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有人說“吳文化就是無文化”,能否談談你對吳文化的看法?

抵制各種地域黑


吳文化確無文化,這是出此題者的鐵定。簡單來說各地的文化交流主要依靠語言,後才是文字。我國吳越地區的語言文化中的吳語、又稱江東詁,江南話,江浙話,周朝至今己有三千多年,其人口的分佈於今天的浙江,江蘇,上海,安微,江西,福建的部分地區。在這三千年的歷史長河裡,這九千多萬人口創造了這個區域的文明,為人類的文明和歷史的進步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不是憑几個跳樑小醜就能抹殺的!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十里申城是我國的經濟中心,六朝古都的金陵,三月下楊州的楊州,合肥自古就有江淮首郡,吳楚要衝江南之首的美譽。江西,自古為吳頭楚尾,粵戶閩庭,乃形勝之區,素有江南魚米之鄉之美稱。這些都是吳文化地區的勞動人們勤勞創造的,仁何人都無法抵毀的!地域黑實際上就是搞分裂國家,破壞來之不易的安定局面,其狼孑野心,昭然若知。可殺!


一滴水1118


吳文化圈,嚴格來說就是太湖流域,包括今天江蘇的蘇州、常州、無錫,浙江的杭州、嘉興、湖州,總共六個城市。原本上海也屬吳文化圈,但1842年開埠後,受到西方文化深刻影響,上海形成了獨特的海派文化,所以不能再算入吳文化圈。

作為血緣是蘇南人,出身、生活在浙北的地地道道的吳人。我確實聽到有人說,吳文化等於無文化。當然絕大多數人認為我們是魚米之鄉、絲綢之府、文化之邦。畢竟吳文化圈是全國經濟最發達、發展最均衡的地區,沒人會小瞧。

也許是因為“燈下黑”,我對吳文化沒什麼研究。不過身處吳文化圈,多少有點小小的體會。

吳文化圈的特點,一是重文重教。自宋代以來,吳文化圈就是中國最會考試的地方。這些年,雖然河南等地的學子認為高考不夠公平,但如果全國統一試卷,河南絕對考不過蘇南浙北。改革開放初,除了北京、上海,全國一張試卷,但錄取分數線最高的還是江蘇、浙江以及難兄難弟的山東。吳文化圈重文重教到了什麼程度?就舉個身邊一個例子,我們那裡有個古鎮,僅僅一個平方公里面積,出了七個兩院院士,一個學部委員。一條百米長的老街,這四十年考上名牌大學的有將近一百人,出國留學定居的也有十幾戶人家。

吳文化的第二個特點,勤勞重商。先說勤勞。我們那裡的企業一般優先招錄本地人,原因不是歧視外地人,而是因為本地工人勤快、效率高。鄉下六七十歲還在幹農活的老人比比皆是,可能身後不遠處就是他家的小別墅,子女在城裡還有房。不差錢,就是閒不住。

重商。吳文化圈是古鎮最密集的地區,這些古鎮原先都是商貿和手工藝的中心。吳文化圈現在也是私營企業最密集的地方之一。一個土裡土氣、貌不驚人的油膩男,可能身家千萬甚至過億。

吳文化圈民風溫和。吳人不善鬥狠。當年戚繼光在浙江招兵,紹興人一等兵,義烏人二等兵,衢州人三等兵,溫州人四等兵,杭嘉湖的沒資格報名。我有個擔任公安部門負責人的朋友,他曾告訴我,我們這裡刑事、治安案件,大約三分之二是外來人員所為,惡性案件幾乎都是外來人員乾的。本地人“怕死”,窮兇極惡、敢玩命的極少。

此外,吳文化圈熱衷享受,追求精緻。就拿菜餚來說,吳文化圈內部雖然口味有差異,蘇南偏甜、浙北濃油赤醬,但都講究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吃碗麵條,澆頭都得現炒,否則“不正宗”。陸文夫筆下的美食家可以為吃碗“頭湯麵”而凌晨起個大早。今天的大小吃貨,為了一碗特色面開車幾十公里的,也不是個別。

不過話又說回來。吳文化圈開發較晚,南宋以後才成為中國的經濟中心。比起齊魯大地、中原大地、黃土高原,歷史積澱遠遠不如。如果說,這就叫無文化,那我沒意見。

我始終認為,文化不是包袱,而是動力。文化為人服務,而不是相反。吳文化圈再沒文化,但生活富裕、環境優美、治安良好。這就夠了。如果守著老祖宗留下的文化,卻依賴沒文化地區貢獻的財政轉移支付,還讓沒文化的地區來結對扶貧,不覺得丟人嗎?

沒文化就沒文化,大家開心就好。



江南俗士1972


吳文化就是無文化,這是對吳文化的否定,為什麼他們這麼說呢,到底有什麼思想根源?吳文化有嗎?當然有了。那麼什麼算是吳文化,起源於何時,有一個什麼樣的發展過程,我們在這方面有什麼古文化遺存呢?我從這幾個方面來說一說對吳文化的理解。

首先說什麼算是吳文化?

從總的來說,是指以今天的蘇南、浙北一帶為代表的文化,也泛指吳地古今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

從過程來看,是指以荊吳和先吳以及最重要的吳國文化為基礎,經歷商、周、秦漢、魏晉南北朝的生長,及隋、唐、宋、元歷代發育,至明代形成高峰。清代以來,隨著中國封建社會的衰落和資本主義的萌芽,吳文化開始從傳統文化定式向現代文化方向轉型。從地域來說,吳地文化的區域包括蘇南、浙北的環太湖流域,蘇南是吳文化的發源地與核心區域。

李學勤說,所謂吳地,也就是寧滬杭太湖流域一帶。位於長江下游要衝。在漫長的在歷史上從來是形勝之地。

從以上來看,有吳地,有歷史,就有吳文化,怎麼能說無文化呢?

下面我們就說起源於何時,有一個什麼樣的發展過程?也就是吳地的歷史,或者可以看作是文化發展的過程。

從大約公元前5000年開始,太湖流域一帶就有史前文化,馬家濱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與此同時還有西北方的寧鎮地區,有所謂的北陰陽營文化;西方的皖南地區,有薛家港文化;在南方有寧紹平原,有河姆渡文化,這些方化紛繁多樣,但是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如,作為主要生產工具的石器,普遍有穿孔石斧、有段石錛,而且這些造型相仿,演變順序一致。再就是陶器,都以鼎豆盉壺為主。都以璜玦珮為主要裝飾品。而到了崧澤文化期,共性的東西就更多了。而到了良渚文化期,就基本趨於一致了。

下面我們就從良渚文化說起,這是當前非常熱門的領域。那個時代的陶器,都用先進的快輪製造。有美觀的刻劃和鏤空的紋飾。石器磨製精良,有耜犁耨鐮等農具,還有竹編器,還有絲麻製品,包括最早的絲綢。還有大墓,墓裡有玉器,有殉人。說到玉器,良渚文化的地區,有吳縣上海餘杭都有玉出土。這些玉是經過極細心的打磨拋光,呈現玻璃樣的光澤。紋飾中還有饕餮紋。

在這裡我們要說下饕餮紋,也就是獸面,它與商周的青銅器上的饕餮紋有不少的相似性。這很可能是良渚文化興起,然後傳播到中原去的。而這種特異的花紋是中國文明獨有的。這就是良渚文化對中原的影響。

還有一種就是良渚文化玉器上的刻劃符號,形體複雜,在個別的陶器上也有成串的符號,據研究這可能就是原始的文字,而且很多的符號和大汶口相同,那麼,良渚文化是不是也對中國的文字貢獻重大。

這就是良渚文化,前3300到前2200年,顯然是非常先進的。與後來的吳國文化相差一千多年。接下來的是上海馬橋遺址中期為代表的馬橋文化。馬橋文化是青銅文化。它除了繼承良渚文化外,還吸收了附近其他地區的文化,這種文化一直到了商代晚期。這個時期吳太伯仲雍來到了太湖流域。下圖為馬橋文化的灰陶雲雷紋鴨形壺。

當然這個時期的吳地文化,也就是馬橋文化,比夏商文化,顯然是遜色了一些,但是還是有潛力的。

吳國是商代晚期周太王之了太伯仲雍所建。這個在《史記》中是有記載的。

“吳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歷之兄也。季歷賢而有聖子昌,太王欲立季歷以及昌,於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荊蠻,方身斷髮,示不可用,以避季歷。季歷果立,是為王季,而昌為文王。太伯之奔荊蠻,自號為吳,荊蠻義之,從而歸之千餘家,立為吳太伯。”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清楚了呢,也就是吳國的開國國君,那是周文王的伯伯,周武王的親叔伯爺爺。所以司馬遷說,我讀了春秋才知道,原來中國與荊蠻那是兄弟之國呀。真有這事嗎?我以為是沒有錯的。大家知道嗎,後來,春秋末吳王與晉公在黃池之會時,吳王還說過,“於周室我為長”的話呢。

這也算是鎮國之寶吧。上面有銘文二十行,文字118字,現在在於中國國家博物館。這是吳國早期的文物,它告訴我們,吳國從建立起來就是周人和當地的土著相結合的。荊蠻和楚蠻是一樣的,這說明是對南方人民一種泛稱,或者說他們之間有交流與整合,或者說吳國的文化也具有不同的文化來源的特性。從另一個方面來看,周代的其他的諸侯國,統治者是周人,而人民是土著如晉國、燕國等,但是吳國的統治者一開始就文身斷髮,採取了土著的習俗,這就是為什麼吳人一直被稱為蠻夷的原因。

吳國的習俗還有墓葬的特性,他們是土坑豎穴墓,但更多的是沒有墓穴和土墩墓。這就是文化上的特徵。有人就說,這就是吳文化的特徵,其直接來源就是兼有湖熟文化和馬橋文化,同時中原文化也是促進吳文化發展的重要原因。也就是說,吳國文化是複合的。


說到吳國的文化,除了墓葬 習俗以處,還有青銅器。既有中原的特徵,也有本地的特色。比如說花紋,細密纖麗。再比如一些禮器,尊、卣等酒器,在西周中期之後中原就沒有了。而在吳國,繼續保留髮展。說到青銅器,還有劍。在長劍的發展上,吳國居於領先地位。再有就是軍事思想,近年來在湖北江陵張家山發現了《竹簡(闔閭)》,記述了伍子胥的思想,這其實也反映了吳國文化的特徵。

吳國後來被越國打敗。楚威王又敗越,吳國又居為楚國的地區。後來,楚國都城被秦佔領,楚重心東移,吳地更加重要。吳文化並沒有隨著吳國的滅亡而消亡。


《昭明文選》有一篇叫《吳都賦》,就描寫了吳地的富庶與文化的繁榮。從秦漢到近代,吳地的文化有複雜的變遷,豐富的內涵,如果上溯,那就得到周代的吳國文化。正如左思所說

“子獨未聞大吳之巨麗乎?且有吳之開國也,造自太伯,宣於延陵……”

說到吳地的文化,我們也會提到這裡的物產,物質財富。戰國時期,春申君進行了經營。到了漢初,漢高祖封濞為吳王,

“吳有豫章郡銅山,即招致天下亡命者盜鑄錢,東煮海水為鹽,以故無賦,國用饒足。”

司馬遷在《史記》中說

夫吳自闔閭、春申、王濞三人招致天下之喜遊子弟,東有海鹽之饒,章山之銅,三江五湖

之利,亦江東一都會也。

而到了隋唐時期,竟形成了朝廷財賦依賴的局面。有人說,蘇湖熟,天下足。再說思想和文化,

名人輩出。孫武那是軍事戰略思想家武聖人,范仲淹是蘇州吳縣人、顧炎武是蘇州崑山人,都是愛國者,思想家,還有冶金專家干將,建築規劃設計大師蒯祥。當然更有畫家、如吳門畫派,主要代表人物如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張宏等名家,都是吳郡(今蘇州)人。明清時期的姑蘇城,那是一世的繁華。近代的人才如章太炎、柳亞子、葉聖陶、費孝通等。這不都是燦爛的吳文化嗎?

為什麼說吳文化,是無文化呢?

儘管寧滬杭太湖一帶,俱是形勝之地。但是,古代素有中原中心論的觀念。我們看虞夏商周各王朝,都是在中原。都邑也不出黃河中下游。這樣四周的民族或歸屬於中原,或者與中原為敵,而王朝的立場來看,常被認為是低賤的,同中原有夷夏之別,被斥為蠻夷戎狄。而這種夷夏之辨,

又有儒家經典的武裝,於是更深入人心,根深蒂固。而抗戰之前,在我國是有這種討論的,而且由於傳統的中原中心論,江南無文化論也就似乎成了理所當然的了。當然這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考古的條件所限,而等到考古出了成果,江南無文化也就不攻自破,站不住腳了。

題目所給的觀點,猛一看起來近乎荒誕,但是,在一個階段卻是大行其道的。為什麼呢,一個是思想的束縛,一個是時代及技術等物質條件的侷限,這固然有時代的侷限性。但是做為今人,又怎樣避免再犯這樣的錯誤呢?我想就要一方面要有正確的世界觀,歷史觀,要依賴技術的進步,而另一方面要論從史出,結合考古,注意運用二重證據法,才會得到更客觀的接近史實的結論。謝謝大家!


歷史上那些人那些事兒


吳文化就是漢文化。因為劉邦是吳人,漢朝的大臣多數是跟隨劉邦起事的吳人。當然,今天說的吳文化是蘇南文化,漢文化不是正宗的吳文化。

吳文化的特點是柔軟。因為蘇南歷來就是富庶之地。富足會使人心軟。倉廩實而知禮節。從語言飲食等等方面都能體現出來。語言要軟很容易,加語氣詞即軟。古漢語用之乎者也來使語言軟化。現代漢語就沒有。普通話是邦邦硬的語言。吳語通常在前面加阿,後面加佬。廣東話也是前面加阿後面加仔。四川話在後面加嘛加撒。沒用語氣詞就只能用聲調來表達軟硬,聲音低就軟,聲音高就硬。東北話很硬,你瞅啥?瞅你咋滴?加語氣詞就不一樣,你瞅啥呢?瞅你咋滴了嘛?

北方話通常都是很硬的,以陝西話為最,陝西的秦腔穿雲裂石,所以陝西人心狠。秦人用法家又殺法家,和陝西人的心狠是有關係的。石彥虎殺人如麻,李自成號稱闖王。闖禍不怕天。

飲食同樣也是軟硬的標誌。吳人喜食甜酸口味,清淡而重鮮。喜食辣的手段也辣,喜食甜酸的手段也陰柔。

環境好的人會富有愛心,富有愛心又使環境更好。吳儂軟語造就了吳人心軟?還是吳人心軟造就了吳儂軟語?

蘇州人吵架都好聽,這得益於蘇州話柔軟。在印象裡從來沒有一個大奸大惡之徒是蘇州人。如果推廣蘇州話,中國人會善良許多。

歷史上出名的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的故事人盡皆知,吳王闔閭沒有殺勾踐,結果放虎歸山,勾踐臥薪嚐膽,三千勇士就破了吳國。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罕見的事。吳王就是心太軟。另外一個同樣的故事是紂王帝辛放周文王。


用戶4699809132


鎮江是吳文化之源(沒有之一),鎮江就是江南的普羅米修斯。江南文化都來自鎮江。


Boyee2


吳文化是中國文化的精髓。

涉及內容太多,僅舉一例。

常州武進屬於典型的吳語地區,有句俚語叫“咂水帶繃篩”。

咂水是吳語中的撒尿,繃篩是篩眼極細的篩子。

這句俚語的意思是:撒出的尿要用篩子篩過,怕漏失了尿中的肥料。

這不是單指吝嗇,也不是單指愛惜、節藥,這句俚語意味深長,包含了好多內容。

川普訪華,帶來了自己的飛機、汽車,就有人說他“咂水帶繃篩"。

中美談判,附加了很多條件,有人也說“咂水帶繃篩”。

普京來華,有人說普京“這人沒交易,咂水帶繃篩"。

黑朋友來了,也有人說“他們咂水帶繃篩,理他個卵"。

……

僅僅這麼一句俚語,看出吳文化的豐富內涵了嗎?


蜀蛇說


不要把吳文化抬得太高,但也不要貶低吳文化。中華五千年曆史,最源遠流長的自然是中原文化,以洛陽,長安為中心,河南河北,山東山西為大範圍,還囊括淮揚,關中,等地。這些是中華民族的中心文化。

此外還有比如巴蜀範圍的漢中文化圈,荊州地區的楚文化圈,以及太湖流域的吳文化。這些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餘像嶺南,遼東,西北,西南等地,則是邊遠文化。

重點說吳文化,可以說是僅次於中原文化的第二大中華文化圈。

從衣冠南渡,到兩宋偏安一隅,中原文明幾乎全盤移植到江東,與江東本地文化融為一體,成為中華新的v文明圈。說吳文化不值一提,那就是說中華文明不值一提。因為吳文化其實就是中原漢文化的延續。

其實這個話題講起來,能講三天三夜,這裡只能寥寥數語,懂的人自然懂 不懂的人算什麼他也聽不懂。當然,最壞的永遠是那些故意帶節奏的。


超越文體社


“吳文化就是無文化”,這句話有點可笑。吳文化泛指吳地古今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它“個性”非常突出,多次創造歷史性奇蹟,生命力異常強盛,歷經了幾朝幾代的生長和發育,至明代形成了高峰。

從政治意義上講吳文化。春秋戰國時期,在吳國伍子胥的主持下重新建造了闔閭大城,後在蘇州發揚光大。吳國人擁有高水平的文化,善於篩選、吸收、融合外來文化的特長,楚國的伍子胥,齊國的孫武被重用,使土著文化與中原文化、楚文化相互交融,創造出鼎盛一時的吳國文化。

從地域意義上講吳文化。吳地文化源遠流長。吳地一般指指寧、滬、杭太湖流域,長江三角洲一帶。蘇州是吳國以後的吳文化中心,習慣上把蘇州歷史文化稱為吳中文化,應是吳文化的主要代表。經濟上,吳地有強烈的商品經濟意識,歷來重視經濟的發展,市場和城市基礎設施雖多次毀於戰火,卻都能迅速在原地恢復、發展;文化教育上,同樣是持續、全面、高水平的發展。從聖哲到愛國思想家,從科技專家到能工巧匠,從政治家到軍事家,從舊制度的造反者到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者,許多傑出的人物從吳地土壤中成長起來。有些人才則是來到吳地後,才大展宏圖,建立奇功偉業的。如言偃被稱為江南聖人;孫武,古代第一個軍事戰略思想家武聖人;范仲淹、顧炎武是愛國的大思想家;況鍾是大清官、章太炎、柳亞子、葉聖陶、費孝通等等等等,歷代人才輩出。

事實表明,吳文化兼收幷蓄周文化、楚文化、齊魯文化乃至海外文化等,以優秀人才群體為代表而創造的高度文明的總和。所以,要說“吳文化就是無文化”,真是不敢苟同。


蘇式生活


吳文化是江南文化的核心與傑出代表,是中華文化與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鍾靈毓秀,人傑地靈”自古以來就是江南的別稱,也是對吳文化的美譽,交相輝映的江南與吳文化,相得益彰!

傳承於中原、發祥於江南的吳文化,有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特質:

其一、兼容、並蓄、融合的多元文化體。吳文化源於正統的中原文化,秉承“厚德載物”之精髓,獨創“三讓至德”之精華,兼容閔越特長,並蓄齊魯特色,融合海外良俗,成就吳地之文明。

其二、靈動、雋永、睿智的江南文化。江南之地自古以來便重視教化、尊重人才,蔚為壯觀蔚然成風。吳地人們世代相襲的聰明才智,非但賦予錦繡江南特有的柔和、秀美,而且熔鑄出由這些精緻文化所體現的審美取向和價值認同。

其三、務實、求真、致用的吳越文化。吳越之地商品經濟率先起步,市民階層形成較早,實業傳統、工商精神、務實個性和平民風格等,都是吳文化的精神內核;弘揚崇真向善、淳樸平實、誠信守份的精神,是吳文化的思想堅守。

其四、探索、創新、超越的吳文化。吳文化與眾不同的特質,集中體現在不斷探索、勇於突破、大膽創新、和努力超越的拓展創造精神;在繼承中突破,在融合中昇華,在吸收中創新,是吳文化不竭地發展動力。

革故鼎新、獨具魅力的吳文化,有其與眾不同的“十大”突出表現:

1、語言文化:吳語儂軟,以蘇州話、上海話、寧波話最為典型。

2、民謠文化:中國文學史上的一顆明珠——吳歌。

3、傳說文化:以梁祝傳說和白蛇傳說,蜚聲海內外。

4、戲曲文化:世界文化遺產、有“百戲之祖”之稱的崑曲,和中國第二大劇種越劇,交相輝映。

5、園林文化:世界文化遺產、聞名世界的蘇州園林獨佔鰲頭。

6、幕僚文化:清代官場有諺語云:“無紹不成衙。”說的是清代衙門中多紹興籍的幕友和書吏。獨步天下的紹興師爺,彰顯吳文化的神奇魅力。

7、藏書文化:寧波天一閣,中國現存最早的私家藏書樓,也是亞洲現有最古老的圖書館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圖書館之一。

8、古鎮文化:烏鎮的小橋流水,西塘的煙雨長廊,周莊的方圓雙橋,南潯的古色古香,無不訴說著一段奇異的歷史故事。

9、景觀文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杭州西湖,是中國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中國主要的觀賞性淡水湖泊之一。

10、茶酒文化:女兒紅原產自浙江紹興,屬於黃酒,黃酒是中國漢族的釀酒歷史最長的一種酒,同時也是世界三大古酒之一;龍井茶是我國著名的歷史名茶之一,其獨特的色香味品質風格享譽海內外。

發展中的吳文化,走向新的輝煌!現代的吳文化,立足長三角,輻射大中華,放眼全世界。任何一個有人的地方,就有吳文化的足跡和成就。


自在人生wub


吳文化從不介意別人怎麼說,做好自己就行好了

吳文化的精髓在於 典雅不浮華,低調有內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