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0 人生算法,從瞭解認知、能力、行動三個半徑開始

一個9英寸奧爾良烤雞披薩69.9元,兩個6英寸奧爾良烤雞披薩也是69.9元。是你,你是會選擇一個9英寸披薩還是選擇兩個6英寸披薩?

有些人可能不加思索直接選擇兩個6英寸披薩,但是實際上呢,根據圓面積公式 S = π r ²,2個6英寸披薩面積為364.64cm²。1個9英寸披薩面積為410.22cm²。

這樣計算下來,讓很多人感覺吃驚,有網友面對這種算法感覺得要好好重溫數字知識了。

隨著人工智能算法火熱起來,最近人生算法這個概念也被提及了,機器可以計算,人生同樣是可以計算的,把這種計算公式放到人生中,就可以指導我們如何正確的工作、生活及學習,更好的面對未知和已知的世界。

人生算法,從瞭解認知、能力、行動三個半徑開始

在這個自我認知的過程中,重要的是瞭解到我們的邊界在何處,如同披薩尺寸一樣,擴大一點人生的半徑看上去很容易,但更需要付出成倍的努力才成,

在這個人生算法中,有一個重要的基石則是自我認知體系的建立,而良好的自我認知則是從瞭解三個半徑開始,即認知半徑、能力半徑、行動半徑。

每一個人的認知和能力、行動是三個同心圓形的結構,最外面的認知是世界的認識,瞭解到的各種各樣的知識,中間的是能力半徑,就是個人的能力水平如何,你實際上能夠做到的事,最裡面的行動半徑則是你最後實際行動能力,做起來得心應手的事。

面對這三個半徑,根據對人生算法的一點體會,就談下如何擴大認知半徑、穩固能力半徑及縮小行動半徑。


擴大認知半徑

365行,行行出狀元,在如今這個社會分工體系下,一個人想要成為所有行業的狀元郎那是想都不用想的事,根據前面我們那個披薩計算公式我們就知道,當我們想要擴大認知半徑的時候,面積可不是一點點增加的,而是成倍增加的,所以需要注意的則是不能無限制的擴充,否則可能就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人生算法,從瞭解認知、能力、行動三個半徑開始

網絡上曾經有一篇很火的文章談知識付費是騙局的問題,一個人天天在努力學習,到最後發現什麼也沒有學到,只學會了焦慮,然後開始就說那些賣知識的都在販賣焦慮,其實這並不能怪別人販賣焦慮,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則是對於認知半徑的過度擴張,而導致的無效功。

人生算法,從瞭解認知、能力、行動三個半徑開始

認知半徑是對這個世界、對一些常識的瞭解,如知道地球是繞著太陽轉,然後導致了四季變換就成了,不一定要詳細瞭解近日點和遠日點到底是多少距離,地球要如何傾斜才成。知道經典物理的基礎是牛頓的三大定律皮毛就成,不一定要背誦三大定律,然後再研究物理世界最新的研究成果,這些都不需要,很多知識只需要瞭解就成了,不一定要精通。

這種認知可以應對陶淵明的那一句:好讀書,不求甚解。這種認知也可以說是一種知識的寬廣度和聚焦度,知道的越多,眼界相對會站在一個高度上,心胸也會開闊。

而那篇文章中的劉剛則是試圖把這個認知半徑無限擴大化,而擴大化帶來的後果則是需要知識面積成倍的增加和散焦了,越學越感覺到這是個無底洞,同時也帶來了焦慮,這就是對於認知半徑的誤解及無限擴大帶來的後果。

看三個同心圓的示意圖,這個認知半徑雖然要儘量擴充,並不是隨意擴充,而是在能力半徑的基礎上進行擴充,這樣的擴大可以對於能力半徑是個輔助作用,為能力半徑的牢固打下基礎的。


穩中有升的能力半徑

每到年末各個公司,包括個人都會有所總結和規劃,總結若是比喻為一個人一年的行動結果,而規劃則是在這個年度行動基礎上結合能力作來年預期和擴展,也就是我的能力還能夠把我帶到什麼樣的高度去。

這種規劃是在綜合能力的基礎,要跳一跳,努力一下可能達到的目標,不是說今年個人的銷售額三百萬,來年銷售額達到一個億,那麼這樣的目標與能力也是不匹配的,只能是水中撈月了。

當一個人有了認知能力的寬廣度之後,那麼能力半徑就是一個人在認知半徑之下的沉澱,自己能夠做什麼,不能夠做什麼。

用蘇軾的詩來形容則是: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人生算法,從瞭解認知、能力、行動三個半徑開始

若按現代分工體系來說,能力就是你做事的專業能力,如一個程序設計員,你是會C語言開發還是Java開發,另外開發的能力水平如何,是任何問題都能解決,還是普通的水平,如同程序員中的中級、高級這樣的分級水平來衡量。

而能力的提升同樣注意的則是如何認知到個人的能力範圍和目標性,然後在這個能力範圍中逐漸提升。

王小姐想成為一名優秀的財務人員,那就需要不斷的升級考試,從財務從業資格考試,到初級、中級、高級往後不斷升級的過程,這樣的過程有的是需要一定年限要求的,從職業考試角度也說明了能力是一種慢慢升級打怪的過程,需要時間的沉澱,想一步到位是很困難的。

如同有人說的,只要在一個行業裡努力深耕十年,基本上就可以成為某一個行業的專家,這裡面的行業則是指細分的行業,而不是某一個大的行業,需要的聚焦再聚焦,把自己的能力磨練得有一定的厚度,然後才能成為真正的專家。

能力半徑最重要的就是你想要在哪個行業定位併為之努力奮鬥,這樣才能說這是你最終的能力半徑,而不是隨意發散。

在你的能力範圍之類,那就準備開始行動吧。


縮小行動半徑

“just do it”,是Nike的一句廣告語,廣告可以很雞湯,但在實際情況下卻是要注意如何行動及行動的效果,這裡一個總綱則是儘量縮小行動半徑。

如同有人說的,讀書的目的是為了“擴大你的認知半徑”,讀書的結果是為了“縮小你的行動半徑” 。在瞭解了認知和能力的基礎上,真實落實到行動時則需要謹慎,要縮小行動半徑。

人生算法,從瞭解認知、能力、行動三個半徑開始

小到一個人要縮小行動半徑,可以把一件事做到極致,最著名的當屬於日本界的壽司之神小野二郎,綜觀他的一生,在五十五年的時間裡他都在做壽司,終於成功世界第一,如今去吃飯都需要提前一個月預定,而且還要30分鐘內吃完,因為後續還有預約的,這就是縮小行動半徑,專注做好一件事典型案例。

談起中國的辣椒醬,地球人估計都知道老乾媽這個品牌,已經打入國際市場了,這家企業只做辣椒醬,按理一個企業大了之後,資金也有了,完全可以涉足其他行業,比如當年地產紅火的時候,許多企業不就是一邊玩主業,一邊開始涉足地產,有成功更多的是失敗,而哪些專注於自己能力範圍,並把行動半徑縮小的企業反應最後證明活得風生水起。

另外中國很多細分行業的隱形冠軍,他們成功的秘訣在於其中一名企業家說的:我們老家有句話,本事大的人做大事。我只會做小事,就把小事做好,做到極致。

正是把小事做好,做到極致就是知道自己如何行動,並縮小行動。對於企業如此,對於個人同樣如此,做時間的朋友,然後專注再專注,縮小自己的行動半徑,最後才能成就自我。

人生算法,從瞭解認知、能力、行動三個半徑開始

人生算法雖然是個新鮮的概念,搞明白也並不難,難在於如何正確的認知,並瞭解到自我的邊界在哪裡,連宇宙目前的共識也是有邊界的,何況處於宇宙塵埃上的個人呢。

正如《論語》中說道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對於不知道的東西想辦法去了解,擴展自己的視野,但是要了解這個擴展不是無邊無際的,而是和自我能力有所匹配和契合的,然後再把這些認知反哺到能力半徑內,提升自我的能力水平,當真正行動的時候,那就是細節決定成敗,極致決定命運了,把一件小事做好做踏實,才能真正的說我們瞭解了人生算法,走出了自我認知的第一步。

我們最終要做的就是不斷提高自我的認知能力,不斷強化各種能力水平,最後在行動時聚焦,最終成就自我的人生,人生苦短,得要計算一下人生應該如何好好的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