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奪司馬天下之人,就是司馬懿漏殺之人的後代,這人是誰?

五色土聊歷史


我是七哥。

這人可能是龍亢桓(huan,第二聲)氏第六代的代表人物桓範。

桓範的祖上,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作為齊桓公的後支,到了桓榮這一代就開始在東漢王朝顯露頭角。桓榮博學多才,受到漢光武帝劉秀的重用,成為漢明帝的帝師,最終受封為關內侯。

(龍亢桓氏族譜示意圖)

後來經歷五代人的發展,到了桓範這一代,龍亢桓氏遇到了一次巨大變故,整個桓氏險些滅族。

桓範這一代,已經是三國時期曹魏政權的晚期。桓範入仕,在曹魏政權中擔任大司馬一職,與曹爽、曹曦兄弟兩個聯繫較為緊密,被外人當做曹爽的“智囊”。可實際上,曹爽並不喜歡桓範。魏明帝曹叡死後,曹爽成功排擠了司馬懿,大權獨攬。而司馬懿對此,也心懷不滿,意圖尋機幹掉曹氏宗族。(司馬懿劇照)

面對司馬懿的不軌野心,曹爽兄弟兩竟一直疏忽大意,肆意妄為,兩人經常四處遊玩,完全無視洛陽城內的司馬懿。對此,桓範作為曹爽的老鄉,一直提醒曹爽、曹曦,不要一起出遊行動,最少也要留有一個人鎮守洛陽城,如若司馬懿行動,空無一人的洛陽城就成了司馬懿的地盤了,後果將不堪設想。

但曹爽絲毫不把桓範的話放在心上,繼續遊玩。最終,公元249年,司馬懿趁著曹芳與曹爽兩兄弟一同出城的大好時機,發動高平陵政變。司馬懿以郭太后的名義,下令封鎖洛陽城。當大司馬桓範接到懿旨時,準備聽從安排,接管曹曦的軍隊。這時,他的兒子就開始勸阻,一番話道明瞭整個政變的局勢:

洛陽城內,司馬懿以郭太后名義封鎖城門,其中必有詐。大將軍曹爽在嘉平元年(即249年)設計軟禁郭太后,從此大權獨攬。如今五年過去了,忽然冒出一個太后的懿旨,再加上太傅司馬懿與大將軍的權力矛盾,不禁讓人猜疑,司馬懿的這番行動,就是政變啊,除掉曹爽等皇室宗族,如此一來,曹魏就完了;

但曹爽作為大將軍,擁立的是魏明帝的養子曹芳,他們的似乎機會更大一些。曹魏先祖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而大將軍則可以以天子曹芳的名義,前往許昌,號召天下將領,糾集天下兵力,進攻洛陽城,那麼司馬懿就敗了。

一成一敗,全在曹爽的一念之間。

作為曹爽的智囊,桓範對此胸有成竹,感覺定能說服曹爽挾天子以令諸侯,扳倒司馬懿,如此一來,那麼桓氏將會名留青史啊。於是,桓範藉機逃出洛陽城,直奔身處高平陵的曹爽。(高平陵之變 劇照)

見到曹爽、曹曦兄弟兩,桓範苦苦相勸,讓曹爽下定決心,前往許昌,舉起天子大旗,反攻司馬懿。但曹爽猶豫不決,從一更一直坐到五更,思索許久,最終還是決定投降,放棄權力,這樣還可以保全自己一家的榮華富貴;如果起兵反抗司馬懿,又要面臨多少風險啊。

面對曹爽的愚蠢,桓範自知命不久矣,也只能聽從命運的安排:曹爽被削去大將軍之職,監禁在曹府;而桓範被守衛城門的司蕃,供出了在高平陵之變中的不軌行為,誣告司馬懿謀反,再加上他作為曹爽智囊的地位,最終被誅三族。

桓範政治上的失利,導致龍亢桓氏遇到了滅頂之災。一些族人為了避禍,紛紛逃避龍亢桓氏,在家譜上脫離龍亢桓氏,這也就出現了龍亢桓氏第六世斷代的現象。後來一些著名學者研究發現,桓範可能就是龍亢桓氏第六世的代表人物,而他的一些後代則存活了下來,並在晉朝成為世家大族:

桓範的後代桓楷,在曹魏政權擔任濟北國的相國;桓楷的兒子桓顥(hào)在西晉擔任郎中;桓顥的兒子桓彝,則是東晉世家大族中的名流,江左八大之一,參與軍國大事,出謀劃策成功平叛王敦叛亂;桓彝的兒子桓溫,憑藉父輩的聲望,正式步入東晉的統治階層,滅亡成漢政權,三次北伐,軍功卓著,也因此在東晉朝堂權勢滔天,隱隱有篡位之意。

(東晉名將 權臣 桓溫)

桓溫的長子桓玄,更是繼承了桓溫的野心,一舉剷除朝中司馬家族的勢力,進封為楚王,威逼晉安帝退位,建立桓楚政權。自此,司馬家族開始凋亡,也算是報了桓氏當年的滅族之仇了。

我是七哥,關注我每天帶大家看看大千世界,每天學習一點,每天領悟一點!


歲七夸父


司馬懿漏殺此人的後代,結果被對方取締江山,此人是誰呢?

天下大權你爭我奪,特別是風雲際會的三國時期,更是為統一打得不可開交,後來魏吞併蜀國、吳國最終形成大統,但是天道輪迴,曹氏當權不久又被司馬懿奪去皇位,接著由司馬家族稱皇立帝,由魏改成晉朝,可惜後來司馬懿因為漏殺一個人的後代,使得自己的司馬皇朝被其奪去,究竟是誰搶走了司馬懿家的天下呢?

事情需從曹爽講起,當年曹軍在一場戰爭中失利,作為謀士的桓範就主動勸他逃往許昌,不要返回洛陽,因為司馬懿的那裡,可能曹爽年少氣盛聽不進忠言於是反而倒行逆施,帶著人馬就趕赴了洛陽城。

後來曹爽有曹氏家族撐腰,而司馬懿則帶領名門士族在朝廷裡一家獨大,為此兩人因為各種利益關係導致反目成仇,接著開啟了一連串政權鬥爭,不過皇權名義上還是屬於曹家的,於是曹爽這次就聽取了桓範建議,明著是升司馬懿的官,但暗地裡卻是減弱他的勢力,後來司馬懿餓被任職太傅,而原來的太尉尚書的權利則被曹爽削掉了。

為此司馬懿知道曹爽的不簡單,於是就老奸巨猾的詐病不上朝,並把自己病弱的消息散播出去,好以此來降低曹爽的防備心。結果,這司馬懿十分能熬,連續熬死了曹真、曹休、曹睿以及陳群等一批敵對之人,然後他一直裝到8歲的曹芳稱帝才露出野心,而此時的曹爽也拿他沒有了辦法,誰叫名望士族一派都歸於司馬懿。

而曹家在朝廷的話語權漸漸低落,為此司馬懿感到十幾已成熟,就發動了“高平陵譁變”帶著幾千人馬一下就攻入了皇宮,而朝中派系紛紛站到司馬懿一邊,此時曾給曹爽獻計的桓範卻欲力排眾難,一心支持曹爽,甚至還差點威脅到司馬懿的這一次政變,為此說明了搶走司馬家江山的正是桓範。

後來司馬懿成功奪走魏朝大權,於是就秋後算賬,把桓範定了一個大罪誅滅三族,身為曹爽謀士的桓範可能承蒙大勢已去就偷偷的把親兒子跟一些家眷提前從往異地逃生了,沒逃出來的桓家族人幾乎全被司馬懿所滅,唯獨這一支逃出來的家人得以倖免,為了逃避司馬家的追殺,桓範之子等人皆全部改名換姓低調發展,一直等到西晉衰亡,東晉崛起之後桓範子孫們才出來進入仕途任官。

東晉時期,桓範後代們逐漸在官場得意而且培植了兩代人,其桓家子弟桓彝喜歡結交天下豪傑,勢大財粗十分得有威望。不久,爆發了王敦之亂,桓彝趁機率兵前往平復,因此名氣大增,轉而深受天下百姓擁護,到了桓溫時代他表示得更為出色,因此才氣逼人高大威猛之故,得以跟晉明帝聯姻,把南康公主嫁給了他。

從此桓家就步入了皇親國戚時代,桓溫一下子就被東晉皇帝賜封駙馬加都尉,鎮守荊州要城,兼任荊州刺史跟安西大將軍,到這裡,桓家在朝中的權力可謂是越來越大。之後桓溫奉命啟動北伐戰爭,帶兵殺入川地平定漢室剩餘小朝廷,這一次戰爭桓溫僅用了1年左右就完全搞定,因此名聲遠揚威望大增。

東晉朝廷的司馬家派系擔心桓家的勢力越來越大,就急忙找對手來牽制對方,甚至寧願丟失北伐成功的機會,也不想讓桓溫如此得勢,然而桓溫不負眾望贏得了戰爭,後來桓溫回過頭來就找了一個藉口把晉帝司馬奕給廢掉了。

公元403年,桓溫的兒子桓玄逼司馬家交出帝位,從此改為桓家的天下。


貓眼觀史


歷史上有這麼一段黑歷史,某人把另外一個人的族人全殺了,卻只留下了一個人,但是就是這個留下的這個人卻將他的殺族仇人家族推翻了,真是命運造化人啊,誰又知道呢。

提到的這個人就是司馬懿,下面我們來具體聊聊這段黑歷史。

這件事還得從曹真的兒子說起,曹真有個兒子叫曹爽,當時一場戰役失敗之後,當時他身邊的謀士桓範就勸說他不要去洛陽了,更不要去找司馬懿,他應該去許昌,但是曹當時並沒有聽取桓的建議,覺得桓說的意見不可取,而且桓提到的問題也不會存在,所以他連夜就直接回到了當時的洛陽。

當時的司馬懿在大家眼裡樹立了一個老好人的角色,大家都覺得他忠厚老實,是個好臣民,所以當時的曹不聽取桓的意見,連夜來到了司馬懿所在的洛陽,他覺得司馬怎麼也不會傷害他,至少也會讓他好好活著的,不說給什麼官職之類的,至少也應該讓他做個富貴人,但是當他回到洛陽的那一刻,他就後悔了,他剛回去,就被司馬殺害了,但是司馬卻沒有殺害桓,放過了他,具體是因為什麼,我們也就不得而知了。

但是後來又有人偷偷向司馬反映,說是桓說司馬他們是在造反,聽到這個消息之後,司馬特別的鬱悶和生氣,直接火冒三丈,然後就直接下命令要處決桓的族人,族滅九族,在這次大屠殺中,司馬漏掉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桓的小兒子桓楷,他的小兒子後來逃了出來,在外面躲了好久,偷偷活了下來,並且娶妻生子,安度了晚年。

又過了近百年,又出來了一個人物,叫桓溫,他是當年偷偷活下來的桓範的玄孫子,桓溫當時的勢力很強大,不僅在站場上衝鋒殺敵很厲害,而且還在政治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掌握了東晉的大權,帶軍打敗了好多敵國,當時的皇帝就是司馬家族的人,司馬奕,但是他的皇帝沒當上多久,就被桓溫給推翻了政權,後來他的兒子桓玄又掌握了國家的大權,皇帝處於忌憚,給他封了一個王位,皇帝企圖用這種方式來穩住大權,但是儘管如此,他還是不僅僅滿足與這一個虛位,所以便利用一些手段讓皇帝退位了,從那以後,桓家政權才真正建立。

司馬懿怎麼也不會想到,就是當時他漏掉的一個人,這個人的後代後來卻將他家族幾百年的政治統治給推翻了,真是天算不如人算,蒼天饒過誰啊。






最佳評論


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於建立晉朝,兩晉一共傳了15位皇帝,司馬家執政155年。東晉末年桓玄逼迫晉帝退位,司馬家的政權落到桓家手中。而桓家早在晉朝未建立的時候,就被司馬懿滅過族,但是有人漏網。正是這個漏網之魚的後代,在100多年後,將司馬氏政權推翻。

曹魏末年,司馬懿裝病騙過大將軍曹爽,讓曹爽對他打消戒心。司馬懿趁曹爽率領親信跟隨皇帝曹芳,去高平陵祭拜祖先的時候,突然發動政變,奪取京城大權。隨後又派人說降曹爽,接著將曹爽一系全部斬殺。

就在司馬懿發動政變的時候,大司農桓範抱著大司農印去給曹爽報信。桓範認為有了大司農印就可以調軍糧,大將軍曹爽又掉病的權力,有了軍糧就可以和司馬懿開打了。司馬懿兵不多,所以桓範認為曹爽成功的機會很大。

誰知道此時曹爽已經投降司馬懿了,桓範趕到時,倍感傷心。司馬懿也沒放過他,滅其三族,但是桓範的小兒子桓楷逃走了。

就是這個桓楷延續了桓家的血脈,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桓家在東晉成為大族。最後,桓家在朝廷上有了很大權勢,最終逼迫晉帝退位,建立桓楚政權。


老蟲


說到這,我們來說一說魏明帝曹睿,曹睿活著的時候,司馬懿可以說並沒有多少機會掌控大權,雖然位高,但是曹睿不受司馬懿掌控。

可曹睿死後,年僅8歲的曹芳繼位,於是由大將軍曹爽和司馬懿共同為託孤大臣,但兩個託孤大臣也開始了權力的爭奪。

最開始,司馬懿的裝瘋賣傻,騙過了稚嫩的曹爽,於是趁曹爽和小皇帝外出的時候,控制了京城,由於曹爽的懦弱,直接投降於司馬家,也導致了曹家軍政權力落入了司馬家手中,這就是著名的“高平陵事件”。

但是,在這件事中有一個人,力勸曹爽,帶領天子去許昌,昭告天下,起兵討伐司馬家,而這個為曹爽獻計的人便是桓範。

可以曹爽卻猶豫不決,他害怕丟掉自己的榮華富貴。於是桓範又去勸曹爽的弟弟曹羲,但曹羲也不言語,這樣的場景一直持續到五更,也沒有一個人站出來支持桓範。

之後曹爽還是決定投降司馬家,桓範痛哭流涕的說到:“曹子丹(曹真)這樣有才能的人,卻生下你們這群如豬如牛的兄弟!沒想到今日受你們的連累要滅族了。”

曹爽聽後仍不理會,他堅持相信自己投降之後,司馬懿只會奪去自己的官職,而自己並不會失去榮華富貴。可是事情他想的太天真、太簡單了。

不久之後,司馬懿以在逆不道罪劾奏朝廷,將曹爽、曹羲、曹訓、何晏、鄧颺、丁謐、畢軌、李勝以及桓範等人殺死,桓範三族也因此被株連。

桓範之子逃脫

就在桓範被殺的時候,桓範的兒子桓楷,卻因為沒有在京城逃脫,就此隱姓埋名生活起來,桓楷生了一個兒子起名叫桓顥。

桓顥長大之後,此時已經是西晉,他在西晉也擔任一些官職,漸漸的桓家又開始走向仕途。

時代的變遷,桓範的玄孫桓溫,不但成為了晉明帝的駙馬,也因為屢立戰功,開始權傾朝野,漸漸的獨攬國家大權,並且廢立多位皇帝,有心奪取帝位。

任憑桓溫操縱朝政十多年,奪取帝位之事並沒不順利,在謝家的阻撓下,桓溫一直到死都未能得以實現皇帝夢。

桓溫死後,將兵權交給了自己的弟弟,但自己的爵位讓年幼的兒子桓玄襲封,桓玄從小聰明,深得父親桓溫的喜歡,而他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長大之後逐漸控制了朝中大權。

桓玄建立桓楚政權

最終,桓玄在殺掉會稽王司馬道子及其子司馬元顯,又解決一大批司馬家的重臣之後,在公元403年,桓玄威逼晉安帝禪位,建立桓楚政權。

稱帝之後,桓玄卻面對多方勢力的進攻,最終被劉裕打敗,在逃亡時被殺。

很多歷史書籍和史學家認為,晉朝是被劉裕建立的劉宋政權取代的,並不桓玄。

但是桓玄建立的桓楚政權,徹徹底底的將晉王朝推向了深淵,從而開始走向滅亡。雖然司馬家不是桓家所滅,但是桓家在司馬家滅亡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歷史文武君


在家天下的封建時代,奪一家一姓之天下,有兩個標準:1,改朝換代,讓江山換個主人。2,李代桃僵,雖然王朝沒有更迭,血統卻是換了。

東漢是個迷信鬼神的時代,朝野都相信讖緯之學。光武帝劉秀還曾經跟公孫述辯論過“代漢者,當塗高”的官方解釋權的問題。在三國時,有更多的讖語被宣揚出來,《三國演義》裡對此有很多描寫。

話說在魏明帝時,民間有讖語稱“牛繼馬後”。曹睿也是聽到了這個消息,不過他並不知道什麼意思,畢竟曹魏的天下看起來還穩固的很呢。這什麼馬,什麼牛,任誰也想不出跟曹魏會有什麼關聯。

曹睿駕崩後,曹爽倒行逆施,終於惹得天怒人怨。司馬懿趁機發動高平陵政變,很快掌握大權,隨後開始培植黨羽,準備篡奪曹魏天下。

司馬懿自然也是留意到了這個讖語。曹操對“三馬食槽”沒有上心,結果成就了他們司馬家,司馬懿可不想再重蹈覆轍。

司馬懿手下有個將領叫牛金的,端的是一員猛將,也曾為他出生入死,立下殊勳。司馬懿以軍事起家,心裡對此十分忌諱,怕牛金將來會對子孫不利。

這天,司馬懿就派人請牛金赴宴,暗中在酒中下毒。牛金為人坦蕩,沒有提防之心。“飲之即斃”,就這樣稀裡糊塗地送了命。

司馬師不解,問道:“牛金可堪大用,奈何殺之?”司馬懿訓道:“讖書有預言,馬後有牛,不毒死牛金,子孫將有後患啊!”

這牛金已死,司馬氏子孫便可高枕無憂了吧。殊不知世事難料。司馬懿的孫子司馬覲襲封琅琊王后,其妻夏侯氏被封為妃子。

夏侯氏人很風流,沒多久就與王府一個同樣姓牛的小吏(《建康實錄》稱其名為“牛欽”)勾搭成奸,後生下了一個兒子,名叫司馬睿。

這個司馬睿原本是小宗,司馬大宗的那些王爺比起來出身低多了,奈何他命好,封到了揚州,做了安東將軍。而此時北方,因為這些金枝玉葉的王爺們爭權奪利,引發了“八王之亂”,隨後又是胡人南侵,晉室江山眼看不保。司馬睿於是南下,到了南京做了江東之主。

此即史書所言,司馬睿並非皇族血脈,而是琅琊王府某牛姓小吏的兒子。只是因為有“牛繼馬後”的傳言,導致了戰將牛金被冤殺。

後人遂對司馬氏不甚恭敬,戲謔地稱司馬睿為牛睿,比如明朝思想家李贄,就直稱東晉為“南朝晉牛氏”,而不稱司馬氏。這個典故,被收錄到眾多的正史記載,《宋書》、《魏書》、《晉書》、《舊唐書》、《鶴林玉露》、《容齋隨筆》、《賓退錄》等書也有相關描述。

不知道東晉的皇帝們是不是對這件事也清楚,不過晉明帝司馬紹在聽到其他人說起司馬懿父子在篡奪曹魏政權前後的所作所為時,大發感慨:“若此,晉朝天下其能久乎?”

這晉明帝能說出這話,應該對自己的身世會有些瞭解,其意可能是“司馬氏父子欺凌孤兒寡母得來的天下,該當敗亡在讖語裡應驗的牛姓後人身上。”

當然,關於這個讖語,最後應驗到誰身上,史家還有兩種說法。有一說,牛諧音劉,應驗在劉裕建宋滅晉上。還有一說,應驗在北魏國主拓跋什冀犍身上,因為他的名字的意思就是一頭野牛。

不管怎樣,那個叫做牛金的將軍,死的很冤枉。



而知而行的歷史


提起三國時期,我能想到的只有群雄爭霸、三國鼎立,最終還是曹操所屬的魏國力壓群雄,更勝一籌。然而讓人沒有想到的是,曹氏家族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卻被司馬家族取而代之,真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冤冤相報何時了,然而本文要講的一個故事是,在司馬懿奪得曹魏政權之後的150多年後,司馬家族的統治依然被取代,在江湖上混的,遲早都是要還的。

司馬懿對曹魏政權有什麼功勞?

要說三國之中最能活的人,我覺的司馬懿肯定算一個。早年時期,司馬懿跟隨曹操打天下,智計無雙,為曹操的大業立下了不少功勞,建康元年,曹操去世,朝野上下十分震動,曹魏政權出現前所未有的危機,最後也是司馬懿一手平定。

曹丕即位之後,司馬懿又獲得了重用,累次升遷,多擔任要職,很受曹丕的器重。沒過幾年,魏文帝曹丕也死了,死前任命司馬懿、中軍大將軍曹真、鎮軍大將軍陳群、徵東大將軍曹休為輔政大臣,還對太子曹叡交代說:“這幾位大臣,一定不要懷疑他們。”

曹叡繼位後,魏國又陷入了危機,孫權得知魏文帝去世,立即出兵北上伐魏。司馬懿為保魏國江山,與孫權大戰,擊退了孫權,大勝而歸。

諸葛亮北伐期間,曾經積極策反投魏的蜀將孟達,使得曹魏政權邊境再次陷入困難,司馬懿使計在新城之戰中擒獲孟達,將這次叛變扼殺在了搖籃當中。

此後,遼東發生叛亂,也是司馬懿前去平定的,可以說,曹叡在位期間,是曹魏政權最為危機的時候,也都是司馬懿幫助度過難關的。

但不得不說,曹家的子孫似乎都不怎麼長命。景初三年,魏明帝曹叡去世,留下了一個年僅八歲的齊王曹芳繼位,仍然任命司馬懿為輔政大臣,與大將軍曹爽共同輔佐小皇帝曹芳。至此,司馬懿已經是四朝元老了。

可以說,司馬懿取得這樣的地位,是非常容易受到別人的眼熱的,尤其是來自曹氏宗族的不滿。

司馬懿為什麼能夠在高平陵之變奪取曹魏政權?

曹爽在被定為輔政大臣後,也曾野心勃勃,想要排擠司馬懿,以便自己專權,然而曹爽的能力實在是有限,曹爽主持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主張伐蜀,通過這場戰爭增加自己的影響力。

然而正是這場戰爭,讓曹爽顏面掃地,十多萬大軍連蜀地都沒有進去,在關中外圍就被蜀軍打敗,這次軍事上的失敗,魏國損失慘重,兵力大減,也使得曹爽的政治威信降到了極點。

但曹爽不知收斂反而日益張狂,據記載:“(曹爽)專擅朝政,兄弟並掌禁兵,多樹親黨,屢改制度。”朝中諸位大臣都對其意見不小。

司馬懿韜光養晦,開始裝病,曹爽派人查探之後就不將司馬懿放在心上了。這主要是因為司馬懿當時已經七十多歲了,古人說人到七十古來稀,再加上司馬懿多年帶兵征戰,身體也有損傷,所以曹爽才會這麼輕易的相信司馬懿要不行了。

嘉平元年,皇帝曹芳前去洛陽祭拜魏明帝,大將軍曹爽隨行。曹爽前腳剛走,司馬懿後腳就從床上跑下來上奏郭太后,請求廢除曹爽兄弟,是為高平陵之變。

曹爽的的智囊恆範聽說之後,立即去向曹爽獻計,勸他先挾持皇帝曹芳到許州,再調天下兵馬勤王。

可是曹爽並沒有採納恆範的計策,反而相信了司馬懿的鬼話,司馬懿說不追究曹爽的過失,還可以享有他原來的爵位。

恆範幾人拼命勸阻,從晚上勸到早上,也沒能說服曹爽。最終曹爽連同恆範等人一同被處斬,甚至被抄家滅了三族。

經過司馬懿、司馬昭、司馬師和司馬炎幾人接連控制了魏國的朝政,最終司馬炎在自己父輩的基礎上完全把控了魏國,逼魏國皇帝退位,建立了晉朝。

被漏殺的奪司馬天下之人是誰?恆玄還是劉裕?

關於司馬懿漏殺之人,是誰,還存在一個疑問,有說是恆玄,也有說劉裕。

先來說說大家都比較熟悉的劉裕,劉裕的確是真正的奪了司馬天下的大贏家。

劉裕帶領北府兵起義,打敗了恆玄,又殺了晉安帝,最終在元熙二年六月丁卯日代晉稱帝,改國號為“宋”,改元永初,史稱“劉宋”王朝。至此,司馬家族建立的晉王朝就徹底覆滅了。

但劉裕卻不符合這一命題的另一個條件,劉裕是貧民出身,往上數雖然和漢高祖劉邦能有點關係,但家中實在是落魄,甚至靠賣草鞋為生,後來劉裕參軍入伍,才華得以施展,才建立了一番功業。

所以劉裕的家族根本沒有遭受過司馬懿的屠戮,兩者八竿子都打不到一塊去,那麼劉裕自然也算不上什麼被漏殺之人。

所以,真正奪司馬家天下的人,並非是劉裕,而是恆玄!

恆玄是曹爽謀臣恆範的後代,從前面的文章中,也可以看出,假如曹爽真的聽從恆範的,勝負尚未可知。正因為如此,恆範的存在才讓司馬懿忌憚,不僅要殺了恆範,還要夷滅三族,基本跟恆範有血親關係的都被殺死了。

儘管司馬懿做的很絕,但依然有漏網之魚,恆範的一個兒子桓揩僥倖逃脫,此後一直韜光養晦,伺機報復。

西晉爆發八王之亂後,國力逐漸衰微,不久就滅亡了,司馬睿衣冠南渡,建立東晉,經過一百多年的統治,東晉也逐漸很大的內部問題。

在這個時候,恆範僥倖逃脫性命的後人恆玄,在元興元年三月,攻入建康城,自命為太尉、平西將軍、又加之殊遇,可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奏不明。

大亨元年十一月,恆玄將自己的冠冕加至皇帝的規格十二旒,又逼迫晉安帝司馬德宗禪位。在十二月三日,恆玄正式登基為帝,改元為“永始”,徹底奪取了司馬家族的政權。

當然,這種說法也有質疑,有人說恆玄並非恆範的血親後代,其實這都不重要了,人們都說“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很明顯恆玄奪取司馬家族政權的時候,距離高平陵之變已經154年,這也叫報仇?


史論縱橫


奪司馬氏天下的人,是桓氏的後代,這個人叫桓楷,他是桓範的兒子。

當年,司馬懿殺桓氏族人的時候,卻漏掉了桓範的兒子桓楷,他逃脫後,就隱姓埋名,後來官至北相,為他的後代奪取司馬家的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實際上,司馬家能夠崛起,主要是靠司馬懿,因為他手中握有兵權,而在三國鼎立之前,曹操、劉備、孫權忙於爭奪地盤,無暇顧及他,也就沒有觀察出司馬懿的虎狼之心。

司馬懿手握兵權,曾經就想掌控曹魏。雖然曹爽和他都是託孤大臣,而曹爽為了排擠司馬懿,曾一度架空了他的實權,但是司馬懿卻在韜光養晦中趁機除掉曹爽,可見司馬懿的智商之高,權謀之利害。 桓範原本是曹爽的一個謀臣,他曾經還為曹爽策劃了一個“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計謀,可是曹爽優柔寡斷,心無大志,反而被司馬懿誘騙回洛陽殺害了,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高平陵之戰。

曹爽死後,自然就要清查他的黨羽,於是司馬懿就下令滅了桓範的三族。桓範的兒子桓楷卻在劫難中逃脫了,他從此以後隱姓埋名,積累實力,東山再起。 桓楷是一個很有才能的人,他很快就成為了官場上的要人,還官濟北相。



桓楷的兒子桓顥也是能力超強,也官做到了西晉公府郎中。桓楷的孫子桓彝被人殺害後,桓楷的曾孫桓溫發誓報仇,他最終報了殺父之仇,還得到了百姓的稱讚。桓溫不但長得蕭灑。還很有智慧,他後來還成為了公主的駙馬。一路高升,官至狼牙王謝和輔國將軍


桓玄是桓溫的兒子,他就是奪取司馬氏天下的人。其實,桓溫在晚年的時候,曾要求朝廷封自己為九錫,由於謝安的拖延沒成,由此可見桓氏在桓溫時期,就相當厲害了。

桓氏一族經過幾代人的拼搏和積累,已經有了雄厚的實力,正好被桓玄加以利用。桓玄在鞏固自己的權力後,就掃除了曾經結盟的兩位武將殷仲堪和楊佺期,果斷的剷除了司馬道父子,桓玄又逼迫晉安帝禪位。

司馬懿怎麼也不會想到,就是當初的漏網之魚,奪取了司馬氏的天下。


迷萌樂


司馬懿的崛起離不開曹魏君主的扶持,從曹操到曹丕,以及曹睿,司馬懿得到了曹氏三代君主的青睞。就這樣,司馬懿成為了權傾朝野的重臣,並且在曹芳時代開始和曹爽爭奪核心權力。



其實,曹芳剛剛登基的時候,司馬懿和曹爽還能和平相處,但很快,兩人因為權力分配的問題而反目,開始了明爭暗鬥的較量。後來,曹爽在心腹謀士桓範的建議下將司馬懿明升暗降,名義上尊奉司馬懿為太傅,實際上卻削去了屬於太尉錄尚書事的權力。

無奈之下,司馬懿只能隱忍,暗中等待機會,期盼某一天曹爽漏出破綻,然後將其一擊致命。

在這個過程中,司馬懿為了隱藏實力,甚至開始裝病,一直臥床不起。

公元249年,曹爽聽說已經臥床兩年的司馬懿奄奄一息,而且其家人也為司馬懿準備好了後事。因此,曹爽放鬆了警惕,漏出了破綻,準備帶著曹芳祭奠魏明帝曹睿的高平陵。



臨行前,曹爽決定把掌握大權的兄弟們全帶上。此時桓範站出來說:“你們兄弟手握朝廷大權,掌管禁兵,如果一起出城,萬一有人關閉城門發動叛亂,你們誰又能進城呢?”

曹爽聽後則不以為然,他認為司馬懿行將就木,早已不是威脅,而除了司馬懿,又有誰敢和自己對抗呢?

可誰也不曾料到,司馬懿是詐病。等曹爽兄弟剛一出城,已經七十歲高齡的司馬懿立刻變得活蹦亂跳,而且還帶著兩個兒子,以及眾多曹魏老臣叛變,他們不僅控制了整個洛陽城,而且還以太后的命令免除了曹爽的一切權力。

此時,曹爽確實慌了神,手足無措,不知該如何是好。



不過,他的智囊桓範冒著生命危險跑出了洛陽城,在千鈞一髮之際向曹爽獻出了一條妙計,挾天子到許昌,然後以天子詔令號召天下勤王。

說句實話,桓範的策略非常好,可以說是當時曹爽唯一的翻盤機會。然而,曹爽兄弟面對桓範的勸說,想了一夜,黎明的時候把佩劍一扔:“罷了,即使投降,我也不失富家翁!”

桓範聽到這句話,那心是哇涼哇涼的,不禁破口大罵:“曹子丹(曹真)何等英雄,怎麼生了你們幾個豬狗不如的玩意兒,你們要連累大家滅族了!”

罵歸罵,桓範改變不了這一切,最終當曹爽投降之後,曹爽、桓範、何晏等人,以及他們的族人全部被殺。



不過!當司馬懿下令屠殺他們的時候,有一人卻成為了漏網之魚,那就是桓範的兒子桓楷。

桓楷由於桓範的原因,成為了刑家,不得不隱姓埋名,低調的過日子。但是,到了晉朝建立之後,桓範的後人再次慢慢地崛起,步入了士途。

桓楷生子桓顥(hào)。桓顥生子桓彝,他做到了東晉散騎常侍、廷尉。桓彝之後是東晉著名權臣桓溫。桓溫之後則是滅掉東晉的桓玄。

當時,由於東晉統治者無能,整個社會處於風雨飄搖的狀態,所以桓玄趁亂起兵,在公元402年攻入建康。第二年,桓玄便逼迫東晉第二傻的皇帝司馬德宗禪位,建立了桓楚,順利的奪走了司馬氏的天下。

後來,雖然東晉在劉裕的扶持下復辟,但也只是劉裕手中的傀儡,沒多久便迅速退出了歷史舞臺。



當然,除了這個說法,還有一個流傳非常廣的說法,那就是“牛繼馬後”。

這個說法是當年曹魏有一員悍將,名叫牛金。牛金為人勇猛善戰,而且還曾擊敗過蜀漢將領馬岱。後來牛金選擇追隨司馬懿南征北戰,立下了赫赫戰功,司馬懿也因此對牛金異常青睞。

然而,所有的一切都在司馬懿奪取曹魏大權之後改變了。

當時天下流傳這“牛繼馬後”的傳聞,這個傳聞來自於《玄石圖》。由於魏晉時期的人們對玄學和讖緯之說深信不疑,所以司馬懿便請來了星象家占卜子孫運勢。



經過星象家的占卜,司馬懿對牛姓的官員非常忌憚,於是決定除掉牛金。

宣帝深忌牛氏,遂為二榼,共一口,以貯酒焉,帝先飲佳者,而以毒酒鴆其將牛金。——《晉書·宣帝紀》

司馬懿請客喝酒,邀請了牛金,卻在暗中下毒殺死了牛金。就這樣,司馬懿自認為可以高枕無憂了,然而沒想到的是,數年之後,司馬懿的孫子琅邪王司馬覲的府中出現了一個叫做牛金的小吏。

這個叫做牛金的小吏不簡單,竟然和琅琊王妃私通,還生了一個孩子,這個孩子就是日後的東晉開國皇帝司馬睿,所以後人也曾說是“牛金”奪取了司馬氏天下。



僭晉司馬睿,字景文,晉將牛金子也。初晉宣帝生大將軍、琅邪武王伷,伷生冗從僕射、琅邪恭王覲。覲妃譙國夏侯氏,字銅環,與金姦通,遂生睿,因冒姓司馬,仍為覲子。由是自言河內溫人。——《魏書》

當然,關於牛繼馬後的說法,除了《魏書》和《晉書》之外,很多野史也有記載,比如《鶴林玉露》和《容齋隨筆》等等。至於真假,千百年來並沒有確切的說法。


我是越關


劉邦推翻了秦朝的統治時候,並且打敗了項羽,建立了大漢王朝,漢朝可以說是中國一個非常強盛的朝代,讓我們以漢族的身份在全世界流傳下來。而所有的東西都是物極必反,樂極生悲,從漢獻帝開始,可以說漢朝就是名存實亡,後來的魏蜀吳三家可以算是平分天下,上演了一部逐鹿中原縱橫天下的大戲。三國時候亂世出英雄,出了非常多的謀臣武將,武將擁有呂布、劉關張、趙雲,太史慈,甘寧等一批悍將,而謀臣呢?有郭嘉龐統,諸葛亮周瑜等等。那提起三國裡面智勇雙全的人,大家可能第一感覺想到的就是諸葛亮姜維周瑜等人,而其實有一個智勇雙全的人,經常被忽略掉,他就是在默默做事,悶聲發大財的司馬懿。

司馬懿可謂是智勇雙全,謀略過人並且特別能隱忍,即使面對諸葛亮的各種嘲諷依然能夠面不改色。可以說晉朝建朝的建立,離不開了司馬懿嘔心瀝血作出的所有的基礎。

三國剛開始的時候,司馬懿一直是默默無聞的,其實不然,在世家大族非常有實力的漢朝,司馬家族可謂是世族大家,司馬家的人,歷朝歷代都在朝廷做官,可謂是根基深厚。一直到司馬懿的時候,司馬家仍然是在朝為官。當時司馬懿是非常低調的,但是確是被曹操脅迫出來當官,可以說曹操眼光非常毒辣,看人非常準,就是物盡其用,人盡其才,這是曹操的特色,果然司馬懿的才能不會辜負了曹操的重視,即使曹操手下謀臣眾多,但是司馬懿很快也就脫穎而出。

看過三國都知道,司馬懿一直跟諸葛亮對峙著,如果沒有司馬懿,我想當時的曹魏,已經被諸葛亮打得七零八落也說不定了。可以說在與諸葛亮對線的時候,司馬懿完全沒有落下風,也可以說佔據了優勢,看過三國的童鞋應該都是印象深刻,那麼我們現在來看一下司馬懿到底做了哪些豐功偉績?首先在曹操的徵召之下,司馬懿出來做事,憑藉著自己的才能輔佐曹操子孫,先是拖垮了蜀軍,也就是拖到諸葛亮去世;遠征遼東,當時遼東勢力還是比較強大並且不夠穩定,司馬懿憑藉著自己的智勇雙全遠征遼東,使東北地區趨於平穩。對內,司馬懿則是興修水利,在當時水災氾濫的時候,小農業生產非常依靠水利工程,司馬懿興修水利為國家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還有就是練兵屯糧,軍備不能廢止,糧草要廣積糧,只有這樣才有豐厚的物質基礎去打垮其他敵對勢力。

從曹操司馬懿出來做事之後,司馬懿及其一家可謂是為曹家鞍前馬後打下了半壁江山。魏國逐漸強大,並且擁有絕對強勢,吞併蜀吳兩國,但是這個時候司馬家的狼子野心就顯露出來了,有才能的人、做第一的人永遠不想甘居人後。在這半輩子,司馬懿一直是在韜光養晦,不斷增強自己的實力,慢慢隱忍,慢慢培植自己的勢力,並且把曹家的勢力全部架空掉。

後來曹魏有意識的想要削弱了司馬懿的勢力,並且一直在試探司馬懿的心裡到底是什麼?在這個時候司馬懿知道魏國已經離不開他司馬家了,司馬懿認為時機來了。公元249年的時候,魏帝曹芳帶領的大批人馬浩浩蕩蕩去掃墓,這個時候,洛陽城已經是沒有任何曹家的勢力,只有司馬一家獨大。當曹家還在郊野祭祀祖先掃墓的時候,司馬懿下令關閉洛陽城門,並且要開始討伐曹爽,也就是曹家真正的掌權者。

其實在當時曹爽還是擁有非常強大的實力的,只要他敢於司同馬懿家對抗,鹿死誰手尚未可知,在這個時候,恆範找到陪同魏帝掃墓的曹爽,恆範馬上就跟曹爽說明了現在情況非常緊急,也說明了司馬懿狼子野心,希望曹爽能夠跟司馬懿決一死戰。只有這樣子司馬懿才不會得逞,然而一向懦弱並且抱著美好幻想的曹爽,貪生怕死放棄了手中掌握的軍權,不敢與司馬家相對抗,最終,曹家招到了司馬家的屠殺,幾乎曹氏一族都難逃一死,而最終掌握了曹魏政權的司馬懿,知道當時恆範去跟曹爽告狀,一怒之下,司馬懿要屠殺恆範三族。只有這樣子才能夠以解心頭之恨,另一方面是造成威懾作用,以至於沒有人敢反對自己。

可以說司馬懿在位的時候,整個曹魏勢力都已經是被司馬吞併了,而直到公元266年的時候,這時司馬懿已經去世了。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建立了晉朝,雖然司馬懿已經見不到晉朝的樣子,但是泉下有知應該是可以很自豪很開心吧。

然而中國歷史就是這樣,朝代更替非常頻繁,盛極而衰,屢見不鮮,晉朝也是如此,特別是晉朝這個國家,在歷史上真是沒什麼好名聲。司馬家當權之後,晉朝建立之後,晉朝的政治可謂是非常的黑暗,官官相護,積弊甚多。其中出現了五胡亂華,出現了八王之亂,可謂是民不聊生。那晉朝最終是被誰滅亡了呢?其實滅掉司馬王朝的人就叫做恆玄。恆玄何許人也,其實恆恆玄就是恆範的子孫。

當時怒上心頭的司馬已下令屠殺恆範三族,恆範的一個兒子叫恆楷,他當時有幸逃脫,並且馬上躲了起來,搬到一個偏僻的位置,低調做事,隱姓埋名,不斷積蓄自己的力量,意圖為家族報仇。

通過恆範及其後人不斷的苦心經營,韜光養晦,最終到晉朝末年的時候恆溫上線了,憑藉自己的實力掌握了宮廷的大權。就像一個輪迴一樣,恆溫也不斷的架空了司馬家的勢力,就如當時司馬家不斷架空曹家的勢力,也就像曹操不斷架空漢獻帝的勢力一樣。可謂是天地輪迴。

最終在公元403年的時候,恆溫的兒子恆玄就取得了司馬家的天下,雖然當時晉朝已經是奄奄一息。司馬懿應該怎麼也沒有想到推翻自己王朝,推翻自己司馬家天下的人,竟然是恆範的子孫後代,只因當時沒有殺掉恆楷,而導致自己的晉朝被推翻。在滅掉恆氏一族150年後,司馬家也終於被恆氏一族給推翻掉,可謂是風水輪流轉,蒼天繞過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