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1 杭州的武林外傳​:闖得好坐小轎車,闖不好坐小車橋

杭州的武林外傳​:闖得好坐小轎車,闖不好坐小車橋

杭州的武林外傳​:闖得好坐小轎車,闖不好坐小車橋

杭州的武林外傳​:闖得好坐小轎車,闖不好坐小車橋

53年後,當最後一輛拖著長辮子的151路“福寶”電車駛向終點站時,阿江(化名)突然想起了自己6歲那年,站在“西大街”車站邊靜靜等待的1路電車。

那是1961年4月26日,杭州第一輛無軌電車正從城站廣場開往拱宸橋,全長12.5公里,總共15站,從頭坐到尾票價一角八分。不久後,它會經過武林門,沿著武林路,緩緩開過阿江面前,駛向湖濱。有幸被“辮兒車”經過一下,是阿江和他的“西大街”,童年的高光時刻。

現在,年輕一點的,可能只曉得“女裝街”,不知有“武林路”,“西大街”更是前朝舊事。就是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也只有年紀大的人,才會一說起武林路,就以“哦,就是西大街”來回應。這個路名,1946年後就已消失在地圖上。“西大街”與“東街路”(即現在的建國路)對應,中軸線無疑是中山北路了。在東西大街更外側,則是環城東路與環城西路相對應。

杭州的武林外傳​:闖得好坐小轎車,闖不好坐小車橋

▲放大《民國十四年(1925年)杭州市區街巷圖》,可以看到當時的西大街

西大街是杭州城西的最東面,最早的杭州城西以此為界。上週城西開篇文章定義過的第一區塊——武林、寶石區塊,“城秘”將從今天開始連續推出十章,和大家細細探究這一塊區域對整個杭州的價值。我們從武林路的市聲開始,輕輕敲醒沉睡的心靈,進一步探究此地的商業、文化、經濟、民生、地產以及城市精神,發人之未發,講人之未講,同時推出超級話題,像浣紗河恢復暢想那樣重新構想設計一個區塊,對此地進行自下而上的城市創意思考。

拆開西大街,是我們拆開城西的第一步。《城市秘密》專門採訪了從出生到現在,生活在武林河橋下六十餘年的阿江夫婦;還特別邀請了已歸隱的“報界雙雄”,當年震爍杭州傳媒界的兩兄弟戎國強(阿強)、戎國彭(阿彭),請他倆來同我們講講戎家住在武林路168號的四十餘年生活。

杭州的武林外傳​:闖得好坐小轎車,闖不好坐小車橋

▲現在的武林路

杭州的武林外傳​:闖得好坐小轎車,闖不好坐小車橋

上世紀七十年代,武林路,小學生阿彭耳朵交關靈。

“西瓜來了,好去買了,快去,遲了賣光了!”

不知哪位傳謠,謠言像西北風一樣刮進一個個牆門宅院,一接地氣,立馬回頭切換成杭兒風,信謠者們紛紛出動,自以為捷足先登的,到獅虎橋一看,隊伍,已經從櫃檯排出店外,上橋了。

西瓜呢?

西瓜又不急的。計劃經濟懂不懂?按計劃,到時候自然會來的!

根據以往經驗,沒半個鐘頭,你是看不到今天的瓜是長的還是圓的,花皮的還是黑皮的。總而言之,儘管計劃經濟多半淪為短缺經濟,弄到國民經濟接近崩潰邊緣,卻比市場經濟誠信多了。也就是說,空穴來風,排隊等著,等著等著就既成事實了。這一點,值不值得喜歡搞預售的房地產商劃劃重點?再說了,不短不缺,產能過剩,老百姓手裡也得有錢買呀。注意,說到錢說的是手裡,因為大家都沒錢買錢包的,但那時的時間,是相當的富裕。我們小學生,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暑假不感覺太熱的,作業不多,輔導班也沒發明出來,閒書也沒得看,排隊買西瓜,當然一馬當先,“死馬難追”了!

杭州的武林外傳​:闖得好坐小轎車,闖不好坐小車橋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西大街

趁吃瓜群眾排隊等瓜的工夫,我們聊些相關鏈接的閒篇吧。

杭州的武林外傳​:闖得好坐小轎車,闖不好坐小車橋

那辰光,武林門就是杭州的標誌性地名了。武林門北就叫“城外”,城北的人都要由此進城。離武林門不遠,沿環城北路往東,武林廣場一帶,早年稱“小北門”,是一個以蔬菜種植為主的生產大隊。此地產的青菜,用鐵鍋熱油急炒,出鍋時碧綠,口感有點糯、軟,味略帶微甜;以入冬後經霜者為上品,杭州人有口皆碑,稱“小北門的油冬兒菜”。武林門除了種菜還種玫瑰花,清早花農騎著三輪車,車裡放在幾大筐帶著露水的玫瑰花,迎著湖邊清風,經西湖邊送到九里松的香料廠,那真是一路芬芳。

進武林門,順著武林路,城市的紋理格外清晰。武林路東面街區,一側枕河、一側臨街,地理受限,因而一直以來,多為東西朝向的民居。倒是武林路西面街區,被小巷切割得均勻敞亮,分佈著不少單位、機構、學校,和單位宿舍,講起來終歸有點檔次。這些小巷都以浙江各地命名,昌化、安吉、龍游、建德......比較大的單位,有出版社、有防疫站、有群藝館、有設計院,但其實最大的,在南頭的小車橋,大是大,不太吉利。

從武林門自北向南靠近“城中心”,兩側民居會漸漸由一二層木結構房子為主,變成二層青磚洋房為主,街市也從嘈雜鬧熱,逐漸安靜斯文下來。等到了小車橋,路過都要悄咪咪,表同門口站著的持槍警務對上眼,這裡是吃牢飯的地方。

武林路的市井氣息沒有建國路濃。建國路上的民居大多是沿街開門的,路人走過能看得到屋內情景,居民常在門前的人行道上洗衣、打牌,支桌子吃飯。他們不在意也沒辦法在意屋裡廂的東西被路人看個精光。武林路上這樣的情形也有,但也有很多牆門房子,對路人而言有一定的私密性,但牆門裡人家互相都知根知底。

中山路、慶春路商業氣氛很濃,沿街各種店鋪一家挨一家,沒有店鋪的路段不多;武林路上商店要少得多,除了武林橋邊密集一些,其他都要隔一段路才會有兩三家商店。

市井氣息、商業氣息不濃,那應該比較高雅(高檔?高級?好像都不貼切)了?也不是,武林路談不上高雅——俗又俗不徹底,雅又雅不起來,不上不下,兩頭不靠。

武林路,照理是個很洋氣的中心幹道,“萬壽爺下江南進武林門”、“解放軍進城經過西大街”,都發生在這裡。但是它的北片又很接地氣,每天來來往往的1路電車,總能引起老百姓圍觀。

杭州的武林外傳​:闖得好坐小轎車,闖不好坐小車橋

杭州的武林外傳​:闖得好坐小轎車,闖不好坐小車橋

▲無軌電車從拱宸橋緩緩開出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人口還不是很多,物資供應又比較匱乏,所以市面上很單調,也很平靜,馬路上沒有“堵車”一說。那時的人買一輛新的自行車還沒有現在很多人買一輛小汽車來得輕鬆。“路上三輪車、自行車、行人夾雜在一起,開電車就像魚在水中游。”

有時跑著跑著,電車辮子掉了,拋在路上。司機手腳麻利,蹭一下跑到車屁股後頭,拽著辮子上的鋼纜繩兒,就開始搖搖晃晃裝配。技術好的司機駕輕就熟,辮子三兩下就吃住電線,要是沒點經驗,興許得抖著胳膊倒飭半天。

杭州的武林外傳​:闖得好坐小轎車,闖不好坐小車橋

▲仔細看圖,左下角,穿著藍色衣服戴著白手套的司機正在倒飭辮子呢

這是比現在馬路上碰瓷還好看的東西。沒幾秒功夫,沿街做生意的小店老闆、穿著睡衣溜達的大媽,就連騎著腳踏車的中年男人,要緊事都停下,站在路邊認真看,“噢喲”一聲,好像個個很關切,又好像盼著司機對不準,蠢蠢欲動。

當時戎家門牌號為武林路168號,北側隔壁是省水產廳,後為省重工業廳,現為省血液中心。“水產廳另一側是一個叫‘萬石裡’的牆門,是浙江人民出版社的宿舍。”“萬石裡”門口有一個1路車的車站。

杭州的武林外傳​:闖得好坐小轎車,闖不好坐小車橋

▲《消失的萬石裡》,出自著名畫家池沙鴻老師,當年的萬石裡牆門裡有樓房,還有平房,院子裡雜樹叢生,分前院和後院。全院子幾十戶人家的孩子在此度過了記憶深刻的童年。

有一次,電車開到“萬石裡”門口,撞了一根電線杆子,車停在那裡不動了。放到現在這不能算一件事情,可那時就是一件很大的新聞了,很多人都跑來看。

杭州的武林外傳​:闖得好坐小轎車,闖不好坐小車橋

阿江家是上世紀四十年代初,搬到武林橋河下的一個牆門裡的。

這是一個兩進的二層木結構房子的中式牆門。有前後兩個天井,一個院子,後門有個井埠頭。牆門口隔河下小路就是浣沙河的北段——西河,還正好是個河埠頭。

據說,房主是雙陳巷高家的一個女兒,後來大家稱為高奶奶。清末民初,杭州四大家族最有名望:頭髮巷丁家、橫河橋許家、清吟巷王家、雙陳巷高家。高奶奶年輕時就守寡,高家給了她這個牆門,讓她收租為生。阿江的外婆帶著女兒租了高奶奶的兩間樓上朝南房間,住得蠻落胃。

不久後,西大街改叫武林路。解放後,這個牆門的房子國有了,牆門裡共住了十來戶人家。再後來,這個牆門與旁邊的房子一起原拆原建,變成了現在的房改房。

杭州的武林外傳​:闖得好坐小轎車,闖不好坐小車橋

▲武林路長壽路附近,當年北浣紗河在樓前流過

武林路東面的房子,枕在浣紗河延伸支流西河上,直上直下。早些年河水清澈,人們常去洗洗東西,60年代開始越來越髒,水上盡飄些綠乎乎的柏油。70年代一股腦兒填埋,成了今天的長壽路。記憶中,從廚房窗口向外順手把水一倒,是這條河最後的年月裡,與人們的唯一聯繫。

靠北一頭,旁邊就是萬壽亭菜場,這個角兒裡不出100米,肉店、醬園店、糧站、煤球店,該有的“配套設施”樣樣齊全。說起醬園店,有個“未解之謎”:為啥店門口的河裡,專門停著貨船?照道理,往南,民國以來浣紗河一向不通航,印象中從來沒見西河上開貨船。格麼會不會是北邊,從京杭大運河過來的船,到這裡停了呢?也不可能,武林門是涵洞,船根本過不來。這個事情,阿江也始終想不通。

杭州的武林外傳​:闖得好坐小轎車,闖不好坐小車橋

▲現在的萬壽亭菜場

小辰光上學,阿江沿著河下小路,穿過鴻翔橋,再從武林路,走到武林路小學。小路沒有統一的名字,只是順著橋,被喚做鳳起橋河下、獅虎橋河下、武林橋河下......現在無河無橋,反而留下個些光禿禿的稱呼。

武林橋河下和獅虎橋河下,以鴻翔橋為界。不知道是不是前兩者名聲太響,很少有人記得戒壇寺巷口的這座橋。只有畫家池沙鴻記過一筆,那辰光他還在姆媽肚子裡,鬧著要出來,阿爸跌煞絆倒,總算在這座橋上叫到一部三輪車,送臨生產的姆媽上醫院。名字裡的“鴻”,就是取自這裡。

杭州的武林外傳​:闖得好坐小轎車,闖不好坐小車橋

▲鴻翔橋位置示意

戒壇寺巷小區,以前有個武林新村,住著杭州老底子名人, “拉大板車兄妹”。這對兄妹,說來令人同情。他們都是“巨人症”患者。學名“腺腦垂體分泌生長激素過多症”,也稱“肢端肥大症”。全身均勻性高大,生長過速,70%的患者都自幼身材高大,體力過人。在生長高峰後,患者就會逐漸消瘦,四肢肌肉萎縮無力,常因心衰、心律紊亂等原因夭折。根據統計,如果不經過治療,巨人症患者的平均壽命是28歲。

兩兄妹的父母靠拉大板車為生。因為力氣大,兩兄妹常給父母做幫手,到後來,乾脆由兩兄妹代替父母拉車了。他們拉車經過武林路,就有人會喊,“快去看哦!”就像來了馬戲團一樣。那時醫學很不普及,人們不知當事人的痛苦。如果是現在,可能就不會這樣毫無顧忌地圍觀人家了。

當時市井裡還有一種傳言,說兄妹倆的骨頭是“硃砂骨”,有醫學研究價值,說是醫大(即當時的浙江醫科大學)的老師還找他們的父母商量……現在想來,“醫學”、“研究”云云,背後還是愚昧和不自知的沒有心肝。

武林路上還有個市井人物值得一記:“賣門兒布的”,也是“杭城四大怪”之一。

杭州的武林外傳​:闖得好坐小轎車,闖不好坐小車橋

▲賣門兒布的男子仿畫 插畫:青徵魚QZY

“門兒布”是杭州人的叫法,文氣一點的叫“布粕”,就是用糨糊把舊布片一層層粘起來,因是粘貼於門板上曬乾而得名,可用來做鞋幫、納鞋底等。常見一男子,兩手端一疊門兒布來往於武林路上。但很少看到有人買。因為此物製作太沒有技術含量,很多人家衣物破舊到不能穿了,就用來做門兒布;那時人們大多沒有錢,不會捨得用錢買“門兒布”用;所以每見他腰板筆挺,總端著這一疊物事走來走去,很替他著急。

此人蓄長髮,如同現在的藝術家或玩酷人士;但在當時看來十分怪異。與一般小販不同,此人從不叫賣。有人詢價或成交,他才與人說話。1966年,“文革”開始後,武林路上再未見此人,且“階級鬥爭”學說大熾,遂有言傳他是“臺灣潛伏特務”,可能是他的裝束太容易讓人聯想到電影裡國民黨縣黨部書記一類人物。

杭州的武林外傳​:闖得好坐小轎車,闖不好坐小車橋

獅虎橋邊有兩爿店,一爿,是食品店,另一爿,也是,咳咳,抄襲失敗,因為是醬園店。當時還沒超市,有的,江北佬店,雜貨兒店。前者體現民間的地域歧視,應該是跟上海人學的,屬於好樣不著看壞樣。但真碰到哪能哪能的上海人,杭州人又表示嚴重不服,身手好的,會擼袖子管現開銷,彰顯出杭鐵頭的幾分倔強來。

獅虎橋或師姑橋,四五十年前,在杭口音裡,兼容的,也是含混的。橋,不過十來步長,兩部鋼絲車勉強可以交會的寬度,是百井坊巷的一端。橋下流水,載得小船,見得小小魚群,隨波逐船,往武林門而去。不幸東北珍寶島中蘇擦槍走火事大,河下挖防空洞,遂成陸地面積。

杭州的武林外傳​:闖得好坐小轎車,闖不好坐小車橋

▲原來的獅虎橋附近,這裡的道路原來是浣紗河流經的河道

老規矩,井水不犯河水,延齡路過去的百井坊才是“柳永同學”開唱流行歌曲的所在。獅虎橋頭,斷斷是浪漫不起來的,生成年代再古老,也是偃旗息鼓的。

橋與武林路垂直相接,又與安吉路口、孝豐路口隔路相望,呈金三角地帶,約定俗成一個小小的鬧市口。戎家兄弟的父親經常口誤,從上城區惠民路弄堂裡搬過來,對武林路口口聲聲西大街西大街的。想必,半個世紀前,這裡相當冷僻。就算延到七十年代,隔壁班的同學,還去黑橋邊,即如今環城西路省人民大會堂一帶……種菜!

同班的打架大王,阿彭人到中年還夢見過,夢醒心肝別別跳。印象深刻的,就是面對著不遠處閒聊的營業員,偷櫃檯的桃子,得手後要把勝利成果讓給鄰舍同學分享。同學們實在膽小,不敢吃。1976年後,全國抓社會治安,運動式嚴打,聽說,打架大王給抓去青海,上山了,不知死活。

橋邊無井,卻有個公共自來水龍頭,有些沿街居民挑水吃的。有一陣子,收費管水的,是戎家牆門口頭的阿爹,笑口常開笑聲洪亮的。人家死了扔掉的瘟雞,他敢找來吃。大家都曉得他成分比較高,舊社會國民黨手裡當官的。

杭州的武林外傳​:闖得好坐小轎車,闖不好坐小車橋

▲當時挑著農貨來西大街賣的農民

橋頭擺攤的老者,記得諢名喚作“紅果兒”,賣炒白果兒、醃毛桃什麼的,饞癆胚會去買。紅果兒屬於當時的公眾人物,肯定有人說得清他的來龍去脈。他如果不是五保戶,靠這點小本生意怎麼活下來的?分明,是有故事又有事故的人嘛!

阿林奶奶是居民區幹部,先住貼隔壁後來原拆原建又同戎家一道住樓上樓下的。她曾經代勞,幫居民區到獅虎橋頭賣過幾天棒冰,小學生阿彭因此拿著容器去買過許多快烊掉的棒冰,應該物超所值的。那時已有開後門一說,可惜小伢兒年幼無知又冥頑不化,得了便宜,嚐了甜頭,居然,沒品出權力二字的箇中三昧。

杭州的武林外傳​:闖得好坐小轎車,闖不好坐小車橋

孝豐路同鳳起路中間的這塊街區,以前有三個學校,除了武林路小學,還有十二中和十四中,你說隔牆相望,其實連堵牆都沒有。戎家兄弟和後來阿江兒子阿辰的學生時代都在這裡度過。那辰光,武林路小學教學樓四五樓高,透過窗就可以看到十四中的教室上課。如果對面向這邊招招手,小學生激動煞的。

等到阿辰升到初中,十四中和十二中合併了。十四中原來叫杭女中,“文革”起改叫“五七中學”,開始男女同校。戎家阿強升入“五七中學”讀初中時,被別的孩子哂笑,“男人家讀杭女中”。那辰光,武林路與湖墅南路“合併”易名“長征路”,長吧?武林路小學易名“萬代紅小學”、武林小學改稱“長征一小”(武林路小學和武林小學是兩個學校咧)、都錦生絲織廠改名“東方紅絲織廠”,全國江山一片紅...印象最深,是武林街道辦事處所在的“豆腐巷”改為“鋼鐵巷”。除了改名,沿街店鋪門面一律刷上紅漆,走在馬路上滿眼皆紅,一班孩童從來沒見過,盡該新鮮、興奮。

杭女中校園裡還有一根航標杆,給飛機航行示警的,一節紅一節白,大概十幾層樓高的樣子,走過路過都不會錯過。

武林路小學現在也沒了,當年可是由一個教堂改建而來。教堂邊上開闢了一塊地造了教學樓,教堂則改造成了音樂教室,鑲嵌著漂亮的彩色玻璃,有一個非常漂亮的女老師帶著孩童們唱歌。武林路小學後來變成安吉路實驗學校的一部分,學校建築是仿蘇的式樣,外牆為奶黃色,紅瓦人字形屋頂。學生以幹部、知識分子子女為多。到機場迎接外賓等外事任務,大多由安吉路小學學生擔任。

杭州的武林外傳​:闖得好坐小轎車,闖不好坐小車橋

▲《滾鐵環》,出自著名畫家池沙鴻老師。城秘王叔的特別回憶:曾在武林路小學上學時,每次體育課有一項特別活動——滾鐵環,一整個班的小學生要從武林路的校門口出發,滾鐵環經過鳳起路、環城西路、孝豐路,再回到武林路,圍著學校滾一圈,30分鐘,體育課結束。

鳳起路以南、龍游路以北,是杭州最有名的“中華老字號”企業——都錦生絲織廠,廠門開在鳳起路上,與十四中相對。來杭訪問的外國元首,除了遊覽西湖,還有兩處是必到的,一是梅家塢,一是都錦生。茶葉之鄉,絲綢之府,代表杭州當然是最相宜的了。那辰光,杭州鞋城這一塊,都是都錦生的車間,烽火牆砌得麼姥姥高。從武林路上走過,抬頭從高牆上望過去,可見紡織廠特有的鋸齒形廠房。

杭州的武林外傳​:闖得好坐小轎車,闖不好坐小車橋

▲老底子開在鳳起路上的都錦生針織廠

武林路到環城西路的這一段鳳起路,百年間路名幾經變更。直到上世紀60年代,叫“銅元路”,這是有來歷的。據明萬曆《杭州府志》及清光緒十八年的《浙江省城圖》記載,都錦生絲織廠所在的位置,是唐代至宋代的錢塘府治;清雍正八年(1730年)此地設寶浙局(清政府的鑄幣廠),1906年改為銅元分局,隸屬戶部。民國八年,改鑄銀元,更名為杭州造幣廠。上世紀五十年代,都錦生絲織廠從艮山門遷於此。大約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後期,曾改稱“保健路”。流金淌銀的地方。

杭州的武林外傳​:闖得好坐小轎車,闖不好坐小車橋

▲清朝《浙江省城圖》局部,當時地圖上記載的寶浙局位置

後來,都錦生的生產車間遷至城郊,原來靠近武林路一側開過鞋城、服飾城,是女裝街的中心地帶,引領杭城時尚風氣之先。今天全變成餐飲店,一路火鍋味。沿環城西路一側的廠區,土地經置換後用於房地產開發,現已建起一座高檔酒店式公寓。

杭州的武林外傳​:闖得好坐小轎車,闖不好坐小車橋

▲龍游路上遠遠望去,都錦生絲綢已經被各種餐飲、娛樂網紅店包圍了

都錦生南邊的龍游路,原本半路斷頭,直接轉彎接上建德路,跟武林路混身混腦不搭界。後來貫通,兩條路才好相見,有了今天的“武林夜市”。龍游路15號,原來是沙孟海先生的故居若榴花屋,當年榴花照眼,襯得青石洋房十分雅緻,不意想,如今一出門,市面如此喧鬧。

杭州的武林外傳​:闖得好坐小轎車,闖不好坐小車橋

再往南邊,達三里、臨安裡,多了很多青磚石庫門,綠廕庇地,安詳寧靜。每個裡都有好幾個門戶的二層樓房分列左右,陽光好時,衣服被單如萬國旗般掛得滿里弄都是。最有名的,是北宋著名隱逸詩人林逋的後人所建的臨安裡。林逋隱居孤山,喜植梅養鶴,有“梅妻鶴子”之稱,所以叫“梅鶴堂”。仔細看,一磚一瓦都署名,估摸是磚廠老闆,意思出了問題你來找我。教場路口的省群藝館當年常放一些蘇聯電影,人氣很旺。電車在那裡有一站,叫“西大街”。

杭州的武林外傳​:闖得好坐小轎車,闖不好坐小車橋

▲梅鶴堂界碑、梅鶴堂故居里剩下的殘景

杭州的武林外傳​:闖得好坐小轎車,闖不好坐小車橋

▲梅鶴堂的磚牆上還留有遺蹟

阿江喜歡這裡,他覺得現在整條武林路,只剩這個路口,看去還有點“武林路的樣子”。

杭州的武林外傳​:闖得好坐小轎車,闖不好坐小車橋

▲達三里舊照

杭州的武林外傳​:闖得好坐小轎車,闖不好坐小車橋

除開鳳起橋、眾安橋這些有頭有臉的名橋,浣紗河上的無名小橋要多不少。你比方說現在海華大酒店門口那塊三角地,本來是浣紗河流到這裡,碰鼻頭轉彎進西河(即長壽路)的地方。河上有座橋,朝向東不東西不西,南不南北不北。阿江對這座“斜橋”印象毛深,就是說不出名字。對照老地圖想想,可能是大車橋。

杭州的武林外傳​:闖得好坐小轎車,闖不好坐小車橋

▲民國11年杭州地圖

大車橋在小車橋旁,但名氣遠不如小車橋。小車橋,就在武林路南端。望湖賓館東首是海華飯店,小車橋的位置應該在海華飯店對面,慶春路的南側河邊。 老底子說起來,杭州人最忌諱三個地方:一是古蕩,有七院;二是龍駒塢,有火葬場;三是小車橋,有“槍斃鬼”。

解放前這裡還不止一所,第一監獄旁邊就是國民黨陸軍監獄。

阿強曾聽鄰居徐哲林說起,他的三舅張崇文早年是中共地下工作者,被國民黨逮捕後關押在此。有關史料記載:“1927年6月,中共浙江省委在杭州成立,同時新建中共杭州中心區委,書記張崇文。”根據相關史料,在張崇文被關押在陸軍監獄時,還有時任中共浙江省委書記的張秋人,中共杭州地委工人部長(後為著名經濟學家)薛暮橋等一大批共產黨人關押在此,張秋人於1928年2月8日在此遇害。

1949年後陸軍監獄被改為浙江省第二監獄。從武林路去龍翔橋,要經過監獄門口。現在,從武林路經海華飯店東側到慶春路,要往左稍稍拐個彎,仍然保持了當年武林路的走向。從武林路經監獄後面一條僻靜小巷,可至華僑飯店。

杭州的武林外傳​:闖得好坐小轎車,闖不好坐小車橋

杭州市井中因小孩淘氣而致鄰里吵架,刻薄者常以“好到小車橋去了”相罵,意即對方小孩是個坐牢的坯子。杭州方言中,“好”往往有“可以”、“應該”的意思,比如“好吃飯了”,就是指“飯做好了,也到了吃飯時間了”;但“好到小車橋去了”這句話裡的“好”不能換成“可以”、“應該”,因為這個“好”流露出那種巴不得看到人家倒黴而後快的心理。

杭州的武林外傳​:闖得好坐小轎車,闖不好坐小車橋

說到這兒,武林路差不多到頭了,1路電車準備打彎,武林路的故事卻剛剛開始。

1995年,都錦生已將靠武林路的沿街店鋪出租,一個溫州人辦起了婦女兒童用品市場,生意蕭條,卻不想引起了一個男人的注意,他是剛剛結束9年職業舞蹈生涯回到杭州的現代舞演員王東偉,也是後來“跳舞男孩”的老闆。

再往後,武林路逐漸被另一個響亮的稱呼替代:女裝街。這條路由此進入另一個時代,那都是後話了。

杭州的武林外傳​:闖得好坐小轎車,闖不好坐小車橋

.......

鏡頭拉回上世紀七十年代的獅虎橋頭——

說了這許多,瓜還沒來?!

吃瓜群眾面面相覷、竊竊私語、明知故問、怨聲載道、沸反盈天,那個“惺惺之火”同仇敵愾喲!

前面有人插隊伍!

譴責之聲,多半出於不諳世事的酸戶頭。都貼隔壁鄰居的,最多也馬路斜對照的,好意思暗戳戳拉幫結派抖來繃去?人家是剛剛回去拿籃兒的!

隨著預感中的西瓜滾滾滾而來,爭論逐步此起彼不服大有失控之勢。因為不爭的事實,是隊伍前半部分,形狀與線條的千變萬化,越來越不美觀了!

終於喜訊傳來,那邊卸瓜了。於是乎,男女老少前胸貼後背,鈔票捏緊,心跳加速,神情莊重,又情不自禁地漾出笑來。

擠擠挨挨,居然“甜不知齒”地擠出了阿彭人生第一個小目標:一個人,擁抱半隻西瓜,用瓢羮兒,兜兜吃!

看官們,今天武林路的吃瓜大會到此結束,門朝會!


參考資料《剛開通時延安路全是平房 1路到151路電車記錄杭州50年變遷》浙江日報

《杭州武林路:夢開始的地方》新民週刊

《武林門——杭州十大城門系列之四》

《錢塘門外小車橋——浙江陸軍監獄》曹曉波

《西大街15號:一封高雄來信》都市快報

《武林路》池沙鴻

《杭城最後一批151路老式電車明天退休 老電車都要和我們說再見了》今日早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