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 文化遺存 ▏文王畫卦山

文化遺存 ▏文王畫卦山

文王畫卦山

文化遗存 ▏文王画卦山

文王山位於靈臺縣城東十五公里邵寨鎮西北達溪河南岸。站在高高的文王山上,放眼北望,達溪河如一線玉帶,從西方奔流而來,經過山腳向東而去。山上松柏常青,景色宜人,氣象萬千。清朝順治十五年,靈臺縣令黃居中編撰的《靈臺縣志》中這樣記載:“文王山又名保巖山,縣東南三十里,左右前後九峰周匝,一名九頂峰巖山,其勢峭拔,迴旋曲折。上覆庵宇亭臺,望之如畫,其下有瀑布溫泉。”

文王山取名的來歷與周文王有關。靈臺古屬禹貢雍州,商朝中後期,這裡曾建有一個叫密須的小國,其勢力曾盛極一時。《詩經·大雅》的“皇矣”篇中寫道:“密人不恭,敢拒大邦,侵阮徂共。”密須國是商王朝的屬國,又處在西伯侯姬昌的近鄰,與西伯侯一起爭奪天下的統治權。為了鞏固自己伐商的後方,周文王姬昌在公元前1057年親自率兵,以“侵阮徂共”為理由,征討並降服密須國,為後來建立八百年周朝奠定了基礎。

周文王一舉降服密須國,在今靈臺縣城築成“靈臺”,祭天安民之後,浩浩蕩蕩沿達溪河班師回朝,得勝之師一路向東逶迤而行,不覺已走過三十里,這時文王被眼前的一座山吸引住了,只見此山突兀而起,卓爾不群,聳立在雲霧繚繞中,周圍稍矮的八座山峰拱圍著它,組成了一個巨型八卦,碧波翻湧的達溪河,在群峰中蜿蜒流動,恰似八卦中的陰陽魚。此情此景,文王猛然想起這不正是他被殷紂王囚禁羑里時演畫過的八卦圖嘛!他趕忙傳令三軍安下營寨,獨自奔上主峰之上的平臺,畫卦、占卜,頓時萌發了討伐紂王的用兵之策,匯成了一統天下的滔光海略。

文王在山頂精心演化,突然狂風大作,雷電交加,彷彿卦中的威力牽動了天機,感化了山神、雷公和電母,似乎天地日月的變化、宇宙八荒的奧秘神奇也包涵在了其中。大自然以不同的狀態向這位文曲星透示了它的同一性、永恆性。在這種神奇的變化中,文王精準地找到了八卦的定位,將八卦演化成六十四卦,這就是周文王所作的周易六十四卦。

“易”是中國古典文化精華“五經”之一,《周易》是中國第一部由文字和符號著成的占卜預測之書,是一部哲學著作。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周易》是生命的學問,宇宙的真理,文化的智慧,價值的源泉,一切都可用此作以闡釋,就是“四大發明”的成就,與之相比,地位和價值也毫不遜色。它們作為人類共有的文化遺產,永遠惠澤後人,光耀千秋萬代。

周文王作為《周易》八卦的先驅者的偉大功績,永遠不會被後人忘記。《周易》被載入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史冊,文王山也因那神奇的九座山峰成就了周文王、成就了《周易》六十四卦,留下了靈臺人世世代代的紀念。文王山上曾經擁有明朝所建的庵宇亭臺,內置文王塑像,清代至民國時期香火不斷,加上山上獨有的“瀑布春融”,是“靈臺八景”之一。“文革”時期,文王山的建築被毀。2006年夏末,在靈臺縣及邵寨鎮兩級政府的策劃組織下,文王山森林公園及文王大殿、文王閣修建落成。大殿上安放著當地一位青年農藝師用一截粗壯的柳樹根雕成的文王像,雕像高近1米,慈眉善目,儀容安恬,俯瞰著腳下這塊地靈人傑的土地。(鄭 平)

文化遗存 ▏文王画卦山

出品:靈臺縣文體廣電和旅遊局

投稿:[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