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李靖不顧唐儉性命偷襲頡利是不是不厚道?你怎麼看?

文士野


對唐儉個人而言,不厚道。對手下的軍人以至於整個大唐的子民而言,很厚道。李靖不僅僅是為了個人功名富貴,更大意義上是為了大唐的長久利益。遊牧民族往往毫無信義,唯利是圖,力衰則降,力強則叛,反覆不定。今天收兵,保不齊明年就得再起刀兵,致使邊民生靈塗炭。比如明朝,朱棣打過去蒙古人就逃到漠北或捉迷藏,然後納表稱臣,緩過勁來就有土木堡之變。所以李靖覺得機不可失 時不再來,必須趁你病要你命,才能永絕後患。當然,對中原文明而言,後患是絕不了的,只能多保幾年平安。一方面,野草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匈奴敗了有突厥,突厥敗了有契丹,契丹敗了有蒙古。雜胡穿插其間不可勝數。另一方面,遊牧民族經濟基礎不穩定,一遇天災,不南下劫掠就得餓死,這是不可調和的矛盾。除了清朝,中原王朝歷朝歷代都解決不了北方問題。清朝的成功,一方面同為外夷,文化上沒有隔閡,能保持穩定的親善。另一方面是滿清把蒙古草原嚴格分封劃分給各部,不得隨意遷徙兼併,力分則弱,限制了蒙古做大的能力。但最關鍵的是,解決了遊牧民族吃飯的問題。手段是宗教,滿清崇信喇嘛教,和蒙古共信仰,則親近。以此為基礎大興寺廟,讓大批人口出家為僧,限制了人口發展。人少了就容易自給自足,有些天災國家也救濟的起,自然不鬧事。扯遠了,退一步講,滿清解決蒙古的基礎,仍然是先打服再調教,所以李靖的想法絕對沒錯,趁著突厥衰弱的良機,先把它幹翻再說!


薺菜糰子


雲中靜月為您解答

先闡明觀點,我並不認為李靖做的不厚道

可能有人覺得我的想法有點不太考慮唐儉的所處環境,缺少換位的思考。這個不用換位思考,我是唐儉,我也會覺得他不厚道,但是,眾多的唐軍將士和李世民不會覺得不厚道。歷史上李靖和唐儉並沒有記載兩人結過樑子,只是兩人在當時都是朝廷重臣。

李靖不顧唐儉偷襲頡利,只能說李靖是個合適的將領,一個合適的將領,最忌諱的就是優柔寡斷。李靖捕捉戰機的嗅覺可謂是及其的靈敏,在戰場上,戰機稍縱即逝,一個將領一旦錯過最佳戰機,輕者殺敵一千自損八百,重者可能會全軍覆沒滿盤皆輸。

李靖自然知道這一點,此事唐儉身在突厥大營,當時李靖與李勣兩軍已經會合,兵力稍稍強盛。李勣對李靖說:“頡利可汗雖然戰敗,但他還有很多部眾,如果他趁機逃去,我們恐怕就抓不到他了。如今朝廷的使者唐儉等人已經到了他那裡,他一定會放鬆戒備,我們稍後前去偷襲,可以一舉殲滅他們。”李靖心中也有這個想法,與李勣不謀而合。大唐最耀眼的兩個軍神,居然想到一塊了。李靖似乎覺得遇到了難得的知己,激動興奮地握著自己的手腕說:“您說的這番話,乃是韓信滅齊之計!”

勣時與定襄道大總管李靖軍會,相與議曰:“頡利雖敗,人眾尚多,若走渡磧,保於九姓,道遙阻深,追則難及。今詔使唐儉至彼,其必弛備,我等隨後襲之,此不戰而平賊矣。”靖扼腕喜曰:“公之此言,乃韓信滅田橫之策也。”於是定計。——《舊唐書·列傳第十七》

韓信滅齊之計,是一個典故。楚漢爭霸時,漢王劉邦的大將韓信正在攻打齊國,卻久攻不克。劉邦的謀士酈食其(讀作“利益雞”)出使到齊國,說服了齊王歸降劉邦,所以齊國撤下了防禦。韓信聽說酈食憑藉三寸不爛之舌就輕易地取下了齊國70多城,心中嫉妒,於是趁著夜色偷襲毫無防備的齊國,想要搶奪功勞。齊王聽說韓信兵臨城下,以為酈食其欺騙和出賣了自己,一怒之下將酈食其活煮了。最後,韓信滅掉齊國,自立為王。

從這裡就看出來,李靖從裡面看到了戰機,前面說了,戰機稍縱即逝,這時候,就是要看怎麼取捨了。

李靖當然知道怎麼取捨,不然他也不能是初唐戰神。

李靖將韓信滅齊之計告訴了自己的副將張公謹,張公謹擔憂地說:“陛下已經同意突厥歸降,而且我們的使者也在那裡,怎麼辦?”李靖說:“機不可失,韓信滅齊就是如此。像唐儉那些人的性命,哪裡值得珍惜呢!”

事情到這裡,唐儉一定會覺得不厚道,但是,沒有辦法,也許李靖也自己覺得不厚道,但是從從旁觀者的眼裡看,就比如我,我覺得,挺好。

李靖、李勣二人依計行事,襲擊了頡利可汗,而唐儉幸運地逃走了。突厥被李靖偷襲,幾乎全軍覆沒,頡利可汗驚慌逃亡。頡利可汗在逃亡路上,撞上了李道宗的大軍,被擒捉押往長安,東突厥至此滅亡,其地納入大唐版圖。

當然了,當李靖見到唐儉的時候,還說了一句:呦,還活著呢?


雲中靜月


當時頡利可汗戰事不斷失利,已經是苟延殘喘了。但頡利派使者請求歸復於唐朝,其實是在爭取東山再起的時間。於是李世民派唐儉去招降頡利可汗,但出發前李世民就問唐儉可以攻取頡利嗎?突厥一直是唐朝西北邊疆的禍害,在加上歷史原因李世民曾向突厥妥協,可以說是恥辱,所以這口氣肯定是咽不下的。這裡李世民問唐儉意思就已經很明顯了,就是趁頡利可汗殘喘的時候,要一舉消滅掉突厥,解除禍患。而唐儉領會了李世民的意思,早就有了覺悟。李靖趁頡利可汗接見唐儉的機會進行偷襲,只不過也是領會到了李世民的意思,知道李世民不會這麼輕易放過突厥。李靖相當於變相的奉命行事,即使偷襲失敗,李世民也可以完全甩給李靖說是他擅作主張。李靖只不過是替李世民被了黑鍋。以現代的角度來看致同事危難於不顧,確實不厚道。但考慮到時情況,相當於變相的君命不可違,也是無奈之舉。當突厥被消滅後,李世民宴請群臣慶祝,可見是真消滅,假招降。



燭花滿地紅


李靖是作出了身為軍事家最正確的軍事應對。

一、突厥的求和抱有以求和換時間擺脫危機的想法

這一點,不用多說,以突厥一貫強勢囂張的風格,難能輕易低頭求和,無非就是被李靖率領的唐軍打的招架不住,暫時認慫而已,先緩過這一陣子再報仇不晚。

在歷史上以偽降來迷惑對方,以求東山再起是屢用不爽的手段。

這一點,在前線的李靖是清楚的。

在後方的唐太宗也是清楚的,

“以靖為定襄道總管往迎之。又遣鴻臚卿唐儉、將軍安修仁慰撫。”

唐太宗明顯是作了兩手準備的。

“四年,馳傳往誘使歸款,頡利許之,兵懈弛,李靖因襲破之,儉脫身還。”

從這裡可以看出,唐太宗派他前去和談,不免為李靖創造機會的因素,也許這不是唐太宗有意的,但是機會創造出來了。

唐儉回來後,因為“助攻”李靖,被升官,“為民部尚書”。

二、機不可失,李靖善於抓住戰機

唐太宗派唐儉答應突厥的和談,頡利不免“兵懈弛”。

而正是李靖突襲頡利可汗,一舉解決突厥問題的大好時機。

但李靖的部下卻不同意,原因是朝廷已經派人去和談了。

公謹曰:“上已與約降,行人在彼,奈何?”

這時李靖表現出前線將領果斷的一面:

靖曰:“機不可失,韓信所以破齊也。如唐儉輩何足惜哉!”

促使李靖下定決心的是那一句“機不可失”。

戰機稍縱即逝,李靖敏銳地捕捉到了戰機。

至於那句“如唐儉輩何足惜哉”,看起來很冷血,但代價是值得的。

好在唐儉也是機警的很,乘亂逃了出來。

前線將領是不能婦人之仁的,戰爭畢竟是戰爭,有些殘酷的一面。


微史春秋


兵書有云: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兵不厭詐。敵我雙方為戰鬥需要,會利用並抓住一切戰機,致對方於死地。有時,戰場上的善意是一種婦人之仁,是愚蠢的行為。


任仁讀史


兵也詭道也。其實來說李靖充份的體現了這句話的意思。趁其不備出其不意。以國家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戰果這是一個統帥的責任!


花開燦爛願生活如花


你這個想法跟歷史上的兩個人物非常像!

一個是宋襄公

一個是陳餘

他們的結局又如何呢?!

可以翻翻歷史!


某掃地僧


和敵人將“厚道”?!!

主席說的好: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送給你,不用謝。


TONGXIANG383


以大局為上。我認為李做的及錯。天了頡利唐儉自然轉危為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