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如何判斷自己得的是1型糖尿病還是2型糖尿病?

宜糖健康


糖尿病分為一型和二型


人體裡面有個細胞 叫胰島 糖尿病是因為胰島損傷 吃進去的糖無法供給身體其他器官導致血糖升高


一型糖尿病是胰島全部壞死 無法把糖供給其他細胞 所以也叫胰島素依賴性 必須長期吃藥或者打針(打胰島素,當然胰島素也分好多種類 得諮詢醫生根據自己的病情用藥)


二型糖尿病是胰島功能部分壞死 可以選擇性用藥 1.可以先運動+控制飲食降血糖 2.運動+控制飲食+降糖藥 .3.運動+控制飲食降血糖+胰島素 的步湊來治療


用心選之許仙素問


糖尿病是我國比較常見的代謝性疾病,發病從幼兒到老人,幾乎覆蓋了所有年齡階段的人。糖尿病有多種類型,1型與2型只是其中之二。比較常見的是2型糖尿病,其次是1型糖尿病。那麼,1型與2型糖尿病有何區別,如何判斷自己屬於哪一型糖尿病,接下來,醫學莘將為您解析。

從發病年齡上來看,1型糖尿病多起病於幼兒、青少年等人群,少數成人也可發生;2型糖尿病多發生於成人,尤其是中老年人,少數可發生於青少年。所以,從年齡上,我們可以作一個初步判斷,如果少年起病,多為1型糖尿病;如果中年起病,多為2型糖尿病。

從發病病因上來看,1型糖尿病多與遺傳相關,由免疫介導,引起分泌胰島素的胰島B細胞細胞被破壞,導致胰島素嚴重缺乏,不能降低血糖而引起;2型糖尿病與遺傳也有一定的關係,但與不良生活習慣的關係最大,如長期攝入高熱量食物、缺乏運動,體型肥胖等,也可以這麼理解,2型糖尿病幾乎就是吃出來的病。

從出現的症狀來看,1型糖尿病由於絕對缺乏胰島素,常常急性起病,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為主要表現;2型糖尿病由於胰島素相對缺乏,早期表現為胰島素抵抗,後期可出現胰島素分泌不足,故起病較緩,症狀不明顯,部分患者可出現多尿、多飲、多食、體重減少,極少數人由於血糖嚴重升高,也可出現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從臨床檢查上來鑑別,1型糖尿病胰島素抗體長呈陽性,2型糖尿病胰島素抗體為陰性。OGTT檢查會發現1型糖尿病幾乎沒有或少量分泌胰島素,2型糖尿病有胰島素分泌,甚至可高於正常。

在治療上,1型糖尿病需要胰島素才能降低血糖,2型糖尿病早期可通過控制飲食、運動、空腹藥控制血糖,後期出現胰島B細胞功能衰竭時,或口服降糖藥效果欠佳,或有口服藥禁忌症時,也需要胰島素治療。

需要注意的是,有一種特殊類型的糖尿病:成人緩慢進展自身免疫性糖尿病,這種糖尿病屬於1型糖尿病,但由於這種病人可分泌少量胰島素,故病情進展緩慢,通常成年以後才發現,需注意鑑別。

綜上,1型糖尿病與2型糖尿病如何鑑別,可通過發病年齡、症狀表現作初步判斷,確診有賴於胰島素自身抗體檢查、OGTT等。

感謝大家的閱讀!

歡迎大家關注醫學莘,瞭解更多健康知識!

注: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若侵及版權,請聯繫刪除。文內容僅作為健康科普,不作為醫療建議或意見,不具備醫療指導條件。


醫學莘


我是醫者良言,是一名住院醫師,專為普及醫學知識造福人類健康,若想了解更多,請關注我,有疑問可留言,必回應!

如何判斷自己得的是1型糖尿病還是二型糖尿病?

很多糖尿病患者可能住院過,出院後看到被診斷為II型糖尿病,估計不少人都一頭霧水吧,今天我來分享一下如何判斷自己是I型糖尿病還是II型糖尿病。

1.從發病年齡判斷:

I型糖尿病多見於30歲之前的病人,而II型糖尿病主要見於40歲以上的人群;

2.從體型判斷:

I型糖尿病患者體型大多正常或偏瘦,而II型糖尿病患者大多肥胖;

3.從發病原因判斷:

I型糖尿病主要是因為胰島素絕對缺乏而致病,而II型糖尿病主要因為胰島素受體對於胰島素不敏感所致,大多II型糖尿病分泌胰島素的能力是正常的;

4.從症狀來判斷:

I型糖尿病患者三多一少(多飲、多尿、多食、體重下降)的症狀多不典型;而II型糖尿病三多一少的症狀大多典型;

5.從死因判斷:

I型糖尿病大多死於糖尿病腎病;而II型糖尿病大多死於心血管疾病;

6.從併發症判斷:

I型糖尿病容易出現酮症酸中毒,而II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發生率相對低;

7.從起病速度判斷:

I型糖尿病起病多比較急,而II型糖尿病起病多比較緩慢;

I型糖尿病主要原因是胰島素絕對缺乏,因此需要長期使用胰島素;而II型糖尿病主要是胰島素受體對胰島素不敏感,不需要長期使用胰島素。

最後小結:我們可以通過以上的方式判斷自己是哪一種類型的糖尿病,如果出現矛盾時就通過哪些症狀為主來判斷。

以上是我對該問題的解答,純屬手打,實屬不易,若覺得寫的還可以就賞個讚唄,如有疑問可在下方留言……


醫者良言


得了血糖高,很多人關心自己得的是哪一種類型的糖尿病,其實也是關心自己的治療方案。因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發病機制不一樣,治療方案也不同。

1型糖尿病是機體胰島素絕對缺乏所致,約佔糖尿病患者的5%,大多於兒童或青少年時期發病。目前認為1型糖尿病的病因是在遺傳易感性的基礎上,由於環境因素,可能包括病毒感染,引發機體自身免疫功能紊亂,導致胰島B細胞的損傷和破壞,胰島素分泌絕對不足所致。發病比較急,三多一少症狀比較明顯,許多患者以酮症酸中毒昏迷急症入院。需要終身胰島素治療。我國雖然屬於低發病區,但由於我國人口基數大,因此1糖尿病患者的絕對數不少於100萬。

2型糖尿病是由於遺傳、生活方式等原因導致胰島素相對缺乏,引起血糖升高,一般成人發病。進展比較慢,早期可無任何症狀,部分患者在查體時或出現併發症就診時發現。直系親屬中可有糖尿病。口服藥物治療有效,但在疾病發展過程中也會用到胰島素。在我國大約95%的病人為2型糖尿病。

可見,簡單區分1型糖尿病或2型糖尿病可以對照上述情況。

但由於近年來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檢驗技術的進步,兒童青少年中2型糖尿病的發病率逐漸增高,在老人中也發現了部分1型糖尿病患者。所以進一步的檢查有助於這兩種疾病的區分,也為用藥作參考。

通常要進行胰島功能的檢查和胰島素相關抗體的測定,這種情況要到醫院由醫生來進行。




孫醫生講糖


糖尿病大家都不陌生了,因為我們身邊的糖尿病患者越來越多,糖尿病需要早發現、早治療,很多人發現血糖高其實已經很多年,是無意中體檢發現的。糖尿病是一組以高血糖為特徵的代謝性疾病。分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其它類型的繼發糖尿病。糖尿病的危害很大,如果長期存在的高血糖,導致各種組織,特別是眼、腎、心臟、血管、神經的慢性損害、功能障礙。

我們一提到糖尿病就會想到它的經典症狀,就是嚴重高血糖時出現的“三多一少”症狀(多吃、多飲、多尿、體重降低),多見於1型糖尿病。還有其它症狀疲乏無力、肥胖多見於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發病前常有肥胖,若得不到及時診斷,體重會逐漸下降。

說了這麼多那麼1型糖尿病與2型糖尿病到底有哪些區別了?需要做哪些檢查?

1型糖尿病的發病與HLA抗原有關,1型糖尿病胰島素自身抗體(IAA)、胰島細胞抗體(ICA)可能陽性,2型糖尿病則與之無關;1型糖尿病體內可檢出GAD抗體(穀氨酸脫羧酶抗體)等特異性抗體,2型糖尿病抗體陰性;

1型糖尿病體內胰島素絕對不足,因此需要終身使用外來胰島素治療,2型糖尿病則不需要胰島素維持生命;

1型糖尿病往往發病較急,容易發生酮症酸中毒,2型糖尿病則不然。

1型糖尿病發病年齡輕,大多<30歲,起病突然,多飲多尿多食消瘦症狀明顯,血糖水平高,不少患者以酮症酸中毒為首發症狀,單用口服藥無效,需用胰島素治療。2型糖尿病常見於中老年人,肥胖者發病率高,常可伴有高血壓,血脂異常、動脈硬化等疾病。起病隱襲,早期無任何症狀,或僅有輕度乏力、口渴,血糖增高不明顯者需做糖耐量試驗才能確診。

現在我們知道需要做哪些檢查了?

1.血糖

是診斷糖尿病的惟一標準。有明顯“三多一少”症狀者,只要一次異常血糖值即可診斷。無症狀者診斷糖尿病需要兩次異常血糖值。可疑者需做75g葡萄糖耐量試驗。

2.尿糖

常為陽性。血糖濃度超過腎糖閾(160~180毫克/分升)時尿糖陽性。當然尿糖測定不作為診斷標準。

3.尿酮體

酮症或酮症酸中毒時尿酮體陽性。

4.糖基化血紅蛋白(HbA1c)

可反映取血前2個月的平均血糖水平。糖尿病治療時經常會側這個指標。

5.血清胰島素和C肽水平

反映胰島β細胞的儲備功能。2型糖尿病早期或肥胖型血清胰島素正常或增高,隨著病情的發展,胰島功能逐漸減退,胰島素分泌能力下降。

6.免疫指標

胰島細胞抗體(ICA),胰島素自身抗體(IAA)和穀氨酸脫羧酶(GAD)抗體是1型糖尿病體液免疫異常的三項重要指標,其中以GAD抗體陽性率高,持續時間長,對1型糖尿病的診斷價值大。

7.基因檢測,通過易感基因可以檢查患糖尿病的風險,對於一些有家族史的人或者生活習慣不好的人可以做這個檢查,提前預防。

糖尿病診斷很簡單:有典型糖尿病症狀者,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後兩小時血糖≥11.1mmol/L即可診斷;無症狀者需空腹血糖≥7.0mmol/L和餐後兩小時血糖≥11.1mmol/L才達到診斷標準。診斷後可根據檢查和臨床表現來做糖尿病的分型。


健康浩聲音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是我們生活中最為常見的兩種類型,這兩種疾病的特點都是血糖明顯高於正常水平,如何通過檢查來確診糖尿病類型呢?

《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指出,目前診斷1型糖尿病主要根據臨床特點,主要特點有:1、發病年齡通常小於30歲;2、起病迅速,很多糖尿病患者是由於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入院而被發現1型糖尿病;3、中度至重度的臨床症狀,如明顯口渴、多食、多尿、體重減輕等症狀;4、患者體型消瘦,1型糖尿病患者中很少有肥胖者,而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胰島素抵抗者多為肥胖者;5、1型糖尿病患者常會出現尿酮或酮症酸中毒;6、空腹或餐後的血清C肽濃度明顯降低或缺失。C肽可反映機體胰島β細胞的分泌功能,對糖尿病患者的分型和低血糖症的鑑別有指導意義,C肽和胰島素均為胰島素原產生,胰島素原產生一分子的胰島素,就會產生一分子的C肽,因此可以通過測定C肽水平來評價患者的胰島功能。

C肽也可以用於1型和2型糖尿病分型,因為1型糖尿病患者的C肽水平會下降,2型糖尿病的C肽水平不變。

7、1型糖尿病由於是自身免疫系統出現了異常,因此會出現自身免疫標識,如穀氨酸脫羧酶抗體、胰島細胞抗體、人胰島細胞原2抗體等。


糖尿病之友


可以到醫院做個C肽檢查,以確定你是1型糖尿病還是二型糖尿病。

C肽釋放實驗正常參考值:

輕度。空腹血糖和餐後3小時血糖值差,在3~5摩爾每升,如果超過5摩爾。應排除感冒,感染,情緒波動,勞累等因素,胰島素分泌正常或不足,c肽釋放在正常範圍。

中度。空腹血糖和餐後3小時血糖值差在5~10摩爾,胰島素釋放在餐後1小時,2小時低於正常值三分之一,c肽釋放在正常範圍或輕度低下。

重度。空腹血糖和餐後3小時血糖值差在10摩爾以下,胰島素釋放在餐後1小時2小時低於正常值三分之二和四點均低,c肽釋放低下,c肽釋放在正常範圍或不足可診斷為二型糖尿病。


玻璃樽190601


糖尿病是常見的代謝性疾病,又分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主要是由於胰島B細胞被破壞,繼而出現胰島素的絕對缺乏;2型糖尿病主要是以胰島素抵抗為主伴有一定的胰島素分泌不足。在瞭解了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區別之後,我們再來看看臨床中又是靠哪些實驗室檢查來區分二者的:

1.糖代謝異常程度的檢測

(1)尿糖的測定 尿裡面有糖為糖尿病診斷的主要證據,但是尿裡面沒糖也不能否定糖尿病。

(2)血糖的測定和糖耐量的檢測 血糖升高是糖尿病最重要的診斷證據,同時也是糖尿病的嚴重程度和血糖控制情況的反應指標。但對於一些血糖處於臨界值的病人,不能診斷糖尿病可血糖又高於正常血糖的就需要做糖耐量試驗來判斷病人病情的程度。

(3)糖化血紅蛋白和糖化血漿蛋白測定 血糖測定只能反應瞬時的血糖情況,而糖化血紅蛋白可反映患者近8-12周平均血糖的波動情況,但不能反應過去這段時間是否發生過低血糖情況。糖化血漿蛋白和糖化血紅蛋白道理一樣,反應的是病人近2-3周的平均血糖情況。

以上這些檢測對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然而並沒有什麼特異性。

2.胰島B細胞功能的測定

胰島素釋放情況的檢測和C肽釋放實驗 這兩個試驗對區別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有一定的價值。1型糖尿病患者胰島素釋放明顯低於2型糖尿病患者或幾乎沒有血清胰島素的釋放。而2型糖尿病患者只是相對於正常人而言,血清胰島素的釋放有一定程度的降低或血清胰島素抵抗明顯,胰島素釋放並沒有絕對的減少。

因此,區別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檢查,我們可以從胰島B細胞功能的測定來入手。

本期答主:趙治國 醫學碩士


杏花島


(糖尿病分型標準)1,一型糖尿病(胰島素依賴性,IDDM):①起病急驟,有一定遺傳傾向。②血漿胰島素水平低於正常,必須依賴胰島素治療。③多在幼年或青少年期發病。④誘因常為病毒感染,少數為自身免疫反應(如早期胰島細胞抗體一ⅠCA陽性),有些病例在第xⅠ染色體上HLA抗原陽性率可有變化。2,二型糖尿病(非胰島素依賴性,NⅠDDM):①起病常隱襲。②血漿胰島素水平往往正常,或在正常上下,飲食和口服降糖藥常能控制,不依賴胰島素治療,不易發生酮症。③多發病於40歲以後,常常無(或很少)糖尿病症狀。④誘因常為肥胖,ⅠCA(一),與HLA關係不大。


仁濟仁愛888


1型糖尿病大多數為四十歲以下發病,二十歲以下的青少年及兒童絕大多數為1型,及少數例外。

2型糖尿病多為中老年人50歲以上的中年人患1型糖尿病很少。

然後就是看看能不能分泌胰島素,1型天生不能,完全依賴外源胰島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