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7 星石投資的極簡祕籍——《私募的進化》節選

星石投資的極簡秘籍——《私募的進化》節選

“若星之恆,若石之堅”,這是星石投資名字的由來,質樸地表達了創始團隊的私募情懷。事物但凡長久,必非一帆風順,但最終必向其本質收斂,星石投資對投資事業的執著,是其初心,也是其本質。私募最大的優點是更加靈活自由,股東、管理層和基金經理是三合一的角色,基金經理能夠按照自己的風格設計策略和佈局產品,能成為投資主導型公司。

在“奔私”之前,星石投資董事長江暉作為中國最早的一批公募基金經理,已經躋身於明星基金經理之列,曾參與籌備華夏基金和工銀瑞信基金等大型老牌公募基金公司,管理過基金興和、基金興華、華夏回報和工銀瑞信核心價值等多隻知名基金產品,也有自己的“粉絲”。但是在2007年2月,他與幾位志同道合的合夥人毅然投身私募。但當時私募基金行業的法律法規仍不完善,總帶著“非法集資”的標籤,所以在公司成立之初,無論是在註冊還是在產品的成立,都歷經坎坷,直到2007年7月底才正式成立第一隻產品。

首隻產品成立時,上證指數已瘋狂上漲至達4 000多點,全中國都沉浸在“股市年底破萬點”的激情中。但是,星石投資的投研團隊卻沒有這麼樂觀,通過大量的研究,他們發現全市場30多個大類行業中25個以上出現了景氣度明顯下滑的趨勢,再加上貨幣持續收緊,從中嗅到了風險的氣味,所以,在2007年年底,星石投資開始清倉旗下所有產品。

在後續的兩三個月裡面,市場的瘋狂極致演繹,星石投資旗下產品收益雖然也不錯,但是仍然跑輸部分同行,這段時間,投資人提出了各種質疑,甚至把客戶經理罵哭,但投研團隊不為所動。

隨後次貸危機到來,A股進入熊市。2008年上證指數跌幅約70%,而星石投資卻在沒有對沖工具的情況下,全部產品都逆市獲得了正回報,一戰成名。這樣的情景在未來數次市場出現拐點時不斷重複,星石投資總是作為市場的少數派,在短期質疑中,堅持自己的判斷,從不從眾,從不迎合市場,並且大部分時候被證明正確。

投資的精進,十年打磨出的利器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星石投資十年來經歷了牛熊多輪切換,也經歷了規模的起起落落,但始終沒有變的,就是對於投資的初心和專注。

回顧過去,尤其是近5年,隨著制度的放開和資金的充裕,資產管理領域創新不斷,風口絡繹不絕,新三板、定增、量化等等不斷湧現,對於資管機構來說,誘惑十足。但每次星石投資都反覆考量,最終仍堅持股票多頭策略。

在能力圈中不斷磨合

星石投資認為,做基金經理與做產品經理有異曲同工之處,一個好的基金產品應該是與客戶“互動和磨合”出來的。何謂互動和磨合?客戶有盲點,不懂市場長期與短期的關係,只盯著短期賺錢機會,容易錯過長期趨勢帶來的大機會。而基金經理懂投資,看得清長期趨勢,但不懂兼顧客戶體驗。所以一隻好的基金產品,需要不斷反饋,在基金行業,產品的反饋期可能是3—5年,需要長期、穩定、大量的投入,否則可能最終損害到客戶的長期利益。可以說,堅守能力圈,是對客戶利益保護的最好方式。

實踐證明,在細分領域做到極致,仍然能夠得到資金的認可,並獲得規模上的饋贈。2015年,星石投資成為國內首批百億私募,旗下產品超過50只,獲得了大多數銀行的認可,入選了幾乎所有商業銀行“私募白名單”。同時還與銀行資產管理、資管公司、高校基金會、海外機構等機構投資者展開合作。

群狼戰術,複製投資策略

星石投資在投資管理方面實行“投資決策委員會領導下的多基金經理負責制”,每隻基金由多名基金經理進行投資決策,執行“複製投資策略”。即,由8名基金經理和5名行業基金經理來共同管理一個股票多頭策略,根據每個基金經理的特長與能力,分配相應比例的資金,每個基金經理擁有獨立決策權,但是所選擇的個股均必須來自投研團隊共同建立起的“股票池”,這也減少了決策和操作的風險。

多基金經理負責制一方面能夠聚焦投研能力,讓投資這件事變得更加純粹,也讓投研團隊能更加專注於對這唯一一個策略的打磨和調整,同時有效避免資產規模增長對投資產生的負面效應,保持投資能力大於資產規模;另一方面能夠最大程度地發揮個人特長,優勢互補,保證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另外,採用多基金經理負責制還可以避免“一言堂”的情況出現和由於基金經理個人狀態的好壞而影響產品業績的情況。

眾人拾柴火焰高,集體的智慧是無窮的,10年裡,公司始終在對策略進行升級完善,根據產品週期和對市場的長期判斷,其策略可分為兩個階段,即“1.0版本”與“2.0版本,每一個版本幾乎都沿用超過5年。

1.0版本的策略穩健偏保守,主要目的是要控制回撤,也就是淨值上漲穩健,回撤小,這一階段,公司旗下產品回撤率遠低於業內平均水平,近似債券型基金。在近5年實踐中,星石投資意識到,這種操作會讓一類客戶非常喜歡,因為絕對回報更穩當、安全,但也有一些客戶非常不喜歡,因為太穩了。如果客戶分成“喜歡”和“不喜歡”隊列鮮明的兩類,那這很難說是一個好產品。自2012年開始,花了三年時間升級進入“2.0版本”,目標是讓更多客戶都滿意。

2.0版本則穩健偏積極,不再要求時時刻刻不回撤,而是允許回撤、承受波動,但要在一定時間內淨值能夠回去且創出新高。因為大部分客戶投資是為了賺錢,而並非僅是不賠錢。在成熟市場,收益和風險是對稱的,但在中國這個非成熟市場,兩者之間並不對稱,過於控制風險會損失掉更多收益,要規避一單位風險,收益可能會損失兩個單位,甚至更多。

方法升級之後,正值星石投資判斷市場進入長期向好的區間,此後其始終保持滿倉操作,在2014年底到2015年上半年的9個月時間裡,公司產品表現較好。從2013年到2017年6月份方法升級之後,產品的複合回報率較之前大幅提升,夏普比率幾乎沒有變化。但星石投資仍然謹慎地認為目前年限短,尚不能推測客戶已經滿意了,因為這個行業客戶體驗期是五年。未來,星石投資將繼續用心澆灌每一個策略。

案例:佈局高端白酒

2016年,星石投資將白酒股行情從“魚頭”到“魚身”都完整吃下,主要在於對其對行業層面主導因素變化的觀察和研究。自三公消費受限後,2013年到2015年,白酒股價一路下跌,但公司研究人員在2015年底發現了一些變化,即三公消費在高端白酒中,佔有量不到5%,而民間消費起來了,每年增速達15%。

星石投資一方面通過公開資料,另一方面,研究人員經常出去實地調研,看經銷商庫存,找行業協會的消費量數據,跟各個研究機構、上市公司交流,瞭解他們掌握的一手情況,由此得出了民間消費變化數據,並預期在2016年、2017年,高端白酒供求關係會發生逆轉。

確定了行業的景氣度反轉,再看公司層面,高端白酒龍頭股中的A公司比主要競爭對手B議價能力強得多。因為B出廠後經常要和經銷商談返利才能將產品銷售出去,而A不需要返利就能銷售出去,說明A的競爭力要更強。且2015年,A積極擴張經銷商,經銷商也很踴躍的與A合作,而B沒有能力獲得經銷商。到2016年年底又發生了新變化,A開始砍經銷商,實行優勝劣汰,將不好的經銷商淘汰,B卻還在擴經銷商。

再到宏觀層面主導因素,經濟從下滑到止跌,L形由一豎變為了一橫,顯然消費會變好,因此星石投資大量買入消費股,其中最看好高端白酒。

合規風控:是100億前的“1”

合規是私募經營的底線

合規是生存的前提,也是做大做強的基石。10年發展,星石投資見證了行業從不足1萬億走向10萬億的壯大過程,從草莽走向規範的過程。早在2007年,正是因為首批“奔私派”帶來的來自公募、券商等成熟金融行業規範經營的理念,才給當年備受詬病的行業帶來了一線生機。星石投資等“公募派”私募在創立之初,借鑑了公募的優秀制度,把投研和其他部門物理隔離,斷絕利益輸送,讓投資人安心。

不合規的私募即使做大,也必然會被清理出歷史舞臺,這在過去兩年無論在國內還是在國外已有例可循。目前的百億私募,無一不注重合規,幾乎都設立獨立的合規風控相關部門。星石投資除了設立合規風控相關部門,還在每個部門都設立了合規風控責任人。

保留基金經理的激情

做投資,一半是科學,一半是藝術。風控的目標是實實在在的控制住風險,同時,又不耽擱公司的業務發展。

私募的特點之一是收取20%的浮動業績報酬。私募如何有底氣收取這20%呢?就是要在這個領域中做得優秀,那麼就必須保證基金經理的激情。風控過度很可能就扼殺掉了這些優秀人才的激情,業績的持續性便難以保證;若風控過於鬆動,很可能因為一個風險事件的出現,多年的心血就將毀於一旦。

由內而外,從心出發,不留死角

星石投資的合規制度主要圍繞三部分:

一是員工的行為準則。星石投資有詳細的《員工守則》,有類似於公募的入職申報、股票申報和備案制度,還有一些關鍵崗位的談話,且有明確的管理監督制度,這些機制不是為了讓大家處於一種被強迫、被監督的氛圍中,而是讓大家意識到公司是為每個人的職業生涯考慮,讓大家都能自覺、自願地遵守合規制度。嚴守合規準則是星石投資立足私募行業10年的重要原因。

目前,星石投資在市場服務、投資研究等各方面都設置了嚴謹的風控體系,形成了完善的內控體系。在公司層面,設有監察稽核部,負責公司層面的合規體系建設和監察。在各個業務部門層面,同樣配備了風控責任人,例如在投研部門,設置了風險管理部,對基金經理的投資策略、投資組合進行審查和風險評估;在交易部門,配備專人對交易行為進行監控,保障交易部在執行指令過程中嚴格遵守合規制度。

二是投研體系風控。在投資風險管理中,星石投資採用“事前、事中、事後”三重風控體系:事前分為方法上的風控、投研體系設置上的風控和股票池管理制度;事中分為緊密跟蹤研究和交易規範兩部分;事後則有考評上的風控、投資組合風險評估、合規風控檢查和其他制度的軟約束。以此三部分保證投資活動能穩中有序,平穩進行。投研風險管理與合同硬性約束共同構成了星石投資的兩層風控體系,以確保沒有違規事件發生。

三是相關信息披露。星石投資按照各項法規和自律規定,及時向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申報、更新相關信息,並且積極響應協會號召,進行投資者教育的宣傳。2013年《基金法》修訂,星石投資成為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首批特別會員,次年,董事長江暉為私募證券投資基金專業委員會委員,2017年,首席執行官楊玲為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第二屆合規與風險管理專業委員會聯席主席,與協會、與行業相互扶持共同發展。

團隊培養:投資是關於人的生意

星石投資的成立是合夥人出於對投資的熱愛,對自主進行投資決策的渴望,但投資絕非孤軍奮戰就能實現的,必須構建一個系統的、科學的、有活力的、可持續發展的投研體系,即行之有效的投資方法和一群牛人的組合,然後把時間、精力、資源都投放在最關鍵的事情上,心無旁騖,才能做到極致。

所以,在公司創立之初就將“人”作為第一要務,立求打造一支“投研夢之隊”。目前,公司有近50人的投研團隊,如此大的團隊在業內十分少見。

不同之處在於,其他公司在成立之初可能更喜歡招聘“老炮”來幫助公司加速發展,而星石投資願意培養應屆畢業生,尤其是名校學生。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招到最好的投資苗子,投研人員中清華北大佔比近四成。星石投資招人挑剔、嚴苛:先從學分高的學生中,挑選可以參加複試的,經過複試獲得實習資格,實習生要通過報告答辯,多數情況下董事長江暉會親自參與以判斷其水平高低,最後留下1/3左右的人員進入公司。

為了保證投研團隊可以心無旁騖的做投資,公司專門設置了“類真空”的投研環境,將投研團隊與外界隔離開,不僅是物理隔離,以保持投研團隊的敏感度和專注度,還設置了策略研究部作為投研團隊與外界溝通的橋樑,以傳達最新的投研動態和市場觀點。這套“類真空”的投研機制,在多個關鍵時點幫助公司抓住了拐點機會。

自主培養提升投資合力

為了讓投研人員更快成長,公司建立了完善的“傳幫帶”的梯隊制。“研究員—基金經理助理—行業基金經理—基金經理(板塊類別)—高級/資深基金經理(全行業)”的階梯式培養機制讓每個人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都不迷茫,有自己明確的發展目標和學習對象。

研究員剛進入公司會接觸到一套完整的培訓工具,最初只限於怎麼去了解、認識上市公司,學會如何判斷行業中的好公司。當然,好的公司不代表就是一支好股票,還涉及到價格問題。從研究到投資有一個過程,就是怎樣把研究轉化為投資成果,這一步更微妙。到此階段,研究員需要找到合理的買點和合理的買入理由,當他的建議被採納,也被證明成功之後,就會被認為至少在投資方面有一定的悟性,此時可以更進一步,讓他拓展範圍,例如之前研究白酒,現在可以在消費大類中再研究幾個行業,看他的研究複製能力。這是從行業研究到類別研究的過程,期間工作量並非僅是之前的三倍,很可能就變成了三次方。考驗其能否將真正的投資機會抓出來,如果能抓出來,就可以去做基金經理助理,相當於輔助基金經理進行一些投資決策,助理再做一段時間就能成為基金經理。

這樣的自主培養方法成才率極高,目前星石投資的8名基金經理和5名行業基金經理中,全部為自主培養的,從研究員到基金經理,最快只要一年半的時間。董事長江暉在接受採訪時也說道:“8名基金經理的排名中,如果我的業績沒有排在前幾位,那我才覺得我成功了”,可見他對於這些“後輩小生”的殷切期望。

雖然已經歷了10年,星石投資的投研團隊仍然保持著活力,源源不斷地產生投資人才,隨著團隊的成熟,圍繞一個策略磨礪10年,投資合力越來越強,不僅內部可實現全行業覆蓋,而且抓取投資機會的準確度和速度也在提升。如今星石投資每年調研上市公司逾200次,已成為調研次數最多的私募基金公司之一。

打造純粹的投資俱樂部

星石投資在堅持嚴格選擇具有投資天賦的人、堅持創造充分分享溝通的投資氛圍的基礎上,採用公平的考核制度和足夠激勵的薪酬制度,採用行之有效的投資框架,為的是不“辜負”這些有才華、勤奮、進取的人的努力和信任。公司規定,基金經理的獎金與產品業績掛鉤,採用能上能下的考評體系,以此來保證投研團隊的積極性與活力,且每年將利潤的一部分專門用於員工的各項獎金,此外,星石投資會不定期吸納業績表現優異的投研成員為合夥人,給予股權激勵。10年來,公司投研團隊流失率極低。

格上財富:如何展望私募行業的未來發展

星石投資:各類金融人才湧入私募領域,是私募行業從始至終沒有改變的浪潮。與公募、券商相比,私募行業對於懷揣投資才華和夢想的人來說,是更好的“舞臺”。它最大的特點是股東、管理層和基金經理角色“三合一”。基金經理的投資意志能自由體現在產品佈局和投資策略上。像星石投資十年來,只有一個產品(複製投資),堅持一個策略,目前超百億規模、近50人的大型研究團隊,都投入在一個策略上,這在公募是幾乎不可能的。但我們認為,只有這樣破釜沉舟的投入,才能夠做到細分策略的頂尖,才能在同質化的時代“脫穎而出”。

2007年,星石投資發起設立,也是第一批“公奔私”之時,一批來自公募和券商的“勇敢者”投身當時還處在灰色地帶的私募行業,給行業帶去了專業的投資能力、合規經營的理念和一定的人氣。

2013年,私募獲得正式的法律身份,成為和公募、券商、期貨公司平起平坐的資產管理機構。行業地位的認可減少了“奔私”的後顧之憂,奔私潮明顯加速。每年都有大量關於奔私的報道,已經見怪不怪。

隨著私募行業的“人才大戰”中競爭力的不斷提升,未來行業可能會出現以下兩個趨勢:

第一是行業吸金效應增強,千億私募正在路上。星石投資認為,私募行業的吸金效應大大增強,預計千億級別的公司會在下一個十年出現。由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的官方統計數據,截止到2016年底,私募的實繳規模超過7.8萬億,已經超過公募,細分來看,股票策略的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的規模也已經超過股票型公募基金。這充分證明,私募基金的投資能力已經得到了資金的認可,正在超越其他類金融機構。

近年來,因為混業經營的趨勢使得各類機構的業務範圍在趨同。投資人面臨著投資品繁多但同質化嚴重的局面,導致選擇困難。因此,一些在客戶端有優勢的機構逐漸認識到——術業有專攻,合作共贏而非相互碾壓才是財富管理未來的方向。業績長青、風格鮮明的私募,逐漸成為銀行、保險等機構投資者合作的不二選擇。截至2017年9月底,根據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的官方統計數據,已經有7 227只產品採用投資顧問管理的方式發行,這是市場自發的合作,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私募的投資能力已經得到資管行業的廣泛認可。

在近期與銀行的接觸過程中,星石投資也感覺到了這一趨勢。部分銀行在委外投資的存量調整上,越來越傾向於與優秀的私募證券投資基金合作,以保證在利率上行、資金成本難以下降的背景下的產品收益;部分銀行總行層面也開始給分行下放權力允許其自身建立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的白名單,既減少總行在合作審批上的繁冗流程,還讓這一合作更加個性化、更緊隨市場趨勢,可以說,是銀行與私募合作模式的“升級版本”。

第二是“二八分化”顯現,大而美勢在必行。星石投資認為,私募行業的“二八分化”會越來越明顯,可能會誕生私募界的“漂亮50”。這既有資金的馬太效應(好私募越來越受資金認可),也有政策的影響。隨著行業自律工作的加強,“扶優限劣”的政策下,私募行業的“優勝劣汰”也在加劇。根據基金業協會的數據,自2016年2月5日啟動已登記私募機構清理工作以來,先後近 1.3 萬家無展業意願的私募機構登記信息被註銷,行業環境得到淨化,社會形象得到提升。

可以預計,業績突出、投資風格穩定的私募基金公司,在競爭中經過沉澱會脫穎而出,成為行業持續發展最強有力的基石,而其他平庸或浮躁的資產管理人,則必然會被市場所淘汰,淘汰的私募把規模貢獻給更優秀的生存者。

海外對沖基金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基金規模分佈滿足“二八”定律。截至2017年5月,根據Preqin的統計,“10億美元俱樂部”中有701只對衝基金,大約佔基金公司總數的12.5%,卻管理著88%的對沖基金資產。可以預見,未來隨著國內整個私募行業集中度快速提升,也將出現“二八”分化。

風險提示:本報告所載信息和資料來源於公開渠道的,本公司對其真實性、準確性、充足性、完整性及其使用的適當性等不作任何擔保。在任何情況下,本報告中的信息、觀點等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也不作為任何法律文件。一切與產品條款有關的信息均以產品合同為準。本公司不對任何人因使用本報告中的任何內容所引致的任何損失負任何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