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疫情陰霾下的體育產業如何轉“危”為“機”?

疫情陰霾下的體育產業如何轉“危”為“機”?

東京奧運會能否如期舉辦成謎

2020年本是一個體育大年,東京奧運會舉辦在即,北京冬奧會進入兩週年倒計時,以冰雪、馬拉松為代表的體育產業逐步壯大。突如其來的疫情讓中國體育產業受到波及。


疫情陰霾下的體育產業如何轉“危”為“機”?

近年來中國多地打造“體育賽事之都”,引入一系列國際頂尖賽事,疫情之下各項賽事陷入“停擺”,包括首次落戶中國的南京室內田徑世錦賽、已擁有多年影響力的跳水世界盃北京站,以及女足、女籃、拳擊等奧運資格賽。


大型體育賽事有利於打造城市國際形象,亦能帶來門票、旅遊等經濟效益。以籃球氛圍濃厚的廣東佛山為例,為舉辦2019年男籃世界盃進行了場館軟硬件全面升級,甚至被國際籃聯認為是“最滿意”的場館。打出名聲後佛山隨即拿下女籃奧運資格賽舉辦權,受疫情影響不得不放棄主辦。


疫情陰霾下的體育產業如何轉“危”為“機”?

近年馬拉松在中國各地井噴發展,官方預計2020年產業規模將達1200億元人民幣。疫情之下馬拉松遭遇“寒冬”,目前已有50多場“停擺”,運營公司勢必遭受損失。已有一些賽事公司表示,預計損失將達全年營收一半以上,疫情結束後下半年扎堆辦賽,又會使市場競爭更加激烈。


足籃排職業聯賽在中國體育商業化運作中走在前列,目前各大聯賽已全部推遲,贊助商、轉播商的利益也將受損。


疫情陰霾下的體育產業如何轉“危”為“機”?

 

藉助北京冬奧會舉辦契機,中國冰雪產業發展如火如荼,目前國內已建成770多家滑雪場。今年中國部分地區降雪量比往年多,原本有利於滑雪場減少人工降雪、降低運營成本,然而受疫情影響,1月24日起各地滑雪場陸續關閉,客流量斷崖式下降。


河北省張家口市崇禮區是北京冬奧會雪上項目舉辦地之一,去年底開通的京張高鐵原本是一大利好,沿線滑雪場也加大投資吸引客流,但受疫情影響,河北省冰雪場館接待人數較2019年下滑278萬人次。


 

疫情陰霾下的體育產業如何轉“危”為“機”?

其他線下體育消費市場同樣“遇冷”。春節後本是健身房業績增收的主要時段,相對密閉的環境卻讓不少人擔心或成為病毒傳播的溫床,疫情期間已經出現部分健身房欠薪、裁員、閉店,高租金、高人力成本的線下健身行業遭受重創。即便疫情結束,恐怕短期也不會出現爆發式增長。


與此同時,運動鞋服、體育用品等體育零售業和製造業也面臨停滯甚至負增長可能。


疫情陰霾下的體育產業如何轉“危”為“機”?

知名體育研究者鮑明曉近日撰文稱,體育產業是以線下體驗和集聚觀賞為主要服務形式、產業集中度不高、中小微企業和新進投資者居多的新興產業,由於自身的行業特性和行業所處的發展階段,使它在國民經濟各行業“免疫力”排行中處於不利地位。

中國國家體育總局經濟司副司長彭維勇近日亦曾坦言,這次疫情對體育行業造成很大的衝擊,體育產業復工復產雖然穩步推進,但依然存在很多困難。


疫情陰霾下的體育產業如何轉“危”為“機”?

不過,中國官方已採取措施助力體育產業抗“疫”。上海出臺了包括賽事補貼、減免場館租金等12條“硬核”舉措,北京、吉林等地也對滑冰滑雪場給予用水用電等專項補貼,鼓勵滑雪場創新四季運營模式,國家體育總局也將進一步推動協會實體化改革,釋放更多體育資源。


疫情陰霾下的體育產業如何轉“危”為“機”?

有“危”亦有“機”。疫情讓健康成為全民反思的話題,催生了線上體育產業新熱點。疫情期間,眾多線上體育平臺用戶數和視頻播放量成倍增長,某體育轉播平臺的場均觀賽人數甚至同比增長151.4%。國家體育總局已發出號召,鼓勵培育體育產業新模式、新業態,助力體育產業提質升級。

目前韓國、日本、意大利等國的一系列賽事也均“停擺”。疫情衝擊之下,體育產業如何轉“危”為“機”,或許是一個世界性命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