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8 年少不懂徐福貴,讀懂已非少年人,淺談《活著》下的生命意識形態

自古以來,人們一直在探索和思考“生與死”的話題。在莊子哲學中,“生死”與“道”存在著緊密的聯繫,天地萬物的發展遵循“道”,而“道”又是一種虛無的東西。

自然是一個不斷變現發展的過程,人之生死也是一個不斷變化發展的過程,生死源於自然,又迴歸自然。西方哲學家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一書中將生死看作是“向死而在”,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終也。

年少不懂徐福貴,讀懂已非少年人,淺談《活著》下的生命意識形態

生與死,到底是怎樣的存在,或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解釋。米蘭·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中寫道:

“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實在。相反,當負擔完全缺失,人就變得比空氣還輕,就會飄起來,就會遠離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個半真的存在,其運動也會變得自由而沒有意義。”

年少時,我不懂生死,更不懂米蘭·昆德拉所說的這句話意思,多年後,當我讀餘華的《活著》,終於明白了其中的話語意味。

人生,本身已經肩負著沉重的負擔,對《活著》中的主人公福貴來說,他的生命是沉重的,而又因為越顯沉重,所以更顯真實。

年少不懂徐福貴,讀懂已非少年人,淺談《活著》下的生命意識形態

01 《活著》——生命苦難的敘述

作為一部長篇小說作品,小說以《活著》命名,卻向人們描述了一個個死亡的故事。小說中的主人公福貴,本是地主家的大少爺,他放蕩不羈,好賭成性,遊手好閒,最終把家產全都敗光,父親活活被氣死,母親也得病不治身亡。最後,他從一個享受富貴的公子哥變成了一個窮困潦倒的貧農。

年少不懂徐福貴,讀懂已非少年人,淺談《活著》下的生命意識形態

然而,這都只是悲苦命運的剛剛開始。結婚成家之後的福貴,有了自己的孩子,但兒子有慶還未長大成人,就因為抽血過多而丟了性命,之後,女兒鳳霞因難產而死,女婿因工傷而死,妻子因病而死,最後,連僅剩的唯一親人,外孫苦根也因為吃多豆子而被撐死。

沉重的命運打擊,接踵而來的人生苦難,一次次將福貴推向了苦難的深淵,但是他還是以堅韌的品格,頑強的毅力挺了過來。

人為什麼活著?

餘華說:“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年少不懂徐福貴,讀懂已非少年人,淺談《活著》下的生命意識形態

“活著”,作為一個詞語,它表達的不僅僅是一個活著的,有呼吸的個體,更代表了一切有靈魂的事物。“活著”,一個簡單而又複雜的詞,訴盡了人生的一切意義。

從人的本性來看,每個人都希望活著,每個人都懼怕死亡。因為害怕死,有慶成了縣長夫人的“替罪羊”。但從某種意義上說,有慶的死,是另一種活著的轉變,只是這種體現超越了人性道德倫理本身的界定。

有的人為了活著,損人利己,而有的人活著,卻彰顯了人性的偉大,生命的偉大。福貴的一生是可悲的,但他從來沒有喪失對生命尊重的情感,如當他得知縣長是自己曾經的戰友時,他放棄了與之一拼到底的念頭,只說:“春生,你欠我的,下輩子還我”,從中,我們看到了福貴這位悲苦的男人身上的人性善良。對福貴而言,生命都理應受到善待與尊重。

年少不懂徐福貴,讀懂已非少年人,淺談《活著》下的生命意識形態

福貴,用一生在踐行著什麼是活著,活著就是尊重、敬畏生命,包括別人,也包括自己,更包括世間的萬物。老年的福貴,花了多年辛苦攢下來的錢,買了一頭牛,看著牛,他不禁感慨,“牛真是可憐,替人幹了一輩子。”從中,我們看到了福貴對萬事萬物的悲天憫人之心。

02《活著》的生命價值凸顯

《活著》,一部敘述人類命運的苦難史,文中運用了第一人稱的視角,採用了平鋪直敘的創作手法,向人們展現了福貴一生的苦難。而無盡苦難的背後,卻蘊藏著一股巨大的生命力,正是這種強大的生命意識形態力量支撐著福貴繼續走下去。

這正如《許三觀賣血記》裡的主人公,許三觀,在面對一個個人生苦難時,靠賣血渡過,文中表現了人在面對絕境時的強烈求生慾望。

年少不懂徐福貴,讀懂已非少年人,淺談《活著》下的生命意識形態

“苦難是人生常態,活著就是勝利。”但凡還有一絲活著的希望,就不要放棄,哪怕是一次次的賣血。

《活著》小說以一種人文情感表達了對死亡的認知,對生存的關懷。活著,是一種人生態度,更是一種對生命的敬畏,以及對生命的責任感,在餘華的筆下,福貴是一個個體,而在大眾眼中,福貴是千千萬萬個你我。

年少不懂徐福貴,讀懂已非少年人,淺談《活著》下的生命意識形態

文中說“最初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是因為不得不來;最終我們離開這個世界,是因為不得不走”、“人是為活著而活著”。

福貴身邊的親人,接連著離開,這是生命中不可逆轉的事實,福貴,在面對苦難時,只能堅強地選擇面對,並以生命的延續承受和包容現實所賦予的一切。

羅曼·羅蘭曾說:“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熱愛生命的人。”

從《活著》這部小說看,福貴就是“英雄”,一個飽經滄桑之後,仍然能夠熱愛生命的“英雄”。

年少不懂徐福貴,讀懂已非少年人,淺談《活著》下的生命意識形態

或許,有人會問,為自己而活著的人,難道不叫自私?怎叫英雄?

其實,生與死一樣沉重,甚至有時候生比死來得更為沉重,活著本身就是一場負重前行的修行。人的一生,不可避免要接受各種苦難的磨練,而生則是其中的一種考驗。

在某種意義上說,生要比死更難。死,只需要一時的勇氣,生,卻需要一世的膽識。

03《活著》的哲學意義

  • 對生命個體的反思

年輕時的福貴,整日吃喝玩樂,完完全全是一個紈絝子弟。而他的這些所作所為,最終釀成了大錯,他不僅害了自己,更害了家人,敗光家產後的福貴,人生厄運也漸漸降臨在他身上。在他幾十年的人生歲月裡,他看著身邊的人,一個接著一個死去,顯然,福貴為自己年輕時的揮霍無度、放蕩不羈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年少不懂徐福貴,讀懂已非少年人,淺談《活著》下的生命意識形態

在面對人生苦難和懲罰時,他對生命有了新的理解和認識,也漸漸明白了“活著”的意義。在巨大的苦難面前,他的活著既是生命的號召力,也是一場靈魂的救贖。

在經歷過墮落、頹廢等人性惡的放縱之後,在面對一次次死亡過後,他認識到了善待生命的重要性,他重拾了人性寬容、善良、博愛的品質,重新擔負起了活著賦予的生命責任。

  • 對生命個體的關愛

芸芸眾生,孰不愛生?愛生之極,進而愛群。——秋瑾

人生,就是在不斷地反思生命的過程中,昇華到熱愛每一個生命。珍愛生命,珍惜時光,以一種活著的方式來彰顯生命的意義和價值,這就是對自我生命的最大肯定。

年少不懂徐福貴,讀懂已非少年人,淺談《活著》下的生命意識形態

小說《活著》中的福貴,在某種程度上和古希臘神話中的西西弗斯很相似,西西弗斯受到眾神懲罰而被要求每天推著巨石上山頂,然而由於石頭太重,每到山頂,石頭又滾了下山,就這樣,西西弗斯每天都在做同樣一件事。

面對人生的巨大苦難,面對著自己無力改變的厄運,西西弗斯選擇了一種超越自我的方式來實現了生命的價值,那就是善待生命,珍惜人生的一分一秒,在重複而沉重的勞動中感受生命的意義。

年少不懂徐福貴,讀懂已非少年人,淺談《活著》下的生命意識形態

福貴在面對一個個人生苦難時,他曾反抗過命運,但是最終發現一切都是徒勞的,最後,他對生命有了新的領悟,那就是以活著的方式關愛自我生命,他說:“這樣反倒也好,風光的人,到頭來命都丟了”、“我認識的人挨個死了,我還活著”

一木君說

餘華《活著》這部小說,以時間為刻度,敘述了徐福貴的一生,他的一生,是悲苦的,更是不幸的。徐福貴見證了無數次的死亡,見證了親人的一個人人離去,但他依舊還堅強地活著,透過福貴的一生,我們看到了人世間的蒼涼,更看到了生命的力量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每個人都將走向死亡,喬布斯曾說:「死亡是最偉大的發明。」沒有死亡就沒有學習和傳承,沒有死亡也就沒有新生和創造。

死亡,是無法抵抗的,但人類在通向死亡的路上,可以更為清楚地認識到生命的意義,“人只為活著而活著”。因為活著是生命賦予給我們的責任,活著是對生命的尊重,對一切萬物的張力對抗,“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著”,人生本就需要去承受現實給予的一切,包括幸福與苦難。

參考資料:
餘華.《活著》.上海文藝出版社
陳嘉映.《存在與時間》讀本.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劉欣宇.萬千中國家庭的縮影——論餘華的《許三觀賣血記》與《活著》
韓麗豔.生命的倫理:愛與善的哲學:餘華《活著》的倫理學闡釋

文 | 一木君

【作者簡介:一枚熱愛寫作的有志青年,寫過上千份稿子,碼過幾百萬文字,夢想做一個有溫度的創作者。更多優質內容,請持續關注一木MU。】

年少不懂徐福貴,讀懂已非少年人,淺談《活著》下的生命意識形態

每週一本好書、一位人物、一個好故事分享,專注文字,品讀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