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30 遠古時代的濰坊肉火燒

濰坊肉火燒我們天天都在吃,但關於肉火燒的發展歷史,很多人知之甚微,應廣大網友強烈要求,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濰坊肉火燒自遠古時代的發展史。

遠古時代的濰坊肉火燒

遠古時代的濰坊肉火燒

濰坊肉火燒

如今在濰坊,肉火燒成為市民百姓快生活的好搭檔,尤其是早餐時間,凡有火燒鋪的地方,或排隊購買、或圍桌而食,一碗豆腦或豆漿配餐,食者津津有味,待肉香、烤香飄散開去,令聞者也食慾大增,這成為城區街巷裡一副獨特的風俗畫。

肉火燒成為大眾百姓百吃不厭的食品,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後、市民錢包逐漸充實以後的事。改革開放之前的文革時期,市集買賣、小生意都被視為“資本主義尾巴”,均在割除之列,以致經濟凋敝、百姓貧窮、溫飽既難,肉食則更是奢侈品。因此,那時既少有人能成為真正的“肉食者”,也無人敢支爐烤賣肉火燒,唯有探親訪友者,偶爾去公家單位買幾個面火燒作為“禮品”饋贈親友。

肉火燒萃集了烤餅、燒餅、餡餅、面火燒與包子類小吃之優點,創新制作而產生的一種特色食品。若追根溯源,卻也源遠流長。

遠古時代的濰坊肉火燒

古人鑽木取火

(一)火燒的源流

據 《禮記》記載:先民沒有宮室,冬居窟,夏棲巢;沒有火種,只得生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過著 “茹毛飲血”的生活。自燧人氏在燧明國(今河南商丘)發明了鑽木取火後,從此開啟了華夏文明的起源。

最初的人類,既無爐灶,也還不知鍋碗為何物,陶器尚未發明,那時的烹飪方式主要還是燒烤——將食物在火中直接烤熟,這方法一直流傳、使用至今。

除此之外,古人還“修火之利,以炮、以燔(fan)、以亨(烹)、以炙,以為醴酪”。到了周代,更進一步能夠“燔黍”,在供人食用的同時也祭祀鬼神。“燔黍,以黍米加於燒石之上,燔之使熟也。”譬如由古代的“燔黍”演變而來的石子饃、石板燒等。

華夏民族悠久的火食傳統,是我們引為自豪的中國烹飪發達的根基之所在。古今廚師喻烹飪為“火中取寶”,運用火候功夫的高低,是能否取得真寶的關鍵,火候功夫的練成,是靠了千萬年經驗的積累,靠了悠久的火食傳統。

遠古時代的濰坊肉火燒

古人

春秋戰國的烤餅

火燒之“宗祖”,遙可上溯至春秋戰國時代的烤餅——

相傳春秋時的公輸般製作石轉磨,而戰國石磨的實物遺存亦已發現,可見先秦時代中原人已開始磨面作餅。春秋戰國時代就有一種烤餅,名曰“天爐烤餅”,亦叫“高爐烤餅”,起源於楚國。

楚平王之子太子建,一次外出遊玩,看到別人吃烤餅,吃得津津有味,他也很想嘗一嘗。但轉念又想,那些烤餅是在低矮的爐灶內烘烤出來的,乃“下人之食”,自己身為太子,吃了會有失身份。回宮後,隨從人員告知宮廚,說了太子建想吃烤餅的事,宮廚便找木匠做了一個五條腿的木架,用其中的四條腿把爐灶架得高出人頭,剩下的一條上搭潔白的毛巾。爐灶上覆置鐵鍋,呈鼎形狀,下面以木炭燃好底火。在制餅前,先用潔白的毛巾揩擦雙手,然後把做好的餅胚放於手背上,舉過頭頂,貼上鍋底烤熟,謂之“天爐烤餅”。太子建知道宮裡也能做出這種烤餅,而且是高出人頭的天爐烤製出來的,便欣然品嚐起來,覺得口味香美,大加讚許。這種天爐烤餅法,後來流傳到民間,頗受官民市人的歡迎,於是人們爭相購買,而且愈做愈精,歷久不衰。

這種天爐烤餅一直流傳至今,現主要流行於湖北鄖縣、鄂東北的大悟以及鄂北的密山縣等地。這便是最早的“火燒”,它與濰坊的肉火燒頗有異曲同工之妙,只是當時尚無包餡之法。

遠古時代的濰坊肉火燒

吃烤餅

史書記載的胡餅、鍋盔

另據史書考證,燒餅是漢代班超從西域傳來,這種餅原在北方民族地區流行。《資治通鑑》中記載,東漢人趙歧曾因得罪當時宦官避難至北海(即濰坊),以賣餅為生。這是有文字記載以來較早經營燒餅的例子。可見那時濰坊地區的燒餅已經作為一種商品買賣了。《續漢書》有記載說:“靈帝好胡餅,京師皆食胡餅。”胡餅就是燒餅,自漢代控制西域後,引進芝麻、胡桃,為餅類製作增添了新輔料。

《漢末英雄記》載李叔節“作萬枚胡餅”慰勞呂布。《廣異記》記述了某人與其妻胡婦開店,以“賣胡餅為業”的故事。古書中這類記載不少,反映了胡餅在中原的廣泛傳播。由於胡餅相當程度的普及,出現了製作胡餅的專門設施——胡餅爐,胡餅爐無疑是烤胡餅的專用爐。史稱十六國時“石勒諱胡,胡物皆改名,胡餅曰摶爐”,就是因為專用的烤爐已成為胡餅特有標誌。從李叔節一次能做十萬枚胡餅看,胡餅爐的出現可能不晚於漢未。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已有燒餅的做法:“面一斗,羊肉二斤,蔥白一合,帶頭汁及鹽,熬令熟,炙之,面當令起。”可見這種“燒餅”是一種肉餡烤餅,與現在的肉火燒極為相像。《晉書》也有王羲之“獨坦腹東床,齧胡餅,神色自若”的記載。

再說鍋盔。據河南省武涉縣《縣誌》記載,三國時關羽領兵鎮守博望,時值秋旱缺水,難以為坎,軍心浮動。關羽飛馬派人向諸葛亮請命,欲棄城不守。哪知諸葛亮的回信卻乃一節水食品的製法:“多用乾麵,摻水少許,合成硬塊,大鍋炕之,得食為盔,以灼將士。”關羽如法炮製,烙餅狀如頭盔,乾脆香酥。因水份極少,久貯不變味,特別宜於軍旅食用。三國爭雄,逐鹿中原,鍋盔隨之流傳河南、陝西、山東、山西、湖北、內蒙、安徽、四川等地。其中尤以蜀國所在地四川花色種類為最多,鹹甜俱有。如今,博望鍋盔的做法仍襲古訓:用死麵塊在案板上拍壓,邊壓邊折,再加入酵面、鹼水壓至面色光潤、酵面均勻,推拼成直徑約7寸、厚8分的圓餅……

遠古時代的濰坊肉火燒

吃烤餅

今天,小編就為您講到這裡,明天咱們接著聊,講一講唐宋以後的演進,講一講這中間發生了怎樣有趣的故事。希望小編今天的文章能讓親愛的微友們滿意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