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豆瓣9.2分的《想見你》刷屏朋友圈:人生的意義,由我們自己賦予

宅家的這段時候,有一部臺劇在朋友圈頻繁刷屏,並在豆瓣獲取了32萬人點評,9.2分的超高推薦。

它就是近期佔據熱門電視劇排行第一名的《想見你》。

豆瓣9.2分的《想見你》刷屏朋友圈:人生的意義,由我們自己賦予

每個人在這部劇裡看到了不同的東西,有反覆穿越的奇幻、有青春期的悸動、當然還有伍佰那首令人上頭的 "LAST DANCE"。

豆瓣9.2分的《想見你》刷屏朋友圈:人生的意義,由我們自己賦予

但小編認為這部劇能引起如此廣泛的討論,並不是因為令人上頭的伍佰,更多的是劇中人生活境遇裡所暴露出來的成長問題。

小編今天就要從另一個角度,為大家剖析一下這部劇中暴露的那些教育問題,值得所有家長注意


豆瓣9.2分的《想見你》刷屏朋友圈:人生的意義,由我們自己賦予

1、教育失衡的原生家庭

作為劇中女主的陳韻如,肯定是這部劇中最不討喜的一個角色。

很多網友吐槽陳韻如:“她為什麼不嘗試多與別人溝通?為什麼不會打開心房去跟別人交流呢?為什麼不勇敢一點……”

甚至還有人站在黃雨萱和李子維的立場,指責謾罵這個女孩。

豆瓣9.2分的《想見你》刷屏朋友圈:人生的意義,由我們自己賦予

其實,我們身邊不乏陳韻如這樣的人。她們孤僻、膽怯、缺乏交流能力...但是陳韻如變成這樣,和她的原生家庭有很大的關係。

因為她從小到大都是那個被“忽視”的那個人。她的父親重男輕女,只喜歡弟弟陳思源。而父母在離婚時,也都在爭奪弟弟的撫養權,沒有理會她的感受。

豆瓣9.2分的《想見你》刷屏朋友圈:人生的意義,由我們自己賦予

豆瓣9.2分的《想見你》刷屏朋友圈:人生的意義,由我們自己賦予

豆瓣9.2分的《想見你》刷屏朋友圈:人生的意義,由我們自己賦予

豆瓣9.2分的《想見你》刷屏朋友圈:人生的意義,由我們自己賦予

豆瓣9.2分的《想見你》刷屏朋友圈:人生的意義,由我們自己賦予

她母親的“特殊工作”,也讓陳韻如內心自卑敏感,害怕被別人看不起。

可以說,陳韻如的家庭教育,暴露出來了很多嚴重的問題,值得我們反思。

豆瓣9.2分的《想見你》刷屏朋友圈:人生的意義,由我們自己賦予

著名心理學家武志紅說過,原生家庭的圖景會被孩子內化,所謂的性格也就是把你童年時期家庭的相處方式,內化到你內心深處。

重男輕女、缺愛、父母都不盡責,在這樣的家庭中長大的陳韻如,承擔起家庭的支柱,做飯、照顧全家人,久而久之,陳韻如變得抑鬱,把原生家庭的傷害內化到內心深處。

環境會影響人的成長,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如果陳韻如的父母能給她關愛、包容、重視,她的性格是否會不一樣呢?

尤其是二胎的家庭,尤為需要注意家庭教育過程中,對兩個孩子的平衡

因為孩子的內心是非常敏感的,他們會因為一點小事質疑自己。所以家長不要羞於表達,坦誠地把自己對孩子的愛告訴孩子。

讓孩子知道,家庭永遠是他們堅強的後盾。這樣孩子的內心才會永遠充滿自信

2、難以逃避的校園暴力

劇中暴露出來的另一個教育問題,就是屢禁不止的“校園暴力”。

其實早在去年,聚焦此話題的電影《少年的你》就曾在網絡上引起了不小的討論,小編之前也分享相關的內容——《少年的你揭露的殘酷真相:校園暴力最常發生在這三種孩子身上》

豆瓣9.2分的《想見你》刷屏朋友圈:人生的意義,由我們自己賦予

轉眼看向《想見你》中90年代末-10年代初的臺灣校園,一切似乎還是那麼的殘酷、真實。

王詮勝因為和別人不同,不可避免地遭遇了校園暴力,導致王詮勝帶著絕望跳海自殺。他也是整個大結局中,唯一沒有收穫美好結尾的人。

豆瓣9.2分的《想見你》刷屏朋友圈:人生的意義,由我們自己賦予


豆瓣9.2分的《想見你》刷屏朋友圈:人生的意義,由我們自己賦予

校園暴力中受欺凌的學生,會受到身體上和心靈上的雙重創傷,並留下長期陰影。有些即使成年,也無法完全恢復。

有這樣一句話很流行,叫“可憐人必有可恨之處”。網友在點評相關事件的時候,也經常執著於“完美受害人”。他們會尋找受害者的錯處,對受害者進行輿論攻擊。

很多人內心的想法就是“因為你自己有錯,才會惹來禍事。”

豆瓣9.2分的《想見你》刷屏朋友圈:人生的意義,由我們自己賦予

校園暴力的受害者是被選中的,但他們絕對不是錯的。他們可能只是和其他人有一些不同,就像王詮勝一樣。

在這樣的情況下,就需要社會、校園、家庭的共同干預,建立完善的“防治校園暴力”機制。

家長也需要多瞭解孩子的內心,讓他們不要害怕說出自己的經歷,並鼓勵孩子多交朋友,對孩子進行正面的引導。


3、關於自我的認同感

很多人看《想見你》,可能會被層層穿越的懸疑外殼所迷惑。但編劇自己卻說這部劇的內核其實是一個關於“認同感”的故事。

這個“認同感”又有兩層含義:“自我認同”、“對他人的認同”。

“靈魂和身體,到底哪一個才是真實的自己?”

“一樣的外表,不同的性格,她還是那個她嗎?”

豆瓣9.2分的《想見你》刷屏朋友圈:人生的意義,由我們自己賦予

就拿劇中對比最強烈的黃雨萱和陳韻如來舉例。

黃雨萱有比較強烈的“自我認同”。她會堅定的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care別人喜不喜歡。

而陳韻如則沒有什麼“自我認同”。她沉默乖巧,就算別人做的事情違背了她的意願,她也不會反對,甚至還會說“對不起”。

所以,兩個人明明擁有一模一樣的外表,帶給觀眾的感覺卻完全不一樣

陳韻如的內向並沒有錯,她需要的自我鼓勵可能並不是“再努力一點,就好了”、“加油,你可以”,而是“我就是這樣與眾不同,我就是這樣內向,這不是錯!”

豆瓣9.2分的《想見你》刷屏朋友圈:人生的意義,由我們自己賦予

因為這樣內向的她,其實也被莫俊傑在默默喜歡著。

因為在莫俊傑眼中,她安靜文雅、心思細膩、成績不錯...有著不少的優點,只是這些別人眼中的閃光點,陳韻如自己並沒有去主動發現。

豆瓣9.2分的《想見你》刷屏朋友圈:人生的意義,由我們自己賦予

《想見你》最終還是給了我們一個完美的大結局。

改變了時間線後的陳韻如最後沒有死,但在這個完整的故事中,我們見證了陳韻如走向自殺的心路歷程,這對於很多同為內向性格的觀眾產生了強烈的共鳴。

希望每個不怎麼合格的父母,都能醒悟過來,給孩子一個幸福的童年;也希望每個曾經傷害過陳韻如的我們,都能夠糾正自己的言行,不再去無意傷害他人;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人生的意義,由我們自己賦予。”

那些從內心裡認可自我的孩子,才值得擁有真正的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