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6 【石劉棟】玉龍縣魯甸鄉新主村地名故事


【石劉棟】玉龍縣魯甸鄉新主村地名故事


【編者按】地名是歷史的產物,是人們在社會活動中,對某一地理實體或區域的專用稱號。作為一個地方獨具特色的文化名片,往往承載著當地厚重的人文氣息和鮮明的地域特質,其由來與變遷,常常能夠折射出一個地方與眾不同的風土人情。根據“地名是人們對具有特定方位、地域範圍(即具有一定空間位置)的地理實體(地球表面)賦予的專有名稱”這一定義看新主村,其南面有矗立著的高山,村莊依傍著高山,村民每天“悠然見南山”,“阿時主”這一地名非常準確地反映出命主的本質。再看古代地名起名的十種方法,“阿時主”的起名是十種方法中第一種“根據命主的地貌特徵”,新主的地貌是高山和河谷,河谷周圍是高山,河谷裡有村落。

【石劉棟】玉龍縣魯甸鄉新主村地名故事


玉龍縣魯甸鄉新主村地名故事


石劉棟


阿時主與新主

“阿時主”得名有兩說。

其一,源於一座“阿時菊”的山。納西文“阿”為一個人張開嘴發“阿”或“巖”(讀為雲南方音ái)的象形,意為“岩石”,“時”意為“長”,“菊”意為“山”,連起來說就是“脊樑長長的岩石山”。“主”在新主納西文中用山上掉下來幾個石頭記錄,表面看是表示“掉下來”的意思,在這裡的實義應為“依傍”(靠近、依靠、附著)。阿時主(阿時著、阿時卓)三字連起來說就是“依傍著脊樑長長的岩石山的村落”的意思。村子取名“阿時主”,反映出新主祖先依山傍水的先進建築理念和聰明智慧。根據“地名是人們對具有特定方位、地域範圍(即具有一定空間位置)的地理實體(地球表面)賦予的專有名稱”這一定義看新主村,其南面有矗立著的高山,村莊依傍著高山,村民每天“悠然見南山”。“阿時主”這一地名非常準確地反映出命主的本質。再看古代地名起名的十種方法,“阿時主”的起名是十種方法中第一種“根據命主的地貌特徵”,新主的地貌是高山和河谷,河谷周圍是高山,河谷裡有村落。“阿時主”的起名最符合傳統起名的普遍規律。

其二,源於最早居民居住新主時的村落形狀。納西語“阿時”意為“筷子”、“主”意為“村子”,“阿時主”意為“象筷子一樣的村子”。最早居住新主的十多家普米族,由東北至西南方向排列居住於現金山、紅星、紅巖、新華一段窄長的地面上。

“新主”一名由“益新泉”中的“新”字和“阿時主”中的“主”字組合而成。

1941年,農盆(普米語,意為“山背後”)河水暴發,損壞了河下游新主、路西、古渡、巨甸河兩岸的莊稼。當時新主屬魯橋鄉,魯橋鄉鄉長木另生前來視察災情後說:“這條河那麼厲害,要給它取一個新的名字,還要在你們的羊子上場橋橋上建一座亭子。”於是,魯橋鄉長木另生為農盆河取名“益新泉”,將羊子上場橋命名為“鎖翠橋”,在橋上建了一座風雨亭。

1949年10月,魯甸區人民政府主席張漢文在與新主村黨支部書記和根源、村長楊德興商量後,將益新泉的“新”字和阿時主的“主”字合在一起,將“阿時主”改名為“新主”。歷史竟然這樣驚人地巧合,彷彿當年將泉取名益新泉,就要為新中國成立後將阿時主改名新主作好了準備,而且泉水也將有益於新生的新主,正像新主人說的一條順口溜:過去益新泉,泉水無益空自流;而今興水利,益新泉水真益新。“新主”一詞既保留了“主”這一舊名的中心語,修飾語“新”不但採用本地富有文化底蘊的泉名益新泉中的“新”字,還有“新生”、“嶄新”之義,“新主”意為“新生的阿時主村”或“嶄新的阿時主村”。這一“新”字,既可表示一個新時代的開始,又可表示阿時主人將建設一個面貌一新的阿時主村。而且,“新主”的起名又符合我國傳統起名的十種方法的第三種:寓託思想感情,如歌頌、崇仰、祝福、言志等,反映新主的人文地理。取名“新主”,是新的阿時主人在歌頌新中國的誕生、祝福新中國繁榮昌盛、期盼新生活的平安與幸福。

【石劉棟】玉龍縣魯甸鄉新主村地名故事

阿時菊


格菊燦與木菊燦

新主有個紅元村,納西語稱“格菊燦”(意為“上村”);還有個紅旗村,納西語稱為“木菊燦”(意為“下村”)。於是有人說:我們新主最奇怪,“格呢木勒說,木呢格勒說”(把下村說成上村、把上村說成下村),紅元村在下面,應稱“木菊燦”(下村),紅旗村在上面,應稱“格菊燦”(上村)。也有人說,不是奇怪,而是說錯了,本來應該將紅元村稱為“木燦”(“下村”)、將紅旗村稱為“格燦”(“上村”)。

兩種說法不能說那種對、那種不對,應該說都對而不是隻認為一種對。第一種說法依據的是左右方向角度,第二種說法是依據海拔高低的角度。第一種說法按左為上、右為下的中國傳統,將在左邊(北邊)的紅元稱為“格菊燦”(“上村”),將在右邊(南邊)的紅旗村稱為“木菊燦”(“下村”)、就如民國始至1966年4月這段時間金字片在左而稱為上村、在右的新字片稱為下村一樣,並不是“格呢木勒說,木呢格勒說”(把上村說成下村、把下村說成上村),而真正是“格呢格說,木呢木說”(是上村就說成上村、是下村就說成下村)。第二種說法按海拔高低的視覺角度,把海拔低的紅元村稱為“木燦”(“下村”)把海拔高的紅旗村稱作“格燦”(“上村”)。

【石劉棟】玉龍縣魯甸鄉新主村地名故事

上村、下村全貌


落索果

紅光村有一座山,名叫或通常寫做“落索果”,在這座山下的一戶人家也稱“落索果”。筆者第一次聽到這名字的那時起,就打聽這名字的意思,卻始終得不到答案。於是先打聽與“落索果”音較為接近“龍公”這一地名的意思。“龍公”指“中間為山溝,溝兩邊有山斜插溝旁狀如筲箕的地方”,引伸為“居住在有這種地形的地方的人家”或“居住在有這種地形的地方的村落”。新主有許多地方叫“龍公”,新華村有、新福村有、金聯村有、金河村有,金聯村河叫龍公河,金河村有一家人叫龍公。由此推定“落索果”是納西語、其含義與“龍公”相似,並把“落索果”改寫為“龍索公”,只是還未參透“索”字,對“龍索公”的意義還不能解釋。

一天,筆者在龍索公山下一戶人家做客,往西面的龍索公望去,只見大小相等的三個“龍公”整齊地排列在一起,於是恍然大悟,不由得為納西族先輩的聰明智慧叫絕,納西語“索”就是“三”,“龍索公”意思就是“有三個龍公,即有三個筲箕形的小山整齊地排列在一起的地方”,住在這地方的人家自然也叫“龍索公(閣)”(意為“住在有三個龍公排列在一起的地方的人家”)。


李霖燦的居住處

李霖燦,河南輝縣人,生於1913年。河南省立第一師範畢業後,到杭州西湖藝術專科學校學習。日本軍隊侵入中國,李霖燦隨學校先遷江西、湖南、貴州,最後遷到雲南昆明,結識了古史學家董作賓、文學大師沈從文,瞭解到麗江有一種東巴象形文字,於是放下畫筆、改向研究納西東巴文化。從1939年末至1943年6月,這個漢族專家學者李霖燦在納西族地區歷時4年多時間調查研究東巴文化、與納西族人民結下深厚友誼,到老年時成為麗江榮譽公民、並將一縷白髮埋在玉龍山下。1942年年初,李霖燦以新主東巴和才為翻譯、嚮導、助手,到寧蒗、中甸、木裡、塔城、維西、魯甸考察,9月到新主村並在新主村住了8個月又12天。與和才、和文質等新主東巴一起收集東巴經,研究東巴文化。1943年6月用新主村的十幾匹騾子將收集到的東巴經馱到國立中央博物院所在地四川南溪李莊,作為編輯《麼些象形文字字典》等著作的原始資料,將納西族東巴文化公諸於世界。

過去的文章中有關李霖燦在新主8個月又12天的居處只有“住大東巴和文質家”一句,實際上,李霖燦有時住和文質家,有時住和才家。

和文質家在紅光村吉窩堆(挑水處)。和文質祖和世俊被稱為“東巴王”,房屋被稱為“東巴王故居”。“東巴王故居”為和世俊出生的老屋,在東巴王故居旁邊南面蓋了一個四合院,這座四合院就是和世俊養子和志忠和孫子和文質的住房。四合院西面一所三間樓房,用於人住;東面一座三間樓房,樓上放草料、樓下關牲畜;南面一座三間樓房,樓上住人、當年李霖燦就住南樓上,樓下為教室、是設壇傳授東巴經的地方;西面為三間樓房,樓下為廚房、樓上為倉庫。這個四合院現已無存。

和才家在玻璃燦(新福村),老屋已經過翻修,現在的房屋是經過翻修改造的房屋,正房坐南朝北,為一所三間的樓房,李霖燦就住在樓下右邊那間房內。南房與西房的西南角有一間木板房,因李霖燦在這院房裡住過而至今保留著原樣。

【石劉棟】玉龍縣魯甸鄉新主村地名故事

李霖燦在新主的住所


李霖燦坐石

上世紀40年代,和文質家屋後至革尼瓦山腳是一片大草壩,草壩中有一塊大石,站在大石上往東看,新主中村一覽無餘。李霖燦經常坐在這塊大石頭上思考、觀景、休息,新主人將這塊石頭稱為“李霖燦坐石”。這塊石頭原來渾圓一塊、後被炸為多塊,雖被炸開但未被搬走。現石頭旁長有一棵青松、彷彿一個高大的人站在石頭上,石頭上還養著一窩蜜蜂、彷彿在陪伴著石頭上高大的人。石頭周圍也不再是草壩,而是田野、車路和莊稼。

楊福泉先生在《李霖燦先生和玉龍縣魯甸納西人的緣分》一文中曾寫到,“和開祥對我講,李霖燦喜歡大老早就起床,然後跑到村頭,爬上那兒一個約有一個小院子那麼大一塊石頭上去,身體手腳做出當地人不懂的動作”。這個做當地人不懂的動作的石頭就是“李霖燦坐石”,當時李霖燦在這個石頭上做的當地人不懂的動作是太極拳。


夢東山

夢東山是新主一座山的名稱,原名麼多英,意為“出菌子的地方”。夢東山是著名學者李霖燦於1942年取的漢語名稱。“麼多”與“夢東”音相近,就將“麼多”音譯為“夢東”,“英”在新主有“……的地方,……的山”之意,就將“麼多英”譯為“夢東山”。除這文字方面的意義外,更有深刻的含義。李霖燦住在新主、收集到千多卷東巴經,與新主村東巴及新主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對新主的一草一木都十分熟悉、都感到那麼親切,特別是和文質家附近的這座“麼多英”的山,終年青松蒼翠、綠色逼人,每天一起來,都望見它,還經常到到山上去走一走、觀賞一番。這是一個讓人離開卻十分不捨的地方,即使不得不離開而去遠方,在遠方也會在夢中回到新主走一回,於是把“麼”譯為“夢”字,“多”譯為東巴的“東”。把“麼多英”改為“夢東山”後,還寫了一副納漢雙音雙義的對聯歌頌這座山。上聯為“夢東山好色”,下聯為“庭前冷露珠”。漢語意為“夢東山啊好顏色,就象房簷前的露珠一樣(露珠映照著綠色)”;納西語意為“不見面的日子已經很久了,特地回家來一回”。

這副對聯一直為新主人津津樂道,也使新主人對李霖燦深感敬佩,在新主人心目中,李霖燦是文明的化身、將漢文化文明帶到了新主。語言的魅力是這樣地強大、納西語與漢語竟然可以這樣地互換。


第九十九個龍潭

話說木老爺準備在老君山從太上峰下開始往北一直到新主村東山修建九十九個湖,這九十九個湖就是民間傳說中的“九十九龍潭”。雖在傳說中龍潭為九十九個,但實際上只修好了九十八個,在新主修的第九十九個卻沒有修好,所以,現在龍潭只有九十八個,沒有九十九個。修建第九十九個龍潭的山位於新主村東面,名叫“美久雷”,意為“生長天菜的地方”,又叫“美久累累”,意為“往上看天空像一個圓盤的地方”,主峰海拔3390.3米。

山頂上有一塊約30平方米的窪地,冬天水會幹、夏秋天卻有積水。這就是當年修第九十九個龍潭的地方。過去,魯甸靈照寺喇嘛在窪地旁建過燒香臺,天旱時節,當地人會到燒香臺燒香、舉行求雨儀式。有時,人們用往窪地打幾個石頭、站在窪地旁大聲喊叫的方法祈求下雨。據說還十分靈驗,只要舉行儀式、或丟石頭、或大聲呼喊,都有雨水降下。


紅巖石與偉北菊

偉北菊、勾芝博、本色誇這三座山本來都是相連的,但連在一塊的這座山與現位於紅巖村的那塊大石頭忽然有一天在狂風細沙伴隨下從西面只往東面飛奔、欲去堵住新主河在勾時裡(東風村)的出水口,使新主變成一個堰塞湖。這如世界末日即將到來的情景驚得人們目瞪口呆,這時人群中有一個膽大、潑辣的婦女解下圍腰一邊對著兩塊大石頭左右亂甩、一邊在口中唸叨“什麼神仙精靈、妖魔鬼怪,不要作祟、不要傷害新主人”等咒語。這一下,石頭嘎然而止、停留在現在這個位置。新主又恢復天清氣爽、河水暢流、炊煙裊裊的原有模樣。就是那一次偉北菊這座山尾子的只往東拽,拉斷了身子,剩下尾巴獨立成山,與上面兩座山不相連,形成了今天這樣山形。也由於兩塊石頭沒有去堵住出水口,新主才形成今天這樣的地形地貌。不然,新主就成了一個高山湖泊。

【石劉棟】玉龍縣魯甸鄉新主村地名故事

偉北菊


革尼瓦

革尼瓦這座新主海拔最高的山名稱最多、寫法最多、含義最多、關於它的傳說也最多。概括起來說,有四個名稱六種傳說。

第一個名稱為普米名“鵝尼瓦”、意為“黑石山”。1991年地名普查時,代理幹事和國強就革尼瓦這山名請教新華村普米族老人和秀春,和秀春將這初名和含義告訴和國強。

第二個名稱為納西名“革尼瓦”,並繁衍出許多寫法與解釋:有的寫為“格尼瓦”、有的寫為“格年旺”、有的寫為“革尼瓦”、有的寫為“嘎尼瓦”,有的解為“黑石山”、有的解為“像一隻站在高處的鳥一樣的山”、有的解為“五指山”、有的解為“寄託疲勞地方的山”。解為“黑石山”的原因、是沿用了普米名的原意,解為“像一隻站在高處的鳥一樣的山”的原因、是格尼瓦像一隻大鳥,解為“五指山”的原因、是在某個地方看格尼瓦像一隻五指豎直的手掌,解為“寄託疲勞地方的山”的原因:民間有一個習俗,當爬山累了的時候,在丫口平地或山坡坡頭休息,並撿一個小石子或折一支小樹枝放在休息的地方,把累寄在那裡。新主的這座高山,遍山都有“嘎尼瓦”,後用修辭方法中“以部分代全體”的借代方法用“嘎尼瓦”借指整座山、做整座山的名字。

第三個名稱為和世俊取的“格刷務生帕”,“格刷務生帕”為納西語,意為“高山大白鳥”。和世俊在經書跋語中,多處提及“阿什午魯務汝盤”、“阿什白雪山務汝盤”、“高山務汝盤”、“阿什白雪山、務汝盤”等字樣,這些都為納西語,“阿什午魯務汝盤”意為“阿什主村像大白鳥一樣的向陽的雪山”、“阿什白雪山務汝盤”意為“阿什主像大白鳥一樣的白雪山”、“高山務汝盤”意為“大白鳥一樣的高山”、“阿什白雪山、務汝盤”意為“阿時主白雪山、像一隻大白鳥一樣的雪山”。

第四個名稱為1942年李霖燦取的漢名“高鳥山”。1991年地名普查時,代理幹事和國強就革尼瓦這山名請教新華村普米族老人和秀春,和秀春除將初名“鵝尼瓦”和含義“黑石山”告訴和國強外,還將李霖燦在1942年將革尼瓦取名高鳥山的事告訴和國強,並將李霖燦寫的“天下美景高鳥山,風花雪雲各爭春,錦上添花有鳥聲,人遊此處浮天宮”的詩句背誦給和國強聽。新主老齡會召開第三屆大會時,和國強代新主青年寫給老齡會賀詞中有“高鳥山下的一顆明珠新主老齡會”一句話,高鳥山一名從此叫開。

各種寫法中,“革尼瓦”較為人們所熟悉,應通寫為“革尼瓦”;在幾種意義解釋中,人們對“像一隻站在高處的鳥一樣的山”、“五指山”、“寄託疲勞地方的山”較為生疏、缺乏認同感;“高原大白鳥”、形象較生動,但只能形容有積雪時的格尼瓦,不能概括無積雪時的格尼瓦;“高鳥山”是納西語“格刷務生帕”的音譯,本身納西名就不能概括命主本質、“高鳥山”也隨著不能代表命主本質。因此,革尼瓦解為普米人所解的“黑巖山”為好,而且不能將“黑巖山”理解為山上草木不生而只有黑色的石頭,應理解為由於樹木茂盛、使得革尼瓦山上即使本是紅的、白的、黃的顏色的石頭都變成黑色。

革尼瓦的第一個傳說,說格尼瓦主峰正面從下到上為一個個大臺階,但從無人經臺階登上山頂而只能迂迴而上,但若沿臺階從上往下走卻又相當好走。

革尼瓦的第二個傳說,說革尼瓦頭在中村、尾在上村,新主中村人看不到他、他卻張開大口看到中村人,他在上村西邊山頂上蹲著、上村人看他很清楚,他卻從不往下視看眼皮底下的新主上村、因此有“革尼瓦吃在中村、屙在上村”之說。

革尼瓦的第三個傳說,說格尼瓦、老君山、塔城署明偉魯娜山為三兄弟。

革尼瓦的第四個傳說,說新主革尼瓦和署明偉魯娜是夫妻,格尼瓦為夫、偉魯娜為妻;又說格尼瓦和偉魯娜像瓦貓,格尼瓦為瓦普(納西語,公瓦貓)、偉魯娜為瓦美(納西語,母瓦貓)。難怪革尼瓦在新主上村西邊山頂卻不往下視看眼皮底下的新主上村人、因為他只顧瞪著雙眼看遠在塔城署明的心上人偉魯娜。

革尼瓦的第五個傳說,說新主的革尼瓦、署明的阿到拉、黎明的瓦配菊(千龜山)為三兄弟,革尼瓦為老大、阿到拉為老二、瓦配菊為老三。他們的出生地在拉鵬桑巴閣(維西塔城),父親名阿故瑪(阿故瑪魯)、母親為辭病過沖瑪。

革尼瓦的第六個傳說,說約明朝時期,木氏土司曾在革尼瓦半山腰開山洞尋找金礦。位於革尼瓦半山腰真有一個山洞,山洞約在革尼瓦的中上部,其洞口在山下的紅旗村中能憑肉眼可以看到,但除2人到過洞裡外,其它人都不知道這個洞的規模和形成原因,2017年曾到過這個洞的2人之一的紅旗村人和聖義告訴編者說,洞口高約3米、寬約3米,深不見底,在離洞口不遠處的洞壁上刻有漢文“木增鑽礦洞”字樣。

這些傳說為格尼瓦鋪上美麗的人文色彩。

【石劉棟】玉龍縣魯甸鄉新主村地名故事

革尼瓦山


魯巴凹肯

新主有幾個地方,被稱為“魯巴凹肯”,意為“有凹下去的石頭的地方”。

過去,父母包辦或自由戀愛還未舉行婚禮的一對未婚夫妻因某種原因要分手,要舉行一個儀式,讓天地作證,畢竟生意不成人意在,好說好散。男女雙方各提一壺酒,到約定好且有一個形狀滿意的大石頭的地方,將酒倒在大石頭中線上,表示讓一個完整的石頭分裂成兩個,然後人也各走一方、不再相會。天地也隨人意,不但會為人歡、人和、人聚而感動,也會為人憂、人分、人散而顯靈,酒澆過的石頭中線處,竟然凹下去一縫,這一縫就叫“魯巴凹肯”,意為“有凹下去的石頭的地方”,深層意為“未婚夫婦分手的地方”。

卦蘭

“卦蘭”為普米語,起初為地名,位於金星村北面山坡上,意為“喊牛接牛的地方”。過去,牛要放到山上,下山時,各家要到這地方喊自家的牛並把牛接回家,普米語就將這地方稱為“卦蘭”,譯為漢語就是“喊牛接牛的地方”。繼後,將放牧的這座山稱為“卦蘭菊”、意即卦蘭山。

曾有兩戶人家住在“卦蘭”這個地方,一家是紅元村阿者塔家族阿若高之子阿吐家、另一家是金星村寶根土家族第五代孫阿冊家,人們將這兩戶人家稱為“卦蘭家”(納西語為“卦蘭閣”),卦蘭就成了這兩戶人家的戶名。因為常有盜賊來搶劫,阿吐家又搬回紅元村、居住在都堡,雖離開了卦蘭,但人們出於習慣仍把這戶人家叫做卦蘭一直到如今。阿冊之子獨知、孫子和開文、和開元還在卦蘭住過,和開元於1952年遷至山腳現址,至今已歷6代,但人們一直將他們家叫做卦蘭閣。

在清代、民國時期,全新主的羊群要統一趕到山上去放牧、叫做“羊子上場”。

羊子上場前,先要經過一座橋,這座橋位於金泉村,是羊子上場必須經過的一座橋、因為它是跨上村河的唯一一座橋,所以將羊子必經的這座橋稱為“卦蘭笮”、又叫“羊子上場橋”。經過這座橋後,還要在卦蘭山腳下的一個草壩裡舉辦鬥羊會進行鬥羊比賽,這個鬥羊場就叫“卦蘭板”。決出冠軍後,才將羊群趕往管蘭山各處(上場)放牧一個多月直到下山,下山後,羊冠軍家才大操大辦宴席請客。1941年,魯橋鄉鄉長木另生將上村河取名“益新泉”,在羊子上場橋上蓋了一座風雨樓、將橋命名為“鎖翠橋”,現風雨樓也已不存在,橋也改為水泥橋。

卦蘭閣、卦蘭菊、卦蘭笮、卦蘭板等戶名、山名、橋名、壩子名都源於“卦蘭”這地名。

【作者簡介】石劉棟,麗江市玉龍縣人,男,漢族,生於1952年,現年66歲,中共黨員,本科學歷,中等高級語文教師,玉龍縣文學協會會員。1966年4月參加教育工作,2011年9月退休,教齡45年,曾主編參編過10多部書集,在各類刊物上發表文章100多篇。

【石劉棟】玉龍縣魯甸鄉新主村地名故事


【石劉棟】玉龍縣魯甸鄉新主村地名故事

顧 問 郭大烈 楊煥典 楊福泉 楊世光

李群育 戈阿幹 牛相奎 和學光

喻遂生 和長紅 和力民 白 郎

張春和 李 錫 和樹榮 曹建平

李之典 楊樹高 木 琛 英扎次裡

編 委 李麗萍 和志華 木 誠 和向軍

和玉玲 和秀成 和冬梅 楊傑宏

和萬花 和根茂 和愛春 趙慶蓮

楊雪飛 和俊香 李學芬 和松陽

和志菊 和積華 和鳳瓊 和正鈞

和振華 和素文 和劍猛 和耀寰

執行主編 和耀寰

圖文提供 石劉棟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石劉棟】玉龍縣魯甸鄉新主村地名故事

免責聲明: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立場,與本號無關。

【石劉棟】玉龍縣魯甸鄉新主村地名故事

【延伸閱讀】

【納文化講壇】楊樹高:納西文化為背景的新主東巴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