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9 明朝第一忠臣被冤殺?處決當日,百姓為其慟哭,劊手自刎謝罪

明朝第一忠臣被冤殺?處決當日,百姓為其慟哭,劊手自刎謝罪

“絹帕蘑菇及線香,本資民用反為秧。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于謙

一個王朝的興衰榮辱,必定和當朝的掌權者及輔佐的群臣有莫大關係。歷史上有許多明君和忠臣的完美組合,不僅造福了百姓,更是譜寫了無數令後世稱頌的佳話。但並非每一位忠臣都會如此幸運。

在明朝時期,有這麼一位大臣,他為民請命,不畏權貴,最終卻落得被冤殺的結局,他就是明朝第一大忠臣—于謙。為何忠臣慘遭冤死?官兵抄家時因何落淚?甚至連劊子手都自刎謝罪了?

年少有為,志向高遠

于謙,字廷益,號節庵,出生於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祖籍河南,祖輩皆在朝為官。

幼年時期的于謙,勤奮好學,志存高遠,從小就立志要報效國家。以文天祥為自己的精神信仰,把文天祥的遺像和牌位供奉在家,甚至比自己祖宗還要虔誠。

永樂十九年(1421年),23歲的于謙考取進士,正式踏入仕途。在官場上,要想仕途順利,必須會左右逢源,萬不能隨意得罪權貴,而於謙卻是個不願同流合汙的人。

明朝第一忠臣被冤殺?處決當日,百姓為其慟哭,劊手自刎謝罪

​適逢漢王朱高煦起兵謀叛,于謙隨明宣宗朱瞻基親征。于謙被任命為御史,明宣宗讓于謙去數落受降的朱高煦的罪行,于謙振振有詞,說得朱高煦無地自容,當場跪地認罪。明宣宗非常高興,封于謙為江西巡按。

巡撫晉豫,為官清廉

升任江西巡按後,于謙為百姓平反數百起冤假錯案。明宣宗得知後對於謙更加器重,直接下令越級提拔于謙為兵部右侍郎,任山西,河南兩省巡按。

于謙經常親自騎馬外出體察民情,瞭解底層百姓的疾苦。又上書朝廷:請各府州縣於每年三月上報缺少食物的貧民,按照家庭人數配額分配糧食,等到秋收後再歸還給政府。若是年老有病或者特困無法償還的給予免除。下令各府州縣加築堤壩,修繕缺口,令百姓種樹挖井,抵禦水災乾旱。

明朝第一忠臣被冤殺?處決當日,百姓為其慟哭,劊手自刎謝罪

于謙的這一系列措施,有效抵禦了洪水乾旱等自然災禍,使百姓都可以安居樂業。在群眾中獲得了極高的讚賞,甚至連太行山一帶的盜賊都聞風而逃

于謙不僅有實幹才能,更是一個品行端正的清官。

當時的內閣朝政由宦官王振主持,百官大臣上奏朝見無不爭相獻金求媚。于謙卻從來都是兩手空空進京奏事。

有同僚勸他:“您不肯進獻黃金白銀,好歹帶點土特產去?”于謙淡然一笑,甩了甩兩隻空空的袖子說:“只有兩袖清風。”于謙的特立獨行,加上出色的政治才能,給他帶來的不止是升官,還有同僚的妒忌和不滿,因為他動了別人的“奶酪。”

很快,于謙遭到王振一派宦官勢力的彈劾。勢單力薄的于謙直接被關進死牢,等著處決。百姓們得知于謙將被處死,群民共憤,紛紛聯名上書,要求釋放于謙。王振無奈,只得放了于謙,降職為大理寺少卿,說是降職,其實就是囚禁。

明朝第一忠臣被冤殺?處決當日,百姓為其慟哭,劊手自刎謝罪

相關人物劇照

晉豫兩地官吏和百姓集體到宮門前上書,請求于謙留任,甚至連當時的周王和晉王等藩王也諫言君主,王振勢力再大也抵不過民意,于謙終於官復原職。隨後于謙被召回京,任兵部左侍郎。

保衛京師,輔助朝綱

土木堡之役,明英宗被俘,群臣動搖,紛紛支持遷都南京。于謙主張全力抗戰,遷都意味著動搖京師根本,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宋朝南渡。于謙的政見得到當時內閣大學士及禮部尚書等人的支持,朝廷上下信心堅定,全力保衛京師。

于謙被任命為兵部侍郎,輔佐郕王登基,即明代宗,隨後把王振一黨連根拔起。剷除奸黨後,于謙建議朝廷鑄造兵器,招募民兵,迅速把軍隊整頓好。敵軍直入京師,于謙挑選精銳部隊,親自督戰指揮。于謙的軍事指揮才能在此時展現的淋漓盡致,

知人善用,巧妙用兵,最終擊敗敵寇,取得了京師保衛戰的勝利。

明朝第一忠臣被冤殺?處決當日,百姓為其慟哭,劊手自刎謝罪

​明代宗執政期間,于謙在治理國家和軍事上皆起到了重要作用。對內,修築基建,合理調度糧食,令百姓安居樂業;對外,使明朝在土木堡事變中轉危為安,逐漸邁向中興時代。

奪門之變,忠臣冤死

景泰八年,明代宗病重,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貞擁戴明英宗恢復帝位。于謙等人當即被捕入獄,石亨勾結宦官、御史言官給於謙定了謀反罪,判處死刑。滿朝大臣都明白,謀反罪只是個幌子,真正的用意是要給明英宗的復辟找一個藉口。

正月二十三日,于謙被押往他曾經誓死保衛的這座城池的城門外,斬立決。據說,于謙被處決那日,陰雲密佈,天下百姓無不為其慟哭。行刑的劊子手雖不忍下手,卻也是君命難違,事後寢食難安,終自刎謝罪。同僚感動於他的忠義,幫他收斂屍體。一代忠臣,從此再也無法施展自己的愛國報復和治國才能。

明朝第一忠臣被冤殺?處決當日,百姓為其慟哭,劊手自刎謝罪

​負責抄家的錦衣衛打開于謙家的門,並未發現多餘錢財,只有明代宗賜給他的蟒袍和兵器。在場的士兵無不慟哭落淚,惋惜這麼一位高風亮節的忠臣竟落得如此悽慘下場。明憲宗初年,朝廷恢復于謙官職,追封其諡號,建祠設祭。而後世的君主只能惋惜。

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

人們不會忘記,他們心目中的民族英雄。于謙敢於為民請命,嚴懲奸黨權貴;在國家陷於危難之際挺身而出,力挽狂瀾,保衛京師,拯救百姓。可以說他是一位完美的“忠臣”。

思想上,從小滿懷報國之志,刻苦讀書;文學上,詩作慷慨清逸流麗,當時很多文人爭相詠之;治世也是聲績表著,擅體察民情,斷冤審案;軍事上,更是有勇有謀,用兵臨機應變,對明朝軍隊建設有著很大影響。

最難能可貴的是,于謙這一生清廉正直,幾十年官海沉浮不貪汙不受賄,在貧寒中保持著自己的高風亮節。他是光明磊落地走完這一生的。滄海橫流,甚至有後世學者評價于謙是大明王朝的拯救者。所謂德才兼備者,千古又有幾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