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2 風起安塞 腰鼓之鄉建魅力“陝北新天地”

風起安塞 腰鼓之鄉建魅力“陝北新天地”

風起安塞 腰鼓之鄉建魅力“陝北新天地”



劃重點:

1、“在國家級的文化活動中,都能看到安塞腰鼓的表演。我們還走出了國門,出訪多個國家文化交流,老外看了我們的表演都豎起大拇指!”安塞腰鼓協會會長劉佔明動情地說。

2、安塞尤以信天游見長。近幾年來,已有賀玉堂、王二妮等十幾位民間歌手,走上過央視的《星光大道》舞臺。陝北信天游大舞臺開放後,歌手們可以在家門口演出。

3、魏塔村,是一座詩意的村莊,給了臺灣畫家廖哲琳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廖哲琳深入陝北原生態的生活,原本3個月的“流浪”計劃變成了一待就是4年。


風起安塞 腰鼓之鄉建魅力“陝北新天地”

7月31日,在安塞馮家營文化村,1500個車位停得滿滿當當。超過1萬名遊客湧入陝北這個小山村。

一場精彩的安塞腰鼓表演正在進行。

今年,是安塞撤縣設區的第三年。3月5日,千人腰鼓村動工,5月25日試營業,建設期僅用了82天,依託安塞“腰鼓之鄉”的影響力,正在成為陝北最大的實景腰鼓表演基地。


風起安塞 腰鼓之鄉建魅力“陝北新天地”


馮家營民俗文化村腰鼓表演(圖:騰訊大秦網 胡聰)

今年,千人腰鼓村、“東方畢加索”繪畫村、“陝北信天游”大舞臺3個文化產業村將全部開放,這個延安市的新區正在讓黃土風情文化走出去,讓海內外遊客走進來。

馮家營:千人腰鼓村 家門口打腰鼓賺錢

7月31日傍晚,馮家營“千人腰鼓”文化村的演出剛結束,88歲的張鬥軍拄著柺杖隨客流走出來。

每天他都要來看44歲的兒子表演腰鼓。張鬥軍12歲就開始學腰鼓,一直打到86歲。他是馮家營腰鼓村目前最年長的表演藝術家,參與過十幾次國家級演出。如今,腰鼓這項民間藝術在他家已傳到了第三代。


風起安塞 腰鼓之鄉建魅力“陝北新天地”


張鬥軍父子(圖:騰訊大秦網 胡聰)

據考證,腰鼓在安塞已經響了2000多年,“上至九十九,下至剛會走”。隨著1984年電影《黃土地》上映並獲獎,震撼人心的安塞腰鼓開始走向國內外,參加的國內外盛典數不勝數。

安塞腰鼓協會會長劉佔明說,“在國家級的文化活動中,都能看到安塞腰鼓的表演,像國慶60週年、世博會、香港迴歸等。我們還走出了國門,出訪到美國、英國、德國、澳大利亞等多個國家,老外看了我們的表演都豎起大拇指!”

馮家營村歷來是 “腰鼓專業村”,光專業腰鼓手就有246名。不過,過去人們打安塞腰鼓,更多是展示文化,並沒有形成產業,腰鼓打得好,錢可不好賺。

2018年,安塞區著手打造馮家營“千人腰鼓”文化村,立足把遊客引進來、留下來。

項目3月5日開工,5月底建成,規劃面積159.9畝,主要分為千人腰鼓展演區、腰鼓產業區、腰鼓表演體驗區、陝北特色民俗和餐飲區等9個區域,預計每年可接待遊客30萬人次。

這個人數,幾乎是安塞全區人數的2倍。


風起安塞 腰鼓之鄉建魅力“陝北新天地”


馮家營腰鼓表演者(圖:騰訊大秦網 胡聰)

安塞全區現在很多人吃上了“腰鼓飯”——從2004年開始,腰鼓全面進入課堂,成為安塞所有中小學的必修課。安塞腰鼓協會每年會在基層培訓教練,把腰鼓這門手藝從鄉鎮傳到村級。對貧困戶還免費培訓,讓他們除了種地還能多一門兒手藝賺錢。

在安塞,有5000多人以腰鼓表演為職業。光專職的腰鼓教練就有300多名。鼓手每年會參與100多場演出,平均每人每月可收入五六千元;腰鼓教練給各個企業及學校培訓,完成一場培訓也能有2萬元左右的收入。

而在馮家營村,旅遊人數的激增也讓當地的民宿產業開展得如火如荼。以前一半人外出打工謀生,現在在村裡開個民宿、搞個農家樂,也不愁收入上不去。

西營村:陝北信天游大舞臺國慶開放

7月31日,陣雨剛過。西營村信天游大舞臺,50多名工人加班加點忙碌。在今年國慶,陝北信天游大舞臺將如期開放。

陝北各縣都有民歌,安塞區尤以信天游和小調見長。安塞民歌多,名歌手也多。近幾年來,已有賀玉堂、王二妮、王建寧、韓軍等十幾位民間歌手,走上過央視的《星光大道》舞臺。

提起陝北民歌,西營村黨支部書記甕殿龍如數家珍:“安塞是陝北民歌的發祥地之一,西營村緊鄰安塞城區,山勢合圍,延河繞流,高速貫通、省道穿行。作為一個民俗文化景區,環境和交通都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民歌唱得響,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民歌並沒有給西營村帶來很多收入。西營村以傳統農業為主要收入來源,豐產不豐收,土地效益不高。


風起安塞 腰鼓之鄉建魅力“陝北新天地”


西營村原始村貌(圖:西營村村委會)

從2016年開始,西營村採取“以地入股”的模式,逐漸將村民的土地流轉給合作社,共同打造西營生態旅遊民俗村。區上鼓勵村民和貧困戶種植大棚以及加入到“西營信天游大舞臺”景區的建設中,這不僅增加村民的收入,也實現文化產業和旅遊的深度融合。

“信天游大舞臺建成後,陝北民歌手不用出門,在這裡就能唱歌賺錢;想聽陝北民歌和陝北說書的遊客,都能想到這兒!”甕殿龍說,“景區建成以後,村民人均收入爭取到兩萬八千多元。”


風起安塞 腰鼓之鄉建魅力“陝北新天地”


西營信天游大舞臺未來規劃圖(圖:西營村村委會)

在信天游劇院周邊,農業採摘體驗區、生態大棚休閒區、美食一條街等也在建設中。“今年國慶以後,這裡會是個一體化的生態旅遊民俗村,遊客來了可以看到信天游,唱原生態的歌,吃陝北特色菜,然後可以住民宿。預計年接待遊客50萬人次。”

魏塔村:原生村落變身“畫家村”

安塞縣城向北30公里,是一片原生態古樸村落。魏塔村,是遠近聞名的“畫家村”。濃厚的陝北農耕氣息和保留完整的古樸村貌吸引了黃土畫派創立畫家劉文西、李愛國、袁武、許勇、廖哲琳等多位繪畫大家來此深入生活、創作採風。


風起安塞 腰鼓之鄉建魅力“陝北新天地”


魏塔村寫生基地(圖:騰訊大秦網 胡聰)

“這幾幅是我畫的。” 老蔣有些害羞地向屋裡指了指,屋裡大約有七八幅完成的作品,旁邊散落著一些畫架和色板。

老蔣叫蔣明放,是魏塔村村民,今年60歲。他在村裡修建了15個房間,辦了一個寫生基地,名叫“魏塔藝術之家”。“十年前,好多學生和畫家來村裡寫生,我就給他們提供吃住,10塊錢一天。”

在老蔣的“魏塔藝術之家”,臺灣畫家廖哲琳,一住就是四年。廖哲琳畢業於臺灣大學哲學系、外文系,是美國伊利諾伊香檳大學哲學碩士,現為陝西國畫院外聘畫家。

2011年廖哲琳通過臺灣一個“流浪者計劃”的補助來到魏塔村寫生。熱心腸的老蔣一家為她提供了吃住,支持她的採風創作。她和村民一起圍著吃大鍋飯,一起勞動,一起睡炕,然後揹著畫箱外出寫生。深入體驗陝北原生態的生活也給了她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讓廖哲琳原本3個月的“流浪”計劃變成了一待就是4年。


風起安塞 腰鼓之鄉建魅力“陝北新天地”


廖哲琳筆下的魏塔村民(圖:網絡)

受畫家們的薰陶,老蔣也開始學畫。他的畫裡有麥地、有遠山、有石磨、有耕作,都帶著濃厚的陝北生活氣息。如今,老蔣的“藝術之家”已成為眾多藝術學院的寫生創作基地。


風起安塞 腰鼓之鄉建魅力“陝北新天地”


蔣明放舉著他最滿意的一幅作品(圖:騰訊大秦網 胡聰)

在政府支持下,今年魏塔村已建起“東方畢加索”民俗文化村項目,以文化傳承基地為核心打造“黃土文化風貌第一村”、原生態繪畫寫生基地、陝北風情影視基地,6月已開始運營。


風起安塞 腰鼓之鄉建魅力“陝北新天地”


房間牆壁上掛滿了畫(圖:騰訊大秦網 胡聰)

文化村項目帶動的旅遊範圍以魏塔古村為圓心逐漸向四周覆蓋,預計年均可接待遊客20萬人次,進一步促進了區域經濟的發展和帶動周邊村民實現就業增收。

未來的安塞將會是陝北民俗文化之窗

安塞區按照“文化輸出、旅遊輸入”的思路,重點打造培育“千人腰鼓”文化村、“東方畢加索”繪畫村、“陝北信天游”大舞臺3個文化產業村,讓文化走出去、遊客走進來、產業做起來、市場火起來,全年力爭實現接待遊客突破200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突破10億元。


風起安塞 腰鼓之鄉建魅力“陝北新天地”


延安市安塞區委書記任高飛(圖:騰訊大秦網 胡聰)

談及這條新路子,安塞區委書記任高飛解釋說,“安塞是西北地區黃土高原文化保存最好,民間藝術最集中、最具代表性的區域之一。2009年安塞腰鼓去北京表演,震撼的畫面給了我靈感,堅定了我一定要將本土文化落地沉澱的信心,讓群眾在文化中受益。之前安塞區的黃土文化一直沒有形成產業,更談不上文化富民,歸根結底還是體系沒有建立起來。”

如何讓文化落地形成產業?任高飛提出以旅遊作為載體,將安塞區文化旅遊和現有經濟模式融合發展。“文化是魂,沒有文化沉澱的旅遊是沒有生命的。2018年,安塞打造的腰鼓村、民歌村、畫家村,都是通過短期改造讓文化落地為產業,帶動群眾收入,讓文化帶動脫貧。”


風起安塞 腰鼓之鄉建魅力“陝北新天地”


安塞區(圖:安塞區委宣傳部)

任高飛表示,未來的安塞將實現農村群眾生活在城鎮,產業在農村,致富在文旅。今年從三個文化專業村的發展情況來看,已經直接或間接帶動了近兩萬人參與,截止今年8月遊客量已達117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近5個億。

未來安塞將以文化富民、鄉村振興為目標,把陝北的黃土風情、民俗文化、紅色文化、黃河文化落地在安塞,形成文化產業集群;未來的安塞將會是陝北的民俗文化之窗,會將陝北文化推向全國、推向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