讓一家臣子獨大,宮中秀女這樣的“名額”,應該也是作為皇家榮耀平均分配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賈府再參加採選就沒有意義,自然就不必湊這熱鬧了。

以上是頭條號“海闊天空詩酒花”的回答。歡迎在今日頭條APP關注“海闊天空詩酒花”,圖文、問答、視頻,海闊天空隨便聊。


海闊天空詩酒花


黛玉的形象是天上仙女的形象,寶釵的形象是人間大家閨秀的形象,黛玉無一點人間之俗氣,寶釵卻有人間世俗之氣。《紅樓夢》塑造了寶釵入宮選秀並落選的事,而從未見黛入宮選秀,其中原因主要是下面二個緣由。


(一)書中交代黛玉前身是三生石畔一棵絳珠仙草,是寶玉的前身神瑛侍者的辛勤澆溉,絳珠仙草才能幻化為一位美麗的絳珠仙女。當寶玉的又一前身神瑛仙石要投胎於凡間時,絳珠仙女為報答神瑛侍者的澆溉之恩,就自願隨神瑛仙石下凡,要將一生之眼淚還與他。這樣神瑛仙石到凡間成了寶玉,而絳珠仙女到凡間成了黛玉。《紅樓夢》一書,其著重描寫的就是有木石前盟的寶玉與黛玉之戀,著意其寶玉與黛玉間的純潔愛情,假設林黛玉的形象,也如寶釵般去選秀,那麼寶玉與黛玉的純潔愛情,又怎能體現出來呢。其實黛玉未見其選秀,是作品為塑造寶玉黛玉之戀純潔性的需求,不然《紅樓夢》這部書,也就俗氣了許多,會落入《金瓶梅》之套路,書中女子只有俗氣而無仙氣。

(二)林黛玉的母親賈敏去世的早,而父親林如海又整天忙於公務,無時間照顧黛玉,這樣林如海才將黛玉送進賈府,為了是有外祖母賈母的照看,此時的林黛玉年齡尚小,等到了選秀的年齡即十三歲,黛玉的父親林如海又去世了,需服喪三年,在這個期間裡是不能參加選秀的,等服喪期滿後,黛玉早過了選秀的年齡了。如果書中出現了黛玉的選秀情節,這樣不就不合情理了嗎。


至於提到迎春、探春、惜春為何沒見去選秀,這主要原因是因為《紅樓夢》這部書,在描寫愛情婚姻時,主要是以“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緣”來展開寫的,“三春”雖也位列金陵十二釵正冊,但書中並非主要來描寫她三人的感情生活地,所以即便是“三春”參加過選秀,書中也不一定會描寫出來。

書中有寶釵選秀而無黛玉的選秀,其主要原因還是因為,黛玉是仙女般的人物,她無世俗觀念。而寶釵是人間的大家閨秀,難免會沾上些世俗之氣。參加選秀,這不是很世俗的行為嗎,仙女般的林妹妹那願參加這世俗的作為呢。



絳珠仙子還完了眼淚,就飄然離凡俗而去,只留給人間一個追求純潔愛情的形象。正因如此,才使得寶玉黛玉的純潔愛情故事千古流芳。

(圖片來自於網絡)


春日之虎


不邀自來。

黛玉沒有參加入宮採選,是因為黛玉既達不到採選的硬性條件,而且林家也沒有讓黛玉去採選的必要。

01

入宮採選,是採選女官,女官對候選人有要求,黛玉達不到

女官是指高級的宮女,女官又稱宮官,有一定的品秩,並且領有俸祿。其工作範圍包括管理較低級的宮女,訓練新入宮的宮女,照顧公主、皇子等。

女官來源不一而足,或是由舉薦入宮任職,或是由宮女擢升;由於是職事官,選拔時多重視才德甚於色貌,但對容姿亦會有一定要求。

簡而言之:女官要有德有容,要做事,有管理,相當於一份工作。

女官對候選人的要求:

1)要做事,身體要健康:黛玉自從生下來,就有先天不足之症,但凡吃飯便吃藥,是一個美人燈。而作為女官,吃穿住行、行事管理,都有規定,這樣的強度,黛玉肯定是承受不了的,身體就不允許。

2)女官雖然對家世沒有明確的要求,但也是條件之一:《紅樓夢》的背景並不是清朝,而女官制度在清朝時廢除。所以不拿清朝選秀女的制度來要求女官。

但是,林家是清貴的讀書之家,這樣的家庭,養出來的孩子一般都有一種天生的傲氣。而女官是要在宮裡左右逢源,並不適合林黛玉這種清高的女子。

02

女官做到好,有晉升空間,可以暗中輔助家族,而林家並不需要

林家是讀書之家,林如海更是探花,放任鹽道,可見皇帝器重。在林如海活著的時候,林家已經很顯赫了,不需要在加強家族力量,不然會招致皇帝猜忌。

元春從女官到皇妃,應該是艱辛重重,所以才說“送我去那見不得人的地方”。黛玉柔弱,家中也捨不得她去吃苦。

而寶釵所處的薛家,已經家道沒落,薛蟠紈絝,不堪大任。所以,寶釵參加採選,憑藉寶釵的聰慧,薛家的財力,寶釵如果入選,應該能很快晉升為高級女官,成為家族的助力。

林家並不需要黛玉成為林家的助力,所以黛玉根本不需要去參加採選。




百年樹妖



紅樓夢裡,林家、四大家族和皇家的關係都比較密切,按照慣例他們都會送女兒入宮選秀,元春和寶釵都參與了選秀,但是很奇怪的是黛玉從來沒有參加過。

黛玉的相貌、才能和家世每一樣都是極為突出的,黛玉有參加選秀的資格和條件。薛蟠第一次見到黛玉就被黛玉的美貌所震撼,整個人都酥倒在那裡,而且寶玉也曾感嘆家中的女孩子們沒有一個可以比得上黛玉的,可見黛玉相貌之美。

黛玉是大觀園公認的才女,奪魁菊花詩、感人葬花吟、獨創五美吟、驚豔桃花詩、夜題秋窗風雨夕等等,黛玉的才華有目共睹,元春和賈政都大為讚賞。

黛玉的家世也極為顯赫,林家祖上襲過列侯、世代為官,黛玉的父親林如海是前科的探花,今欽點出為巡鹽御史。林家雖為鐘鼎之家,卻亦是書香之族。

從黛玉的家世便可以知道林家備受皇家恩遇,黛玉的父親不僅是探花而且還是皇上欽點巡鹽御史,這個位置不僅要有能力而且還要是親信,林家受到皇上的器重可見一斑。

有這樣的身家背景,黛玉自然有選秀的資格,有資格但是從來沒有聽到黛玉參加選秀,那這到底是為何呢?

第一,可能因為年紀小和生病錯過選秀時間

秀女一般從滿、蒙八旗中遴眩凡年齡在十三至十六歲,身體健康無殘疾的旗籍女子,都必須參加閱眩嘉慶六年(公元1801年)以前,甚至公主下嫁所生之女也不能例外。

黛玉和寶釵是前後腳進賈府的,寶釵到賈府的時候賈母給她過了15歲生日,寶玉比寶釵小1歲,黛玉又比寶玉小1歲,那黛玉就是13歲左右,所以黛玉到賈府的時候可能年齡還未滿13歲,所以在此之前黛玉因年紀小不用參加選秀。

選秀一般是每三年一次,要是生病或者是其他原因沒有趕上便會錯失當年選秀的機會。黛玉雖然很美但是體弱多病,她很可能因為生病錯失選秀的時機。原文說:眾人見黛玉年貌雖小,其舉止言談不俗,身體面龐雖怯弱不勝,卻有一段自然的風流態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

大家一看就知道黛玉有不足之症,可見黛玉的身體不是太好,而且黛玉從會吃飯起就要吃藥,春秋都會犯病,所以很有可能在選秀的時候黛玉因為生病就錯過了,於是就一直沒有參加。


第二,林家父母不想也不願黛玉參加選秀,從中打點讓黛玉不必參加選秀

黛玉之所以一直沒有參加選秀的原因,除了客觀的條件外,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林如海夫婦不想也不願意黛玉參加選秀。

不想,是因為他們膝下只有黛玉這一個孩子,之前癩頭和尚為了治好黛玉的病症想要化黛玉去出家,他們都不願意,更何況讓黛玉入宮?而且黛玉自小聰慧、孝順,那他們便無論如何都捨不得黛玉進宮了。

不願,是因為知道宮中生活艱辛,遠沒有外人想得那般容易。元春這樣優秀的女子在宮中都生活的如履薄冰,他們又如何願意女兒去受這樣的罪?

林家正處盛世,不需要送女兒入宮作為家中的依靠,所以他們不必這樣,而且他們夫婦從來不求高官厚祿,只想女兒簡單快樂的度過一生。

以黛玉的才貌一旦參選,必定入選,所以林家為了黛玉的將來,一定會從中打點讓黛玉失去選秀的資格,這樣黛玉就不必參加選秀。


第三,對於黛玉的婚事林家早有安排

進宮其實也是對女孩子婚姻的一種安排,林如海不讓黛玉進宮自然是他對黛玉的婚事早有打算。

黛玉作為他們夫妻二人的掌上明珠,他們當然希望將來黛玉可以找到一個真心呵護她、愛她的人,自古帝王多薄倖,皇家自然不是林家夫婦的選擇。

林家和賈府是姻親,且又門當戶對,也許早在賈母接黛玉入賈府的時候,兩家人就有這樣的意思,只是沒有說明。

到林如海去世黛玉再次回到賈府的時候,想必林如海已經和賈母代表的賈府商議好了黛玉的婚姻大事,不然林如海也不會讓黛玉再次回到賈府。

黛玉和寶玉兩小無猜、有情有義,他們之間的婚事早已深入人心,林如海自然在去世之前已為黛玉做好了打算。只是可惜命運捉弄,寶玉和黛玉最後沒有結成夫妻。


少讀紅樓


個人認為作者這樣寫是為了掩飾小說的時代背景,只用寶釵一人的入宮採選留下皇宮制度的線索。


正如答友摘抄的那樣,寶釵參加採選是因為今上要從“仁宦名家之女”中挑選陪讀女官,這就掩飾了清朝什麼幾旗之女必須參加選秀否則不讓出嫁的制度。否則的話,賈王史薛十二釵家境相似,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除了已婚的、出家的,差不多的都得參選,包括寶琴、岫煙、李綺……這些都逃不掉。那賈府可就熱鬧了,為了備選家裡不得日日管絃,夜夜笙歌啊。宮裡的教引姑姑、宮女太監迎來送往的少得了?那姐妹們日常見面、相約作詩起社一定少不了一起探討怎麼穿花盆底不摔跤,怎麼化妝討皇上老兒喜歡,做什麼針線女紅能攏住皇上的心,怎麼在宮裡聯手爭寵打高壓低……這一看這就是某朝某代了,還掩飾什麼呀——“朝代年紀,失落無考”無從談起了。作者著書為記錄當年所有閨閣異樣女子之行止見識的初衷也不一定能達成了,還辜負了那晨風夕月,階柳庭花。


就是寶釵的參選也是淡化處理了的,照紅樓夢的筆法,坐臥行止吃喝穿戴都要詳細描畫的,薛蟠出個門都要詳細交待怎麼收拾行李、打點行裝,怎麼請夥計喝酒,薛姨媽又怎麼隔窗千叮嚀萬囑咐;一個女兒選秀這麼大的事情薛姨媽一點準備,一點教導都沒有?也沒見宮裡有什麼人出來指引教導,反正就是不鹹不淡幾句交待就過去了,這樣正常嗎。是作者想留條皇宮選秀的時代線索又不便大費筆墨吧。


LadyHaha雷蒂讀書


為什麼不要黛玉參加入宮採選,賈府應該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考量:

第一,在林黛玉尚未成年時,就父母雙亡了,家裡也沒有哥哥弟弟。所以,她一身輕鬆,就是進宮也沒有什麼進取之心,不像賈元春那樣揹負著家族的使命,非進宮不可。進了賈府後,賈寶玉更是把她喜歡得不要不要的,就是賈政等有這個想法,賈母也會攔著不許的。

第二,林黛玉愛哭,也很任性,說翻臉就翻臉。如果非逼著她入宮,那不得在皇帝面前把十八般武藝都拿出來?在皇帝面前就鬧翻了,皇帝要發起火來,那可不是鬧著玩的,這個爛攤子,誰也收拾不了。賈府一掂量,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相安無事最好。

第三,薛寶釵也是準備採選才進京的,自進了賈府後就沒了下文。這可以看出,四大家族賈、王、史、薛的“帶頭大哥“賈家覺得沒有必要再送一個人去了,賈元春已經在裡面混得風生水起的,有她為四大家族代言,就夠了。大家對寶釵的態度基本就決定了對黛玉的態度。

第四,那個時候,賈府還是有要雨得雨要風得風的能力的。賈蓉的老婆秦客卿死後,賈珍要大辦喪事,但名分不好看,賈府馬上找人給賈蓉捐了官,可卿的名分就補起來了,最後辦的風風光光的。通過這件事,賈府認為,有祖上積攢下來的功業,自己還能吃老本,不怕。

這麼一看,賈府幾乎就沒動過送林黛玉入宮採選的心思。寶釵有這個想法都被打壓下去了,把好的留著好的給自家人,豈不是更好?


青草無為


《紅樓夢》一開篇就講了,這個故事沒有年代可考。不能把某個朝代的選秀規矩套用在《紅樓夢》裡,從寶釵待選來看,這個故事裡的選秀不是固定的,而是皇上臨時決定的。

我們看看寶釵進京的原因【近因今上崇詩尚禮,徵採才能,降不世出之隆恩,除聘選妃嬪外,凡仕宦名家之女,皆親名達部,以備選為公主、郡主入學陪侍,充為才人、贊善之職】。所以寶釵進京待選。寶釵待選的是女官,不是妃嬪。

寶釵待選的時候,林黛玉年齡還小,大約十一二歲,不夠年齡。因此沒有參加選秀。

後來是否有選秀活動書裡沒有寫。據潤楊推測,如果有選秀,也是向上次選秀一樣,適齡人員的名字報到部裡,由部裡進行首輪篩選,符合條件的,進入下一輪,也就是入宮待選。不符合條件的,直接淘汰。寶釵應該在部裡審核階段就被淘汰了,所以書裡沒有寶釵入宮待選的描述。

黛玉是符合待選條件的,她是列侯的後裔,蘭臺寺大夫的女兒,本身又才華橫溢,容貌美麗,氣質風流婉轉。如果黛玉參選,肯定會一路過關斬將,高奏凱歌。但是黛玉和寶玉一樣,厭惡仕途經濟,而黛玉的母親和父親生前,肯定會對黛玉的未來做過規劃,那就是不入宮。

想當初,不凡的賈敏,沒有入宮待選,而是嫁給了探花郎。說明賈母和賈代善,不願意賈敏被當做家族的犧牲品,到皇宮那個看起來,尊貴無比,實際上固定無比的地方受苦。林如海和賈敏當然也不願意黛玉,作為犧牲品,被送進宮裡,他們希望黛玉找一個好婆家,與如意郎君一輩子倖幸福福的生活在一起。他們給黛玉找的如意郎君當然是賈寶玉。

賈母自然尊重黛玉父母的意願,不讓黛玉進宮。當黛玉的“親名達部”時,賈家會通過自己的力量,讓黛玉在部裡落榜。這樣黛玉就不用進宮待選了。

正是由於黛玉沒有參加入宮採選,黛玉和寶玉才演繹了一場曠世絕戀。直到今天人們還為這場戀情扼腕嘆息……

潤楊推測,歡迎賜教!


潤楊的紅樓筆記


不僅林黛玉沒有參加入宮採選,金陵十二釵也僅僅薛寶釵參加了,而且作者對於入宮採選之事行文極其儉省,正應了作者開篇提出的不要追究朝代,畢竟這種事情寫多了很容易就看出來是影射哪個朝廷,大可能變成禁書。



如果單論林黛玉為什麼沒有參加入宮採選,倒是可以有很多理由解釋得通。

首先,林黛玉不符合採選年齡、家世等各種要求。其一,年齡不夠。入宮採選年齡一般在13歲到17歲之間,林黛玉比薛寶釵小三歲,薛寶釵第一次進賈府準備採選應是13歲左右,因為後面章節提到王熙鳳發愁怎麼操辦她15歲生日。林黛玉那時間才10歲左右,不夠採選年齡。其二,林黛玉是林家孤女,皇宮採選不能讓人絕戶。其三,隨後林黛玉父親死了,她得守孝三年。守孝期間應是不用參加入宮採選的。其四,林黛玉自幼生病,皇宮採選肯定得身體好的。其五,如是清朝,林家不屬於包衣或滿清,不能參加採選。



其次,從十二釵都沒參選看,應該不是強制選秀,那麼林家就沒必要、也絕對不捨得林黛玉參加選秀的。這些參加選秀的女孩子,想必是家裡想要強大家勢,才刻意培養選秀之才。林如海就這一個女兒,被賈母寵的伶牙俐齒,壓根就沒準備參加選秀。林如海自己探花出身,又是鐘鼎之家,換句話說就是林如海出身貴族,又才智一流,根本不需要自己女兒去爭門面。而元春省親一回,抱怨自己在那不得見人地方,還不如貧寒之家能享受天倫;賈政回話大意就是沒想到你給咱家帶來這麼大榮耀,你好好伺候皇帝,不必掛念家裡。從這一節可見,元春是抱怨家裡送她進宮的,如若是滿足條件女孩人人必須參加選秀,那就沒什麼可抱怨的,她能從選為女官努力到皇妃,還能回家省親,應該很慶幸才是。



最後,最重要的原因是林黛玉是來給賈寶玉還淚報恩的,始終要圍在賈寶玉身邊,不能整天圍繞著皇宮選秀準備各種課程,那就不是紅樓夢了,應該是一部皇宮選秀大全。


行走在加拿大的文青


說到林黛玉為什麼沒有像薛寶釵那樣進宮選秀,我想這首先是不是得從小說的背景說起呀!



首先這並不是一個發生在清朝的故事,雖然作者曹公是清朝的,也有很多人覺得雖然這寫的的紅樓夢,其實就是曹公寫的自己的風雲變幻,更有的人說曹公寫的有可能是納蘭公子家的起起落落。這不官是誰家,都是清朝的。但是很可惜,紅樓夢即是是寫他們任何誰的一家,那也只能是映射,歸根結底故事寫的背景還是前朝。

既然是前朝,就沒有必須入宮選秀的硬性規定,這種事情也只有清朝才會有這麼霸道的事情。八旗子弟的女兒不得自省婚配,都得現有皇上選了之後才能婚配。林黛玉並不是出生在清朝,更不是八旗子弟的女兒,所以無論怎麼說,她都沒有這個入宮選妃的必要。



其次就是,即是這是一個清朝的故事,像林黛玉這樣體落多病的也應該早早就失去了選妃的資格了,要知道,皇家選妃那是為了給皇帝延綿子嗣的,像林黛玉這樣整天都得靠藥養著的女子又怎麼可能有資格進宮選妃呢?


再說到林黛玉本身,來到賈府時也不過是個六七歲的小孩兒,來到賈家遇到賈寶玉之後,一直以來自己的心裡也只有賈寶玉,再結合她投生為人的報恩之路,這一生,她的歸宿只能是心無旁騖的喜歡賈寶玉,對於賈寶玉以外的旁人在她眼裡那都是汙濁之物,怎麼可能會像薛寶釵那樣選擇入宮選妃呢?!

當然也不是說入宮選妃不好,如薛寶釵那樣,畢竟人家父母本來就是把自己的女兒往那方面培養的,雖然最後也是失敗了。題外話了。

總之,作為林黛玉,選秀不是必須要做的事情,所以無論是故事大背景還是她林黛玉本身,選秀都不在她的計劃之中。因此不入宮採選,理所當然。


夢歸秦淮


《紅樓夢》裡,薛姨媽一家進京緣由曾提及寶釵進京採選之事,但只是寥寥數字點到為止,至於採選經過,採選結果都未有交代。一大緣故是作者為了隱去故事背景所為。如若道出採選細節,必然暴露所處朝代。與第一回別有用心的聲明“朝代年紀,地理邦庾,失落無考”背道而馳。

但從書中大量的細節描寫,我們可以得知:此書是作者曹翁的家族自傳。所處年代就是清朝無疑。這樣一來,黛玉不去採選便好理解了。

首先:最重要的一點,大清採選的對象是“在旗”女子。



我們知道,賈府時曹家的原型。曹家祖上是遼寧人,遼寧被多爾滾攻佔後,曹家投降了後金,成為滿州包衣。後來多爾滾被殺,曹家由原來的王府包衣轉成內務府包衣,在三旗以內。所以元春可以採選就不難理解了。而一個家族只要有一個女子被相成妃子,其他姐妹便無需再去採選,三春便可以不用再參加。

而寶釵出身皇商,應該是在戶部掛職了,屬於包衣身份,所以需要參加採選。黛玉就不同,她祖上一直是江南人,是漢人身份。沒有資格參加。這是第一!

其次、黛玉年齡不夠。



清朝採選女子年齡須在十三歲以上。每三年採選一次。

寶釵初入賈府時,是十三四歲,因為不久他就十五歲生日了。寶釵比黛玉大三歲,所以那年採選黛玉不到十一歲。不滿足採選的條件。

而即便又過了三年,黛玉也是不需要採選的,因為黛玉是孤女,一來不符合聖上體恤臣民的舉動,二來也不太吉利。再者黛玉自小有不足之症,體弱多病,在身體健康方面就不行。便是參加也選不上。



所以,各種原因下來,黛玉肯定不需要參加採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