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為什麼自己讀外國小說感覺沒有中國的好?

驢可樂


首先你說的這點我非常贊同。因為各國的文化傳統和生活方式的差異,所以小說的創做都是源於本國的社會實踐,實踐是創作的源泉,所以文化實踐的差異造就了閱讀的不同。


豬病戴獸醫


這樣的問題其實只要是讀過外國小說的都有切身體會。就以我的同學為例,他有一天躊躇滿志的買來一本《人性的枷鎖》來看,後來過了這麼久,那本書我都抽空看完了他卻只是看了開頭的3面。後來我就好奇,問他你又不看,那你買這本書幹嘛?他用惆悵的語調回答我:“我也想看啊,咩時間,有咩那個腦子。而且看到那些人名就記不住,還看鬼 的書。”後來我想想為什麼我能看完而他只能讀幾面,我發現這主要是個人原因和文化原因。就我個人而言,我比較喜歡閱讀,而且平常上學興趣來了課都不聽了就偷偷看書。這點當然不提倡,但是這也是我能看完五六百面大部頭外國小說的原因。但是讀外國小說畢竟沒有中國小說來的親切。在《人性的枷鎖》中出現的人名,地名等各種不熟悉的名稱,還有大的時代背景,社會環境和他們所反映出的人物行為和精神內核,在我們中國讀者體會時,由於文化差異和歷史差異,還有個人的理解能力,導致我們很難理解書中反映的複雜主旨。只覺得讀來雲裡霧裡。所以後來再看此類小說就會覺得晦澀難懂,自然就不願讀下去。而中國小說,原汁原味,讀來自然親切。而其中的精神人文主旨,由於 五千年的耳濡目染,本土讀者自然就很容易感同身受被書的內容打動。而外國小說就很難做到這一點。


芬愛說遊戲


我算是骨灰級書蟲了,四年級開始看雪山飛狐,看外國文學名著,也有這種感覺。以前學英語看過中英對照的外國文學名著,還看過中文版基督山伯爵,三個火槍手,都沒看完,說一下原因:

1.個人感覺在文學方面,外國人論想像的天馬行空,情節的奇詭瑰麗,場面的波瀾壯闊,敘事的曲折宏大,和中國人比那就是渣啊,按中國算法,外國文學發展現在頂多是中國1900年的水平。基督山伯爵,三個火槍手,就是一武俠小說,混江湖除了靠暗器(火槍)和刀劍,頂多再加點毒藥和計謀。除了這幾樣再沒別的了,所以看外國文學名著,感覺上能淡出鳥來,食之無味,棄之如敝屐!

2.中文翻譯講究信雅達,以我不怎麼深厚的英語功底,我覺得從看過的中英對照的外國文學名著來看,英語原文就是平鋪直敘,大多修辭就是“啊,真美啊”諸如此類。中文翻譯還給他美化了。當然這或許是由於我沒有外國生活經歷,沒有語感。

3.《阿里波特》名震世界,我估計就是情節奇詭的原因,因為外國人沒見過世面。中國人完全有理由這麼說,中國文學發展了2000年,而且起點就很高,上來就是一部詩經,一部史記,一部山海經,一部老子,一部孫子兵法!史記和孫子兵法現在都是秒殺西方同類著作的存在。

當然我沒看過阿里波特,評價可能不準。因為我現在對中國文學徹底沒有了興趣,更別說外國文學了。平時忙著學習為賺錢,閒下來只看看網文,新聞消遣,純粹的俗人!

4.外國人看中國翻譯的網文,基本能看下去的全部淪陷,側面說明外國文學水平一般,連勾搭讀者都不會。中國除了大V公知,沒聽說過中國人有迷戀外國文學迷成這樣的人!

5.我認為外國文學水平一般,並不是胡說的。理由是外國曆史短淺,一個頂天五六百歲的孩子,跟一個兩千年的專心發展文學還耽誤了科學發展的老爺爺比文學,真是難為他們了!


水凝塵



這個不好說。因為本人近來就是主攻外國小說的。尤其主攻面目前來說是對準了"名著系列"。因此目前看過的作品基本上質量都非常不錯。至於中國小說,僅就古典小說來說,《三國演義》因為是兒時看的,所以在印象中擁有不可動搖的地位。《金瓶梅》則是成年後看的,感覺卻有些大失所望。虧我還特意買的香港出版的詞話本呢



感覺在中國的古典小說裡都有一個毛病,就是跳不出傳統的“善惡到頭終有報”的邏輯倫理圈。總是強行收尾。比如這本《金瓶梅》的後二十回,灑家是不太理解陳經濟在這後二十回裡的種種落魄苦難究竟為了表達些什麼。後來突然暴富又慘遭橫禍的結局明顯是作者圓不下去的強行收場。還有龐春梅,一個前八十回都不算放蕩的女人,竟然在最後視淫如命,生生的死在這上面了,更是前後矛盾。至於在書中的其他配角,像應伯爵這種應該重點一表結局的角色卻草草的一筆蓋過。幾個應該一筆帶過的角色又著重描寫。總之,以灑家的標準來說,這本書不如《包法利夫人》寫的好。但這本《金瓶梅》畢竟在中國古典小說中是獨樹一幟的代表,又牽扯著部分國人的民族自尊心。因此灑家也不說《包法利夫人》寫的如何比《金瓶梅》更加自然圓潤了。有興趣的朋友不妨都看看。

至於現代作品(非古典之外的統稱)當中,老舍先生的作品中,個人目前看過的認為《老張的哲學》、《趙子曰》、《二馬》、《正紅旗下》(沒寫完可惜)寫的都不比國外作品差,巴金先生的"愛情三部曲"也寫的很棒。其次金庸的武俠小說也是現代國內小說的代表主力軍之一。要說好的作品真的太多了,一點也不比國外的遜色。

再說說國外,其實國外的很多膾炙人口的大作家們也不是每個作品都很經典。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雙重人格》、《偽君子及其崇拜者》等一些作品寫的其實也很爛(個人認為)。俄國的文學巨匠又如何?爛就是爛。但也要實事求是的說,陀翁的作品是從《地下室手記》作為分水嶺的。《地下室手記》之後的作品寫的真的很不錯。記得當初看《地下室手記》的時候,看的不能自拔,陀翁對人內心卑微的那種描寫簡直就是活生生的一面鏡子,讓灑家處處在內心產生共鳴。而裡面的那位妓女(在俄國文學裡,妓女一向是人們苦難的象徵)的最後遭遇更是讓灑家內心感到疼痛,激起了灑家內心對其的保護欲。後來又看《被傷害與被侮辱的人們》時,裡面的捏莉的身世也讓灑家忍不住想要保護她不受到世界的侵害。這是一種什麼樣的魔力?可以如此鞭笞讀者的靈魂?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確做到了。這是國外文學偉大的地方。不應該否認。同樣,上面提到的《包法利夫人》的作者福樓拜其實也被人說過作品爛。一個作家可能同時出產多部好的作品和多部爛的作品。這其實一點也不矛盾。

因此,個人對題主的建議就是,外國的小說最好先從名著開始讀起。因為“盛名之下”總是有其獨到之處的。其次,讀外國的著作好的翻譯是至關重要的。有時候往往一個爛翻譯就能毀掉一部史詩級的著作。好在目前國內翻譯已經趨於生熟。基本上不會太爛。

再者,個人的審美標準是不同的。打個最切實的比方。本人最近讀了賈平凹的《廢都》和陳忠實的《白鹿原》。而兩部作品在豆瓣的評分一個是7.1一個是9.1。賈平凹的《廢都》被評論噴的體無完膚。如果灑家在看此書之前是先看了豆瓣的一些評論,那麼很可能會先入為主的認為其不怎麼樣,甚至可能乾脆放棄閱讀。但看完兩部作品後,灑家個人的評分是兩部作品都應該9分以上,而《廢都》的分數還要更高一些。說這些並不是為了突出灑家離經叛道的非主流勇氣。也不是為了為賈平凹鳴不平。而是實實在在的基本道理就是,書好不好真的得見仁見智。日本的暢銷作家東野圭吾的《嫌疑人X的獻身》被尊為其四大作品。灑家看完也承認其是部不錯的作品,可再看其寫的《宿命》。其實感覺不出兩者相差太多,無非《宿命》的故事更加扯淡一些罷了。但拋開結尾不提,單說懸疑的過程,事實證明東野圭吾的確很擅長勾起讀者的閱讀欲。細品一下其實兩部作品都很不錯。可《嫌疑人X的獻身》卻地位明顯更高更被推崇。這種例子很多的。比如最近聽很多人都說莫言的《蛙》寫的太好了!可本人剛好認為《蛙》可能是莫言最爛的長篇作品。這該怎麼定位?一個人一個標準吧。尤其題主的問題非常有待修飾。畢竟一來題主看的外國小說可能不多,代表不了主題。二來題主的個人感官其實本身就是非客觀的。因此這個問題灑家不用看都能猜到會有很多人提出和灑家一樣的反駁答案的。

說到這裡,灑家列幾個書單吧,讓題主先看看,如果這幾本書都覺得沒有興趣。那麼可能題主是真的不適合看外國小說也不一定。

1.《罪與罰》陀思妥耶夫斯基

2.《地下室手記》同上

3《包法利夫人》福樓拜

4.《三個火槍手》大仲馬

5.《基督山伯爵》同上

6.《戰爭與和平》托爾斯泰

以上六部小說其實隨便看兩部就可以了。個人推薦《基督山伯爵》和《三個火槍手》。因為娛樂性更強些。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略微沉重,很可能題主不會喜歡。而《戰爭與和平》有點“大”,待到題主適應了外國文學之後再讀不遲。

最後,以上推薦希望題主會喜歡。


乾坤書書


外國小說沒有中國的好,沒有這個說法了,只能說一半一半。但為何,現在我們閱讀外國小說,感覺總是不如中國小說精彩呢:

第一,爽感度,外國小說,確實大大不如中國小說,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精彩。因為外國小說,鋪陳和描寫太多了,不像中國小說,往往直入主題。

這跟我們閱讀1980年之前的中國小說,也是一個意思,描寫和鋪陳太多,情節和人物,不夠精彩,是一個意思。

第二,中國小說爽感度夠了,但文學性和深刻度,確實相對不如外國小說。這個,沒得說。整體文學性和深刻度,這四十多年來,外國小說,是要強於中國小說的。

第三,還有一個翻譯的問題,翻譯家,目前同時是小說家的,很少,單純的翻譯,很難呈現外國小說本來的面貌,但讀原文,又無法進入對方語言的語境中。

所以,讀外國小說,覺得不如中國小說,也算正常了。建議,讀外國小說,還是讀知名譯本,比較好些。


董江波


1、翻譯不好

有一部分小說作者寫的是非常好的,但翻譯過來就差了許多,一個懂文學,懂創作的翻譯和不懂的翻譯,意境相差是非常大的。

比如:

《浪遊者的夜歌》作者∶歌德德文原文: ber allen GipfeInlst Ruh, n allen WipfeInSpurest duKaum einen Hauch;Die

/gelein schweigen im Walde Warte nur, baldeRuhest du auch

錢春綺先生的翻譯

群峰一片沉寂,樹梢微風斂跡。林中棲鳥緘默,稍待你也安息。

錢鍾書先生翻譯的

微風收木末,群動息山頭。鳥眠靜不噪,我亦欲歸休。

所以翻譯的外文書要多諮詢幾個版本,找個最準確最美好的來看。

2、背景的不瞭解

有些外國小說,不去了解作者,不去了解寫作的背景,就看不下去,因為有些情節是會發生在特定社會背景之下的,不明白就會看得一臉懵,硬讀也讀不下去,若是跳過這些情節,整本書就不完整了,會讓人抓狂。事先做一下功課,再衡量這本書值得讀否,會節省時間,看起來也相對輕鬆。

3、文化差異

國外的文化和國內的文化不同,會導致有些部分接受不了。

比如我看《雪國》《白夜行》《挪威的森林》初時不懂日本的文化,覺得書本過於晦澀,陰鬱,有時候讀完會有想摔書的感覺。後來瞭解了日本的文化,尤其是《菊與刀》這本書,讀過後,再看日本的書,只要去看裡面那些小而美好的細節就好,去欣賞他們骨子那種喜歡精緻的愛好,就更容易讀懂這本書。

4、作者的原因

比如《巴黎聖母院》據說這本書是奉命所為,裡面有大段的環境描寫,對於沒有去過當地旅遊,親眼看過那些建築物的人來說,實在不怎麼友好。雨果自己也說,可以跳過這些情節。

5、理解力

提升自己的理解力,有些書分眀線和暗線,就不能只是讀故事情節,還要把隱形線索和內在哲理讀明白,這才對自己有用,才能夠讀下去。


小二的舊時光


我個人覺得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吧:

1.中外文化差異 中國和很多其他國家的文化石有很大差異的,中國文化已經在我們心裡根深蒂固了,中國文化細膩收斂,很多國外文化比較奔放開放,也就導致作者的表達方式也不一樣,我都對於很多國外的文化是很難理解和認同的,這就導致我們有時候比較難以理解外國小說裡作者要表達的感情,甚至覺得有的描述跟突兀。

再加上國外的小說主人公名字一般都很長,還有好多重名,光記名字就很廢腦筋,更別說細細品味小說了[我想靜靜],比如《百年孤獨》,我讀第一遍的時候,只是單純地理清了人物名字和關係,後來又讀了兩遍才開始體會了小說的內容和內涵。

2.中國文化底蘊深厚 中國文化起源很早,並且一直有很好的發展,每個朝代都有一段文化發展鼎盛的時期,留下了很多經典的作品,為後人的創作奠定了強大的基礎,因此中國的大部分小說都很經典,所以我們讀起來感覺會很好。不僅中國人,很多外國人也熱衷於讀中國小說。

3.當然也有很多國外的小說很優秀,我們不能以偏概全,只有吸取各種多元的文化才能讓我們通古博今,“內外兼修”。

之後我將會分享一些我讀過的中外小說,和大家一起探討這方面的很多問題,歡迎大家指點交流[玫瑰]




小王子的讀書分享


首先,中國古代小說不刻意宣揚某種思想,所以閱讀不那麼費力。

外國小說,只要翻譯到中國的,往往都是些宏大敘事,深入思考的,要極力宣揚某種思想的。中國小說即使如《紅樓夢》那樣涵蓋文化與人生極其浩瀚深邃,卻不明確宣揚某種思想。所謂“白茫茫大地”也止步於感性的嘆息並暗合佛理。

在一些研究者看來,外國小說是深刻的,在我看來,中國小說的思想性是用客觀的敘事交付給讀者的,因為不明確,所以如魯迅所說,什麼樣的讀者看見什麼。

五四以後,知識分子們認為中國的一切文化都錯,所以中國文學大受外國文學影響。

其次,中國古代小說不刻意表現某種手法技巧,所以閱讀集中於人物、情節就行。

外國小說外國作家能夠清晰深奧地被分析,現實主義、浪漫主義、現代派、後現代,尤其現代派以來的象徵、荒誕、意識流、魔幻現實、後現代的淡化人物情節主題模糊價值多元價值解構……中國小說手法從來不可能被這樣量化被分析。

中國古代小說歷來線性敘事,感性刻畫人物、人性。

果戈裡及作品

詹姆斯.喬伊斯《尤利西斯》

馬爾克斯《百年孤獨》

繆爾·貝克特《等待戈多》

五四和新時期文學向國外學習比較多,例如魯迅之學習果戈裡,施蟄存、王蒙、茹志娟、劉以鬯之學習意識流,莫言、閻連科之學習魔幻現實主義。

其三,中國小說語言在五四以前也是不刻意講求的,雖敘事生動而類乎口語(即文言小說亦口語色彩)。翻譯語言雖精美卻閱讀費力。

外國小說的語言是翻譯家們精雕細刻翻譯過來的,所以精深,建國初期,有些中國作家甚至也用“翻譯腔”寫作。

中外小說,各有優劣,但寫現當代人物事件環境,外國手法、技巧、語言似乎更加適合,因為中國人和中國生活在五四以後在外國影響下,也日漸複雜化。

然五四以前的古代小說,似乎總顯得那麼清新自然淺顯平易,而外國小說在閱讀的時候,除了調動情感還得調動理性和藝術思維。和魯迅同時代的施蟄存先生的很久了的意識流小說,到今天,才放進了大學教材,大學生們才能讀懂,魯迅先生晚年作品、無師自通的後現代小說《故事新編》,至今讀懂的很少很少,王蒙、茹志娟、殘雪、劉以鬯、莫言、閻連科乃至表面通俗的餘華,讀懂的也不多。


大悔憶智冰


只完整讀過兩本外國小說😂😂😂

一、《飄》 美國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創作的長篇小說,該作1937年獲得普利策文學獎。小說以亞特蘭大以及附近的一個種植園為故事場景,描繪了內戰前後美國南方人的生活。作品刻畫了那個時代的許多南方人的形象,佔中心位置的斯嘉麗、瑞德、艾希禮、梅蘭妮等人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他們的習俗禮儀、言行舉止、精神觀念、政治態度,通過對斯嘉麗與瑞德的愛情糾纏為主線,成功地再現了林肯領導的南北戰爭,美國南方地區的社會生活。

二、


《漂亮朋友》(又譯《俊友》)法國作家莫泊桑創作的長篇小說,是一部極有批判力的諷刺小說。它通過描寫杜洛瓦流氓式的發跡過程,不僅批判了“杜洛瓦”這類人的靈魂的卑鄙與齷齪,更深刻地反映了19世紀法國政治生活的黑暗與醜惡,揭露了資產階級的墮落與報界的汙穢
覺得都還挺好看的,跟中國小說沒什麼差別或者好壞之分,關鍵不是所有小說都是自己喜歡的,無非是中國小說接觸的多,外國小說接觸的少的原因吧。


飛奔吧2狗子


【人魚薇沫】你也說了,是覺得,那麼就是主觀印象,但為什麼會導致這個結果,到底國外的小說好不好呢?分下面幾點來說明。

1.翻譯不好

有一部分小說作者寫的是非常好的,但翻譯過來就差了許多,一個懂文學,懂創作的翻譯和不懂的翻譯,意境相差是非常大的。

比如:

《浪遊者的夜歌》

ber allen Gipfeln

Ist Ruh,

In allen Wipfeln

Spürest du

Kaum einen Hauch;

Die Vgelein schweigen im Walde.

Warte nur, balde

Ruhest du auch.

錢春綺先生的翻譯

群峰一片

沉寂,

樹梢微風

斂跡。

林中棲鳥

緘默,

稍待你也

安息。

錢鍾書先生翻譯的

微風收木末,

群動息山頭。

鳥眠靜不噪,

我亦欲歸休。

所以翻譯的外文書要多諮詢幾個版本,找個最準確最美好的來看。

2背景的不瞭解

有些外國小說,不去了解作者,不去了解寫作的背景,就看不下去,因為有些情節是會發生在特定社會背景之下的,不明白就會看得一臉懵,硬讀也讀不下去,若是跳過這些情節,整本書就不完整了,會讓人抓狂。

我年輕的時候也遇到過這種攔路虎。事先做一下功課,再衡量這本書值得讀否,會節省時間,看起來也相對輕鬆。

3.文化差異

國外的文化和國內的文化不同,會導致有些部分接受不了。

比如我看《雪國》《白夜行》《挪威的森林》初時不懂日本的文化,覺得書本過於晦澀,陰鬱,有時候讀完會有想摔書的感覺。

後來瞭解了日本的文化,尤其是《菊與刀》這本書,讀過後,再看日本的書,只要去看裡面那些小而美好的細節就好,去欣賞他們骨子那種喜歡精緻的愛好,就更容易讀懂這本書。

3.作者的原因

比如《巴黎聖母院》據說這本書是奉命所為,裡面有大段的環境描寫,對於沒有去過當地旅遊,親眼看過那些建築物的人來說,實在不怎麼友好。

雨果自己也說,可以跳過這些情節。

4.理解力

提升自己的理解力,有些書分明線和暗線,就不能只是讀故事情節,還要把隱形線索和內在哲理讀明白,這才對自己有用,才能夠讀下去。

把以上四點弄懂,再看些教閱讀理解的書,相信讀外國文學不成品題,我以前只讀小說,現在《夢的解析》這麼晦澀的書也能讀下去了,因為我要吸收裡面的知識和營養,摒棄無用的,只留下對自己成長有用的。

希望能夠幫到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