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為什麼手機超級快充有華為40w,vivo44w,快充22.5w,怎麼不統一標準?

QQ網友21346445


現在快充是有標準協議的,比如蘋果iPhone 8以及後續的機型就使用的是USB PD協議,華為、小米、一加等最新的手機也支持這一協議。

但是標準協議有一個問題就是需要兼容的設備太多,所以在充電功率方面不可能太過激進,否則一些設備就無法使用這種標準協議了。一般支持USB PD協議的手機在使用標準USB PD充電器的時候,充電功率通常都在14W到18W,不算太快也不算太慢。

同時,充電對於智能手機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能。很多智能手機廠商都希望用更快的充電速度來壓倒競爭對手。這樣一來廠商就會採用一些私有的充電協議,比如OPPO的VOOC閃充,一加的WARP閃充,華為的SCP快充等。這些充電技術的原理可能都不相同,充電效果也不一樣。比如OPPO的VOOC閃充和一加的WARP閃充雖然只有20W和30W,但都支持亮屏快充,在電量屏幕的時候充電功率幾乎沒有衰減,因此可以一邊玩一邊充電。

而華為的SCP快充雖然可以達到40W的功率,但最高功率只支持息屏狀態。在亮屏時,華為SCP快充的電壓會降低到5V左右,功率也會下降到17W左右,充電速度反而沒有30W的一加快。

也就是說,各家手機廠商不同的充電標準,也給各家的手機產品帶來了不一樣的充電體驗。比如喜歡一邊充電一邊玩遊戲的,肯定是選擇一加的手機比較好。而喜歡一口氣在短時間把電量充滿的,肯定是選華為的手機比較好。如果大家都統一標準了,所有的手機充電體驗差不多,那麼用戶反而無法根據自己的需求來選擇合適的手機。

再者,現在的手機充電技術進步太快,也無法在短時間內統一標準。比如去年的時候各家還在主推20W的快充,今年就變成40W甚至50W了。按照這樣的速度下去,65W甚至100W的手機快充也是指日可待。如果早早的把快充標準定下來,大家都按現在的標準來,那麼無疑就會扼殺手機廠商對縮短充電時間的技術追求,也不利於快充技術的整體發展。


貓眼看數碼


事實上我們說並不是說沒有共同的協議,無論是pd協議還是高通的qc協議,目前來看的話,進步幅度都是相對來說比較小的,快充的規格也是以穩步提升為主,根本沒有辦法達到廠商的要求。

所以才會有越來越多的廠商來塑造自己的快充標準,比如說OPPO的vooc閃充以及vivo的雙擎閃充包括華為的超級快充。這些快充出來之後,其實在速度和體驗方面確實是有了一個質的變化,無論是用戶還是廠商都樂於看到這樣的成果。

從快充的標準來看,22.5瓦的閃充規格其實已經是比較普及的,與此同時超級快充目前這幾家也都有,比如說OPPO的50瓦,Vivo的44瓦以及華為的40瓦超級快充,這樣的快充規格其實可以在半個小時之內完成,手機80%~90%的電量,已經算得上是體驗非常不錯了。

那我們看高通的快充標準,目前也就是小米9所使用的27瓦快充,與這些快充標準仍然是有很大的差距,甚至在峰值功率堅持的時間上面也遠遠不如這些超級快衝。

所以並不是行業裡沒有相關的協議,而是因為手機廠商為了提高自己的亮點部分,很多都選擇自己研發,這些技術以及標準,從而帶來產品的亮點以及比較良好的用戶體驗水平。

至於處理器以及行業所塑造的一個協議來看的話,遠遠不能滿足用戶的需求,尤其是在一些頂尖旗艦產品上的亮點部分,而且公版的協議大家都基本上可以使用,這就失去了作為亮點存在的必要性。





互聯網的放大鏡


舉例來說,一款旗艦手機使用原廠充電器能夠達到28W甚至更高的充電功率,一小時就能充滿;但是用同樣的充電器給另外一個品牌的智能手機充電,要麼因為接口規範不同,完全無法充入電量,要麼即使可以充電,其功率也被限制在最低的慢充標準上,其結果是,僅有一款手機很快充滿,但用戶卻還是不得不等待上好幾個小時……

很顯然,這樣的體驗十分糟糕。而它背後的原因,便是手機廠商特別是一線大廠在快充技術標準上各自為戰,互相僅有最低限度的兼容性的事實。

為什麼手機上廠商之間的快充技術不統一?因為前面說了一個各家之間的快充協議互不兼容,二是我認為一方面手機廠商不做成通用的是為了增強自家產品的競爭力這樣做更有賣點,自家也能多賺點錢,因為快充也是中高端旗艦手機的一個重要賣點,一部新手機擁有40瓦的快充那麼他的價格也會比那些擁有22.5瓦快充的賣的貴些,榮耀V20跟榮耀魔法2就形成對比,在處理器,電池,NFC,遊戲體驗,系統等方面都是差不多的情況下,魔法2比起榮耀v20多了一個攝像頭,一個屏下指紋,而且據說魔法2拍照也不比榮耀V20強到哪裡去,而且充電口還容易開裂,另一個多出的就是40瓦超級快充而V20是22.5瓦的,這點比不了他,但是上市魔法2售價是3799,而V20是2999元,這就說明問題了


電彈飛鯊


快充無法兼容

曾經,因為原有的統一的智能手機電池的充電接口充電速度太慢,而各大廠商為增加手機的賣點,各自私自開發出自有的快充技術。

各大廠商根據自己的手機類型自我研發性能相對更好、只適用於某些智能手機的快充技術可以增強產品的競爭力。

過去,智能手機的快充技術都是通過手機的芯片供應商主導的。比如高通公司的QuickCharge,以及聯發科的PumpExpress。而這些供應商主導的快充技術就無法避免的存在兩個問題,參數設定比較保守,充電速度上會有限制。具體的芯片版本和手機使用的主控型號綁定,只有最新的芯片才能使用最高版本的快充。

後來手機廠商為了解除這種限制,自行改動了私有快充的設計,開發出了針對各自手機品牌的快充方案。差異化的私有快充方案更加具有賣點。

USB-PD 3.2

這是一種由USB-IF組織(USB標準化組織)提出發佈的一種快速充電的標準,為了實現快速統一充電的規範。也是作為所有USB接口未來“公共標準方案”的超級快充技術。

USB PD 3.2標準能夠支持最大100W充電功率,相當於目前旗艦智能手機平均水平的四倍之多。甚至可以支持通過USB接口給筆記本電腦或者顯示器之類的設備供電。

兼容性:全球USB-IF組織負責USB接口的全球研發和迭達工作,只要是USB Type-C接口供電的設備,不論是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臺式機顯示器都可以通過這個快充協議進行充電。

商業利益

USB-PD 3.2的技術成熟、兼容性好,但是為什麼沒有被各大廠商所推廣使用呢?

主要原因還是在於專利。使用別人的專利需要支付大額的專利費和授權費。而自我研發的快速充電技術不需要這種成本,即使不兼容其他品牌手機,但是可以降低手機開發商的產品成本。

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國家可以強制統一這種規範,一舉解決充電設備不兼容的問題。不需要在準備多個不同規格的充電器便捷快充的體驗。


些許拙見,供您參考。

從事互聯網開發多年,歡迎大家騷擾


凱騰凱


因為不是一家公司的產品,當然發生分歧。再說了快充用的技術也不一樣,有的在充電頭,有的在數據線,有的在手機內,所以不好統一,因為標準不一樣嗎。誰願意吞噬自家技術呢?吞噬自家意味著受限於人。受限於人幾天暗示著有價格競爭和專利矛盾,或許還得交專利費,與其這樣,還不如自研技術,一方面加大自己產品競爭力,另一方不至於自己落後,不限於人


心柔向陽何懼憂傷


為了競爭。因為現在快充是賣點,每家都在推廣自己的技術,如果採用統一標準,就無法和競品形成差距,也無法吸引消費者了。

本質上快充就是提高電壓或者電流,這個在電源芯片管理方面完全可以做到。但是如果都採用類似的方式去解決,肯定就無法推行自家的東西了。現在的迥異方案可以幫助廠家賣手機的同時,順便賣出去一批硬件。


榻榻米的榻榻


主要原因還是各家快充協議不同(更深層次講,快充協議要與手機設備硬件兼容,每家使用的處理器也不一樣)。

市面上的快充協議“百家爭鳴,各自為政”,即使有兼容也不能達到最理想的充電速率。舉個栗子,之前一直打磨聯發科的魅族,其自家基於mtk的協議(聯發科)的mCharge快充,就與主流QC、PD充電器不能完全握手兼容,不能達到 24 W的最佳充電速率。

再有,手機圈大火的的兼容多協議快充頭,即使兼容所有協議,也會有功率限制,達不到最佳充電速率,PD 18 W和 45 W都能被稱其為PD快充,但後者功率是前者 2 倍有餘。

QC、PE、FCP、AFC,以及國內廠商的VOOC、SuperCharge、mCharge等等,普通消費者很難區分這其中的差別。

此前,某位行業大佬曾經說過:“協議兼容性目前的確是整個快充行業發展的最大技術壁壘,如果能夠打通快充協議不兼容的問題,整個行業的發展能夠加速前行。”

畢竟對快充進行簡單分類,也有高壓快充與大電流快充的區別。品牌之間,快充頭、充電線的兼容通用性並不好,這也限制了快充的普及。好在,基於USB type C接口的PD協議有大一統電子數碼充電協議的趨勢,未來可期。



木易木成



博白客家人小陶


怎麼說呢,各大公司之前的技術是不會共享的,所以各公司之間都是埋頭苦幹的去研究技術,研究出的成果也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各手機廠商的快充都不一樣


ZiChou


快充也是一個比較有技術含量的東東,所以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一套,不通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