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你想改變嗎?

你是不是有過迷茫的時候,是不是想現在的生活不是你想要的,你感覺想做些什麼去改變目前的狀況。於是每天都在想:我不能繼續這樣下去了,我要改變!但真的打算去做時,卻又告訴自己:改變太難了!


改變真的難嗎?為什麼?怎麼辦?這本書會告訴你。那就是噹噹網心理學書籍排行榜第一名的《了不起的我》。它的作者是浙江大學心理學博士、阿里巴巴商學院特聘教授陳海賢。


書的封腰上寫道:每當你想要改變的時候,就翻開這本書


改變二字,看起來簡單,但真正能做到破繭成蝶的卻很難,為什麼?


作者發現,很多來找他諮詢的來訪者,都有一個相同的毛病,就是會說:“我很痛苦,我非常希望有所改變,但是,我沒有選擇。”他們會把問題歸咎於難以控制的環境、充滿敵意的社會、世界的不公、以及無法改變的原生家庭……他們痛苦地喊道“我沒有選擇”,但事實上,真的沒有選擇嗎?當然不是。


事實上,當他們糾緾於這種思維漩渦裡時,他們已經做出了拒絕改變的選擇,作繭自縛的後果,只能是原地打轉。因此,如果你真的想改變,第一件事就是承認這個事實——你一直都有選擇。


但是, 為什麼大家都喜歡鑽進“沒有選擇”的牛角尖裡去呢?原因有兩個


第一誤認為選擇不夠好,就等於沒有選擇。很多人說自己沒有選擇的時候,其實說的是“這不是我想要的選擇”。比如,有人說不喜歡現在的工作,但是卻依舊在拼命加班“996”,他說這是為了養活自己,沒有選擇。


這種表述其實是有問題的,事實上,他完全可以換一份工作,謀生道路千萬條,生活狀態也有很多種,只是目前的他沒有勇氣和膽量冒險,所以只能選擇忍受。


第二個原因是,人們不願意承擔對自己的責任。你會發現,當你說出“沒有選擇”的時候,你的腦海裡一定有一個假想敵,比如之前說的社會不公、原生家庭的缺陷等 等。這個時候,你就可以把生活的不滿全部推卸給這個假想敵,你的痛苦,似乎就會減少一些。


但是,這麼做並沒有什麼意義,那些既定是事實,就算是真的對你產生了非常不利的影響,可是,誰要為最終的結果負責呢?還是你自己。改變不是推卸責任,最基礎的是,你要有勇氣審視自己。


其次,承認每個人都有改變現狀的選擇權後,我們再來談談如何才能實現改變。


很多人真的非常想要改變現狀,他們知道問題出在自己身上,但問題在於,他們就是改變不了,這是為什麼呢?


有一項醫學調查顯示,假如心內科醫生告訴病情嚴重的心臟病患者,如果不改變不好的生活習慣,他們將必死無疑。那麼你也許會覺得,這些心臟病患者肯定會立刻改變過來。


但事實情況是隻有1/7。難道剩下的6/7不想活了嗎?當然不是。


事實上,我們的軀體裡,有兩個自我,一個是感情的我,一個是理性的我。心理學家喬納森.海特曾用一個有趣的比喻來描述兩個自我的關係,他說,人的情感就像一頭大象,而理智就像一個騎象的人。但是,大象的力量很大,一旦騎象人和大象發生衝突,往往拗不過大象。


對於改變而言,理智提供反方向,情感提供動力。如果人的理智想要達成改變的目標,就要了解情感這頭大象的脾氣和秉性,才能事半功倍。


那麼,這頭大象的脾氣是怎麼樣的呢?第一,它的力量很大,一旦被激發,理智很難控制它;第二,它受情感軀動,既容易被焦慮、恐懼等負面情緒驅動,也會被愛、憐憫、同情、忠誠等積極情緒所驅動;第三,它會受被強化了的經驗支配,它只承認我們切實體驗過的經驗的好處,而不承認理智所允諾的“空頭支票”


瞭解完這頭大象的秉性以後,我們就能採取有效的措施去馴服它了。可以遵循以下4個原則來實現改變。


第一, 看清蘊藏你內心中限制自我的假設。


我們很多行為的背後,往往隱藏著我們對人生的一些重要假設,而就是這些往往錯誤的假設限制了我們的行動。這時,你可以試著用“如果……就……”的句型來歸納它們。比如你想和別人建立親密關係,但是始終走不出第一步,那麼你可以問問自己,“如果我踏出了第一步,後面會發生什麼事?”有的人的答案是,那麼別人就可能會拒絕我,我就會受到傷害,也有人會回答,那麼我就可能會擁有一段美好的友誼。


你看,這個有趣的造句遊戲,就體現出了每個人不同的假設。如果你天然地就想到自己一定會受傷害,那麼你再怎麼渴望一段友情,也始終邁不出第一步。


作者提出,只要你意識到自己存在這樣的自我限制的假設,不妨試著突破自己,反其道而行之,做原本不敢做的那一步,然後看看會不會真的發生你所擔心的事。如果被人接受的次數多了,你心中的芥蒂自然就少了,新的經驗會告訴你,原來的假設是假設是錯的,不必繼續受限制。


第二個原則是,通過小步子原理,不斷獲得小小的成功,積累新經驗的好處。


什麼叫小步子原理呢?它的關注點不在於結果,而是一個讓我們有所行動的策略。其核心思想是古希臘斯多葛學派的主張:努力控制你所能控制的事情,並接納你所不能控制的事情。


不一個小案例可以說明小步子原理的威力。1935年的時候,美國退役大兵比爾.威爾遜成立了了“嗜酒者互戒協會”,主要是想幫助跟他一樣的酒鬼成功戒酒。


這個協會是怎麼做的呢?它有一個著名的12步法。第一步,就是讓這些酒鬼們承認,自己在對付酒精這件事上,已經無能為力了,承認自己失控,之後就把精力放在可以控制的事情上。


然後協會要求會員們設立“一天一次”的目標,意思就是,不要一開始就想著要給自己定一個一輩子不碰酒的承諾,而是承諾自己24小時不碰酒就可以了。24小時之後,就是新的一天了,再給自己設立一個同樣的小目標。


一口氣吃不成一個胖子,我們不要想著未來太過巨大的任務,而是要專注眼前的一小步。只有這樣,大象才會邁開腳步。


現在比爾已經逝世將近50年了。但這個協會還在正常運轉和擴展,每年有200多萬人去那裡尋求幫助,多達1000萬人成功戒酒。


第三個原則是,培養“環境場”,讓新行為變成新習慣。


如果我們要堅持自己的改變,不妨給自己搭建一個專屬空間,把自己需要做的行為固定在這個空間裡。比如,你的目標是提高英語能力,那麼你不妨在自己的屋子裡增添一張書桌,擺上英語書,然後每天在這張書桌前完成學習任務。


第四個原則是,感情觸動。


之前提到過,控制我們情感的大象,很容易被情感打動,不過在實現改變時,我們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再增加這頭大象的消極情緒了。這隻會增加它的焦慮和煩躁,結果就是在原地轉圈圈。我們應該做的是用愛驅動它。


作者提到,有一個姑娘曾向他諮詢自己的競爭焦慮,她說道理她都懂,但就是改變不了。經過了解,她的競爭焦慮來自於她的童年,爭強好勝的母親總愛拿她和鄰居的女孩比較。她說感覺那時的自己就是母親手下的兵,總是面臨著突然而至的競賽,今天比鋼琴,明天比跳舞同,後天比成績。


後來,作者問她:“那你現在還願意參加這樣的比賽嗎?”姑娘果斷地回答:“當然不願意。”“可是你現在就是在讓自己參加啊……”作者的一席話觸動了姑娘,後來姑娘終於入下了競爭焦慮。


有時候,我們也象姑娘一樣,道理都懂,但就是改變不了,這很可能就是你還沒有真正理解心中的那頭大象的心思,你應該要多給自己一些期待和愛,看看讓大象猶疑不決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所以,總結一下,我們要想實現改變,開啟新的生活,首先我們必須承認有所選擇這個事實。其次,我們要了解改變的本質是建立新的經驗,這既需要理智提供方向,也需要情感提供動力。針對情感的複雜性,作者提出了四個原則,第一是看清心中自我限制的假設,第二是通過小步子原理獲得成功,第三是培養新的環境場,第四是感情觸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