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0 我心目中的範振緒先生

陳建平

2004年5月29日,我在烏蘭山的蘭齡閣的報欄內看到一張報紙,上有邑人張尚瀛先生寫的一篇名曰《隴上名宿範振緒先生》的文章,隨意而閱,深被範先生的事蹟感動,油然而生敬意,萌發了為範先生作傳的想法。這篇長文章,我當時就抄了下來。

靖遠是個文化大縣,史悠物阜,人才濟濟。說到人才,像範先生這個人物,鳳毛麟角。範先生是一位生在清末,長在民國,活動於新中國的富有傳奇的人物。

範先生生於清同治11年(1872)7月24日,卒於1960農曆8月21日,享年88歲。字禹勤,東雪老人,出生於書香門第的宦海世家,祖父範呈芳是貢生,父親範培以貢生任同治時兵部車馬司郎中。自幼受到家庭的良好教育,八歲時能賦詩,十四歲涉丹青,青年時代習經史,1903年中進士,獲取功名。1906年同隴上楊思、萬寶成、田樹浸木、閻士璘等人遠涉日本求學,開闊眼界,增長見識。與沈鈞儒相識,加入同盟會,成為甘肅省最早的同盟會員。1909年回國,先後擔任過濟源、孟縣、薩拉齊的縣長及國會議員、甘肅省禁菸委員會委員長、甘肅省副議長等職。新中國成立後,歷任西北軍政委員,政協甘肅省副主席等職。

範先生不僅是一位民主革命的先驅者,同時也是一位著名的愛國詩人、方誌專家和清末以來傑出的書法家。他在濟源知縣任上主編的《濟源縣誌》,視為當時國內地方誌書中的佼佼者。他的詩、詞、曲均有很高的造詣,曾寫下不少寄託國家民族興衰之情的詩篇,尤其為世人所推崇的、成就最高的還是他的書法藝術。他為小吏、為幕僚、為畫家、為先生、為領導,過著傳統士大夫的文人生活,具有傳統文人的氣節。

範先生耿直不隨時流,恥於周旋官場,同情勞動人民,獎掖後進,關心民生疾苦,他推崇的藝術家如黃公望、倪雲林、蘇軾、王瞭望等,他不僅是一個傳統的文人,而且也是一個崇尚民族氣節的愛國者。為官清廉,一身正氣,恪守職責,為民勞心,從封建時代的士大夫,成為一個新中國的領導者,其中真味,我們從範先生的諸多著作中,就能體味到。他的著作有《東雪草堂筆記》《東雪草堂詩聯存稿》《夜窗漫錄》《學畫隨筆》《東雪雜文》《蘭州事變紀略》《燕子箋秦劇本》《桃花扇秦劇本》《濟源縣誌》《靖遠縣新志稿》等。

範先生的書畫造詣高深,是全國著名的書畫大家,他攻山水,精書畫,繪畫取法王石谷、王原祁,書法蘇東坡,一生筆耕不輟,畫作流傳甚廣。他不僅書畫聞名於世,而且詩文造詣也很深厚。他的書法根基和詩文修養成就了他的繪畫,他是一個詩人,對詩的嗜好近於痴迷,正如他自己所說:“我的畫全國能有者多矣,不算什麼,我是畫不如字,字不如文”。

封建士大夫既是經科舉制度層層選拔上來的,那麼文才必須是為官的基礎。要想胸有韜略,腹中需壘起萬卷詩書。文人畫是一種綜合型藝術,集文學、書法、繪畫及篆刻藝術為一體,是畫家多方面文化素養的集中體現,尤其和書法的關係更為密切。書法中的點、線和筆畫間組合不但是構成藝術形象的基本元素,而且是重要的、具有獨立審美價值的欣賞對象。運筆的疾徐輕重,點線的疏密粗細所形成的特有的節奏和韻律,要能體現出畫家創作過程中特有的心態、氣質和個性,並將這些與所表現的事物的形神有機地結合起來,做到心手相應,氣力相合,跡雖斷而氣連,筆不周而意周。


我心目中的範振緒先生

範先生的書法端莊秀美,率意天真,空靈簡遠,三教融通,法外思變,師古求新。

範先生以思入畫、以心入畫、以情入畫、以理入畫、以趣入畫、以意入畫、以文入畫、以詩入畫、以書入畫。

範先生的畫不是忙三火四畫出來立馬就要賣錢的,而是興之所至,信筆拈來,承載的是亦憂亦樂,表達的是真性真情。

範老山水有文化品位、哲學意蘊、歷史沉澱,不可與古舊劃等號,他作為“人心古樸”的風格的表現,可以勾起中國人精神上的聯想與共鳴,不是輕易可至的境界。正如古雅美是人類創造的陰柔、陽剛之外的第三種人文精神。王微在《敘畫》中說繪畫創作是在大自然面前感概之後“亦以神明降之”,“情”與“致”的意境表達,以蘇軾為代表的文人們提倡“蕭散簡遠”的繪畫美學之外的“詩化”言志,繪畫不再是一種形象的簡單記錄,而是在人們心目中情感化的形象表達,是中國繪畫內在的文化底蘊。範先生的山水畫就在此基礎上,基礎傳統文人的“娛情”志趣,取法董源、黃公望、倪雲林、米芾,熔黃一峰的“痴”,倪雲林的“迂”和米芾的“癲”為一爐,尤其對集古之大成者“四王”用功最勤,得益最多。並在實踐中領會“以元人筆墨,運宋人丘壑,而澤以唐人氣韻,乃為大成”的宗旨,逐漸形成了古而新,樸而雅,蒼而秀,巧而拙的藝術風格。正如他的題畫詩云:“南宗衣缽駿豐裁,道學痴翁屬麓臺。曲折寫成江畔路,最難風雨故人在。子陵灘畔一漁翁,罷釣歸來酒不空,醉後便知天地闊,數叢沙草半江風。重嶂層巒逾萬重,荊關筆勢出南宗。”非深解中國文人者,難知其中趣。

範先生於1950年至1960年十年中所作出山水畫主要有兩類:一類筆墨淋漓高古,墨法稍勝筆法,這種山水畫,不論小幅冊,還是大幅中堂立軸等,總體上用筆,用墨比較繁複,畫法也變化多端。其中典型作品為他八十五歲時所背臨的《大痴富春山色圖》和七十七歲時所背臨的《米家夏山欲雨圖》,前者以淡墨勾皴,然後以清淡不同水墨闊筆暈染寫之,枯枝略施橫短線,表其質感,枯木多於雜小叢樹,畫家以筆和墨在明潔、縱逸、凝重、生拙的韻味。另一類蒼樸率遠,筆法勝墨法,以渴筆枯墨為主,以拙美見長的山水畫,這類作品給人出奇制勝,筆力扛鼎之感,如範先生八十五歲時所繪的《溪山深秀圖》,此幅作品極具特色,雖重巒疊嶂,山重水複,但注意山體正側起伏,樹木之陰陽變化,使畫面峰迴路轉,氣象高曠而富有韻律。具體來看,坡岸峰巒均以千筆,簡扼皴擦出山巒,樹木和房舍。捨棄常用清淡水墨暈染山體以分陰陽向背的手法,而是直接以深淺不同的中鋒破墨點苔,或施濃皴溝壑以提神。整幅作品特別突出濃淡墨點和橫、斜短線條組合構成畫面的節奏和意象,有印象派和點彩派的視覺效果,而其內涵更加厚重深遠地體現出特有的筆墨審美價值。範先生的山水畫一是重士氣,二是直從書法演變畫法。以書入畫,高古凝重。他的價值在於以繪畫實踐印證了這一理論,也豐富了這一理論,他重古趣,亦重天趣,但他的山水畫的古意不酸冷,不荒寒,不弱怯,顯得古而新,古而鮮,這與他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生活以及與其社會環境,生活閱歷和人文情懷有關,單純從技法、形式美和筆墨功夫而言,毫不誇張地說,範先生的畫在甘肅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我心目中的範振緒先生

範先生在書法繼承方面與其山水畫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承古求新,由出入諸家到逐漸融會貫通自成一體,不過,看範先生的書法,是以楷、行為基礎,廣涉各體,雖未臻純熟,不免有清代館閣體的痕跡,但已經做到無論楷、行、隸、篆都有書法淵源可尋。

範先生一生對蘇東坡用功最勤,也體味最多,如今靖遠縣政府懸掛的“文化堂”匾額就是範先生的傑作,筆力瀟灑,酷似東坡,是證明他一生學東坡已為入神,其所以號“東雪老人”者當之無愧,值得注意的是,範先生在熟練東坡書法的同時,又將視覺延伸到更遠的傳統,由唐宋直逼晉人,無論在小楷還是在行草,力求一種超越的氣度和清遠的韻致,力求“筆從曲處求直,意到圓時更覺方,辭語我曾不自吝,攪翻池水便鐘王”。範先生七十多歲後的書法,逐漸到達成熟完善的完美階段,作品不僅數量多,而且精品多,形成了獨特的風格,解放前北京曾流行這樣一則諺語:“有額皆為緒,無腔不是譚。”可見其書法之精和散佈之廣。

範先生的筆墨精深,富於表現力,氣質文雅,富於文人氣息,因此它的畫作被稱為“古意”中見“三重”,即重筆墨、重意境、重情趣。“人心古,則畫有古意,人心古,則時代風氣必變;時代風氣變,則時代畫風變。”所以,範先生的書畫暗合了當代一股復古風潮,繼承而不是絕對的復古,重筆墨而不輕丘壑,他是對中國畫傳統的真繼承和大發揚,如果說在範先生那個時代話語紛雜的畫壇上,範先生的尚古思想和吐納傳統的審美為我們所敬重,那麼在當代浮躁繁碌的現實中,這種中和的精神和散淡性情就愈顯珍貴,這就是他書畫藝術的真正價值所在。

為收集範先生事蹟,我奔走搜求於省內各地縣鄉鎮間,凡有所聞,不憚遠訪。曾於2004年7月2日下午3時,我上了河靖坪,訪過魏晶老人,還去範先生的墓塋。那天下午五點,臨近範先生墓地時,只見墓地北方濃雲翻滾,河靖坪上狂風陣陣,到了墓地,恰逢雷鳴閃電,夾雜雨珠。墓塋佔地不足三分,北、西、南三方用青磚圍成,東面是墓門。墓塋內有三座大墳,中有一碑蔚然而立,大理石的碑身被青磚裹就,整個碑子就像一個門樓,高有二米許,寬有一米五,並有底座。碑身正面寫有:右上角“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甘肅省第二屆委員會副主席著名詩書畫家”;正中“範振緒禹勤先生之墓”;左下角“甘肅省靖遠縣政協委員會公元一九八四年八月廿一日立”。碑後·僅有左下角的兩行文字:“生於一八七二年陰曆七月廿四日卒於一九六零年陽曆八月廿一日徐祖蕃書馬老倉刻字”。西上大墳為範母婁氏,下方大墳為範先生之墓,在旁為夫人杜鬱文之墓。範先生墓之東側四百米處便是清代鎮綏將軍潘育龍的墓塋,與之相應,為河靖坪上一景。

人生每時每刻都在變化,我們的各種際遇都是很難料定的。無需沾沾自喜於眼前的功利,也無需汲汲於目下的淹蹇不遇,你自己以為很深的痕跡,可能就是雪泥上的爪痕,太陽一照,雪解冰消,可能一切都化為烏有了。而有些痕跡無需你刻意地勾描,已經長留在世世代代的血脈裡。

陳建平簡歷

陳建平,靖遠縣東灣鎮東灣村人。生於1965年10月。大學本科,中共黨員。

1987.8--2016.1 在靖遠一中從事教育教學工作。

2016.1---至今 調至靖遠縣教育局,擔任《靖遠教育》(雙月刊)主編。

中學高級教師,甘肅省作家協會會員,甘肅省地方研究中心專家,靖遠縣縣誌受聘人員、靖遠縣地方民俗文化學會負責人。著《甘肅黨史人物:歐化遠》(已出版)、《靖遠地方民俗叢書:譜序碑文祭文》(已出版)、《隴上人物:範振緒》(底稿),主編《農家書庫:譜牒、碑文、祭文賞析》(蘭大出版社),參編《再奏風雅:2005年中國文化年報》(蘭大出版社出版)、《和暢:2007年中國社會年報》(已由蘭大出版社出版)、《靖遠史話》(甘肅文化出版社出版,擔任副編)、《靖遠革命資料彙編》《德潤文苑》等書籍。


我心目中的範振緒先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