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下焦有問題,用八髎穴療效顯著

八髎穴在臨床上治下焦的病特別好使,特別是盆腔臟器的問題,臨床小編一般都會選用八髎穴針刺。根據病證寒熱虛實選擇毫針刺、火針刺、或者刺血、挑刺,效果都很靠譜。


八髎穴,位於骶骨孔,系足太陽膀胱經穴,與足少陽膽經相交,其主治範圍廣泛。臨床上,八髎穴較常用於治療腰骶疼痛、下肢痿軟不用及痺痛等經絡病變。豈不知,八髎穴所居,乃支配盆腔內臟器官的神經血管會聚之處,故而對某些內臟病變,功效明顯。現將其主治,結合臨床驗案探討如下。

八髎穴所繫足太陽之脈,屬膀胱絡腎。膀胱為貯存津液,化氣行水,職司小便之腑,腎則為主水之髒。刺激八髎穴,可調節該臟腑之氣化功能,利於膀胱之開合。取之治療諸如尿閉、遺尿、小便淋漓不止等症。

  • 尿閉:


1977年,8例患者於痔瘡手術後引起尿瀦留,現小腹膨滿,煩躁痛苦不安之狀。經針刺雙次髎穴後,10分鐘內排尿者6人,餘2人於半小時後再針原穴,亦分別於起針後10分鐘內排尿。

  • 遺尿:


李XX,女,19歲,1988年12月6日就診。該患者於7歲時,始發現患有遺尿症,已達12年之久。X線顯示患有先天性隱性脊柱裂。就診時訴夜間小便自遺多達5次。平素腰骶部酸楚不適,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脈沉尺弱。證屬腎陽虛衰,下元不固,膀胱約束無權所致之頑固性遺尿症。遂取次髎、中髎、腎俞以溫補下元,針百會以升舉陽氣,配中極、委中和後溪以振奮膀胱機能,並在腰骶部置以艾燻灸。依此治療兩次後,遺尿次數即明顯減少。10次為1療程,兩個療程後已基本治癒。後因過於勞倦病情曾一度復發,繼上法又治療1個半療程後,療效得以鞏固,數月後追訪未見覆發。

八髎穴所屬膀胱之腑,與腎相表裡,腎主藏精,為生殖之本。八髎穴所居,為諸脈所過。其中,督脈與衝、任兩脈同起於胞中,出於會陰部,在尾骶骨端與足少陰腎經以及足太陽膀胱經脈相會合,並脊裡上行。衝、任兩脈各有一分支向後貫脊而行。此三脈與盆腔內生殖器相聯繫,又與肝經相通。

在生理上關係到人體生殖機能,在病理上與男子疝氣、遺精、陽痿及婦女的經、帶、胎、產疾患密切相關。基於這種臟腑器官的聯繫和經脈的循行,八髎穴可用於主治生殖系統疾病。

  • 陽痿:


徐XX,男,52歲,1980年11月就診。患者陽痿3年餘,兼有腰膝痠軟,神疲倦怠等症,其面色蒼白,舌淡、脈細弱,為精血虧損,宗筋失養所致。取兩寸毫針,深刺雙側中髎穴使針感向小腹部放散,並強刺激曲骨穴,使電擊樣感覺直達陰莖。並配以腎俞、蠡溝穴,前後各留針20分鐘。針5次後,患者訴症有改善,繼續治療3個療程,病癒。

  • 痛經:


張XX,女,22歲,1986年1月16日就診。因子宮後位,每逢經前及經行初期即感少腹劇痛難忍,連及腰背。遵醫囑於月經來潮前1周針治,僅針雙側次髎穴,行捻轉補法。每日1次,針至第6次月經來潮,無任何痛感。繼上法,連續於此後兩個經期前1周進行治療,均未出現痛經。停止治療3個月後隨訪,未見覆發。

八髎穴具有清利下焦積滯、祛溼瀉熱、宣暢氣機、鼓動大腸傳導之功能。用之可治療腹痛、腸鳴、腹瀉、便秘、大便下血等消化系統病變。

  • 腹瀉:


劉XX,男,36歲,幹部,1988年6月以大便不成形、排便次數多就診。訴兩年多來,常感腹部不適,食慾減退,飲食稍有不周即腹瀉,通常大便每日2~3次,兼易有倦、睏乏無力之感。經某醫院結腸鏡檢查,診斷為過敏性結腸炎。雖服用西藥及近百劑中藥,未效。其舌淡、邊有齒痕、根部苔黃厚膩,脈滑數無力。此乃脾虛溼勝,久而化熱,溼熱壅滯腸間之正虛邪實證。針中髎及曲池,以清利大腸溼熱;取中脘、天樞、上巨虛調理胃腸氣機。連續治療半個月後,證告痊癒。又繼續治療1周,以鞏固療效。

  • 痔瘡下血:


鞏XX,女,53歲,患有混合痔已20餘年。1988年7月2日因便鮮血前來求治。訴半月來便秘,肛門周圍疼痛。當日晨起排便費力,致使痔瘡破裂而下血。令患者取俯臥位,可見其腰部左側次髎穴及右側下髎穴處各有一紅色丘疹樣反應物,用粗針將其逐一挑破,擠出少量粘稠物。加刺雙側承山穴。1次治療後,便血止,疼痛大為緩解。此後3天,連續針刺雙側下髎穴及承山穴,大便始轉正常,肛周疼痛基本消失。再針2次後,諸症悉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