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常見疾病中醫特效穴位(附圖與操作),家庭超實用!(二)

導讀:上篇10種常見病特效穴位

),穴位按摩是祖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以祖國醫學理論為指導,以經絡腧穴學說為基礎,以按摩為主要施治,用來防病治病的一種手段。穴位按摩具有刺激人體特定的穴位,激發人的經絡之氣,以達到通經活絡、調整人的機能、祛邪扶正的目的。

常見疾病中醫特效穴位(附圖與操作),家庭超實用!(二)

11、腰痛——摩擦腰部

腰痛,一般有3個原因,一是由於寒溼邪氣阻滯經絡,這種腰痛是慢性的,遇到陰雨天更為明顯;二是因為腎虛,這種腰痛起病緩慢,隱隱作痛,連綿不已;三是因為扭傷。腰椎要承受人整個上半身的重量。中醫裡講,“腰為腎之府”,腎氣的盛衰直接決定腰的靈活性、健康度。人年輕的時候,腎氣旺,腰椎一般沒有問題,但一旦上了年紀,人體的氣血和先天活力都在走下坡路了,就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腎虛,腰的毛病也就花樣百出了。

【位置】 腰痛點:腰痛點穴在手背側,當第2、3掌骨及第4、5掌骨之間,當腕橫紋與掌指關節中點處,一側二穴。

常見疾病中醫特效穴位(附圖與操作),家庭超實用!(二)


命門穴:位於第二腰椎下(系褲腰帶的地方,和肚臍眼是對應的齊平)

腎俞穴:位於命門旁開一寸半。與命門穴齊平。

常見疾病中醫特效穴位(附圖與操作),家庭超實用!(二)


委中穴:在我們彎曲腿部時,位於膕橫紋中點,膝關節的背面也就是凹陷處,最裡端的正中點。委中穴對我們的腰痠背痛治療效果非常好。拍打【委中穴】 都可以很好的治療頑固腰疼!

常見疾病中醫特效穴位(附圖與操作),家庭超實用!(二)


【操作】簡便操作腰部摩擦法為手掌按於腰部,而後大力的上下摩擦,透過此摩擦可刺激與腰痛有關的經絡和穴位,可以摩擦“命門穴”、“腎俞穴”等,同時可以選擇按壓“腰痛點”、“委中穴”。一般每個穴位每次按摩3~5分鐘。以局部有酸脹感為佳,而使腰部覺得輕鬆。

12、鼻塞、流涕、打噴嚏——迎香穴

【位置】 用手指沿鼻唇溝向上推,至鼻翼中點旁,可觸及一凹陷。

【操作】用兩拇指指腹點揉兩側迎香穴1分鐘,以有酸脹感為度,用食指,中指同時揉搓兩側鼻翼部2分鐘,有溫熱感為宜。指壓“迎香”時,對去除流鼻水、鼻塞和關於鼻子的一切不適之感都很有效果。“迎香”位於鼻翼左右1釐米處,指壓時左右同時進行,先深吸一口氣,將食指置於其上,一面緩緩吐氣一面壓6秒鐘。其次一面吸氣一面卸除指力,如此重複10次就能緩解鼻塞、流鼻水。刺激此穴道也能使嗅覺復活,使你能辨別各種香味激起食慾

。迎香穴,還可以幫孩子拋掉鼻炎鼻塞的煩惱。

常見疾病中醫特效穴位(附圖與操作),家庭超實用!(二)

13、肩膀肌肉僵硬、痠痛——天柱、肩井
  肩膀的肌肉僵硬痠痛可說是現代的文明病。日常生活中的單純作業、精神壓力、運動不足、因駕車產生的精神疲勞等等,都是使肩膀肌肉僵硬痠痛的原因。而且長久保持同樣姿勢的打麻將等等更是形成肌肉僵硬痠痛的主要原因。肩膀肌肉的僵硬、痠痛與一般因運動而產生的肌肉疼痛不同,如果置之不理,則有慢性化的可能,如果嚴重的話,會焦躁、心浮、氣悶,對工作提不起勁,每天生活不愉快。

能緩解肩膀僵硬、痠痛的穴位有三處。一處是頸脖子左右2釐米處的“天柱”、第二處是“肩井”、第三處是肩胛骨內側,一壓即疼。

【位置】 天柱:位於後頸部正下方凹處,也就是頸脖子處有一塊突起的肌肉(斜方肌),此肌肉外側凹處,後髮際正中旁開約2釐米左右即是此穴。(左右各一個)

常見疾病中醫特效穴位(附圖與操作),家庭超實用!(二)


肩井:大椎與肩峰端連線的中點上,前面直對乳中。(左右各一個)

常見疾病中醫特效穴位(附圖與操作),家庭超實用!(二)


【操作】頭痛按天柱, 頸僵按肩井。

指壓這三處穴道時,一面緩緩吐氣一面揉6秒鐘,如此重複10次,就可有效緩解肩膀僵硬、痠痛。

14、風溼疼痛——內關、外關、百里

【位置】 內關:在手臂內側,腕橫紋上2寸。取穴時,手握虛拳向上平放,另一手食指、中指、無名指三指以腕橫紋為準並齊,食指點按的地方就是內關穴。這個穴位在養生上的好處是,隨時隨地都可以點揉,以略感酸脹為宜。 內關穴的真正妙用,在於能打開人體內在機關,有補益氣血、安神養顏之功。提示:如果比較虛弱,沒精打采,就別揉內關,內關是靠氣血來疏通的,一通就要耗費氣血。

常見疾病中醫特效穴位(附圖與操作),家庭超實用!(二)


外關:外關穴在腕背橫紋上2寸。它的作用就像一個控制疼痛的總閘門。凡是病症堵塞在經絡上不通,像腿上的膽經不通、坐骨神經痛、腰痛、肋骨痛、肩膀痛等循經走的病,都可以揉外關穴。與內關相對。

常見疾病中醫特效穴位(附圖與操作),家庭超實用!(二)


百里:位於腿的後側,從彎曲膝蓋時的皺紋5釐米左右下中央稱為“百里穴”。指壓舒經活絡。

即委中穴下約5釐米處取穴。

常見疾病中醫特效穴位(附圖與操作),家庭超實用!(二)


【操作】上半身疼痛,以指壓“外關”和“內關”最有效。“外關”位於手脖子橫皺紋向上三指寬處。“內關”位於“外關”的反面。下半身疼痛,以指壓“百里”最有效。指壓穴位時,必須左右交替,一面吐氣一面壓6秒鐘,如此重複10次,每天操作數次。如果患處腫脹、發炎的話,不可壓患處,而只在患處附近緩緩的壓即可。

.15、促進腸道蠕動、增強胃動力,便秘、腹脹:天樞穴

【位置】 在腹中部,距臍中左右2寸處。便捷取穴:仰臥,肚臍旁開3橫指,按壓有酸脹感處。

常見疾病中醫特效穴位(附圖與操作),家庭超實用!(二)


【操作】用拇指指腹按揉天樞穴1~3分鐘,長期按摩,可以改善便秘、消化不良等症狀。穴位減肥的按摩手法:可以用掌根按揉天樞穴配合中脘穴,也可以用掌根由上至下按揉中脘穴,由左至右按揉兩個天樞穴;也可以以肚臍為中心,經常畫圓,這種按摩叫做摩扶法,這也是最常用的按摩手法。

16、膽囊炎、肝炎、風溼性關節炎:膽俞穴

【位置】位於背部,當第十胸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寬處。取穴時,通常採用正坐或俯臥姿勢。

常見疾病中醫特效穴位(附圖與操作),家庭超實用!(二)


【操作】指壓時由上而下,一面吐氣一面強壓6秒鐘,每回壓5次,每天壓5回。如果指壓肚臍正上方5釐米處的“中脘”也很有效,中脘指壓法是由左右向中壓,其他要領同前。

17、咳嗽、氣喘、咽痛、支氣管炎:孔最穴

對現代上班族來說,孔最穴能夠幫不少大忙。由於腦力勞動者長時間坐著從事腦力工作,運動機會相當少,非常容易患痔瘡,經常按壓孔最穴不僅可以緩解痔瘡的疼痛,也可以調理肺氣,清熱涼血。

【位置】位於人體前臂掌面橈側,當尺澤穴與太淵穴連線上,腕橫紋上7寸。便捷取穴:一手手臂前伸,於腕橫紋處定太淵穴,再於肘橫紋中定尺澤穴,兩穴連線上,太淵穴上7寸即是。

常見疾病中醫特效穴位(附圖與操作),家庭超實用!(二)


【操作】用雙手拇指指腹端按、揉壓孔最養生穴,每日2次,每次2分鐘。

18、假性近視、眼疲勞——眼周、行間穴

假性近視和眼睛痠痛都是眼睛疲勞所引起。

【位置】行間位於腳大拇趾和第二趾之間,這是針對眼睛和肝臟的穴道。

常見疾病中醫特效穴位(附圖與操作),家庭超實用!(二)


【操作】輕按眼睛周圍——閉上眼睛狀態的眼皮輕按到稍微有疼痛感。按法是用食指和中指按壓眼窩。

按行間穴,這是針對眼睛和肝臟的穴道。按壓行間穴5秒鐘,壓到有酸感後,休息5秒鐘再按壓,一共20次。這個穴道對運動不足、暴飲暴食而引起的眼睛疲勞最有效。

19、健忘、精神分裂、肋間神經痛、臂麻手顫:少海穴

【位置】位於肘橫紋內側端與肱骨內上髁連線的中點處,屈肘取穴。

常見疾病中醫特效穴位(附圖與操作),家庭超實用!(二)


【操作】用中指指腹按壓少海穴位,按壓時要注意力度適中,每次按壓5分鐘,每天按壓2次。我們在日常保健過程中可以用少海穴提高保健養生的綜合性。對於在心火較旺的時候每天可以按摩3-4次,每次1-2分鐘就可以了。這個穴還可以治療出汗、心痛心煩等病症。

20、慢性胃炎、胃痛:中脘

《循經》中有一句話來形容中脘:“一切脾胃之疾,無所不療。” 尤其是胃病有很好的療效。按揉可以防治胃痛、腹痛、腹脹、反胃、噁心、嘔吐、泛酸、食慾不振、洩瀉等消化系統的腸胃功能紊亂。

【位置】人體中脘穴位於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位於胸骨下端和肚臍連線中央。取穴時,可採用仰臥的姿勢,中脘穴位於人體上腹部,前正中線上,具體找法如下:胸骨下端和肚臍連接線中點即為此穴。

常見疾病中醫特效穴位(附圖與操作),家庭超實用!(二)


【操作】“中脘”是針對胃腸病不可缺少的穴位,指壓時仰臥,放鬆肌肉,一面緩緩吐氣一面用指頭使勁地壓,6秒鐘時將手離開,重複10次,就能使胃感到舒適。


本文旨在提供簡單易操作的常見疾病經驗穴位,供大家學習和參考。本篇同樣提供10個常見疾病的特效穴位。贈人玫瑰,手留餘香。歡迎大家互相學習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