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中國”這個詞是怎麼來的?又怎麼演化至今?

先說“中國”概念。

“中國”這個詞是怎麼來的?又怎麼演化至今?

中國”這個詞在歷史上第一次出現,就是在周朝,但跟今天的意思差別很大。

周朝的第二位君主周成王,興建了東都洛陽城,當時有個叫做“何”的貴族,這人鑄了一件青銅器紀念這個事兒,1963年這個青銅器在陝西寶雞被發現,今天稱其為“何尊”。

何尊的底部鑄了一百多個字,裡面提到,周武王說要“宅茲中國”,就是說要“住在‘中國’”,這是“中國”這個詞的最早來源。復旦大學葛兆光老師有一本書叫做《宅茲中國》,專門就說過這個事。

“宅茲中國”,“我要住在‘中國’”,這話啥意思呢?周天子你不就是住在中國的土地上嗎?

這就是我說的古代和現代的差別了。

“中國”這個詞是怎麼來的?又怎麼演化至今?

在現代,咱們對於“中國”這個詞的理解,它是個國家的名字,指代著具體的土地。

在古代,所謂的“中國”,指的是“天下的中央”,也就是全世界的中心。

但是請注意,這個中心不是地理意義上的中心,而是文明意義上的中心。

什麼叫文明意義上的中心呢?

“中國”這個詞是怎麼來的?又怎麼演化至今?

意思就是,文明和野蠻是不一樣的,文明是人類應該追求的方向。

而啥叫文明,得有個標準:達到了文明最高水準的地方,就是文明意義上的中心,古人就管這種地方叫做“中國”。

那麼,周武王說要在那住的那個“中國”,在哪呢?或者說,他認為哪裡才是達到了文明的最高水準的地方呢?就在今天的中原大地,河南一帶;後來隨著歷史的發展,這個地理範圍逐漸擴大。

所以,在古代歷史上,如果有人談到“中國”,不僅僅是指中原大地,更重要的是指,這裡是文明水準最高的地方。

既然文明水準才是定義“中國”的標準,那麼依照這個邏輯,“中國”也就並不必然是指今天咱們所說的中國這片土地了。

有個很有意思的故事,在甲午海戰之後,簽署馬關條約的時候,締約雙方在條約中得有稱呼,大清這邊自稱“中國”,日本堅決不幹,說你現在那麼落後,哪裡是什麼中國,我才是中國呢。

▍要注意,馬關條約,這是1895年的事情,馬上就進入20世紀了,東亞世界的人到了這會兒,還是從文明的角度出發來理解啥叫“中國”呢。

從馬關條約這故事裡還能看到啥呢?

那就是,古代中國對於文明的理解,並不認為它是屬於特定的哪一群人的,而是認為文明是屬於所有人的,只不過是剛好我們中原這邊的文明水準最高,所以你們別人應該向我看齊。

但是原則上來說,文明應該是所有人共同的精神財富,並不專屬於中原的人群。

這個就是我們前面說的另一個東西,中華文明的普世主義理想。

“中國”概念是怎樣生成的

“中國”這個詞是怎麼來的?又怎麼演化至今?

解釋了“中國”概念和普世主義理想,再來說一下它們是怎樣在商周之變當中生成的。

這個和古人的天命觀有關係了。古人非常重視天命,認為只有天命所歸才能成為君主。

商朝是由“商人”這個群體建立的,這個“商人”不是指做買賣的人,而是

指商族。他們認為天命降於商人。

那是啥意思呢?差不多可以理解成,商人才算是人,商人之外都不是人。為了讓上天能夠永遠地保佑自己,商人會經常地進行大規模的祭祀活動,祭祀當中會大量用到活人做祭品。

這些被獻祭的人從哪來呢?

▍從對外戰爭掠奪的羌人而來。當時所謂的羌人並不是今天所說的羌族,而是生活在商王朝西部的、除了商朝人以外的所有人,包括後來推翻了商朝的周人,差不多都被稱作羌人。

可以看到,商人的這種天命觀,絕對不是普世主義的,它就沒打算建立一種“普天之下”“率土之濱”的秩序,而是要努力維持住自己的優勢地位,在他們看來,這樣歲月就靜好了。

這才是封建社會

“中國”這個詞是怎麼來的?又怎麼演化至今?

推翻了商朝之後,周朝又是如何具體建立它的統治方式呢?那就是,分封制。

周天子向下分封了他的大量親戚和重臣,意圖依靠他們形成的藩屬諸侯國,來拱衛周王。這樣一種政治統治形式就被稱作“封建”,這種社會叫做封建社會。

但是,咱們今天經常把中國從秦以後,到清朝的這段歷史叫做封建社會,這個說法是有問題的。

只有這種封土建邦、分封割據的狀態,才叫做封建

西方歷史中的 feudal 這個詞,被我們譯作“封建”,它所指的也是那樣一種分封割據的狀態。

梁啟超曾在《中國史敘論》中把中國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上世史,自皇帝以迄秦之統一,是為中國之中國,即中國民族自發達自競爭自團結之時代也……第二中世史,自秦統一後至清代乾隆之末年,是為亞洲之中國,即中國民族與亞洲各民族交涉繁頻競爭最烈之時代也……第三近世史,自乾隆末年以至於今日,是為世界之中國,即中國民族合同全亞洲之民族,與西人交涉競爭之時代也。

所以總體來看,“中國”一詞是中華民族在與外部世界相聯繫中成長或者說逐步成熟起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