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宋人辛棄疾:文武雙全的詞壇飛將(二)

二, 一腔熱血南歸路

宋人辛棄疾:文武雙全的詞壇飛將(二)

宋高宗


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國皇帝完顏亮撕毀宋金和約,率領幾十萬大軍御駕親征,大舉南侵,準備一舉滅了南宋。可我們的這位完顏兄卻是個不折不扣的暴君,窮兵黷武,一意孤行,結果在強渡長江時,被一位名叫虞允文的書生帶領的一支殘兵打得大敗,而他自己也被手下的兵將給殺了。

用柏楊老先生的話說,患了大頭症的完顏亮見上帝以後,中原地區的百姓便紛紛起義,以期擺脫金人的統治。當時就有一個名叫耿京的豪傑,在山東聚起了一支聲勢浩大的起義軍,自稱天平軍節度使。辛棄疾覺得實現自己理想的時機到了,他也召集了一批抗金斗士,見耿京的隊伍壯大,故而投奔了耿京。

耿京一見辛棄疾,那是大喜過望。老實講,在這群所謂的義軍當中,其實大都是些慘遭金國壓迫的農民,大字都不識一個,耿京雖然是首領,但靠的卻是威望與義氣,而不是才學。現在好了,義軍中來了一位文人,儘管辛棄疾自認為自己是一員武將,但在一群小學生當中他要算是碩士生了,因此,耿京便讓這位“碩士生”做自己的掌書記,也就是秘書了。

辛棄疾雖然投靠了耿京,但是其南歸的志向一刻都沒有改變,他自來到耿京軍中,曾幾度向耿京建言,希望義軍歸順南宋政權,而耿京也有這種想法。

在當時的各小股部隊首領中,有一個名叫義端的和尚,這個光頭大和尚不在寺廟唸經,卻很喜歡談論兵法,這與同樣喜好兵法的辛棄疾可謂志同道合,於是這哥倆便結成了好朋友。這時的義端也組建了一支軍馬,大約有一千多人。辛棄疾見狀,便立馬遊說起來,讓他也投奔了耿京。

要說這個義端,他可不是什麼民族義士,確切地說,他是一個投機分子,他投靠耿京的目的在於想得到一些好處。可是哪知道自打他投靠了耿京之後,好處非但沒撈到,反而由一名首領變成了別人的下級軍官,這跟義端這個想發國難財的投機分子的想法是背道而馳的,對他而言是一種錯誤的選擇。結果出問題了——

義端為了自己的榮華富貴,為了自己的遠大前程,決定投靠金國。為了能夠給金國帶上一份見面禮,義端盜取了起義軍的大印。大印對於當代人來說,或許不太重要,但在封建社會當中來說,恐怕比人的生命還要重要,要知道,這可是義軍的信物與象徵。

耿京於是大怒,準備殺掉辛棄疾,誰叫你小子引狼入室呢?辛棄疾悲壯地說道:“請給我三天期限,如若我追不回大印的話,到那時再殺我也不遲。”

耿京答應了辛棄疾的請求,給了他三日期限。辛棄疾果然是讀過書的人,思維比較縝密,他料定義端必是懷揣大印投奔金國去了,而且會把義軍的虛實告訴給金軍,一旦讓他逃脫的話,後果將不堪設想。於是辛棄疾火速往金軍方向追去,結果果不其然——

宋人辛棄疾:文武雙全的詞壇飛將(二)

辛棄疾追義端


義端一見辛棄疾,嚇得都快尿褲子了,連忙給辛棄疾跪了下來,說:“大哥,我能看出來您的真身,您乃是一頭青色的犀牛,力大無窮,殺個人就像捏死一隻螞蟻一樣容易,您就行行好吧!就不要殺我了。”

我們的辛棄疾可不是隻讀孔孟之道長大的,他也是讀《孫子兵法》長大了,也就沒有什麼婦人之仁了。只見他二話不說,立馬斬了這位見利忘義的和尚義端,並且將他的首級帶回了義軍。

耿京見狀,不禁大吃一驚,不想辛棄疾也有此等本事,原以為他只不過是個書生呢!

其實,辛棄疾根本就不是一個書生,無論是從他的外貌來看還是從心理來看,辛棄疾都不像個書生。首先看外貌,正如義端所說,他的真身乃是一頭青色的犀牛,虎背熊腰,力大無窮,而且眼角犀利,面部輪廓分明,渾身上下無不透露著軍人的剛毅與威嚴,實在不像個書生,更不像個大詞人的模樣。

可以這樣說,辛棄疾單從外表上來看的話,可能是中國古代最不像文人的大文人了。

再說心理,辛棄疾性格剛毅,內心強悍,沒有一丁點文弱書生的內在氣質,也不會像別的詞人那樣吟風弄月。這一點可以從他寫的詞作當中看出來——慷慨悲壯、氣勢如虹、殺氣騰騰。

斬殺義端對於辛棄疾來說只不過是小試牛刀罷了,因為在接下來辛棄疾幹了一件更為壯觀的大事情,可以說是驚天地泣鬼神的壯舉,這便是從五萬金軍大營中活捉叛徒張安國的光輝事蹟了:

據《宋史·辛棄疾傳》記載,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天平軍節度使耿京命辛棄疾帶上自己的降表歸順南宋,辛棄疾一行十幾人便來到了南宋。當時的宋高宗趙構正在南京慰問將士,於是便在南京城召見了辛棄疾等人。宋高宗對於他們的義舉感到很高興,於是決定收納他們,授予耿京為正式的天平軍節度使,並授予辛棄疾承務郎兼天平軍節度使掌書記,讓他帶著任命的文書並節度使印回見耿京。

可惜世事難料,就在辛棄疾等人前往南宋的時候,義軍中有一個叫著張安國的叛徒,早已殺了耿京投奔金國去了。等到辛棄疾歸來的時候,所謂的義軍早已作鳥獸散。辛棄疾於是同一行人商議:“我等本是受主帥之命前往南宋乞求歸順的,卻不知道事情發生了變化,我等何以回朝廷覆命?”

辛棄疾接下來便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約了王世隆、全福這哥幾個一同來到了金營,要捉拿張安國。此時的張安國正與金國將領在痛飲呢!哥幾個也是吆五喝六的。就在這時,門吏來報,有一位身材魁梧的大漢求見張安國張知府。張安國哪裡知道他是辛棄疾,於是乘著酒喝高了,竟毫無防備的搖搖晃晃地就出去了。

辛棄疾一見張安國現身了,二話不說,一個箭步上去就將張安國給拉上了馬,只對旁邊看守的軍士說:“我與張大人有要事商量。”接著便呼嘯而去。軍士們都沒反應過來,辛棄疾就已經無影無蹤了,待到金國的將領們趕出來時,早已是追之不及了。

可憐的張安國就這樣被押赴了宋高宗的行在,宋高宗斬張安國於市——這就是叛國者的下場!

——這便是辛棄疾乾的驚天地泣鬼神的壯舉了,不光是後世人讚歎不已,就連當時的宋高宗也甚為欽佩。據南宋學者洪邁的《稼軒記》記載:“壯聲英慨,儒士為之興起,聖天子一見三嘆息。”

辛棄疾以他驚人的勇敢和果斷,使當時的儒士們為之側目,宋高宗更是表現出了由衷的敬佩,見了辛棄疾之後,一再地嘆息,小夥子實在是英雄了得啊!

這一年,辛棄疾年僅二十三歲。

鑑於辛棄疾的這次英雄壯舉,宋高宗授予他江陰籤判一職,開始了辛棄疾在南宋的仕途生涯,也開始踐行他立志報國的人生信念。


三,初入仕途的不凡政績

宋人辛棄疾:文武雙全的詞壇飛將(二)

宋孝宗


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在位已三十六年的宋高宗退居二線,開始做他的太上皇了,其養子趙眘即位,是為宋孝宗。

公元1187年,宋高宗病逝,終年八十一歲,與梁武帝、乾隆爺以及武則天同屬於高壽皇帝,都活到了八十多歲。

說起這位高壽且善於逃跑的皇帝,史家們對他的評價可謂是一邊倒的,都認為他是一位無道昏君,跟他那位老爹徽宗皇帝有的一拼。

說實在的,中國歷史上很有幾個皇帝是讓後人咬牙切齒的,而在這個排行榜上,宋徽宗以及其子宋高宗當名列前茅。宋徽宗自不必說了,宋高宗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岳飛當是其最大的過失;當然,由於他一味地媾和與妥協,也在中國的歷史上留下了貪生怕死的惡名,其不思進取中原、偏安一隅的昏君形象可謂是深入人心。

但同時,我們又不得不承認,宋朝從一開始就埋下了積貧積弱的禍根,幾乎沒有哪個皇帝在面對外族入侵時表現出了英武的氣概,也沒有哪個皇帝在位時取得了對外族的軍事勝利,甚至就連那地處西北的邊陲小國——西夏,大宋都拿它沒有辦法,何況是面對勇猛好殺的大金鐵騎?

宋太祖何其英武,宋太宗又何其壯志,結果都沒能如同漢唐那樣,對外族的入侵予以迎頭痛擊。鐵血強漢何其壯哉,漢武帝又是何其雄才大略,而衛青、霍去病等輩更是千古名將;大唐帝國那就更不用說了,一代英主李世民任用名將李靖、李績橫掃突厥的光輝戰績歷來讓後人敬仰。

因此我們可以說,辛棄疾生在軍事上極度弱智的南宋是悲哀的,其收復中原的豪情壯志終究是無法實現的。但兩宋時期的文化事業卻是高度繁榮的,豈不聞昏暈的宋高宗也是一位傑出的書法家,不比他老爹徽宗的字差。但書法好是沒有用的,其高度發達的文化幾乎是與兩宋的軍事力量成反比的,這當然使兩宋成為任人欺凌的對象了,加上他們還有一位宋高宗這樣懦弱可欺的皇帝。

相比較而言,宋孝宗可就要比他這位不是老爹的老爹宋高宗要強多了。

宋孝宗趙眘,名伯琮,乃是宋太祖的七世孫。孝宗即位以後,定年號為“隆興”,意在光復中原,收復河山。

應該說,宋孝宗在南宋的歷史當中算是一位較有作為的皇帝了,他在上臺伊始,就著手準備北伐中原一事,先是為名將岳飛父子平反,接著又將秦檜這等禍國殃民的奸臣流放,並且任命老將張浚主持北伐大計。

可惜的是,高宗一朝有北伐之將,卻無北伐之君,而孝宗一朝有北伐之君卻無北伐之將。張浚張大將軍志大才疏,庸才一個;虞允文年過半百,又是個書生,實在難堪北伐大任;而辛棄疾剛剛初出茅廬,論資歷還是論經驗都不夠。

但初生牛犢不怕虎,辛棄疾根據自己的設想,向張浚獻了一條謀略,那就是四路出兵,擾亂金軍的防禦系統,最終派一支精兵出奇制勝。儘管這個謀略很好,但當時南宋朝廷內部形勢複雜,因此也就沒有受到張浚的重視與採納。結果志大才疏的張浚在“隆興北伐”時,在安徽的宿州附近被金軍打得大敗。宋孝宗被迫於隆興二年和金國簽訂了“隆興和議”。

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辛棄疾在仕途上有所突破了,出任建康府通判一職,大致相當於是南京城的副市長。

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宋孝宗聽說辛棄疾是個難得的人才,於是便在延和殿上召見了他,想問一問他對北伐中原一事有何高見。當時由主戰派的虞允文當樞密使,孝宗的光復決心也是可想而知的。

好,只見當時我們的辛棄疾在延和殿上大發議論,暢談南北形勢,一直在說,一直在噴口水,從漢朝講到了三國,從三國又講到了兩晉時期。《宋史·辛棄疾傳》上說:“持論勁直,不為迎合。”就是說,辛棄疾同志在一個勁地講,闡發自己那“絕對”正確的理論,根本就不在乎皇帝大人的想法,估計當時還跟孝宗皇帝辯論了。非但如此,辛棄疾還特地寫了兩篇收復中原的軍事大作《應問》和《美芹十論》,“言逆順之理,消長之勢,技之長短,地之要害。”

將國家的未來趨勢、南宋勢力與金國勢力此消彼長的變化,將南宋的優勢與劣勢與金國的優勢與劣勢作比較,並且還進一步分析了各自在地理位置上的要害關係。對於所有這一切,辛棄疾在自己的上書中都講解得非常詳盡清楚。

只是當時的皇帝卻老大不高興了,加上當時“隆興和議”還有效,孝宗也就沒有采納他的主張了。

儘管宋孝宗沒有采納辛棄疾的主張,但卻將他由一名地方官提拔成了京官,出任司農寺主簿一職。在這期間,立志報國的辛棄疾又寫了《九議》,上書虞允文。

這時候的辛棄疾是苦悶的,感覺自己英雄無用武之地;同時,這時候的辛棄疾又是閒暇的,因為閒暇所以苦悶,因為苦悶所以要發洩,就這樣,一篇偉大的詞作便橫空出世了——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青玉案·元夕》


宋人辛棄疾:文武雙全的詞壇飛將(二)

元夕


這是一位孤高淡泊的女性,這是一位超凡脫俗的女性。同時,這又是一位在政治上失意的男性,一位不願意與世俗同流合汙的高貴男性。

宋孝宗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辛棄疾出任一方大員滁州知州。

如果說在前面的幾個官職當中,辛棄疾沒什麼太大的作為的話,那麼這個滁州知州該是個用武之地了。而我們的辛棄疾也果然不負眾望,僅僅用了兩年左右的時間,就將一個破敗不堪的滁州城治理得井井有條,百姓安居樂業。辛棄疾將他們從死亡線上給拉了回來,原本是一個個吃了上頓沒下頓的,現在都變成了一個個小康之家。

筆者在前面也說過,宋朝的詞人群體在為官上要大大地超越唐朝的詩人們。辛棄疾以他絕對的實力再次告訴我們,大文學家也可以成為一名好官,這裡的“好官”指的是卓有政績的幹吏。辛棄疾的政治才能在滁州任上可謂是發揮得淋漓盡致。

據《宋史》記載,辛棄疾主要採用了以下手段來整治滁州:一,寬徵薄賦;二,召流散;三,教民兵;四,議屯田。

就是說輕徭薄賦、召集流散的農民開墾荒地,還有訓練民兵,以加強民兵的戰鬥力,並採取屯田的方式。

所有這一切,都使得民生凋敝的滁州城重新煥發了生機。

此外,辛棄疾還是一位經濟學家。在整治滁州城的過程當中,他還十分注意招商引資,可以說,開了一千年後我國改革開放招商引資的先河。一時間,滁州城裡商賈雲集。“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滁州城的第三產業得到了蓬勃發展。

宋孝宗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由於政績卓著,朝廷任命辛棄疾為東安撫司參議員。當時的留守葉衡同志非常看重辛棄疾的才能,待到他入朝為相時,立馬奏請皇帝,說辛棄疾慷慨有大略。於是,辛棄疾再由一名參議員一躍而成了倉部郎官。

次年六月,辛棄疾出為江西提刑一職。朝廷之所以讓他出任此職,在於看中了他的軍事才能,因為辛棄疾此次江西之行,為的是執行一項特殊的任務,那就是去平息茶商賴文政的叛軍。

可憐的辛棄疾,其偉大的軍事才能沒能用在收復中原上,卻用在了這小小的內亂上,不過無論如何,辛棄疾那卓越的軍事才能都在這次剿匪當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