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春季如何預防草魚、鯉魚發生水黴病?

春種夏耕秋收冬藏


在春天,溫度逐漸升高,水中的各種病原體和細菌開始繁殖,是魚病高發季節。特別是在冬季,魚類能量消耗過大,身體虛弱,抵抗力低。非常容易患病。如果不及時處理,當細菌侵入時,魚將非常脆弱並逐漸死於衰老。而且水黴病的傳染性極高。當寄生在魚鰓上時,很容易引起爆發性死亡。

水黴病又稱膚黴病或白毛病,是水生魚類的真菌病之一,引起這種病的病原體在到目前已經發現有十多種, 其中最常見的是水黴和綿黴。該病是由真菌寄生魚體表引起,主要是真菌門藻狀菌綱水黴目水黴科的水黴屬和綿黴屬。它們對溫度適應範圍很廣,5-26℃均可生長繁殖,最適溫度13-18℃。水質較清的水體中生長較好。

誘發水黴病的原因:水質不好、捕撈過程中皮膚被意外劃傷、或寄生蟲破壞魚的腮部和體表、水溫過低,導致凍傷魚皮膚水黴病菌侵入魚體。

接下來,確定患病症狀發展的程度,並分析病症。

(1)症狀輕微,只有緩慢遊動、食慾不振,外傷造成的傷口,可以升溫至28-32°C +每天換水20%+千分之五的鹽。注意:加溫、鹽不能殺死細菌,但它可以起到抑制作用。在魚靜養緩和過來,也就自然痊癒了。

(2)症狀中等,外傷是因菌而起,出現輕度外傷與少量發白,則可用二氧化氯等殺菌劑殺菌+亞甲基藍等外傷用藥+千分之五的鹽。

(3)症狀嚴重,傷口深度潰瘍。您可以使用黃粉或高錳酸鉀或慶大黴素直接塗抹+ 千分之五的鹽+殺蟲菌劑。 (治療原則與上述相同,但劑量會因病症的嚴重程度而有所不同。請按照說明進行控制。)

注意:上述是根據魚水同治的原理治療,所提到的藥物只是幾種常見藥物。不要同時使用多種類型的外傷用藥。劑量可根據說明書控制。在治療過程中,一定要隔離病魚堅持爆氧和適當換水。

以上皆為個人經驗所談,希望對你有幫助



底棲魚兒


預防水黴病的發生,首先要了解水黴病的病原,載體和傳播途徑。瞭解了這些才能為很好的預防水黴病起到很大的幫助。

一、什麼是水黴病。

水黴病常感染體表受傷組織及死卵,形成灰白色如棉絮狀的覆蓋物,又稱覆棉病或水棉病。又稱膚黴病或白毛病,是水生魚類的真菌病之一,引起這種病的病原體在到目前已經發現有十多種,其中最常見的是水黴和綿黴。該病是由真菌寄生魚體表引起,主要是真菌門鞭毛菌亞門藻狀菌綱水黴目水黴科的水黴屬和綿黴屬。本病主要在水溫較低的時候易發病,所以提高水的溫度是治療本病的關鍵。

二、 傳播途徑:

水是水黴病的傳播途徑

三、病因

1、水黴菌廣存於世界各地的淡水或半鹹水水域及潮溼土壤中,於死亡的有機物上腐生,為一種常在的黴菌,主要有水黴目、霜黴目及水節黴目等,又以水黴菌最為常見,於10~15℃時最適合生長,25℃以上時各中的遊孢子繁殖力減弱,較不易感染。

2、水黴病的發生主要因為緊迫造成的二次性感染,魚只因擁擠、移動或下網捕撈時,造成體表組織受傷,水中的水黴病遊孢子即伺機附著於壞死組織上開始發芽形成菌絲,菌絲除寄生於壞死組織外,也可侵入附近的正常組織,使皮膚與肌肉壞死崩解。

3、有部分用戶冬季和早春大量投餵各種草料等原料,產生了大量糞便和殘餌,冬春水溫低時影響較小,早春遇到高溫天,水色就易發黑發紅,再遇到降溫天,極易泛塘,所謂“病由心生”其實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

1、病魚數量少可局部操作,可以用含碘消毒劑浸泡,如濃度為20mg/L聚維酮碘溶液,或 2mg/L的高錳酸鉀混合1%的鹽水浸泡病魚20~30分鐘;

2、或用800mg/L的食鹽與小蘇打合劑(1:1)全池潑灑;

3、可以每畝水面1米水深使用食鹽5斤加小蘇打5斤混合潑灑,第三天使用複合碘消毒,第五天如果還有部分魚兒的所謂"水黴"病情仍較嚴重的,可以重複使用上述的食鹽加小蘇打合劑一次。

五、預防管理

春季階段的水溫較為適合病原菌繁殖生長,因此,尤其要做好預防工作。

1、是冬季清塘時可以除去池底過多的淤泥,用200mg/L的生石灰或20mg/L的漂白粉消毒;

2、是加強飼養管理提高魚體抗病力。儘量避免高密度條件暫養時造成魚類擠壓碰撞掉鱗,或在捕撈、運輸過程中儘可能避免魚體受傷。

3、是水溫低於 15℃時,儘量減少人為操作,防止出現應激反應,導致擦傷或凍傷。

4、是經長途運輸的魚種放養前和放養後,及時2%~3%食鹽水或消毒劑進行消毒。


戶外老宋


一、魚兒如何感染水黴病

1、由於寄生蟲、細菌等病原體感染造成原發病灶潰爛,水中的水黴病遊孢子即伺機附著,入侵魚體潰爛處,迅速在魚兒受傷處繁殖、蔓延,逐步長出棉毛狀的菌絲。

2、初期病魚表現無異常症狀,隨著病情發展,可看見病魚體表附有白毛向外生長。

二、發病原因

1、從魚卵到魚苗再到成魚,均可感染水黴病,因為水黴菌對寄主無嚴格選擇性。

2、當越冬池中養殖密度大、春季清瘦水體的魚塘,在飢餓狀態下也非常容易感染水黴病。

三、預防方法

1、入池前用3%—5%的食鹽水溶液浸泡魚種8—10分鐘。

2、徹底清塘,除去過多淤泥,用生石灰按相關比例調製好,全池潑灑。

3、魚體受傷是病發水黴病的根本,因此魚類入池操作過程要謹慎,魚體凍傷或擦傷都可能使水黴病發。

4、魚兒入池後,注意控制飼養密度,科學合理調配魚池密度,更能減少魚病暴發。

5、加強管理,可適量投餵維生素,提高種苗自身免疫力和機體抵抗力。

6、防止低溫,隨著溫度越來越低,水溫下降,防止低溫,以免魚體凍傷,增加發病機率。加深養殖池塘水位、增加保溫材料或加溫越冬,視養殖品種而定。

1、因為適宜水黴菌繁殖的溫度為10℃~18℃。所以提高水溫可以抑制水黴生長。

2、可用一盞15瓦的紫外線燈每日照射數小時可有效的抑制和消滅水黴菌。

3、水黴病發輕病型,用旺碘,這是對真菌殺滅效果最好的聚維酮碘。重病型用止血康+保肝寧+水產專用維C,快速消炎止血,殺滅有害頑固真菌,修復增強肝臟解毒能力,促進新陳代謝並增強免疫。

4、水產養殖與其他禽畜養殖不同,水產養殖要注意改底調水,因此治療水黴病也不能忘記這一點,速效底改/強底淨+活水素+肥水旺,切斷、消除、減緩池塘病原繁殖的速度和規模。

注意:由於水黴菌是入侵魚體受傷處,因此可能導致其他細菌性疾病發生,治療時要確診其他疾病,共同治療,避免造成更大損失。具體確診可在專家技術老師的指導下進行。


貴陽婁先生


預防管理

春季階段的水溫較為適合病原菌繁殖生長,因此,尤其要做好預防工作。一是冬季清塘時可以除去池底過多的淤泥,用200mg/L的生石灰或20mg/L的漂白粉消毒;二是加強飼養管理,提高魚體抗病力。儘量避免高密度條件暫養時造成魚類擠壓碰撞掉鱗,或在捕撈、運輸過程中儘可能避免魚體受傷。三是水溫低於 15℃時,儘量減少人為操作,防止出現應激反應,導致擦傷或凍傷。四是經長途運輸的魚種放養前和放養後,及時2%~3%食鹽水或消毒劑進行消毒。五是親魚人工繁殖受傷後,可在傷口塗抹10%的高錳酸鉀溶液消毒處理。


大熊軟糖


水黴病是一種最常見的魚病也是最容易忽略的。黴菌似灰白色棉絮狀,魚體分泌大量黏液,病魚焦躁不安,食慾減退。防治方法:用生石灰清理魚塘或者過一遍水也行。其次就是在捕撈和投放、搬運過程中切勿使魚體受傷。最後就是用用0.04%食鹽水和小蘇打合劑全池潑灑,但是這個太麻煩,很少有人用。希望可以幫到你




大徒弟沙僧


【預防】(1)加強飼養管理,提高魚體抵抗力,平時注意消毒,在捕撈、運輸等操作過程中儘量避免魚體受傷,注意合理放養密度,儘量不用受傷的魚作為親魚。(2)除去池底過多淤泥,並用200克/米3生石灰或20克/米3漂白粉消毒。(3)親魚在人工繁殖時受傷後用可在傷處塗抹10%高錳酸鉀水溶液等,受傷嚴重時則須肌肉或腹腔注射鏈黴素5萬~10萬單位/千克魚,或用五倍子煎汁全池潑灑,使池水濃度為2~3毫克/升。【治療】目前尚無理想的治療方法,只有在疾病早期進行及早治療才有一定療效。應用食鹽和小蘇打(碳酸氫鈉)合劑(1∶1)全池潑灑,使池水藥物濃度為400克/米3有一定效果。


王開放1


【預防】(1)加強飼養管理,提高魚體抵抗力,平時注意消毒,在捕撈、運輸等操作過程中儘量避免魚體受傷,注意合理放養密度,儘量不用受傷的魚作為親魚。(2)除去池底過多淤泥,並用200克/米3生石灰或20克/米3漂白粉消毒。(3)親魚在人工繁殖時受傷後用可在傷處塗抹10%高錳酸鉀水溶液等,受傷嚴重時則須肌肉或腹腔注射鏈黴素5萬~10萬單位/千克魚,或用五倍子煎汁全池潑灑,使池水濃度為2~3毫克/升。


用戶385704291705


單說預防的話,應該注重養殖密度,春季魚類活動增強,養殖密度過大極易因為魚體之間的摩擦傷及魚體體表,而水體中黴菌會乘機侵入傷口,從而使魚體感染水黴病。

水體及魚體的消毒預防同樣重要,可以有效減少水體黴菌,及其他病原體的存在,以減少水黴病的發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