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農業知識:小麥種植技術與病蟲害防治技術簡要分析

小麥作為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糧食作物之一,利用小麥磨成的麵粉可以製作出饅頭、麵條、麵包等美味的食物。小麥中所含有的大量維生素和蛋白質等營養物質,為人體提供了充足的營養。隨著小麥市場需求量的不斷增加和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農業部門為了促進小麥質量與產量的有效提升,已經加大了對先進種植技術與病蟲害防治技術的研究力度,這為小麥種植效益的提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本文主要就小麥種植技術與病蟲害防治技術進行簡要分析。

農業知識:小麥種植技術與病蟲害防治技術簡要分析

1小麥種植技術

1.1精心選種

選種是小麥種植的重要環節之一,只有選種符合要求的小麥品種,才能確保順利進行小麥種植。所以,在種植小麥之前,種植人員必須對種植地點的氣候與土質特點等各方面因素進行詳細的調查和分析,以此為基礎選擇適合種植的小麥品種。另外,為了促進小麥種子成活率及抗病蟲害能力的有效提升,種植之前必須嚴格按照要求晾曬種子,然後採取藥劑浸泡或者藥劑拌種的方式處理種子,促進小麥種子病蟲害抵抗能力的有效提升,為小麥後期生長奠定基礎。

農業知識:小麥種植技術與病蟲害防治技術簡要分析

1.2做好施肥與灌溉工作

施肥和灌溉作為小麥種植過程中的關鍵環節,掌握好施肥的最佳時機,不僅有助於小麥的生長,同時對於土壤生物特性與理化狀態的改良等方面都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另外,由於有機肥的養分含量較之化肥的養分含量相對較低,所以,在小麥生長階段,採取有機肥與化肥結合使用的方式,實現了有效分解土壤中化肥和其他養分的目的,促進土壤肥力的提升,為小麥的健康生長提供了充足的營養。

農業知識:小麥種植技術與病蟲害防治技術簡要分析

1.3精量化播種

精量化播種手段的有效落實,是促進小麥產量穩步提高的重要手段。由於小麥種植效果與壟距、壟深、氣溫、播種數量等因素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所以,在進行小麥播種時,種植人員必須嚴格按照要求控制播種溫度,同時準確計算壟間距和壟深,並以此為基礎採取精量化播種方式,才能實現促進小麥產量穩步提高的目的。

農業知識:小麥種植技術與病蟲害防治技術簡要分析

1.4科學處理土壤

土壤中充足的營養物質,是滿足小麥生長需求的關鍵。長期的實踐經驗表明,在小麥種植過程中,必須確保種植土壤的有機質含量保持在1.5%以上,同時嚴格按照要求控制土壤的保肥效果、保水性能及通氣性能。播種之前,種植人員應先進行土壤深翻處理,並在確定土壤中沒有大面積硬塊且保持上虛下實狀態的前提下,才能開始播種小麥。另外,為了確保小麥種植土壤養分充足,播種之前種植人員應根據實際情況調整耕作模式,一般可以採取土地分塊耕種或者輪流耕種的方式,可以避免某些養分過量消耗而滿足不了小麥的生長需求,為小麥產量與質量的有效提升奠定了基礎。

農業知識:小麥種植技術與病蟲害防治技術簡要分析

2小麥病蟲害防治技術

病蟲害不僅對小麥的正常生長產生了嚴重的威脅,而且小麥的產量和質量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比如,小麥生長過程中常見的白粉病、蚜蟲、鏽病、紅蜘蛛和吸漿蟲等病蟲害,都會在不同階段對小麥的正常生長產生影響,會對小麥種植效益的提高造成非常嚴重的影響。因此,相關部門必須加強對科學防治技術的研究,從根本上降低病蟲害問題對小麥生長產生的影響。

農業知識:小麥種植技術與病蟲害防治技術簡要分析

2.1藥劑拌種

藥劑拌種是防治作物病蟲害的一種方法,用殺菌藥劑攪拌種子來提升小麥病蟲害抵抗能力。在進行藥劑拌種時,種植人員必須充分重視以下幾方面問題:

  • 首先,必須使用符合國家相關標準和要求的藥劑,確保小麥的正常生長不受影響。
  • 其次,嚴格按照要求控制藥劑的使用量,在確保藥劑功效充分發揮的基礎上,促進病蟲害預防效果的有效提升;最後,儘量做到隨拌隨播,不可久置。
農業知識:小麥種植技術與病蟲害防治技術簡要分析

2.2注重小麥返青階段病蟲害防治

季節性特徵是影響小麥病蟲害防治效果的關鍵因素。比如,春季小麥進入返青階段後,其自身的病蟲害抵抗能力相對最弱,所以這一階段是小麥最容易受到病蟲害侵襲的階段。這就要求小麥種植人員必須加大小麥春季返青階段病蟲害防治力度,根據不同類型的病蟲害採取與之相對應的防治措施,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病蟲害對小麥生長所產生的影響。例如,小麥進入返青期,在乾旱少雨的氣候條件下,對紅蜘蛛的發生有利。因此,進入返青期,如果天氣乾燥,應加強監測,及時開展藥劑防治,如選用18%阿維菌素乳油噴霧防治。

農業知識:小麥種植技術與病蟲害防治技術簡要分析

2.3注重小麥抽穗階段的病蟲害防治

抽穗階段不僅是小麥生長的關鍵階段之一,同時在這一階段小麥經常因為受到白粉病、鏽病等病蟲害的影響,而導致小麥產量和質量下降。因此,種植人員必須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做好小麥抽穗階段的病蟲害防治工作,為小麥產量和質量的穩步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礎。例如,為防治白粉病、鏽病,667m2用50%吡蚜酮WDG10g+40%氟環·多菌靈懸浮劑24mL+0.075%天然蕓薹素5mL+1.8%阿維菌素100mL+磷酸二氫鉀150g,兌水30kg噴霧。

農業知識:小麥種植技術與病蟲害防治技術簡要分析

2.4注重小麥灌溉階段病蟲害防治

灌漿階段作為小麥最容易受到病蟲害侵害的階段之一,經過調查研究發現,這一階段主要以白粉病、蚜蟲、鏽病等病蟲害為主。因此,在小麥進入灌漿階段後,種植人員必須採取綜合性病蟲害防治手段,才能在有效防治病蟲害的同時,為小麥正常生長創造良好的環境。例如為有效防治蚜蟲,需對麥蚜控制作用較強的捕食天敵如各種瓢蟲、草蛉、食蚜蠅和花蝽等加強保護;或者抓住小麥揚花末期和灌漿初期及時防治麥蚜,如可選用10%吡蟲啉可溼性粉劑2000倍液、50%抗蚜威可溼性粉劑4000倍液等進行防治。

農業知識:小麥種植技術與病蟲害防治技術簡要分析

3結語

小麥作為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在進行小麥種植時,種植人員必須在採用科學合理的種植技術的基礎上,積極做好小麥病蟲害防治工作,才能促進我國小麥質量和產量的穩步提升。這就要求小麥種植人員必須在掌握小麥生長特性的基礎上,加強對選種、播種、施肥、灌溉等各環節的監管,在小麥生長階段採取科學合理的病蟲害防治技術,降低病蟲害對小麥生長產生的不利影響,才能達到促進小麥產量與質量全面提升的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