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6 嵊州:茶葉強市 茶香有道

嵊州,古時稱剡屬越,有“東南山水越為最,越地風光剡領先”之譽,有“剡茶聲,唐已著”之稱,有茶僧皎然茶聖陸羽論道之雅,是一個註定與茶相愛相生的地方。

嵊州:茶葉強市 茶香有道

千百年來,嵊州一直在全國佔有重要的地位,以“中國茶葉之鄉”名聲遠播。“西湖在前我在後,越鄉龍井在嵊州”,嵊州也是全國龍井茶產量最大的一個產區。

茶香醉越鄉,以香入魂,以茶得道,沉醉越鄉的無限江山。

茶香有道,道在山水,道在人文,道在品質,道在富民,道在振興。


嵊州:茶葉強市 茶香有道


山水之道,道在自然地理和生態環境。嵊州地處浙江東部,境內四山環抱,四水交匯,中為盆地,地貌特徵“七山一水兩分田”,山青水秀,生態優越,是全國茶葉十強縣。嵊州茶園多處於海拔300-800米的山區,常年雲霧繚繞,土壤種類多樣,有機質含量豐富,高山雲霧出好茶,四明山、西白山雙山擁翠,雲霧繚繞,為茶葉生長提供了完美的生態地理環境。

人文之道,道在底蘊深厚和人文歷史。以王羲之、二戴、謝靈運為代表的魏晉風尚和“六朝隱逸文化”,引來了數以百計的名賢高士追慕尋剡。舉杯泛舟詩吟誦,一路精彩歌如風,飲酒品茗文采溢,剡水流花綠映紅。無意間成就了“剡溪唐詩路”,成濟了“剡茶聲,唐已著”,有了茶僧皎然的“越人遺我剡溪茗,採得金牙爨金鼎。素瓷雪色縹沫香,何似諸仙瓊蕊漿”,使剡溪兩岸處處風景。皎然在此詩中盛讚了剡溪茶清鬱雋永的香氣,甘露瓊漿般的滋味,並生動描繪了一飲、再飲、三飲的感受,首次提出了茶道的概念,可以說嵊州是“茶道之源”。當代茶聖吳覺農於1936年在嵊州三界創辦了浙江省茶葉改良場,開設茶葉專修班,先後培養了100多名茶葉專門人才,畢業學生後來成為了中國茶界精英、遍及全國產茶地和大專院校,為推動浙江乃至全國茶葉產業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嵊州:茶葉強市 茶香有道


品質之道,道在良種培育和科技引領。嵊州一直致力於茶葉生產的培育管理,從現代茶聖吳覺農創辦茶葉改良場,到引進中國茶葉研究所在嵊州市茶場設立茶葉研發中心,建成目前全國最大的茶樹種質資源庫;建立黃澤明山茶場、浙江華髮茶業有限公司陳宗懋院士工作站,並與中國茶葉研究所開展科技合作,為嵊州茶樹品種改良,提升茶葉品質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同時在炒制技藝上,注重茶機研發,研製龍井茶採摘機械、加工機械、提香機械等,從1999年起連續舉辦了18屆越鄉龍井炒制大賽,培訓了萬餘名炒茶能手,為提高嵊州名茶炒制質量奠定了紮實基礎。嵊州市先後獲得“中國茶葉之鄉”、“中國名茶之鄉”、“全國無公害茶葉出口示範基地縣”、“中國出口茶生產基地縣”、“全國十大重點產茶縣”等眾多榮譽。


嵊州:茶葉強市 茶香有道


富民之道,道在政策扶持和品牌建設。近年來,嵊州市大力實施茶葉名牌戰略,出臺扶持政策,落實專項資金,推進品牌建設。組織有關茶葉企業赴杭州、上海、山東、河北等地舉辦專場推介活動,參加南京、太原、西安、北京、青島、哈爾濱等地茶博會。現已形成以“越鄉龍井”為核心的龍井茶品牌和“皇帝牌珠茶”為代表的出口茶品牌。2017年又出臺了《嵊州市農業品牌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7—2019年)》,通過整合品牌、提高品質、強化推介、規範管理等措施,加快了茶產業的提檔升級,有力地推進了嵊州市從茶葉大市向茶葉強市的跨越。目前,全市現有茶園面積18萬畝,5.8萬戶約20萬人從事茶葉生產或相關產業,山區農民收入的3/5來自茶葉產業。2017年,茶葉總產量1.96萬噸,總產值8.6億元,實現茶葉全產業鏈產值25億元,其中越鄉龍井產量6000噸,約佔全省龍井茶產量的1/3,年加工出口珠茶6萬多噸,約佔珠茶出口量的2/3,是全國最大的珠茶集散中心。已形成了貴門鄉、裡南鄉、通源鄉等茶葉特色鄉鎮,舜皇山、三王堂、西景山、上塢山等多個茶葉專業村,茶葉已成為嵊州市農業產業中名符其實的第一大產業。積極開展美麗茶鄉建設,推進茶旅深度融合,延長茶葉產業鏈,帶動茶農增收致富。


嵊州:茶葉強市 茶香有道


振興之道,道在發展茶業和鄉村振興。隨著現代農業的加速發展和“互聯網+”的時代潮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堅持鄉村全面振興,堅持城鄉融合發展,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因地制宜、循序漸進,大力振興茶產業,振興茶文化,振興農村經濟,“一片葉子富一方百姓”,積極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全面實現。力爭到2020年,全市茶園面積穩定在18萬畝左右,做強“越鄉龍井”、“前崗煇白”品牌;全面推行標準化生產和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基本實現加工清潔化和病蟲害綠色防控;培育形成年銷售額億元以上茶葉龍頭企業3家,茶業總產值達到30億元,鞏固全國最大的珠茶生產、加工、出口集散中心,全國最大的龍井茶生產中心地位。


嵊州:茶葉強市 茶香有道


嵊州茶產業的規模和影響

嵊州地處浙江東部,風光秀麗,人傑地靈,是唐詩之路上的一顆璀璨明珠,是“中國越劇之鄉”、也是著名的“中國茶葉之鄉”。在嵊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下,經過多年不懈努力,茶產業已成為嵊州的富農產業、生態產業、文化產業。2018年,嵊州市有茶園面積18萬畝,茶葉總產量1.92萬噸,產值8.7億元,全市茶葉全產業鏈產值超25億元,龍井茶產量6000噸,是全國最大的龍井茶生產中心、最大的珠茶加工出口集散中心。嵊州主產珠茶、龍井茶,湧現了以“皇帝”牌珠茶為代表的出口茶品牌和以“越鄉龍井”為核心的名茶區域公用品牌。如今,這“一圓一扁”走紅市場,在國內外享有較高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皇帝”牌嵊州珠茶在做強內銷品牌的同時,以浙江出口名牌做大國際市場,有了“世界綠茶看浙江,浙江綠茶嵊州強”的美譽。嵊州的龍井茶,重視炒制技藝傳承和質量提升,2018年第二屆中國茶葉博覽會期間舉辦的浙江省龍井茶手工炒制爭霸賽上,嵊州選手囊括前3名,贏得了“龍井茶,嵊州炒”的讚譽。


嵊州:茶葉強市 茶香有道


嵊州茶產業的優勢和品牌具體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生態環境優越。嵊州“七山一水兩分田”,四面環山,中為盆地,會稽山、四明山、天台山三大山系環繞。嵊州靠近東南沿海,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境內又因地勢起伏,又具有小氣候的多樣性。氣候溫和溼潤,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森林覆蓋率達到67%。茶園多分佈在海拔300~800米的丘陵山區,茶園與林木相間種植,形成“頭戴帽,腰繫帶,腳穿鞋”的種植方式,茶樹長年處於雲霧繚繞的生態環境之中,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十分適宜茶樹生長。


嵊州:茶葉強市 茶香有道


二是產茶歷史悠久。嵊州最早種茶始於漢代,至今已有2000多年。在南朝宋劉敬叔著的《異苑》一書中即有“剡茶”記載。唐代,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文人墨客慕王羲之、謝靈運之名前來嵊州談詩論道,品茗遊歷,創作出經典詠剡詠茶詩篇,形成了著名的“唐詩之路”文化遺產。被譽為“中國茶道之父”的唐代詩僧皎然,在飲用越人贈送的剡溪茶後所作《飲茶歌誚崔石使君》中第一次提出茶道概念,可以說嵊州是“茶道之源”。在宋、元、明、清各個朝代,“剡溪茶”歷來都是朝廷貢品。當代茶聖吳覺農於1936年在嵊州三界創辦了浙江省茶葉改良場,開設茶葉專修班。畢業學生成為了中國茶界精英、遍及全國產茶地和大專院校,為推動浙江乃至全國茶葉產業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嵊州:茶葉強市 茶香有道


三是產業基礎雄厚。全市有初製茶廠900多家,精製茶廠53家,其中茶葉自營進出口權企業9家,年銷售億元以上企業2家。擁有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1家、省骨幹農業龍頭企業5家。19家茶機企業通過農機鑑定,年銷售茶機5000臺,居全省第一。嵊州市在茶園面積、茶葉產量、綠茶出口量、出口額等10個方面名列浙江省前茅。茶保健品、抹茶等茶深加工產品已投入生產。重視科研推廣。中茶所在嵊州設立綜合實驗基地,嵊州對使用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具有得天獨厚的“近水樓臺先得月”優勢。在華髮茶業建立了陳宗懋院士工作站,在黃澤明山茶場建立了國內首個陳宗懋院士科研團隊嵊州試驗基地,圍繞茶葉領域關鍵技術難題開展研究,為企業發展提供戰略諮詢和技術指導。


嵊州:茶葉強市 茶香有道


四是營銷網絡健全。目前,在全國開設越鄉龍井專賣店180多家,在大潤發、歐尚等大型連鎖超市設立專櫃400多家,在天貓、淘寶、京東等電商平臺設立越鄉龍井網店50多家,實現在線上線下融合營銷。2015年,“越鄉龍井”在福建東南大宗商品交易所現貨上市,成為龍井茶類首隻上市品牌。嵊州名茶企業與北京吳裕泰、中茶公司、上海浙江茶葉公司等知名企業建立了合作關係,暢銷國內20多個省市。嵊州珠茶出口亞、非、歐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並在摩洛哥、馬裡等地設立辦事處和境外公司。


嵊州:茶葉強市 茶香有道


五是品牌效益顯現。1998年市政府確定“越鄉龍井”作為嵊州市龍井茶的區域公用品牌。2008年,市政府出資200萬元從嵊州市越鄉茶業有限公司收購了“越鄉”茶葉商標,把“越鄉龍井”作為嵊州市名茶區域公用品牌加以重點培育,實行“越鄉龍井”+企業品牌管理,形成政府、企業、茶農合力打造越鄉龍井品牌的良好氛圍。2018年,在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評估中,越鄉龍井品牌價值名列前茅,品牌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日益提升。2018年,越鄉龍井品牌價值達到25.28億元,比2010年的13.93億元翻了一番;與品牌整合前的2008年相比,產量增加460噸,產值增長110%,為茶農增收4億元,品牌效益顯現。


嵊州:茶葉強市 茶香有道


(本文來源:全球綠茶報告 作者丁貴為嵊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呂勇進為嵊州市農業農村局局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