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成為“避險資產”的A股,是不是上升動力更強了?

是不是將有更多的外資會進入A股市場?增加A股的上升動力?

A股成為避險資產,有利於行情向縱深發展

曹中銘

近日摩根斯坦利發佈的一份研究報告,引發市場的廣泛關注,報告認為,中國股票市場將成為新冠病毒下的“避險資產”,將提高中國股票配置權重,中國股票市場評級也由“不變”改為“增持”。這雖然是境外機構的“一家之言”,卻也並非沒有道理。

隨著境外多國新冠肺炎感染人數的不斷增多,全球資本市場一片風聲鶴唳。A股市場雖然也出現波動,但表現明顯比全球主要市場要強得多。雖然節後第一個交易日,滬深股市全線低開,且第二個交易日像上證指數還創出近一年來的新低,但此後股市的表現,可以說非常矚目。連續七個交易日上漲收陽線、“黃金坑”被填、個股炒作遍地開花、成交量頻頻突破萬億大關、市場財富效應凸顯,實際上也印證了市場的強勢。儘管期間股市也產生過大幅波動,但絲毫不影響股市不斷創出鼠年以來的新高,以及市場人氣的持續高漲。

境外市場哀鴻遍野,A股天天向上,兩個市場的表現完全不同。實際上,A股能夠成為“避險資產”,並非沒有原因。首先,整體而言,A股的估值並不高。比如截至3月4日,滬市的平均市盈率只有14.72倍,深市平均市盈率為29.03倍。如此低的估值水平,無論是對於境內資金還是境外資金,無疑都充滿了吸引力,特別是對於奉行價值投資的境外機構投資者而言更是如此。

其次,A股的“財富效應”,是其成為“避險資產”的另一大支撐。節後許多個股的表現,可以說是非常的精彩。這既表現在概念股與題材股上,也表現在受到機構力捧的科技股等個股上。正如進攻是最好的防守,股市的財富效應,不僅使投資者財富增值,更是投資者避險的最好方式。

此外,市場信心的恢復,是A股成為避險資產的又一有力保證。雖然A股是一個資金推動型的市場,但市場信心在其中所發揮的作用,卻是決定性的。稍有投資經驗的投資者都知道,只要股市行情啟動,就會有大量場外資金源源不斷地加盟。經歷過年初的股市洗禮後,目前市場信心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近期每個交易日超萬億的成交量即是最好的證明。

毫無疑問,目前股市的火爆表現,是非常有利於吸引更多境外資金進場的。摩根斯坦利決定提高A股的配置權重,也意味著其將在A股投入更多的資金。另一方面,A股的表現,本身會進一步提高對於境外資金的吸引力。客觀上,這也是股市近段時間每個交易日成交量超過萬億的根本原因。而股市成交量的持續放大,既有利於市場財富效應的擴張,也有利於吸引更多的資金進場。而最終的結果,無疑是將利於股市行情向縱深發展。

當然,在股市持續火爆的背景下,防範市場風險之弦也不能鬆懈。正如機會是跌出來的,風險是漲出來的。股市越上漲,個股越火爆,越要保持一份理性。

“避風港”不是“鬥牛場”

黃湘源

摩根士丹利近日發佈的報告認為:中國股票市場將成為新冠病毒下的“避險資產”。這是一個客觀而理性的分析。不過,避險資產雖然具有一定的對沖和避險功能,如果過度投機則不免將因有失分寸而適得其反。把“避風港”當成“鬥牛場”,顯然是十分荒謬的。

此次疫情雖然來勢兇猛,但中國在防疫抗疫戰役中所取得的進展有目共睹。疫情雖然給社會生活和經濟發展帶來了不少暫時的困難,但是,總體上不會改變中國經濟向好的總趨勢。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股市在節後開盤以來才走出了一波既有一定力度又有一定韌性的穩健行情。中國股市這種穩健而有力的走勢,在一定程度上對沖了疫情帶來的負面影響。這也是中國股市有幸被國內外理性投資者視為“避險資產”的重要原因之所在。

不過,避險,從本質上講,畢竟是一種防衛性策略。換言之,無論是作為“避險資產”還是“避風港”,通常情況下不過是一種以減低風險並抵銷可能發生的損失的買賣選擇權。在全球性疫情確診病例增長趨勢開始越來越大於中國新增病例的情況下,3月3日美聯儲緊急降息50個基點未能阻止美股下跌頹勢,無形間激發了整個金融市場避險情緒。不少指望美聯儲快速降息以提振美股的投資機構紛紛拋售美股止損,轉而買入人民幣資產避險。外資加速流入A股,不僅有利於A股市場的底部重心逐漸抬升,這對於提升A股市場自身的風險防禦能力不啻一個不小的幫助。尤其是對於相當一部分A股股票來說,其原本被相對低估的估值必將在資金的合力作用之下有望重新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合理的回升。不過,如果把外資看好人民幣資產簡單地理解為就是看好A股,這顯然也是片面的,並且也不是實事求是的。實際上,在眾多海外機構看來,當前人民幣債券或比A股股票更多地具備避險的特性。

此外,“避風港”雖然相對而言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如果缺乏必要而適當的安全防範措施,在風高浪急的情況下也難免會發生堤塌船翻的風險。在這方面,A股自身的市場表現也不是沒有教訓可吸取的。上證綜指2月4日急跌至2685點,跌破2733點,固然主要是受到疫情的影響,但是,就在人們指望3000點成為一個被死死焊牢的牛市大底的時候,受歐美股市大跌的影響,牛市情結卻又不免被狠狠地撞了一下腰。這充分說明,A股被外資機構視為“避風港”雖然並非不值得我們高興,但也不能被人一捧就受寵若驚。如果失去了應有的理性。

在經濟下行的國內環境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國際環境的雙重挑戰下,我國企業面臨的不確定性因素增多,股市也難免不會受到影響。所以,任何單邊的牛市思維都有可能不過只是一廂情願而已。畢竟,“避風港”不是“鬥牛場”。外資眼中的所謂“避險資產”,是疫情這個特定歷史條件或者說特定市場背景下的產物。離開了這場史無前例的疫情,這個“避險資產”是不是能夠成其為“避險資產”,或者說能不能為外資所如此的看重,恐怕也未必會是一點不確定性也沒有的。如果對價值透支性的提前炒作過於放縱,一旦將來經濟的復甦需要得到更多支持的時候,股市卻未免將提不起力鼓不上勁起來,這樣所謂合乎邏輯的“利好變利空”豈不也就等於是在拖實體經濟的後腿?在某種意義上,恪守“避險資產”的定位或反而更能很好地體現穩定股市對沖疫情風險支持實體經濟的作用。對此,我們也應有理性而清醒的認識。

說不如做 請摩根斯坦利動真格

皮海洲

近日,摩根斯坦利發佈報告稱,中國股票市場將成為新冠病毒下的“避險資產”,提高中國股票在其亞太地區及新興市場資產配置中的權重,中國股票市場評級由“不變”升為“增持”。包括不少投資者因此浮想聯翩,是不是將有更多的外資會進入A股市場成為推動A股上升的動力呢?

摩根斯坦利又稱“大摩”,全球股票市場第一大指數MSCI就是由大摩編制的,因此,大摩在全球資本市場的影響力是不言而喻的。如果大摩真的能夠提高中國股票在其亞太地區及新興市場資產配置中的權重,對於A股市場來說確實是一件好事。

但儘管如此,中國股票市場是不是新冠病毒下的“避險資產”,這件事情顯然不是大摩能夠說了算的。就對新冠疫情的防控來說,我國政府所採取的做法顯然是得力的有效的,獲得了全世界絕大多數國家以及世界衛生組織的肯定。但這並不代表A股市場就是“避險資產”。當然相對於美國來說,A股市場確實可以稱為是“避險資產”。畢竟美國股市走過了近11年的牛市,而A股始終是在半山腰上徘徊,美國股市投資風險的高企是顯而易見的,最近美股的暴漲暴跌也是這種風險的體現。截止3月5日收市,美國道瓊斯工業指數股票平均市盈率仍然高達25.3倍,標準普爾500指數股票平均市盈率為22.76倍,納斯達克綜合指數股票平均市盈率為29.6倍。而用以衡量A股的上證指數的平均市盈率為15.02倍。也正因如此,與美股相比,A股稱為是“避險資產”還是合適的。

不過,就A股股票本身來說,上證指數的平均市盈率15.02倍並不代表A股市場的投資風險就偏低。畢竟上證指數並不能完全代表A股指數。如截止3月5日,深市股票的平均市盈率水平達到29.03倍,其中,中小板股票平均市盈率為31.61倍,創業板股票平均市盈率為56.79倍。這與美股相比,哪怕是與美股中市盈率水平最高的納斯達克指數相比,其投資風險只高不低。而上證指數的市盈率之所以偏低,主要還是因為6大國有銀行市盈率偏低的緣故,除郵儲銀行的市盈率超過6倍之外,其他幾大行的市盈率都在6倍之下,而這6大行在上證指數中又佔據了較高的權重,從而拉低了上證指數的市盈率水平。

實際上,在上證指數中,市盈率在15.02倍以下的股票大約在300只左右,不足滬市股票的五分之一,而市盈率超過百倍的卻達到了400多家,其中市盈率超過千倍的公司也有20餘家。而滬深兩市市盈率超過千倍的公司多達50只。可以說在上證指數15.02倍市盈率的背後,A股市場波濤洶湧。

而且就拿上證指數15.02倍市盈率來說事,與周邊市場相比,同樣也沒有優勢可言。比如,截止3月5日,香港恆生指數股票平均市盈率為11.13倍;日經平均指數的市盈率為12.24倍;韓國股市KRX 100指數平均市盈率15.10倍。與A股相比,周邊市場並不處於劣勢。尤其是香港股市,較之於A股市場來說,其估值優勢更加明顯。截止3月5日,恆生AH股溢價指數為130.03,這意味著同時在A股、港股上市的公司,其A股的股價較之於H股平均高出30.03%。與A股相比,H股更具“避險資產”的功能。

因此,對於大摩來說,說得好不如做得好。既然認為中國股票市場是新冠病毒下的“避險資產”,要提高中國股票在其亞太地區及新興市場資產配置中的權重,那麼就不妨將其落實在實際行動中,進一步提高A股股票在MSCI中的權重,這是檢驗大摩是否真正看好A股的標準,否則,光說不練是假把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