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7 走遍中國56民族之探訪雲南,誰來保護哈尼族最後的蘑菇房?

到達紅河州元陽縣新街鎮箐口村時,周圍的濃霧還未散盡,走在古老的青石板路面上環視四周,一座座古樸而錯落有致的蘑菇房隱約顯現出它的整體輪廓,尖尖的屋頂和下面的土屋組成的架構,如同一朵朵蘑菇林立於村間。朦朧中,向來到這裡的人們訴說著它奇特與別緻的魅力。

走遍中國56民族之探訪雲南,誰來保護哈尼族最後的蘑菇房?

哈尼族蘑菇房在我國民居文化中獨樹一幟。蘑菇房,顧名思義,就是住房狀如蘑菇。蘑菇房是雲南省哈尼族傳統文化底蘊最深厚的建築樣式,其設計與建築融入了哈尼族先人的勤勞與智慧,不但適應於當地的地理氣候環境,而且其獨特的建築外形與周邊稻作梯田相映成趣,貼切地反映出哈尼族對所處自然環境的認知和選擇。哈尼族有“誰不會蓋蘑菇房誰就不是真正的哈尼”之說,顯然他們視蘑菇房為一種驕傲。蘑菇房因其特別的結構形式,具有良好的保溫散熱性能:即使是寒氣襲人的嚴冬,屋裡也會暖融融的;而在赤日炎炎的夏天,裡面卻十分涼爽,是哈尼族的理想居所。

走遍中國56民族之探訪雲南,誰來保護哈尼族最後的蘑菇房?

蘑菇房屬土木結構建築,主要由泥土、石頭、竹木材和茅草為建築材料。一般具有以下固定模式:下畜上人。即底層養牲口、放農具等;二層住人;三層閣樓存放穀物。二層至屋頂的空間被稱為“封火樓”,因覆蓋泥土,既能堆放物品,又防火,通常用來貯藏糧食或者供適齡男女談情說愛。木構土牆。傳統蘑菇房裡的梁、柱、樓板、樓梯和隔牆等,都用木材製作。作為圍護體系的牆,主要是生土材料。土牆最怕雨淋或滲水,所以牆基用石料或磚塊砌成,地上地下各有半米,在其上用夾板將土舂實一段段上移壘成牆。四坡草頂。元陽中高山區雨水較多,年降雨量超過1000毫米,平頂不利於排放雨水,所以用四坡頂,正脊較短,坡度較陡,近似錐體。蓋著四坡茅草頂的房子外形酷似蘑菇,故美其名曰。中柱。中柱是蘑菇房建房時豎起的第一根柱子,實際上起到給住宅定位及承重的作用,對哈尼族而言,中柱具有神聖意義。神龕。哈尼族家家戶戶供有祭祀祖先的神龕。神龕分大、小,通常設於第二層的牆上。

走遍中國56民族之探訪雲南,誰來保護哈尼族最後的蘑菇房?

火塘是蘑菇房的中心。哀牢山終年雲霧繚繞,冬季潮溼寒冷。火塘不僅起著照明、取暖、燒水、煮飯的用途,更是一種文化,是哈尼族與祖先、與神靈對話的地方,是家庭倫理說教、族規族紀傳承、知識文化傳播的重要場所,是維繫一個個哈尼家庭、一個個哈尼村莊生生不息的紐帶,是哈尼族心靈棲息的精神家園。他們認為,家族的興旺、族人的平安、生活的殷實與火種休慼相關,火塘一年四季都不能熄滅,只要火塘不熄滅,生活就有希望。一般在火塘前方靠後牆一角築灶;在火塘南面靠前牆放置一張床,供家中老人臥寢,俗稱老人床;其他靠牆處以木板隔出空間當臥室。

走遍中國56民族之探訪雲南,誰來保護哈尼族最後的蘑菇房?

哈尼族創建村落時,村址的選擇必須具備茂密的森林、充足的水源、平緩肥沃的山樑等墾殖梯田不可缺少的條件。從建築形式來看,哈尼族建築包括茅草房、蘑菇房、封火樓、土掌房、千腳落地的幹欄房、土司政權的衙署建築、一正二廂三合院瓦房以及現代的鋼筋混凝土結構房等幾種類型。梯田、蘑菇房、寨神林、棕林、竹林、茶園、寨門、磨秋場和水碾,既是哈尼族蘑菇山寨的基本景觀,又是亟需保護的全世界獨一無二的旅遊資源。蘑菇房的歷史已無從考證,只能從它呈現的線條和形式裡,去猜測流傳千年的夢想。或許,在那拱圓的草頂裡,還隱藏著對於遊牧祖先如天穹般的帳篷的記憶;或許,密密的草蓋之下,還飄蕩著一種關於呼吸草原氣息的甜蜜想念……

走遍中國56民族之探訪雲南,誰來保護哈尼族最後的蘑菇房?

蘑菇房因樓層高度的限制,屋內開窗很少,僅有幾方小小的牆洞,居室採光差,空氣流動性也較差。這時,常年不滅的火塘便起到了烘乾,和增加暖氣流上升的作用;火塘及以上的樓層也因而四壁烏黑髮亮,火煙味驅蟲、殺菌,便於室內糧食及食物的儲存,上升的煙氣既烘乾了茅草頂又減緩了草料發黴。這也正體現了哈尼人,在多雨潮溼的地理環境中,避免物品發黴腐爛和延長房屋壽命的經驗與智慧。蘑菇房最可愛之處就是它的草房頂,用木頭和竹子搭架,再把柔韌的茅草從空中甩上去,一層一層地,像春天的燕子壘窩那樣的手法,給房子戴上蘑菇帽。從最開始的金黃,慢慢變暗,直至三到五年後變成了黑色,就意味著已經腐爛,雨水就會進家了,這時便要換新草頂。

走遍中國56民族之探訪雲南,誰來保護哈尼族最後的蘑菇房?

在20世紀80年代中葉以前,哀牢山系東列山峰線南段的東西兩麓、元江—紅河水系、元江流域下游和藤條江流域的哈尼族建築,還都是清一色的蘑菇房。可如今,在金平縣、建水縣、紅河縣、綠春縣的哈尼山寨中,現存的蘑菇房已所剩無幾了。即便是在世界遺產元陽哈尼梯田核心區的5個重點村寨,也已有3個岌岌可危。在短短數年間,當地的蘑菇房發生了革命性變化。最突出的變化是對傳統建築材料的徹底顛覆,從過去的木構土牆變為鋼混結構。曾經作為家庭中心的火塘不復存在,天冷時不再烤火,或改用火盆烤火,甚至開始使用電取暖器。同時,蘑菇房內部生活空間格局的也發生巨大改變。

走遍中國56民族之探訪雲南,誰來保護哈尼族最後的蘑菇房?

蘑菇房被磚混樓取代,緣於主流文化對傳統文化的衝擊,也有其自身因素。傳統蘑菇房存在如下缺點:衛生問題突出。由於人畜共居,一層隨處可見豬屎牛糞,充斥著難聞的氣味。層高低矮,居住空間狹小。光線昏暗。一般一層不開窗,二層開兩個小窗洞。容易著火。蘑菇房的木架草頂容易著火,加之哈尼村寨的住宅建造密集,一家著火常殃及鄰里,使損失更加嚴重。蘑菇房木料耗用量大,對木材的大量索取必然危及到森林生態環境,況且國家對木材砍伐有嚴格限制。另外,砌牆所需土基量大,製作麻煩,使用年限沒有磚長久,且磚容易買到。還有,比起磚混房,蘑菇房耐久性有限,修繕方面的麻煩事更多。

走遍中國56民族之探訪雲南,誰來保護哈尼族最後的蘑菇房?

哈尼族同胞內心深處對祖祖輩輩居住的蘑菇房懷有難捨之情。蘑菇房為土木結構,冬暖夏涼。辛勤勞作一天後,全家老小圍火而坐,環火而眠,取暖、議事、閒談、喝酒、會客,其樂融融。哀牢山潮溼多霧,火塘的存在及烤火的習慣,幫人們祛除寒毒,不受風溼等疾病困擾。蘑菇房承載著哈尼族的生產生活智慧,寄託著他們太多的歷史記憶和思想感情。但是,對更好物質生活的嚮往,還是讓他們最終拋棄蘑菇房,建造代表社會和經濟地位的現代蘑菇房。

走遍中國56民族之探訪雲南,誰來保護哈尼族最後的蘑菇房?

在蘑菇房取捨問題上,當地政府處於兩難境地。從保護傳統村落及民族文化、豐富旅遊的文化內涵、增強旅遊吸引力而言,政府希望保持蘑菇房及其營造的原生態傳統村落景觀。但從改善民生、促進民族社會全面進步的職責來講,政府不得不面對蘑菇房空間利用率低、光線昏暗、衛生條件差等現實問題。在兩難之下,政府採取兩手策略:既以人為本,以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為目標,又竭力兼顧對蘑菇房及傳統村落的保護。對於無法再居住的危房,村民申請,報經各級部門審批,經現場實地評估,符合拆除條件的,允許拆除,按政府的統一規劃實施重建,給予資金補助。而對於完整安全、可以居住的蘑菇房實施掛牌重點保護,禁止村民私自拆除。(照片由元陽縣委宣傳部提供)

走遍中國56民族之探訪雲南,誰來保護哈尼族最後的蘑菇房?

【作者】王成,中國走遍56民族及吃遍56民族總策劃總領隊,中國探險傢俱樂部人文領域特別顧問。媒體撰稿人,樂途旅遊網超級靈感旅行家。工農商學兵貌似佔全,能朝九晚五,也有詩和遠方。惟願我們在行走中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本文所有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署名,未經許可請勿用於商業用途。如有其他需求請與作者聯繫。(微信:1861263043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