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西周僚友:“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是歷史的沉澱,更是文化基石

前言

在閱讀了相關西周的資料後,對西周時期的“僚”“友”的瞭解也多了。“僚友”是兩個不同身份的職官,而其中“僚”是指擔任副職、負責輔佐正職職事的官員;而“友”則是指一般的官吏,而這一類的官員主要是由官長的同族兄弟來擔任(也稱之為屬吏)。

而這樣就漸漸形成了一套具有一定層次的政治結構——由正職、副職、屬吏組成,從這裡就不難看出“僚友”是職官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對於進一步研究古代的行政組織和行政制度有著重要的意義,而本文則主要從西周時期的僚友組織入手,瞭解其中的中國歷史。

西周僚友:“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是歷史的沉澱,更是文化基石

西周之僚友

一、“嗟嗟臣工,敬爾在公”

要說到“僚”,就要談及西周金文,因為其中就有相關“僚”的記載,而其中最受關注的就是“卿事僚”和“太史僚”。這兩種並不常見的官名,也恰恰代表了在西周時期獨特的政治制度體系。在一些銘文中,卿事僚和諸尹等職官並稱;而太史僚則是與卿士等職官名並稱。從這些不同的稱謂之中,不難看出卿事僚和太史僚不能成為官署之名,而改為職官名稱。

在這裡會有一個疑問:“在“僚”中是否已包含“僚屬”這個含義呢?”而要回答這一問題就要從先秦時期的文獻出發,其中“僚”有兩層含義:一是為官,這裡相關的著作也是與卿事僚與太史僚有關;二則為奴隸,在《左傳》中就記載了無宇所說的十等人之中有“隸臣僚”。

西周僚友:“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是歷史的沉澱,更是文化基石

西周時期的版圖

對於“卿士”一詞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卿事僚的解釋更是有狹義與廣義之分,而卿士一詞則是有效地解釋了卿事僚這一職官。在《禮記·曲禮》中有這樣一句話:“在官言官”,除了這一本著作外,還有許多書也體現了這一點所言之官則是指官府之意。所以在許多銘文中“僚”與“官”一樣,都是指官署之意,而官職則為其的引申義。

正所謂“同官為寮”,其中“官”則為“館”,“同館”是指在同一個官署任職。而反觀同僚一詞則更是有其深意,為在同一個官署中負責相同官事的官員。卿事僚和太史僚應當是指與卿士和太史在同一個官署負責同一類官事的官員。

在西周的許多文獻中,“僚”和“友”兩個常常會一起出現,多是以“乃寮”和“乃友”同為出現,更有“僚友”之稱。而“友”即為僚屬,卿事僚、太史僚與“友”是一樣的,是可以相互承接的。說到這裡,對於僚和友的職位高低或許有一定的好奇,所知道的是僚與友多為處理官事,但是總體而言,友的權利要低於僚。

西周僚友:“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是歷史的沉澱,更是文化基石

西周等級制度明顯

雖然僚和友都為處理官事,但是從“僚”多訓為官的情景下看,僚或是指輔佐主職的副職一類的官員,從這裡出發觀察,僚與友的所屬是不同的。在周王冊命呂服餘的儀式上,備仲為右者。其“右”者則為當時的執政者,這就符合周朝時期的慣例:同系統者的任命有由其最高長官為右者。右者與受命者之間有著一定的統屬關係,右者多為受命者的上級,受命者則為右者的下屬官員。

副職是在接受周王的冊封后成為輔佐正職的官員、管理正職所負責中某一項事物,其完全可以成為是正職的同僚,而在以後也出現了“僚屬”那樣的屬下的意思,也與其輔佐正職官員管理相關事物有著聯繫。

二、“庶幾夙夜,以永終譽”

郭沫若先生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乃寮與乃友為對文,寮如卿事寮太史寮,友如大史友內史友。”周公是要求太與令二人輔助他們的官長,和其他同官的友人一起儘自己的能力做事。在下面的這句銘文中對“僚友”中的友有了一定的解釋。

西周僚友:“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是歷史的沉澱,更是文化基石

西周時的各個諸侯國

“……師旂眾僕不從王徵於方雷,使厥友引以告於伯懋父”,這句銘文出於師旂鼎中的“友”,在這其中“友”是助理,西周初期時卿事寮和太史寮都是友,而所言“僚”也就是“寮”。《禮記·曲禮》中說“僚友稱其弟也”。僚和友是處理官事,而友的職位是低於僚,其中最為常見的是太史友和內史友……

其實,這些所言“友”訓為“僚屬”,從史料方面而言是正確的。“官友”,即周王命令下屬掌握其父原所掌管的僚友;換句話來說就是掌管其父所管的“官友”。擁有僚友的職官主要是負責軍事、管理甸臣、掌管周王禁衛軍隊等等,其實有許多類別的職官都有僚友。僚友這一組織的存在直接反應了在西周時職官組織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系統化,一般的國家部門基本上具備了正職、副職以及一般官吏的官職體系。

<code>在對友有了一點了解後,下面就要對其來源進行進一步的瞭解。在《說文》中記載道:“匓,飽也。”用匓僚人,是說用以飽食同僚,這也表現出來了官員之間的交往。當然除了同僚之間的相互往來。/<code>
西周僚友:“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是歷史的沉澱,更是文化基石

西周初期的形式圖

對於朋友一詞,“多友”、“友”等都與其意思相近,“朋友”中最為重要的就是“友”,“友”所表明的是一種身份;而朋則是有類、群之義。“多朋友”亦言為朋友僚友,或許也會是宗室之人。從一些瞭解的銘文中對“友”的看法也近似於僚友,金文中“多朋友”和“多諸友”也是指僚友。

那大家對於在西周時期這些“友”是什麼人擔任或許有所好奇吧!下面就對這些問題進行探討。在桓公二年時,晉師服說:“吾聞國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故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卿置側室,大夫有貳宗,士有隸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親,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無覬覦。”

西周僚友:“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是歷史的沉澱,更是文化基石

春秋左傳

以上所說的是各個階層中所作的描述,意思雖然是沒有多大的差別,但是二者的背景和兩個的側重點是不太同。其強調地不同階層的宗族和分族之間所對應的等級差別,另外也展示出了不同階層的宗族有著一定的政治功能。從“朋友”一詞中,可以推測出所說的是同族的兄弟,而其中在西周時期的官吏主要是由同族兄弟來擔任。

由上述我們有了一定清晰的感覺:西周時期的“僚”和“友”代表著不同的含義,其中“僚”的地位要高於“友”,“僚”是指輔佐正職的官員,也就是副職;而“友”則指一般的官吏,其中“友”主要是由本族的兄弟來擔任。

三、“以享以祀,以介景福”

卿事僚和太史僚也與以上所說一般,皆出於西周的金文,與西周的官職有著重要的關係。卿士僚也義為卿士官,也就是眾卿;太史僚即為太史官,那就太史僚與卿事並舉,而太史並非是卿,那為什麼還要舉太史呢?

西周僚友:“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是歷史的沉澱,更是文化基石

西周金文化

從西周的官職角度出發,這與史官在古代的特殊地位有著一定的聯繫。而太史的特殊就表現於《周禮》中:太史以及一系列職官是屬於宗族的,而其特殊性在職位的掌握中就顯示的十分清楚。太史可謂是“掌建邦之六典,以逆邦國之治”。

我國古代時期的職官一般為世代世襲,有著自己獨特的教育方式,它的職務也是具有相對的獨立意義。從秦律竹簡中,不難看出一家世為史的特點。史官的相對封閉也使其在百官中有了自己特殊地位,也在這一過程中漸漸有了自己的特色,如史官秉書直言、不屈不撓的精神。

西周這一朝代有著二百多年的歷史,而其官制有其複雜,也會發生變化,要正確學習相關西周文獻的內容,才會對其官制——僚友組織有自己獨到的認識。

西周僚友:“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是歷史的沉澱,更是文化基石

太史僚之名

要說到卿事僚,那首先要談及“卿士”。卿士最早見於殷商,像《詩·商頌》中所言:“允也天子,降予卿士,實維阿衡,實左右商王。”在商初就有了卿士之官,這是有史料所證明了的。除了在商朝已有卿士,而到了西周時期,卿士已然更多了,其中大多的任職者出自於周王室。再到後來就有了專門的辦事機構,這個機構就是卿事僚。

對於卿事僚和太史僚這兩個官署名是否存在一事,有些人對其有自己的觀點。如果我們假設一點,若將三有事置於卿事僚這一職官之下,這樣就過分的擴大了卿事僚這一機構。卿事僚也只是卿士的辦事地,所以三有事未必是屬於卿事僚的職務管理範圍內,當卿事僚與三吏、諸尹以至諸侯並舉,而這些皆為獨立的職官機構,雖然卿事僚有權指揮他們,但是這也不等於他們都屬於卿事僚。

西周僚友:“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是歷史的沉澱,更是文化基石

周武王姬發

卿事僚是卿士及其同僚、僚友的辦事機構。而那些認為沒有卿事僚組織的說法不是正確的,而那些誇大所謂的卿事僚也是不對的。上面所說的是卿事僚的基本情況,而接下來我們就要從卿事僚的基本意思出發:在周朝,是以農為本的,這一時期對“火”的 應用比較普遍;而祭祀活動也是當時周王朝的一大重要內容。在周武王攻克商殷後,也是先去宗廟拜祭宗族以告功成已成。

“武王在祀,大師負商王紂懸首白旗,妻二首赤旗,乃以先馘入燎於周廟。”而在那個時期“燎祭”更是一項重要的宗族活動,在進行祭祀活動時,是與其他的職官行祭禮,而其中參與燎祭的人,也與上文一樣稱為同僚。周王將文王與武王時擔任卿士的官員稱為“卿事僚”。

西周僚友:“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是歷史的沉澱,更是文化基石

皇帝與僚臣

結語

在周朝時期,除了上面所說的僚與友,及其他的職官名,這些官名之間或許有聯繫、有區別,但是總體上它們之間已很難劃分彼此的關係,因為他們是各種具體職務的實施者與承擔者。

“僚”同時還蘊含了當時西周臣子的僚文化,一種與當時文化思想所相匹配的文化結晶;而這種文化的產生也是與當時的社會結構和政治格局相承接的。在許多文獻中浮現著一大批忠義之臣,也是為後世的“僚友”發展做出了不少的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