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準噶爾是什麼樣的存在,為什麼一直跟清朝從康熙打到了乾隆年間?

宋安之


漠西蒙古準噶爾部,生活在新疆北疆準噶爾盆地的蒙古族,打敗衛拉特蒙古聯盟。把鬆散的聯盟體制步步改變為集權的政權體制、把準噶爾首領的臺吉地位上升為汗王地位 。



1678年,噶爾丹汗出兵南疆,佔領葉爾羌汗國(維吾爾)。1688年,噶爾丹汗突然率兵越過杭愛山,大舉進攻土謝圖汗,迫使喀爾喀蒙古諸部南遷。1690年6月,噶爾丹汗又向漠北喀爾喀蒙古進攻。漠北蒙古不敵投靠滿清,請求滿清出兵。滿清不能讓蒙古各部再一次統一威脅其統治。不要忘了金就是被蒙古滅國的。

最終蒙古鐵騎沒有打過滿漢蒙聯軍(漠北蒙古流亡王公、漠南蒙古在皇太極時被打敗,追殺林丹汗過黃河至青海大草灘後病逝,死後樹倒猢猻散,漠南蒙古正式投降後金)。後被乾隆於1760年滅國。
準噶爾滅國後乾隆下令屠了全部族 導致現在準噶爾盆地不見準噶爾人。全疆蒙古族現在只佔5%。

可以看出漠西蒙古、漠北蒙古、漠南蒙古結局是不一樣的。最早戰敗的漠南蒙古歸降後金待遇也是最好的,後金在漠南蒙古組建蒙八旗需要借其力量進攻明朝採取和親通婚政策,也就是這一波蒙古族人喊著蒙滿一家親。而康熙時期被漠西蒙古準噶爾打的投靠滿清的漠北蒙古差不多就是現在的蒙古國在清朝待遇是要比早早投降幫助其奪得天下的漠南蒙古差很多的,而漠西蒙古準噶爾是最慘的,亡國後被滅種了。所以內蒙和外蒙對中國的歸屬感是不同的 有了外蒙獨立

蒙古各部投降投靠被征服的時間不同待遇也不同,滿清沒入關前需要藉助漠南蒙古的力量所以待遇最好。沒有利用價值是很可悲的,乾隆時期戰敗要你人民也沒用 屠族才能以絕後患。

滿清對蒙古是很害怕的 對蒙古各部實行了圈養減丁政策 不許遷移好管理 不許和漢人通商通婚 保持低下的生產力,大力傳揚喇嘛教,每戶只有一名男丁可以結婚 其他都要做喇嘛 喇嘛是不能結婚的。 在當時所處的惡劣環境、遊牧民族底下生產力與醫療水平子女早夭是常事,導致蒙古族人口從明末1200萬減到清末不足百萬,差點就滅族了。導致現在的蒙古國非常仇視中國,歷史課本把滿清寫的和他們是血海深仇似的,拍電影把打自己的準噶爾蒙古拍成英雄,把自己(喀爾喀蒙古)的滿蒙聯軍拍成反面很是可笑

滿清的軟刀子殺人確實厲害 成功解決了蒙古威脅 蒙古族從此能歌善舞了


野豬皮割皮人


二者並非無仇怨,只是一山不容二虎


清朝之所以要消滅準噶爾地區,並不是因為二者天生宿敵,那是因為二者曾經存在著藩屬國的關係。再加上準格爾地區如果真的獨立起來或者說強大了,對於清朝的威脅則會非常之大,甚至會威脅到整個清朝國家的生存。所以無論是從藩屬國的角度考慮,還是從國家安全上來說清朝都必須要消滅準噶爾的。當然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因為準噶爾也的確影響到了當時清朝的利益,並且騷擾到了清朝邊境的子民帶來了很大的損失。若是此時清朝不立下國威的話,恐怕國內的叛亂會更多。


從藩屬國意義上來說,準格爾地區和當年吳三桂沒什麼區別。早年都是臣服於清朝之下的。只不過等到準噶爾地區更換繼承者之後,不再願意尊奉清為宗主國。因為當時沒有上供奏表,但是清朝也沒有怪罪太多,直到後來他們開始不斷的侵犯清朝的邊疆,並且搶奪人口。所以清王朝開始下手收拾準噶爾。其實在之前按時上供的時候從來沒有吃過什麼虧。清朝為了彰顯自己是一個大國的身份,每當收到貢品的時候都會回贈更多的珠寶或者說其他的物資。但是準噶爾的首領並不滿足這樣一個名號上的稱呼,於是也就選擇拋開了清朝自己單幹。

在清朝還未入關的時候,準噶爾和當時的東蒙古本屬於一個國家,當時皇太極為了擴大自己的力量就宣傳滿蒙本是一家。而且此時他已經得到了蒙古的傳國玉璽,所以包括準噶爾地區的所有蒙古部落也都臣服於了努爾哈赤。只不過準噶爾的地區比較特殊,它基本上沒有和清朝有太多的接壤。而與之相反的他和當時的沙俄帝國關係則是比較好,向南則可以控制了西藏地區。當年準噶爾叛亂憑他自己的力量並不敢單獨和清政府叫板,他之所以會和清朝開戰,就是因為得到了沙俄的支持。

清朝政府自然明白,沙俄其實也就是想通過準噶爾之亂來消耗清朝的力量,從而獲得一些領土以及其他方面的利益。而且準噶爾除了騷擾清朝的邊疆之外,還派兵搶佔了西藏地區。若不是清軍及時的將西藏地區收回恐怕西藏當時已經完全的掌握在了準噶爾統制者的手中。而他這樣的一個性質又和當年的吳三桂有什麼區別呢?所以從統治者的角度出發,準噶爾地區肯定是要消滅的。無論雙方存在無論多大的世仇,但是此事已經威脅到了秦朝的統治以及清朝的根基若是不除掉他,以後則會有更大的禍患。

清政府也看出來平定了準噶爾也是當時清朝立國之根本,不然諾大的一個國家會發生更大的混亂。所以清朝就不得不利用了將近百年的時間,通過三代人的努力將準噶爾地區給消滅了。等到整個兒消滅之後也正式的將新疆地區納入了清朝的統治版圖,消除了西部地區的隱患以及沙俄帝國的陰謀想法。所以清朝消滅準噶爾是必須做的一件事情,二者有多大的恩怨並無太大關係。


楊大姐聊生活


在歷史上通常按不同的分佈地區,把蒙古族分為東蒙古和西蒙古兩大部分,內蒙古和蒙古國一帶的蒙古族稱為東蒙古,新疆、甘肅、青海和內蒙古西部的蒙古族稱為西蒙古。西蒙古主要指厄魯特蒙古,包括準噶爾、杜爾伯特、和碩特、土爾扈特、輝特等部族。

蒙古語“準噶爾”是“左翼”的意思,傳說因該部居住在四個部落之“左”而得名。準噶爾的族源可以追溯得很遠。在我國史籍上早就有關於厄魯特先祖的記載,蒙元時期稱之為“斡亦剌惕”、“斡亦剌”、“外剌”、“外剌歹”,明代稱瓦刺,清代稱“衛拉特”、“厄魯特”、“額魯特”。這些名稱,都是不同歷史時期“Oyirad”一詞的音轉和異譯。國外學者又往往泛稱為“卡爾梅克”。

上圖俄羅斯卡爾梅克共和國首都的佛寺

1634年,黃金家族的正統大汗——林丹汗與後金戰爭失敗。次年,後金俘虜了林丹汗的正妃和兒子,得到了元朝的傳國玉璽。1636年4月,漠南蒙古16部、49位王公擁戴皇太極為蒙古大汗繼承者。幾乎在同時,巴圖爾琿臺吉建立了準噶爾汗國。

上圖準噶爾帝國題材的版畫

準噶爾汗國是清朝和俄國的競爭對手。在巴圖爾琿臺吉統治時期,曾經和俄國有過戰鬥,迫使俄國停下了擴張腳步,並使原先向俄國納貢的吉爾吉斯人,同時向俄、準雙方納貢。

由於林丹汗的敗亡,漠南蒙古盡屬清土,其他蒙古諸部感到唇亡齒寒。1640年(崇禎十三年,崇德五年)由巴圖爾琿臺吉與喀爾喀的扎薩克圖汗素巴第,向所有蒙古部落和汗國發出倡議,提出舉行會盟,以應對危機局面,立即得到了幾乎所有部落的響應。大會上,眾人均認為吞併了漠南蒙古的清帝國是最危險的敵人,為了生存,只有團結一致,共同對敵。從此拉開了準噶爾汗國與清朝之間長達120年的競爭序幕。

上圖噶爾丹,右側是巴圖爾琿臺吉時期創制的“託忒文”

由於準噶爾汗國稱雄中亞百餘年,與清、俄兩大帝國頑強抗爭而不落下風,使得兩大帝國頭疼不已,因此被西方史學家稱作“最後的遊牧帝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